注水剧,又称注水电视剧。主要指电视剧情节冗长、故事拖沓、台词空洞,“戏不够,感情凑”等。整部电视剧的剧情就像泡涨了的海绵,松松软软、腻腻歪歪、拖拖拉拉。《康定情歌》制片人张湛认为,电视剧“注水”,究其原因是主要是利益问题,“电视剧长,销售额就高”;一些电视剧制作单位为了商业利益将电视剧人为拉长。另外播出单位考虑到电视剧若不到一定长度,就拉不到广告,逼得制片方加长电视剧,由此导致了电视剧质量的下降。

中文名

注水剧

别名

注水电视剧

表现

情节冗长、故事拖沓、台词空洞等

动机

利润最大化

后果

降低质量、影响收视率

业内潜规则

案例

钦差大臣

电视剧注水早就是业内潜规则,几年前,曾经小有轰动的事件是,演员李保田发现其主演的《钦差大臣》注水10集,将投资公司告上法庭。一个小小的诉讼并不能能有多大影响。如今电视剧注水程度愈演愈烈,演员们都司空见惯了。其实,除了《钦差大臣》存在“注水”,还有很多电视剧都或多或少存在“注水”。《血色迷雾》的女主角之一在一次采访时很随意地说,签约时是25集的剧本播出时变成了42集,在媒体面前甚至没有丝毫避讳。业内人士分析

一位制片人坦言,给电视剧“注水”的举动,是制播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形成的一种默契,如果不能改变当下电视剧利润分配体系,就不能根本得到解决,这是个体制问题。如《沙家浜》在拍摄时演员透露拍摄的集数是26集,结果在播出时就变成了30集。像电视剧《林海雪原》最初宣传的拍摄集数是20集,最后播出时更因为“注水”高达28集。据悉,《汉武大帝》、《乔家大院》拍摄时宣称40集,但《乔家大院》播出时有45集,而《汉武大帝》更长达58集。2006年央视全年收视冠军剧《京华烟云》播出时有44集,其实剧本也只有40集。

在中国,电视剧的销售方式一般都是由制片公司一次性拍摄制作完成后,再销售给电视台以回收成本和获取利润。而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则成为购买电视剧的资金来源,以及盈利的途径。作为惟一拥有播出平台和广告收入来源的一方,电视台直接控制了资金链的上游,相当于筑起了高高的水坝,控制着下游的水量。对于制作方而言,最大的利润空间就在于销售时的一次性收入,因此以“注水”的方式争取利润最大化也就成为了电视剧行业司空见惯的举动。

编剧比明星更看重业内的口碑,但他们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忍气吞声地背了“剧本注水”的黑锅。著名编剧石钟山曾撰文《谁为编剧买单》,说他的剧本交出去后,怎么拍,拍成什么样子,自己也做不了主。由他编剧的一部连续剧,本来是30集,自以为还算“上乘作品”,“但投资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30集的剧本,硬扯成了38集的电视剧”,这样一来,故事拖沓了,情知对不起观众,但也无奈,因为对制片方来说,“多制作出来一些集数,明白无误地就是钱”。比如《血色迷雾》,按林和平的稿费,抻出来的部分应该追加170万。虽然损失了声誉,但林和平也没领到这笔理应追加的稿酬,投资方老总向他摊牌了这部剧的收支账目,利润很低,考虑到多年的朋友交情,他没再索要额外的稿酬。

整顿

很多电视剧都因为“注水”遭到惩罚。早在1999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红岩》,就由最初的30集缩至25集,后来又压到18集。《七剑下天山》本来有39集,最后播出被央视砍掉5集,还是因为剧情拖沓引起观众质疑声不断。而像《林海雪原》这部“注水剧”,更因把英雄杨子荣写得吊儿郎当、匪气十足,被杨子荣的亲属告上法庭,还引发广电总局的严厉批评。“注水”电视剧遭到观众的反感是必然的,看来真该好好减肥了。

评论

张湛(《康定情歌》制片人):

电视剧一经“注水”,就变了味。故事节奏缓慢,而且硬插许多人物、情节,会喧宾夺主,拖沓乏味,收视率大大下降。作为电视剧投资人,肯定不要发水,一发水电视剧就不好看,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口碑。

王璐瑶(《钦差大臣》中李保田搭档):

我当时和《钦差大臣》签的也是30集的合同,后来看到播出时平白多了3集。但因为我没像李老师那样把这些条款签在合同里,只好作罢。我知道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美丽的田野》,原本只是20集,可是后期制作竟然成了32集。老演员程煜在其中有一场喂羊的戏,喂了10分钟导演都不喊停,急得程煜竟然自创了这样的台词:“羊呀,你怎么还没吃完呢?”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