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梦入幻境,听见山后有女子唱此歌。歌声未息,走出一个美人,即警幻仙姑。小说中,后面的一段赋就是描写她的。

所谓“儿女闲愁”并不是抽象的,有封建礼教所造成的青年男女的不幸,也有封建阶级本身糜烂生活所带来的恶果。作者虽然对具体的人和事表现了不同的爱憎倾向,但终究不能从本质上对此加以分析区别,因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解决这些矛盾,以至只能劝人采取消极的处世态度,并对现实发出“繁华易散”“乐极生悲”等无可奈何的叹息。

不过,这首歌也并非泛泛而作。在这里,作者是借仙子的唱词对将来大观园众儿女风浪去散、花飞水逝的命运先作预言。在艺术上,它有总摄全书情节的作用。[2]

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清代作家高鹗所补。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1]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出生于江宁(今南京),内务府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有人认为他是三国时代军事家曹操的后代。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最终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春梦歌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蔡义江著 .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 北京 : 团结出版社 ,1991-07 . 32 .[3] 孙常青主编 . 和妈妈一同诵经典 第1册 . 保定 :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0-01 . 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