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邦翰,字秋屏,清末嵊县白泥坎人。同治六年丁卯科举人,戊辰科会试挑取功臣馆誊录,期满后题补福建古田县知县。

息纠纷振经济

古田县溪流密布,境内有“秤钩滩”,航道狭窄弯急,形如“秤钩”,江中溪石屹立,犹如“秤砣”,船舶上行如蜗牛,下水快似飞箭,情势危险。有运输木材的商人经过此处,经常发生船排碰撞事故,木料随水飘散后被当地乡民捞取。木商向县衙控告民众劫掠,官司不断近二十年,历任官员都不敢亲自到此地调查。魏邦翰到任后,乘舟亲自勘察地形,了解水情,平息纠纷。

光绪七年(1881年),魏邦翰又考察当地作物,发现这里适合种植棉花,便从浙江购入棉种及纺织机械,劝导民众种植棉花,并传授纺织布匹的方法,让乡民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后却遭人弹劾,以“办事迂拘、才难胜任”之由降职。

赴广东抗法军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越南告急,时福建筹办海防,魏邦翰心急如焚,即著兵书《听黄鹂馆外篇》阐述攻守之道。时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力主抗争,后来在担任两广总督时,看到兵书后异常惊讶,于是上奏朝廷,调魏邦翰赶赴广东协助参谋军事。1885年,魏邦翰率领军队至广东西部镇南关抗击法军,相持数月,经广大将士殊死抵抗,大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之后,由于战功卓著,魏邦翰被官复原职,光绪十五年任广东化州知州,曾参与编纂《化州志》,后又两度出任广东高要县知县。在职期间,魏邦翰勤于政务,任劳任怨,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终年六十一岁。

著兵书万余言

魏邦翰所著兵书《听黄鹂馆外篇》完稿于光绪九年,今存光绪十年刊本,由湘潭黎景嵩题署书名,福州名工吴玉田镌字。书前有陈咸焯光绪十年所作之序,序文上半部分纵谈世界列强之形势;下半部分介绍魏邦翰之生平履历,近似人物小传。兵书正文为魏邦翰所撰“原备”,又分“识情形”、“敦睦谊”、“募士勇”、“防海口”、“练勇丁”、“储材料”、“设重镇”、“举公会”、“筹运道”、“安华团”等十篇,洋洋洒洒万余言。魏邦翰指出,应了解世界各国之国情;分清敌友,保护商民,远交近攻;募集各方乡勇为我所用;重视沿海海防,阐述筑炮台、阻船路、设重险等防御之法;加强对新兵的日常训练,熟悉战法,各守其职、各尽其用;制造储备战争所需之武器辎重,有备无患;设置军事重镇,合理屯兵以借地势之利;联合盟国,设置公使,订立协约,共御外侮;疏通河道,确保交通运输便利;联络安抚边境华民,招安以效国家。除“原备”外,魏氏又有“高低炮台”、“堵塞枝河”及“水陆布阵法势”别为一册,收于书内。

兵书末尾有光绪九年吴县吴恩庆、兴宁张鸿书跋文,称魏邦翰之兵书“所论各条,洞明时务,均属有本之学”,与魏源所著之《海国图志》不相上下,希冀此兵书被采择利用。值得庆幸的是,魏邦翰军事才能受到张之洞的赏识,并被提拔任用,在中法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化罗大佑亦赞曰:“昔邵阳魏默深氏著《海国图志》,今秋屏所论,才识闳通,心思缜密,殆有过之而无不及焉。楚越二魏氏,直可以辉映后先,并垂不朽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