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学的时候,我觉得读书有用,因为我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总是听老师和大人们对读书的一种解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
上学的时候,我觉得读书有用,因为我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总是听老师和大人们对读书的一种解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一种洗脑式的劝学方式,我们欣然接受,也发现确实是这样的,但天赋也不容忽视,我一直觉得学习是需要天赋的,有些内容当时确实弄不懂,大概就不是学习那块料。
读书有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每个人的作用是天壤之别的,我不知道那些学霸在读书的感受,也许他们读得快,而且很容易理解里面的内容,我总是看的慢,而且需要时间来消化,这就造成会看书的看得多,看得慢的越看越少,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的人,他们不仅能看的快,还能读得懂,其实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看书不仅需要自身的条件,还需要外部的客观环境,尽管我也能看书,但还需要一种安静的周遭环境,才能集中精力读懂书中的内容。去年我确实看了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通宵达旦的总算读完了,感受颇多,多少是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有趣的学习,原来历史并没有书本中那么枯燥,静静的环境让人身临其中,感受当下的英雄人物、历史瞬间,会透过历史的长河,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让眼界和心胸打开,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对自我反省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上学时候的读书是被动的,因为我们对学习的成果寄予期望,我们学习、考试、上学,都是为了创造未来好的生活,所以大家都埋头上进,但从来没有好好想过,除了学习我还能干什么?我还能做什么?好像都没有时间去想,所以80后的我们一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二是没有考虑爱好是什么,我们就不像现在的孩子有特长、爱好,比如我周围的人只要闲下来就在刷在线的app,过度依赖于手机,这是一种不利于传承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觉得上班的时候读书可能会重要,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强调人主动的作用,没有学历的时候,他们会说有学历的重要性,当大家都有毕业证书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强调人的能力,而我们那一届的毕业生,是不会因为你后来才提出的过滤条件自动调节的,所以结构性差异一直存在。而当你什么都具备的时候,他们又说年龄不要紧,重要的是与领导的沟通,当你跟这位领导沟通好了之后,他又被调走了,因为你的年华在就这样被社会过度消费着,总感觉自己是这个时代努力的人,但好像过时的又很快。
后来当你抱有的期望都破灭之后,你才发现,还是读书最有用,因为它们不会随意变动条件,在读书中付出的辛苦要远比你在社会中遭受到的挑剔显得更容易,学到的知识,关键时刻是能用到的,无论是等价交换费用还是等价交换劳动力,学习的脚步不要停,也不要抱怨你遭受到的一切,尽管不满意,但至少学习的这条路是笔直公平的,它永远都是一条光明大道,只要你下定决心,循着正确的方向,你会发现幽静小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