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蝴蝶效应”解释历史现象,有点儿搞笑。二世而亡的例子太多了,除秦以外,还有晋、隋等等。大秦崛起还有至少八代君主和无数将士、客卿的功劳。
商鞅的翅膀再大,也扇不过黄河、秦岭,扇不过秦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始皇帝六代,更扇不过汉唐、太平洋和地中海。我们只能说商鞅变法为大秦崛起奠定了制度、法律基础,他只能改变当时的秦国,而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改变还谈不上。
商鞅变法为后世施政改革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其变法措施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并符合秦国富国强兵战略的,但以严刑峻法为保证,是急功近利的极端之举,其本人当时即身死而车裂,可谓教训深刻
秦孝公元年(前361)卫鞅入秦,三年与甘龙、杜挚论争,徒木立信后颁布新令,开始变法修刑。第一批新法内容主要为:①建什伍,行连坐、告奸;②民有二男者分异;③战斩一首晋爵一级,惩私斗;④奖励耕织;⑤宗室论军功。第一次变法的成果,《商君传》有专门描述: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十二年,秦徙都咸阳,制定第二批新法:①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②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置令、丞、尉,凡三十一县;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④平斗桶权衡丈尺。对第二批变法的成果,《商君传》也有记载,结合纪、表和后世考证,整理如下:
居五年(即孝公十九年),秦人富强,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
商鞅变法从其内容来看,可以说着眼于秦国现实,立足于未来争霸中原,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带有鲜明的“刑名”家的特点,而且是移植李悝法令,以中原文化来改造秦国社会的。他在与赵良对话中自诩道:
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有两件事儿,足于说明“刑名家”是幼稚甚至是愚蠢的:(1)公子虔是当时秦国第一武将和大庶长,名副其实的“秦公二号”,战功无数,是秦人的骄傲,但四年黥之,十五年劓之,虽震慑了秦国,也为卫鞅身败名裂埋下了祸根;(2)十二年“秦民初言令不便有来言令不便者”,卫鞅尽迁之边城,完全不要盟友,缺乏广阔胸襟和政治谋略,死得其所。
历史上记载卫鞅三次将兵:十年为大良造围固阳(梁玉绳考证非魏都安邑),次年方降之;二十二年诈破公子卬魏师,还封商君;二十四年以商於兵北上攻郑自保,为秦兵杀于郑之彤地。其用兵乏善可陈。
孝公卒,商鞅身死车裂。商鞅变法也只能在当时秦国才能成功,一是秦国华戎杂处,文化远比齐楚魏落后;二是秦国近百年积弱,一代雄主秦孝公横空出世,没有他的全力支持变法寸步难行。与其说商鞅变法成功,不如说秦孝公才是承载秦国历史使命的人
秦孝公接过先君献公的未竟事业,“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可以说春秋霸主秦穆公是秦人的灵魂和标杆,他出口诗三百,恩惠盗食良马的野人,任用五羖大夫、蹇叔和由余,三扶晋国之君,与晋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所以,一个曾经领先世界的民族和文化,重回世界之颠是必然的。
但进入战国,秦国很凄惨。秦孝公在《求贤令》中写道: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六国卑秦,丑莫大焉。
将秦之衰也归结为秦厉共公,而孝公高祖怀公、祖父灵公最无作为,却只字不提,既不确,也为亲者讳。事实是,秦之不幸,在于战国初期第一霸主魏文侯、魏武侯崛起,在河西大肆扩张,秦频繁“立弟”“立季父”等立长者,杀怀公、杀出子等弑庸君,无不是秦公族无法抵御强魏焦灼的体现,直到他们于魏迎回流亡磨砥、胸怀大志、老成持重、已届不惑的前灵公废太子嬴连(依《吕览》而非《索隐》)。但献公经过十八年的改革积累(止从死,徙栎阳,县蒲、蓝田、善明氏,作畦畤),方在生命的最后五年对魏发起强力反击,洛阴、石门、少梁三战全胜。尤其石门之战,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纵如此,献公所面对的已是穷兵黩武的魏惠王而非魏文、武,且处于本土作战,还未恢复到秦厉共公时的强盛(蜀、楚、晋来赂,越人迎女,绵诸乞援,城南郑,伐义渠虏其王)。
因此,秦孝公在《求贤令》中发出誓言:“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商鞅听闻此令,西入秦。
即使商鞅变法后,直至孝公卒,至少河西上郡、西河少梁还在魏国手里,光复河西、东出三川河东直至呑食六国,还待后世惠文、武、尤其昭襄王等代代砥砺前行。
结论:秦孝公是秦国富国强兵的奠基人,千年难遇的君臣际遇之下,商鞅助其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商鞅变法的得失,数千年来一直为后世反思,其意义远大于变法强秦本身
参阅书目:《史记三家注》,点校修订本史记之《秦本纪》、《六国年表》、《商君传》,《史记志疑》,《吕氏春秋》,《商君书》,《中国历史地理图集》
首先,商鞅是承载历史使命的人。因为当时周代“分封制”下的土地制度,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出现解决这样的社会矛盾的人,是历史的必然性。
然后,商鞅变法改变的不止是中国的历史,更是改变世界历史?
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没有交流,影响世界是无稽之谈。(图|商鞅变法,开启了秦国富国强兵之路)
商鞅变法做了什么?
周天子分封给贵族的土地相当于国有制土地,奴隶们必须在贵族的土地上耕种。井田制,是将一块耕地用“井”字隔开,分成九个格子。周围八个格子是“私田”,所有权属于贵族,但是交给八户农奴人家种植,所得是八户人家自己的。中间的一个格子是“公田”,八户人家共同种植,产出的粮食交给贵族,就相当于税收。
(图| 井田制)
当然,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公田的面积要远多于私田。所以,对生产者而言,种公田对老百姓没有任何好处,他们在公田里干活时,自然是偷奸耍滑。这种情况跟中国改革开放搞“包产到户”前的状况是一样的。
社会制度之所以影响生产力,在于:
首先,人都有惰性,都想“活少、钱多、离家近”,好的社会制度会激励人努力工作。
其次,人的能力高低不同,用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事儿,生产效率和质量都不一样。好的社会制度,应该将生产资源尽量交给生产效率高的人。
但在井田制的社会中,上述问题都解决不了。劳动者在公田干活儿,没有积极性,贵族又想不出什么激励措施;手握国有土地的贵族,经营土地水平参差不齐,又不能通过土地交易,将生产资源交给生产效率更高的人。如果手握土地的是个纨绔子弟,土地的价值就白白浪费了。
看到井田制的诸多弊端后,很多政治家决心变法。最先摒弃井田制的并非秦国,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都搞过,但是变法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
(图| 商鞅变法)
商鞅是如何通过变法提高秦国国力的?
一、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将土地私有化,允许土地自由交易。
井田制的废除,给秦国带来了很多变化:
- 耕地面积增加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使很多贵族手中荒芜的土地有了交易的价值,纷纷将其开垦成农田,全国的耕地就变多了。
- 生产效率提高。新法规定农民直接用财物来交税。这样,税赋水平就相对固定了,交完税的劳动剩余就归农民所有了,这样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国家的生产效率就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 土地资源生产效率提高。通过土地交易市场那“看不见的手“,让不善经营的贵族将土地交给善于经营的土地,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
- 兵源增加。井田制的废除,解放了农奴,使之成为农民。在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闲置的劳动力就可以转变为兵源。
- 贵族逐渐消失。贵族之所以是贵族,是因为他有永久的土地。但是,允许自由土地买卖后,你贵族总会出现败家子吧,卖了土地后,也就沦为平民了。
当然,土地兼并也会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二、颁布“连坐法”。
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任谁也没有办法为非作恶。这种连坐法不但实行于乡里的居民之中,也实行于军队的行伍之中。
图| 商鞅说服秦王,推行“连坐法”
这种法律在今天看了很不合理,但是在古代没有人权观念的时候,确是统治者的一大利器。这连坐法就像人人头上有把刀架着,而且是脚上栓着绳子,每个人都相连,令人根本不敢有遇战撤退的念头。
三、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商鞅的新法规定: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杀敌一人者,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这种奖励性的制度,在没有科举制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给了普通百姓一个改变身份的机会,给了普通百姓极大的刺激。秦人好战、名将辈出,军事上无往不利,和这项激励政策不无关系。
四、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
图| 郡县制和分封制在组织架构上的变化
当然,商鞅变法还有很多条目细节,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挑出以上的几条,是对社会生产力和国力影响比较大的。
为何说商鞅承载了历史使命?因为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说,变法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常说的一个道理。
意思是,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决定人们争夺的利益不同,所采用得手段不同,社会的形态也就不同。唯物主义历史观所说的历史必然性在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提高,必然会逼着社会制度改革。
(图| 生产力、经济水平、社会,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比如,商周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很低,所以贵族们都采用战争的手段,将战俘变成奴隶,社会的形态就是分封制的奴隶社会;
统治者的立场是,我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都攥在手里,“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才是最完美的。但是,统治者想要直接统治远离自己的土地,必须有庞大的官僚体系作为支撑。要养活庞大的官僚体系,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周朝奴隶制社会做不到的,所以不得不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戚。
但是,统治者一定会绞尽脑汁的,发展技术和改革制度,来提高生产力。等经济发展到能养得起官僚系统的时候,就会废除分封制。即使没有商鞅,也会有其他人来推动变法,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造就的,所以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就难免将重心放在人事儿上,从而忽略了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商鞅所处的年代,国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一定处于水深火热的地步,改革是大势所趋,商鞅只是顺应形势,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和事的学问,我们了解英雄的事迹固然重要,但从英雄的事迹的背后,发掘人类社会的变革,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吸取经验,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
秦经过商鞅变法,国内生产力大幅提高,使得秦国有能力供养郡县制的官僚体系,实现中央集权。这样,之前分封制下散开的麻绳儿,终于拧在一起了,国家获得稳定的同时,超强的社会组织能力,让秦国的军事和官僚系统,在变法后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商鞅变法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来看看其最核心的三个方面:
1、郡县制:《史记•秦本纪》记载: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秦国从此时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郡县制把政权、土地、赋税直接归属于中央政府,通过这种集权方式,大大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增强了中央的军事实力,再也不可能出现周天子需要诸侯国庇护的可笑又可怜的情况了。
2、鼓励发展农业:商鞅鼓励发展农业,其对农业到底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为了发展农业,在《秦律》中有这么一条律法,叫“弃灰法”规定“弃灰于道者黥”,就是随意丢弃草木灰者处以黥刑,所谓黥刑,即在人脸上刻字之刑,而草木灰不过是用来做农业肥料。不止如此,《秦律》中甚至连什么时候,怎么烧灰都有规定。可见商鞅极其重视农业,而农业的兴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所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3、军功爵制度:取消贵族世袭制度,设立二十级军功爵,不论出身,凡爵位必须有军功才可获得,列籍贵族。所有的东西,财富、土地都可以以军功得到,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士卒尤其是平民士卒的杀敌积极性,这才是秦军战斗力的真正保证。
但凡事有利有弊,商鞅独尊法家,统一思想,强力打压其他学派,对中国文化传承伤害巨大,以致再难重现春秋百家争鸣的胜景。
秦国通过改革壮大了国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之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说商鞅变法影响了世界就有些言过其实了,由于交通以及人们认知的限制,商鞅的时代中国与世界还没有什么交集,此时的人们还坚定地认为中原处在世界中心,根本不知道还有别的大陆,别的国家。此时距离班超平定西域,出使罗马还有几百年,远远谈不上影响世界。
商鞅变法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是肯定的。
商鞅是否承载了历史使命?
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在各国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这些人的变法在一定时期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都没能长久不衰,在这点上商鞅变法要做的更好,至少他变法的效果和持续性都比较好。商鞅变法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找到了支持他并拥有雄心壮志的秦孝公,这才有了商鞅变法的成功和成果,如果没有孝公的存在,商鞅也许会变法但不一定是在哪里也不一定会取得什么成果。
综上所述,商鞅承载了一定的使命,那就是让法家的思想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效果。但是他承载使命更重要的是有秦孝公支持,而孝公承载的使命是秦国必须强大,故商鞅承载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法家的理想的实现,这个使命和孝公的使命相比略小了一些,但孝公的使命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实现起来很困难,所以两者相辅相成,这是两个具有不同使命的人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商鞅变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分封制逐渐崩溃,生产力提升,土地私有制开始,地主阶级的崛起决定了必须要有新的政治制度和对旧制度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所以变法在各个国家开始实行,如上面讲到的李悝变法与吴起变法以及商鞅、申不害的变法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从公元前359年开始,变法的主要内容大致是重农抑商、削弱贵族特权、军功爵位相关、统一度量衡及相关标准、建立郡县制等,这些内容产生的影响是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个结果使得秦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的建立对后世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时的世界沟通和交流远不如现在发达,中国与世界沟通也是在汉朝逐渐开始增多的,所以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至少在当时是不大的,如果说有影响那也是因为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而间接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以上一家之言,欢迎讨论关注(这很重要)
准确地说,是孝公赢渠梁担负了秦国的使命,正确地选择了方向和执行者卫鞅,并鼎力推行,才有变法的成功。
卫鞅只是当时法家一员,理想是择主实现抱负。
从<商君书>看,卫鞅的主张过于苛责,不可持久。孝公死后惠文王驷对变法作的调整也功不可没。
而秦后的各集权君主采用了商鞅的部分学说,法儒并用。(东西方法家学说差别很大)
古今中外,甚至动物,弱势群体生存之道必是联合。孝公时秦国仍处于氏族时代,落后于东方。在强魏、戎狄、大楚的挤压下,是危亡关头,必须变革,集全国之力。
道理相信其他民族、国家都懂。不一定是商鞅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用来继承、发扬的,不能给当代的我们带来自信,阿Q与酸葡萄心态都要不得。
商鞅变法,推动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经历,推动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他的经济政策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商鞅变法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可能还要推迟多少年,
商鞅法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中国影响了世界
改变中国历史我同意,变法为秦朝灭六国,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说影响世界历史,我觉得没有,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东西方文明基本上是平行线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