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的职权是很大的,要管的事情是很多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事无不统,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大管家。
从宰相正式成为一种官职起,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宰相的名称、品级会有一定的变化,但宰相的职权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宰相的权力的分配会有变化,按照规律,是从集中于个人独断到分散为等同于宰相职能的组织。实际上也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只不过以前是一个人当宰相,后面是一群人当宰相。那么宰相担负的职责是什么呢?
辅佐天子
大丞相为天子之腹心。周朝武王拜姜尚为相父,诸葛亮白帝城托孤。宰相被赋予了辅佐天子的重托。宰相大部分都是非常有才干的人,很多王朝,有很多皇帝是“不慧”的,有的还有先天性的智力缺陷,史料中没有明言,但能反映出来。那么皇帝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宰相的完成的。
统领百官
宰相为文武百僚之首。在礼节上,丞相倍受礼遇,任相之时,接受百官朝拜,称为拜相,外调回来任相的还要举行郊迎礼。宰相须作为百官之表率,仪表乎百僚,坐镇乎雅俗。
草拟政令
说宰相是皇帝命令的具体执行者,是不全面的。宰相也是政令的制定者,在封建王朝中,丞相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包括重大规章制度的制定,职权的设置都是宰相为皇帝安排好的。
荐贤任能
大丞相为吾君聚众君子。很多贤德的宰相,都劝谏皇帝亲贤远佞,广开言路。向皇帝推荐贤才,是宰相的职责。南宋时期,平章军国重事丞相乔行简以善荐士而著称,宋史称左丞相范锺,清德雅量,重惜名器(人才)。
传经布道
宰相大多都是从老成持重,学识渊博的有名望的人中选取,宋代像真德秀,魏了翁等人都是大儒,平时在处理政事之外还要给皇帝上上课,讲讲经典。
除了这些,宰相还要负责编写国史,玉牒,等等,也要参与立储君,立皇后等事件,也要在重大的仪式中担任礼仪使等工作。
综上所述:宰相的职权很大,工作内容很复杂。“天子以万机之得失,百官之进退,社稷之安危,生民之休戚,近而号令之臧否,远而蛮夷之叛服……凡官有其事,事有其名,一皆委任而责成于宰相。”宰相对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看看日本首相和英国首相在干什么,就知道宰相是干什么的。日本首相、英国首相等和中国古代宰相有相同的意义。只是进入现代以来英女皇,日本天皇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只有象征意义,实际上掌握权力的是以首相为主的政府。
在国代宰相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中国古代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首辅(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宰相的权力很大,但在各个历史时期,权力有所不同,汉武帝时期宰相一般干不过五年,或是被杀或是罢免。宋朝有三个宰相,把权力分散了,但是天天吵吵闹闹的,办事效率极其低下。
谢邀,汉文帝的一次朝堂问话,很好的回答了你这个问题。
有一次在上朝的时候他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中要审理多少案件?”
周勃谢罪说:“不知道。”
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各有多少?”
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说罢吓得汗流浃背,自愧没能回答皇帝的问题。
于是孝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有专门主管这方面事情的人。”
孝文帝说:“主管这方面事情的人是谁?”
陈平说:“您如果要问审理案件的事,可以问廷尉;您要了解钱粮收支情况,可以问治粟内史。”
孝文帝说:“如果如果每件事都有负责人,那么您负责什么事呢?”
陈平谢罪说:“宰相一职,对上要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变化;对下要养育万物生长,不失时机;对外要镇抚诸侯,安定四夷;对内要使百姓亲附,使公卿大夫各尽其职。”孝文帝听后称赞他答得好。
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史记·陈丞相世家》
宰相是皇帝助手的统称,而不是具体官职名称,它可以叫丞相、录尚书事、大将军、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甚至可以是宦官或者五六品的小官,
所以,具体干什么事,也不能一概而论的。
如果秦汉时的丞相,那自然是陈平说的那样,但到了后世,性质就不同了,他可能只是参与决策,或者只是执行官僚,并没有那么多具体工作,而且,随着独相制变成了群相制,工作就更加分散了。
总体来说,宰相是参与决策的官僚,平时选贤任能,通过自己的办公机构行使权力,同时协同皇帝管理政务。
几乎所有皇帝都认为,必需政令出自皇帝一人才可以治好天下,如果分权必将天下大乱。宰相的设立从不是为了制约皇权,而是给皇帝代劳,帮皇帝做皇帝做不过来的事。而宰相们几乎也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你皇帝最好别来管我们宰相的工作,放手让我们治理天下比你治得好。所以宰相一点点得寸进尺向皇帝要权,但皇帝不能容忍,反而收回权力。皇帝和宰相之间的权力拉锯当然是皇帝胜,相权只能越来越小。说到底是人的权力欲和皇权的先天优势决定相权长不大只会缩。
我是看透史学,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开头语:如果你翻阅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你都无法看到“宰相”二字,也就是说古代压根没有名叫“宰相”的官职,它并不是一个官方的职位,而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泛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大员。“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顾名思义,“宰相”就是辅助皇帝管理国家的官员,与现代的“总理”、国务卿等职位类似,那么古代的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呢?西汉开国功臣、丞相陈平总结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一.宰相的权力演变史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宰相”的名称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在秦汉时期,宰相实际上就是文官的首领;在隋唐时期,宰相是三省长官中的尚书令;在宋代时期,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均为宰相;在明代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撤销了中书省,宰相之实落到了内阁大学士身上,居首的称为首辅;在清代时期,宰相又变成了军机大臣。无论各朝各代宰相的名称如何变化,其中都隐藏着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权力演变之道,那就是皇帝与宰相总是“相爱相杀”。
“宰相”之职位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宰相,随后各诸侯国纷纷设立“宰相”之职位,而秦国统一中国之后,正式确立了宰相管理制度,宰相主要替皇帝分担繁重的日常政务,但是从皇帝的角度而言,他们对宰相并不完全信任,皇帝总是担心自己的皇权落入宰相手中,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和第一位宰相之前的关系就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戒备的!
汉武帝在位时,在他的力主下,先后十三任宰相为其服务,其中除了有一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之外,其余十二位宰相都不得善终,其中被罢免的有七人,畏罪自杀或者蹲大狱的有五人,而被罢免的七人中有两人死于非命,所以汉武帝时期的宰相徒有虚名,他们手中并无实权,皇帝身边的“尚书”逐渐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事实上,最初尚书只是一个服务型的小官职,秦汉时期有六尚,分别为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与尚书,尚冠就是替皇帝管理帽子,尚衣就是管理衣物,尚食是照顾皇帝的饮食,尚浴就是伺候皇帝洗澡,尚席就是照顾皇帝起居,尚书就是管理皇帝的书籍,通俗的讲,他们就是皇帝身边的生活助理,是地位很低的官员。
而汉武帝时期却启用这些生活助理参与国家事务,他完全没有把宰相放在眼里,究其根源在于生活助理自知地位低,政治上并无野心可言,对皇帝又唯命是从,就是他们很听领导的话,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与皇帝朝夕相处,久而久之,这些小官员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宰相就落入了尴尬的境地,而宰相的相关职责也渐渐落入到了尚书的手中。直到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登基后,尚书令就成为了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到了唐代,尚书令的权力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皇帝缺乏安全感,所以三省六部制应运而生,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掣肘之势。尽管宰相的权力被分成三份了,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三省作为外朝,皇帝如何控制呢?既然无法掌控,那就架空他们,这也是古代皇帝惯用的伎俩,对后宫佳丽如此,对当朝官员同样如此,“冷宫”是他们的万能药。而具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渐渐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他们取代宰相成为了参与国家政务的核心成员。因此,到了宋代时期,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成为了国家新任的宰相。
而到了明代时期,平民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于是他索性废除了宰相管理制度,而朱元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累的皇帝,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8天之内批阅内外诸司奏折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这样的工作强度和效率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了。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经过日积月累的辛劳,朱元璋也倍感力不从心,内阁大学士开始替皇帝分忧解难。尽管朱元璋对大学士的定位就是小秘书,官居正五品,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些大学士最终还是演变成为了实质性的宰相,比如明代的权臣严嵩、张居正,他们的权力甚至达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所以即便是贵为天子的皇帝,他们也无力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到了清代时期,满洲的皇帝对大学士嗤之以鼻,于是雍正牵头新建了全新的秘书班底,美其名曰“军机处”,从此内阁大学士就被束之高阁了,而军机处又演变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组织。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管宰相的名字是什么,皇帝与宰相组织始终处在“相爱相杀”的困局之中,他们既无法长期共存,又无法彻底摆脱对方。皇帝总是希望启用自己的亲信来组成全新的辅佐班底,以此来对宰相的权力形成制衡,但是全新的辅佐班底总是会演变成新的宰相组织,而一旦新的宰相组织正式走到历史舞台中央,皇帝与生俱来的猜忌心又开始作祟了,他们再重新组建最新的辅佐班底来取代现有的宰相组织,就这样,皇帝与宰相组织陷入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死循环。
因此,皇帝与宰相组织之间“相爱相杀”的困局反映了一个中国官场的潜规则,那就是制约与反制约。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的统治阶级崇尚儒家的仁政,但是从国家政治制度的角度来讲,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历朝历代的治国方针却是遵循了法家之道,所以依法治国才是大势所趋。
二.宰相的职责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宰相的职责是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尽管各朝各代宰相的名称经历了数次更迭,但是宰相的职权并无发生太大的变化。如果要说有变化,主要体现在宰相的权力分配方面,从个人的专权逐步演变为宰相组织的专权,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差别,换句话说,以前是一个人承担宰相的职责,后来变成了一群人共同履行宰相的职责,那么宰相具体的职责是什么呢?
1.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如果我们把皇帝比作董事长的话,宰相就是CEO。董事长只负责掌控全局,而CEO则要负责具体事务,毕竟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像朱元璋那样诸事都亲力亲为,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皇帝能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力邀诸葛亮出山,显示了刘备作为帝王的慧眼识才,如果不是宰相诸葛亮苦苦支撑,恐怕刘备苦心经营的蜀国早已灭亡了。
2.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制定国家政令
不管是个人专权还是宰相组织专制,宰相自然也无法做到亲力亲为,他们除了要与皇帝共同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册封皇后、立储等)之外,国家政令的制定也是他们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宰相的才华也往往体现在政令的制定过程中,政令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国家外交政策、国家治国方针、国家军事战略、国家官员职权的设定等,这些都需要宰相亲自制定并交于皇帝审阅。
3.管理百官
作为国家百官之首,一方面宰相要成为了百官之表率,不管是从德行、谋略还是执行力方面,宰相都要让人心服口服;另一方面宰相要管理手下的官员,一旦出现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情况,宰相要第一时间站出来加以惩治,以达到肃清吏治的目标。
4.举贤任能
宰相不仅要管理好现有的官员,还要帮助皇帝举荐更多的人才,推举贤才同样是宰相的职责。正如唐朝宰相狄仁杰就善于推举贤才,经他推荐的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人, 均官至公卿,有的成为宰相。
5.传道受业解惑
宰相多为学识渊博的政治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们不仅在政治方面有独到之处,往往在军事、文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正如宋代的真德秀、魏了翁等人都是学术大家,除了要完成日常政务之外,他们还要给皇帝以及各位大臣讲课,正所谓传道受业解惑。
当然,除了上述职责之外,宰相还要负责撰写国家历史,监管各部门的运行情况,视察周边国家的动向,主持国家重大的庆典、祭祀仪式等。
因此,宰相正如现代中国的总理,“天子以万机之得失,百官之进退,社稷之安危,生民之休戚,近而号令之臧否,远而蛮夷之叛服……凡官有其事,事有其名,一皆委任而责成于宰相。”可见用“日理万机”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所以宰相对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在最后的话——
尽管时过境迁,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宰相”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关键的是要以民为本,踏踏实实地为人民谋福利,这才是“宰相”最根本的职责所在,现代是如此,古代亦是如此!
我是看透史学,一个痴迷于追寻历史真相的史学爱好者,历史不是冰冷的史事,而是有温度的人生百态。欢迎大家关注,一起徜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岂不快哉!?
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给皇帝打杂,协助皇帝管理天下
在封建社会里,天下是皇帝的,宰相是打工的。相权与君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朝政的大问题。历史上的政争纷乱,多因宰相权倾朝野,所以采取了“既用又防”的策略,或裁撤此职位,或多设辞职,或削弱权力,逐步降低其在政制中威胁皇权的可能性。
皇权对相权,进行了一千多年的逐步削弱。让相权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终于失去了挑战权威的可能。
宰相,辅之国要,帝之左右。皇令出,宰相使,说白点就是古代皇帝的诏令的执行者!
古代的宰相具体是干什么工作?
宰相干的事情多,也有不干事的。我们从汉朝说说宰相的事情,那时候叫丞相,宰相丞相在我眼里都一个样。
刘邦是汉始皇,汉始丞相萧何是个能人,镇国家,安抚百姓,制定规矩执行法度都是萧何的功劳。
萧何干宰相,给刘邦当皇帝帮了大忙,除了打仗,其余的事情都是萧何总揽全局,萧何基本上啥都干了。
到了汉二世刘盈,萧何也死了,曹参当了丞相。曹参当宰相啥也没干,没事喝个小酒,听听小曲过的悠哉悠哉。
刘盈心里不爽,就把他找来问话,问曹参占着宰相的位子为啥不干活?
曹参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问刘盈:"陛下您跟高祖皇帝相比,谁强?"
刘盈一怔,看看曹参,说:"朕哪能敢跟父皇相比?"
曹参又问:"那陛下觉得萧丞相跟下臣我相比,谁强一些?"
刘盈哼了一声,说道:"我看爱卿也是比不过萧相国的!"
曹参笑了,说:"既然陛下比不过高祖皇帝,下臣也比不过萧相国,国家所有法令规矩都被高祖皇帝和萧相国制定好了,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执行就行了。陛下,您觉得呢?"
刘盈一时无语,最后又不得不让步,曹参继续啥也不干,宰相照当不误。
到了汉三世皇帝刘恒,周勃当丞相,陈平当副丞相的时候,刘恒想考考丞相干事认不认真,就问周勃粮食收了多少,牢里犯人有多少,周勃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
刘恒又问陈平,陈平说要知道粮食多少,问管粮的官员。要知道犯人有多少,问管刑狱的官员。
刘恒一听,就问:"那你们丞相平时都干什么工作?"
陈平回答说:"我们丞相就是负责监督这些官员做事情的,只要他们干好了,我们就算尽到丞相的责任了。"
说起宰相无非就是权高位重的官。宰相在战国时期《韩非子,显学》中记载“明主治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就是主宰,相就是辅佐。所以宰相就是主持国家政务,辅佐皇上治国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