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强盛稳定的吴越国,为何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北宋?

原本强盛稳定的吴越国,为何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北宋?

原本强盛稳定的吴越国,为何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北宋?

1018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6:33:45
共有17条回答
王大器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同时也是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中难得的一片净土,它可以说是同时期战乱最少、经济最繁荣的政权,但是由于地域狭小,其兵力无法与同时期的中原正统政权相比。

钱镠在唐朝末期被封为吴王,唐朝灭亡之后,与吴国相邻的前蜀、南吴和南汉等割据势力相继称帝建国,但是钱镠却依然奉后梁和后唐的正朔,低调地称王而不称帝,也正因如此,钱镠、钱元瓘、钱佐等多人吴王(吴越王)才得以守住这一片净土。

但是,对敌对势力的一再忍让而不注重武力的发展或扩张,不是保土安民的正确方法。从后梁一直到后周,吴越国始终呈现一种“小国寡民、与世无争”的状态,这虽然让中原王朝对它消除了一定的敌对态度,但同时也产生了很浓的轻视态度。而宋朝建立之后,吴越国为了自保、避免宋朝的大军征伐而常年入贡,吴越王钱俶甚至多次前往汴京朝觐。

《宋史·太祖本纪》有这么一段记载:“吴越钱俶来朝,自宰相以下咸请留俶而取其地,帝不听,遣俶归国。及辞,取群臣留俶章疏数十轴,封识遗俶,戒以途中密观,俶届途启视,皆留己不遣之章也。俶自是感惧,江南平,遂乞纳土。”即在宋太祖赵匡胤在位之时(尤其是消灭了南唐之后),很多大臣就已经建议赵匡胤扣押吴越国王钱俶,逼迫吴越国纳土归降了,但是赵匡胤宽宏大量,不愿意以这种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赵匡胤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还是因为南方尚未彻底平定,同时北方的北汉与契丹与宋朝长期军事对峙,对吴越保持友好的双边关系,能够让宋朝避免南北受敌的被动状态。

而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南方的割据势力已经基本消除,此时赵光义才扣押了在汴京朝觐的清源军节度使(割据漳、泉二州)陈洪进,迫使他纳土归降,而同时被扣留的吴越国王钱弘俶自知没有与宋朝抵抗的资本,随即也为了自保以及避免战乱而选择主动归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吴越国王钱俶虽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他的纳土归降对整个中国历史来说都是一种幸运,他避免了吴越国的生灵涂炭,促进了宋朝以更平稳的步伐向前发展。

孫郎谈古

有两方面原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所致。具体是哪些原因,接下来我就一一道来。

先说说内因

  • “民贵君轻”的思想

吴越国最后一位执政者叫钱弘俶(chu),是被部将拥立为王。吴越国从钱镠开始就一直注重内修外和政策,在周边政权屡屡发生王(帝)位更替的动乱情况下,吴越国依然保持境内一片和谐,政权稳定。到钱弘倧执政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钱弘倧在铲除权臣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权臣胡思进抢先一步,软禁钱弘倧,迎立钱弘俶登位。这是吴越国内唯一一次君主被废事件,正好被钱弘俶遇上,多少对他的内心产生了阴影。在同期邻国中,不少君主因为政变丧命,钱弘倧也逃不过这个“魔咒”。胡思进屡次进言要钱弘俶杀掉钱弘倧,以免后患。但是钱弘俶深年骨肉亲情,迟迟不肯杀害自己兄弟,并派亲兵薛温去保护弘倧。胡思进知道钱弘俶不肯下手,就派刺客来暗杀,结果被薛温拦住,没有刺杀成功。

钱弘倧因政变下台,却未遭杀身之祸,完全得益于钱弘俶的善念和亲情。其实弘俶能念及骨肉亲情,不忍残害兄弟,还得归功于钱镠的家教。

钱镠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
又在他的《八训》中再次提及这个思想,并对兄弟之情也做了一个规定:“戒听妇言而伤骨肉。古云: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犹可新,手足断难再续。”

所以,钱弘俶的善念是他对钱氏家规尊重的表现。不止如此,钱弘俶最后纳土归降上的态度,也是和这个家规有着莫大的联系。“民贵君轻”的思想一直贯彻在钱氏一朝,尤其是在钱弘俶的任期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为何不抵抗就投降北宋,我想这一点是钱弘俶考虑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说外因

  • 俶势益孤

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就定下了十年计划:

“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第一个十年计划,周世宗定下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南边最大的目标就是南唐,周世宗先后三次进攻南唐,将南唐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南唐更是由此国力大衰,只能苟延残喘。周世宗病逝后没多久,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国。仍然跟随周世宗的步伐南征,先后夺取了南汉、荆楚等地,最后南唐国主李煜迫于压力,举国投降。

南唐归降后,除了北汉以外,十国基本都已被纳入宋境。南方就仅剩吴越国势单力孤。

及世宗平淮南,宋兴,荆、楚诸国相次归命,俶势益孤,始倾其国以事贡献。《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 禳中之物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钱弘俶依然坚持“奉大政策”,按时向北宋进贡。为了表达对新朝的友好和尊敬,钱弘俶进贡了珍宝古玩无数,本以为赵匡胤会对他有所表示,但却来了一句:“此吾帑中物尔,何用献为!”钱弘俶听后,是心灰意冷。不出三年,钱弘俶果然乖乖纳土归降,吴越之地的宝物尽归赵匡胤所有。

杭州的雷峰塔,据说是钱弘俶修建

总结

钱弘俶之所以放弃抵抗归降北宋,还是出于他的审时度势,一来吴越境内很少遭受战火侵扰饶,国内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如果因为抵抗破坏了这份安宁,想必也是钱镠不愿看到的。而作为钱氏家训的遵守着钱弘俶来说,违背祖父钱镠的遗愿,也非他本意。

另外,吴越本已处于劣势,四周已无盟友,若要和北宋相抗,即使和远在北方的北汉、契丹结盟,也只能和北宋斗的两败俱伤,这肯定也不是钱弘俶想看到的!

所以说,钱弘俶最终选择不抵抗政策,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看你马呢

首先,吴越国从钱镠建国开始,就一直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受其册封。除钱镠短暂自立年号外,一直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吴越末代国王钱弘俶遵循了其祖先的传统,北宋建立后奉北宋为正朔。

其次,吴越国笃信“民本”思想,钱镠有言:“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同时他还告诫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正因如此,吴越国才有十国中少有的繁荣。而祖宗遗训在上,钱弘俶生性温良,必定不肯违背祖训。

最后,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时北宋已经统一各方,十国中仅剩吴越一国,以吴越之富庶对抗强大的北宋,不过是苟延残喘几日而已。聪明的钱弘俶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靠钱弘俶的自我觉悟和宽大胸怀。他即位初就励精图治,爱民如子,凡事以祖训为准。此外他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著名的雷峰塔就是他建造的。最终他审时度势,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毅然纳土归宋,可以说是他一贯的行事作风。而他这种顾全大局,促进统一的做法,也历来为人所称道。

致心之理

第一,打赢了又怎样?是要移民去北方居住还是生活呢?

第二,社会普遍富裕,社会关系也比宋要复杂,组织一场必胜的战争机器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偏远地区的房价那么低,还是有更多的人愿意拥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居住生活呢?正如现在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乡镇的房价应该不会人很多人感受到压力吧。

第二个问题:社会关系复杂的社会,有谁愿意出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别人的财产呢?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如今借鉴邻国日本或者学习美国的国家管理方法,当然,对于古代的吴越,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精明的吴越人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加入大宋。


pingwen789

提问有点小缺陷。吴越虽然繁荣、富裕,却并不强大。政治上,中原地区除五胡乱华时期外一直是中国正统王朝和首都所在地,拥有传统的声望,南方在心理上是仰视的。军事上,南唐远强于吴越,北宋(后周)连南唐都灭了,吴越更不用说了。此外,主动投降尚可得保首领、世代富贵,(当然,君临一方,高高在上,一呼百诺,为所欲为、万民俯首的威风就别想了。),如果被武力击灭的,下场堪忧,最坏的结果抄家灭族都有可能。一家注定要在竞争中破产倒闭的公司,何必要硬撑呢?现在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竞争对手愿急给合理价格收购,又何乐而不为呢?

享你所想Go

没统一,搞政治说不行的 所谓弱肉强食

初心稳立

中原地区大部分时期,一直是中国正统王朝和首都所在地,而一些大仗恶仗多发生在中原地区。一旦征战过了长江,基本上是呈现顺风平推的摧枯拉朽的态势。

我们再看看,在南方建散的王朝,也大多衰微没落,甚至亡朝灭国。因为南人多有扶强抑弱的民风 习惯和天性,遇强扶强,遇强而萎。而北人变故,多是因作战失利而痛失疆土疆域,少有非背叛逆的普遍民风。

南人的普遍的一一私心大,不顾及情面 救渡,少顾大义,而极认现实 认财富 认财产 认享受的思想分不开的。故大多王都居南而多亡,居北而多能昌盛。

故由北而南征易,由南向北征多败北。

实用型人柴

你说的是唐末五代十国时,南方以上海和浙江为中心势力范围有十三个州的吴越国吗。这个国家在唐末五代乱世中确实比其他地方要安定的多,都城在今杭州。吴越国的军事力量自保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北上和梁唐晋汉周怼磕了。所以吴越的国策是对外自保,对内发展农桑和朝鲜日本做生意。这样一来北方的这五代不论是谁当老大了,吴越这边就会主动伸出橄榄枝,更不用说宋了。

吉林加油123

有钱不代表能打,你看看南明

风语不知

吴越只是相对富足,并不能称之为强盛,战乱较少,统治阶级盘剥较少,社会稳定,但是军事方面并不强势,统治者也没有扩张的雄心,只是安于现状忱于享乐,等到强敌兵临城下就投降了。

湘水浩汤

吴越国是指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镇东军节度使钱镠在公元907年创建,定都杭州,最强盛时拥有两浙十三个州的疆域。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情形来看,也是比较弱小的一个政权。

在我看来,吴越国在乱世中能够立国72年,原因有三点:

1:钱缪是个十分聪明和有政治远见的人,他一方面在内政中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使得自己制下的吴越境内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终于成了"钱塘富庶盛于东南"的局面。

2:另一方面他认为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于是,在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的不断变更中,也逐步的被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等,用自己的隐忍换来了国家长期的基本安宁。同时也不主动对外发动战争,老百姓几乎一代人都没见过战争,这在当时五代十国的乱世也是极为罕见的。

3:在南唐出兵攻打闽国时,第三位君王钱佐更是敏锐的认识到了一旦闽国沦陷,吴越必定将直面南唐的进攻,因此他不顾部下的反对,坚决出兵援助了闽国。此举不仅使得吴越与闽国交好,更重要的是保住了吴越南部的安宁,使得吴越无需直面南唐的威胁,也就较好的保护了自己。

到了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第五位君王钱弘俶遵从祖训,纳土归宋,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卒,悉数献给宋朝,成就了一段顾全大局、中华一统的历史佳话。我认为原因有三:

1:开创政权的钱镠具有大智慧,当时吴越政权周边势力纷纷称帝,钱镠却坚持以中原势力为正朔,拒不称帝。因此实际上的吴越国历任君主都一直没有称帝,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存在。这样做从一开始就向中原朝廷表明了心迹,也为将来的归顺做好了铺垫。

2:钱镠在留给子孙后代的遗训中,也要求后代要以中原为正朔,当遇到真正的明主时,要顺应中国统一的潮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而他的后代君王均谨记教诲,克己复礼,以这个遗训为宗旨,所以最后才会遵循诏命,保得一方平安。

3:在钱弘俶归顺之时,北宋国力强盛,远超吴越。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由于得位不正,急于需要一些政治上的成就来证明自己,于是先以政治和军事压力逼迫割据漳泉的陈洪进纳土归降,吴越国就成了整个中国南方唯一尚存的割据政权了。这时,吴越王钱弘俶清楚地知道南方中国仅剩下自己一家,根本无法和大宋抗衡,甚至不如北方的北汉有契丹撑腰,加上自己已经被扣在汴京达两月之久,无可奈何,只得把整个吴越国献给了大宋,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在客观上也促成和巩固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留下了一个千古美名。

所以尽管当时的吴越国还有一定的实力,但仍然一仗没打的主动向宋朝投降了。

哥哥123

原因很多,大家都知道杨家将,当时的杨继业为吴越大将,连他都主动投降了,还有谁会卖命?有一个带头投降的,就会有人陆陆续续投降,很正常

烽火狼烟入梦来

第一是分清天下形式,后果不言自喻,成王败寇心知肚明。

第二同宗同源,民族融合,天下共主很容易接受。

第三中华大一统观念深入帝王心,有实力者,一统华夏是必然结果,不是几场战争可以挡得住的!

最后,不失富贵和百姓爱戴,顺时而成美谈何乐不为。

白露为霜65799235

五代十国那些割据势力里面吴越确实是表现最稳定的,也就是题主所说的繁荣富强什么的,从钱镠开始几个君主都不错。

之所以不战而降,也是大势所趋,明摆的不是宋的对手,何不早降,可以在老赵面前捞个好前程或者说好下场。事实上钱家也是那些投降的被灭的诸侯里面下场最好的。

当然钱镠去世时也是给他的后人留了话的,大意就是这个,不要与中原大国抗衡,早日归降云云。

Malo38Sailing

从中后唐及五代的藩镇间战争来看,战斗力绝对是北方混有胡人血统的军队强,经济绝对是浙江东西道强。北方延续了以昭武九姓为核心,草原民族大联合(匈奴、突厥、契丹),以牙将武士为代表的职业军队体系。江东原来最勇猛的丹杨兵,山越部队早已被衣冠南渡文化,吴越哪里是北方胡人对手?识时务者为俊杰。

休驿站

吴越国兵力并不强,它在五代十国时期,还能依附大国,左右腾挪生存,但是没了南汉和南唐,北宋一家独大,依靠自己薄弱的军事力量,根本不是个,所以选择投降了,为自己留了条活路,也留了个好名声。

艺术651118

废武重文的恶果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