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1024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6:32:34
共有6条回答
正史漫谈

这个问题,体现了一个历史巧合:

公元前200年,西汉建立不久,在白登围困汉高祖刘邦、给了中原王朝一个下马威的游牧民族,是匈奴;然而这也是当时匈奴人的最高光时刻,随着汉朝的逐渐恢复,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逐渐处于下风。

500多年后的公元309年,匈奴人刘渊称帝,打着恢扶汉室的大旗,将国号取名为“汉”;公元316年,刘聪、刘曜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汉族人首次失去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匈奴人也成了为五胡乱华的急先锋。

看起来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匈奴人用了500年,终于入主中原。

但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匈奴人在秦汉之交及西晋末年的不同境遇,由所处时代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

秦汉之交,匈奴是外敌;西晋时期,匈奴等是内贼

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民族构成相对单一,是传统的华夏族。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放牧劫掠为生,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天敌。所以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秦末楚汉相争之际,中原政权对这些外族极为警惕、同仇敌忾;

西晋时期,由于东汉以来的开放民族政策,大量被降伏的匈奴人进入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同时鲜卑、羌、氐、羯族等少数民族也作为中原的臣民,在边境地带与汉人杂居。由于生活习惯、族群差异以及文化水平较低,这些少数民族基本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比如羯族人普遍被当作奴隶买卖。但也有部分贵族生活在高层,匈奴刘渊就是典型。

但司马氏政府并没有处理好各民族杂居带来的现实矛盾,加上八王之乱造成了中央权力衰弱,刘渊抓住这一机会揭竿而起,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晋王朝内部特定人群的反叛。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500年前匈奴“控弦40万”也不敢奢望的成果,被改为汉姓的刘渊父子轻易实现。

秦汉之交,中原生产力碾压胡人;西晋时期,双方已势均力敌

当初刘邦在白登被围,匈奴虽在表面上占据优势,但实际上双方由于生产力代差带来的差距极其明显:

晁错曾称:一汉当五胡,也就是一个汉人士兵的战斗力可以对抗五个胡人。为什么这么说?举例为证-当中原王朝使用制式的强弓硬弩时,匈奴人的箭头普遍还是骨头制成;汉族士兵装备精锐的装甲时,匈奴人还配备着皮衣、木板盾牌......虽然匈奴人更加能承受风雨饥渴之苦,并且拥有机动性的优势,但双方在生产力上的差距,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阵地战时,这种差距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汉李陵以5000步兵歼灭数万匈奴骑兵,就是这一技术碾压的直观体现。

然而在西晋时期,由于多年的杂居,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已逐步掌握;再加上他们天生的马术优势,使他们在面对中原汉人军队时占据了一定上风。西晋军队面对刘渊的兵马节节败退,就是因为以往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

秦汉之交,中原王朝尚武之风浓厚;西晋时期,腐朽的门阀士族大行其道

经过了数百年春秋战国的频繁战争,秦汉之时民风彪悍、尚武之风浓厚;法家制度虽严苛,但在客观上也带来了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社会制度。毫不夸张的说,直到秦汉之际,中原王朝仍称得上军国主义制度。正是得益于全民皆兵带来的天生战斗力,章邯带着武装起来的几十万苦力就能打得农民起义军节节败退;也正是因此原因,项羽带领的楚地起义军能把秦军精锐打的望风而溃。

而在司马氏的西晋王朝,一反曹魏时期严刑峻法打造的淳朴制度,实行放任自流的宽松政策;加上经济逐渐繁荣,社会风气奢靡腐化,门阀士族以骄奢淫逸、离经叛道、沽名钓誉为荣,互相攀比、追求金钱至上,石崇、王恺斗富的行径,将当时的畸形社会状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掌握政权贵族阶层腐化堕落,失去了进取心,无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又屡次为争权大动干戈,数十万精锐丧命于内斗;身边却又环绕着一群心怀不忿、兵强马壮的匈奴、鲜卑等势力。对这些危险毫无警惕心的奇葩司马氏自作孽、不可活,但却害得中原王朝千百年来首次沦为各民族弱肉强食的战场,可谓当时无愧的历史罪人。

大秦铁鹰剑士

秦末汉初,中原虽然战乱不休,但是匈奴也正在整合之中,实力不足以进犯中原。公元前247年前后,赵国大将李牧率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一战斩杀匈奴勇士15万有余,匈奴元气大伤。公元前215年,秦朝大将蒙恬率三十万精锐秦军北伐匈奴,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精壮,匈奴后退七百里以避秦锋。

三十年间,匈奴损失近三十万精锐,自然没有实力在楚汉战争时期入侵中原。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三年秦末战争,四年楚汉战争,中原战火连天,无暇顾及外事。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整顿下,趁中原混战期间,他整合匈奴各部,击灭东胡,打败月氏,实力大涨。冒顿趁楚汉战争之机,收复了秦朝攻占的匈奴之地,并在汉朝建立后出兵攻掠汉地。汉匈战争持续了两百余年,最终北匈奴远遁欧洲,南匈奴化入华夏。

西晋建立后,整体国力是强于周边胡族政权的,南匈奴都已经臣服于西晋。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大损,实力降至一个三流诸侯国的实力。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

这些战事都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元气大伤,周边胡族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在战争中不断壮大,实力超过了西晋。匈奴族人刘渊在八王之乱中与成都王联结,并借此联结匈奴诸部,壮大实力。成都王被王浚等击败后,刘渊就乘时而起,建立汉国,更是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西晋东迁后,北方大地陷入五胡的统治之中,东晋偏安一隅,导致了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并立的局面长达三百余年。

方圆论坛

方圆论坛在线

秦末天下大乱和晋末五胡乱华完全不是一回事。秦末天下大乱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农民反抗暴政从而推翻政权。而晋末五胡乱华纯属是晋朝本身自找的。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形容晋朝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为什么匈奴不敢趁乱进攻中原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北方边境一直都有一只秦军主力在防备匈奴。匈奴南下中原?纯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秦朝从建立之后就一直对匈奴保持这相当的警惕状态。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一直奉命镇守北方边疆。蒙恬在北方收复了河南地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对抗匈奴。匈奴在蒙恬的不断进攻下,实力被极大的削弱了。蒙恬镇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匈奴丝毫不敢南下,被匈奴人称为中华第一勇士。

蒙恬被冤杀后,将军王离又奉命镇守北方边疆。也就是说不管中原如何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起码秦朝对于北方匈奴的防御一直都没有放松。秦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后,秦朝政权顿时一片风雨飘摇。王离受命从北方边疆带领部分兵马勤王保驾。但即使王离离开了北方边疆。北方防御匈奴秦朝一直都没有放松。从蒙恬时期三十万镇守北方虎狼之师。在王离回朝平叛之时,边防边境也依旧留有十数万军队镇守。据记载王离平叛时带回北方边军二十万。也就是说直到秦朝灭亡的危机时刻,秦朝依旧保留了相当的军队在防御匈奴。这也是为什么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而匈奴却根本没有机会祸害中原。

而晋朝的五胡乱华则不然。五胡乱华完全是司马氏自身所导致的恶果。而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还得深究到晋朝八王之乱到时期。晋朝八王之乱内斗持续了七年。其核心人物就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这一场内斗不仅极大的削弱了晋朝的实力。同时也爆发了引狼入室的悲剧。从东瀛公司马腾开始他就开始引入北方胡族为自己争权夺利。而其他藩王看到司马腾如此行事之后也有样学样。其恶果就是乌丸、羯朱、鲜卑等族势力逐步开始进入中原。而随着异族势力不断扩张,也就爆发了后来的五胡乱华。但从这一点来看,晋朝是远远不如秦朝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卧牛说历史

懒得配图,凑合着看吧[呲牙]。

这能一块儿比吗?环境根本就不一样。

秦汉之际,哪怕战国时期,匈奴对战国七雄来说,那是真正的外族。中原诸国,对匈奴来说,也是新的政权,双方属于不同文明的对撞。

那个时候匈奴根本没有武器装备,要比中原环境差的多,根本就不具备攻城的能力,顶多就是劫掠一番小点的城池。要不为何修长城呢。

西晋爆发的五胡之乱说是异族,其实都是中原诸国征服的失败者。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若当时是奴隶社会,这些五胡都是奴隶的份。

说建立汉赵的匈奴,属于内迁匈奴,从西汉到东汉,就已经在山西扎根儿了。后赵石勒,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羌族从东汉一直就在西凉作乱。

鲜卑更是最早接受汉化的一部分,除了不是汉人,这些异族都是说的汉话,穿的汉衣。

都是长城以内的异族。长城以内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五胡之乱虽是5个异族,但其实可以算是东晋朝廷的一个内乱,只不过影响更大而已。

北魏所在的拓拔鲜卑,不同于慕容鲜卑,妥妥的长城外来的,建代国的时候,仍保持着游牧习性。所以,南北朝时期,才是真正的胡汉对立时期。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一句话,时代不同了。

秦始皇时代

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打得匈奴诸部溃不成军,根本不敢与之对抗。后修筑长城,明明白白的告诉匈奴人,长城之内是我们的地盘,你们最好不要来,来了就走不掉了。

(影视剧中的蒙恬)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对此的记载是:“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意思是秦国大军震慑北方草原十多年,蒙恬亲自镇守上郡,威振匈奴。

那时候的匈奴,别说进犯中原了,他们该考虑的是秦军来了要往哪里跑。只要蒙恬一动,他们大约就要赶着牛羊拖家带口的望风而逃。

哪怕后来秦始皇死了,蒙恬被逼自尽了,中原乱成一锅粥,匈奴也没敢把手伸进长城之内。

一方面是因为在蒙恬的打击下匈奴实力大减,另一方面是长城三十万守军还在呢,不,应该是二十多万,因为蒙恬的副将王离率着十多万秦军听从秦二世胡亥的调派,回中原镇压起义军去了。

就算守军少了,匈奴也不敢来。

(影视剧中的蒙恬)

汉朝时代

匈奴人最恨的汉朝人应该是霍去病吧。

秦朝灭亡后,匈奴得到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差点在白登之围中把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给杀了。

此后在和汉朝的交往中一直比较强势,逼得汉朝送出去多少个公主和亲。

直到刘彻登基,突然天降战神霍去病,和蒙恬一样深入草原,打得匈奴人丢盔弃甲,连祖地祁连山都丢了,悲伤地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公元前117年,因为匈奴单于拒绝对汉称臣,刘彻准备派霍去病再去打一波,彻底歼灭匈奴主力。结果霍去病突然去世了,此事做罢。

这是汉朝的不幸,却是匈奴的幸运。

(影视剧中的霍去病)

三国时代

到了三国时代,中原又乱了,匈奴蠢蠢欲动。

但,一动就被打,打他们的人很多。一个是公孙瓒,一个是曹操,还有其他靠近匈奴的势力,那是来一次打一次,从没怂过。

尤其曹操,先收拾了南匈奴,将单于呼厨泉接到许昌为质,又把南匈奴一分为五,派汉人去部落里做大司马,监督着管理事务的匈奴贵族;后来又去打匈奴中的另一支“乌桓”,斩首单于,少部众少部分逃走,大部分被强迁入中原。

简单来说,曹操把匈奴安排得明明白白。

后期匈奴就不来送人头了,加上内乱分裂,更没有能力插手中原。

(影视剧中的曹操)

西晋末期

西晋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

从第一代西晋皇帝司马炎开始,西晋就没有碰上一个好君主。司马炎奢靡无度,他儿子司马衷更好了,智力和十多岁的孩子差不多,再加上恶毒皇后贾南风,西晋没几年就败落了。

这还不算,为了掌控朝政,各位司马家的宗室轮番表演,杀得天昏地暗人头滚滚,其中闹腾得最欢的有8个,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等他们打得差不多,国家也快完了。农业基本上崩溃,经济崩盘,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至于军事力量更是提都不用提,早打没了。

(网络配图)

塞外众多游牧民族从来都密切关注着中原动向,中原政权若强,他们就是能歌善舞的小伙伴;中原政权若弱,他们就是提着刀枪的强盗。

此时的西晋如同不设防,他们可不就来了?史上说是“五胡乱华”,其实来的民族很多,只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最强,所以特指他们。

这一乱就是300多年,汉人灭绝了一千多万,第一次遇上了种族人口危机。这是汉民族的一场大灾难。

如果蒙恬、霍去病、曹操这些狠人泉下有知,大概会气得跳脚吧。

(网络配图)

总之,封建时代,中原政权和匈奴的关系此消彼长,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和平。五胡能乱华,皆因那时中原政权国力衰弱。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如史如画

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

匈奴自夏、商以来,就一直在中原北部繁衍生息,随着年代的推移,这个种族就越来越活跃。可是这个种族毕竟只是一个小部落,在北方,同时还活跃着楼烦,月氏等部落,匈奴并不算很强大。另外匈奴也没有十分有号召力的王者,他们形成不了统一的号令。所以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末年这两个非常动乱的时代,匈奴人并没有实力南侵中原。

另外,匈奴强大是从冒顿单于开始的,冒顿弑父夺位,用强硬的手腕治理匈奴,他把中国北方基本统一,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刘邦和冒顿单于战过,不敌他。

为何晋末,中国会动乱这么久?

这就跟汉朝的制度有关系,汉朝跟唐朝一样,对外很开放,接纳了不少的外国人。自汉武帝以来,胡人便可南下居住,特别是关中,渭河一带。到了晋朝,胡人的居住范围基本把首都洛阳包围。

八王之乱后,晋朝国力空虚,胡人趁机对晋朝发起攻击,之后的一百余年便有五个种族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十六个大小各异的政权,这段过程便称“五胡乱华”。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