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能够打败战国七雄中的六国,是因为秦国国力强盛;而秦国之所以国力能够力压群雄,则是因为秦始皇之前的几任君主坚持改革的结果。
秦始皇的前任君主们首倡改革的,是秦献公。因此,我认为,秦国历史上排名第一的明君当为秦献公!因为,万事开头难,特别是改革的事情,更是难上加难。能够在千难万难中首倡改革、推行改革,其精神可嘉、勇气可嘉、智慧可嘉!
秦献公(前424年—前361年或前362年),嬴姓,赵氏,名连。《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秦灵公赵肃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秦献公
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死后,君位被叔叔秦简公抢去,10岁的公子连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29年的流亡生活。
魏国当时是中原各国中的超级强国。魏国君主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进行改革,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奠定了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而此时的秦国国力疲弱,政权不稳。公子连在魏国耳闻目睹了其改革强国的历程,暗下决心,若自己夺取秦国君主之位,一定要推行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前385年(秦出公二年),秦献公(公子连)回国继位,便在秦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秦献公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赵渠梁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废止人殉。秦献公继位后,首先宣布废除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长达300多年的用人殉葬的制度。秦献公废除这项制度,从根本上避免了青壮年劳动力被白白地杀死殉葬,从而为秦国存活了大量的劳动力。从此,秦国奴隶主开始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与此同时,秦献公鼓励人们多多生育,特别奖励多生儿子的人;还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国种地、放牧,与本国人一视同仁,不许歧视这些外来户。通过这些措施,秦国人口数量显著增加,人口红利显著提高。
——迁都。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献公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雍(今陕西凤翔)迁到了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今陕西临潼北)。献公迁都一方面是向国人表明他要夺回河西之地重振秦国国威的决心,另一方面是要摆脱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的束缚。秦国东部是地主和自耕农较集中的地方。为此,献公继续在东部推行初租禾——就是按照土地占有者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征收农作物实物税,从而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对西部的奴隶主,献公则没有硬性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秦献公实际上是采用了“一国两制”的办法!
——扩大商业活动。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秦国初行为市,从此时开始在城(首先是在都城)中建立市场,即“置市”,任用官吏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初行为市和初租禾为秦国的国库带来了大量收入,国家的经济实为倍增。
一一编制户籍。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实行户籍改革,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有人犯法,实行连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监督,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这是商鞅变法“连坐法”的开端。
一一推广县制。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献公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献公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这也是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开端。
秦国以前都由奴隶主贵族担任国家职务。秦献公在夺取政权后,从地主中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担任国家大臣,允许地主和自耕农从军,使他们靠立功获得爵位,培育成为一个重要的利益集团,成为秦献公富国强兵的重要支持者和秦国重要的兵源和税源。
秦国通过秦献公的改革,国力军力逐渐强大起来。便趁韩魏威胁周天子而带兵勤王,打败了韩魏军队,得到了周显王的赞赏。献公还下令秦军攻魏,收复秦国故土河西地,且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斩首6万,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献公把夺回的土地赏给了地主和贵族,从而缓解了国内矛盾。周显王向献公祝贺这一胜利,赐予献公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献公去世,太子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孝公继承父亲献公的遗志,继续推行变法图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固然功高盖世,但是没有秦国历代明君的加持秦国不可能从一个弹丸小国变成称霸天下的第一强国,后代能有这样的成绩跟历代贤君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秦国历史上的贤君——秦孝公。
秦孝公接过皇位时年仅21岁,这个时候的秦国历经各种变动,国力衰微,魏国还趁着秦国动乱夺取了河西地区,因为多年战乱秦国已经接近崩溃边缘。在各诸侯国中秦国的位置在西部偏远地区,常年不参加中原聚会,秦国也在很多人的眼中成了蛮荒之地。这样的国家民不聊生,又怎么会吸引有识之士前来投靠呢?
好在秦孝公即位之后意识到了国家的落后,他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为了求变在国内颁布了震惊世人的求贤令,在七国之内招揽贤士。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1] 。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秦孝公《求贤令》
求贤令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了穆公霸业,第二部分表明了四代君王的昏庸,第三部分表达了自己对强大秦国的信心,最后一部分表达了对贤士的渴望。秦孝公先是揭露了秦国存在的问题,其次又表达了自己变法图强的决心,正是这样的真诚之心,秦国吸引了无数的才子,其中就有胸怀大志的卫鞅(即商鞅)。
卫鞅赴秦国之前空有一番抱负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赏识,看到求贤令的他来到了秦国。为了检验孝公的变法之决心卫鞅先是用已经过时的帝道、王道来说服孝公,把孝公说的昏昏欲睡,在孝公质疑卫鞅能力的时候,卫鞅才把自己的政治抱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君臣二人秉烛长谈,定下了变法的基调。
想要变法又谈何容易,自然遭到了守旧派的阻挠,孝公没有利用权力强行推行变法而是召集群臣,要求反对派说出变法的利弊,而卫鞅据理力争舌战群臣,终于在这次的论战中获胜。正是因为得到孝公的赏识和支持,卫鞅才能够顺利在秦国进行变法。
卫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国内安稳,孝公开始向外扩张,打败了魏国,收复了河西之地。
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秦国就没有强大起来的基础,没有孝公支持的卫鞅变法,秦国也不可能逐渐强于六国,甚至早就被他国吞并蚕食,更别提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了,因此秦孝公绝对称得上秦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明君。
秦孝公
是秦孝公,是他让秦国彻底结束了农奴制,进入了封建社会,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正是他的奋发精神,才让秦国有了雄厚的基业,不至于在一次或者两次大战失败后,而使国力不能恢复,比如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虽然军事实力较强,但国力平平,长平战败后国家彻底衰弱。
秦孝公,秦孝公才用招贤馆的方式,招来了各国有理想,有抱负的有才能的人,尤其是商鞅的启用,奠定了秦国强军的道路。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通过商央变化,奠定了强秦的基础到了秦始皇积五世之功,吞并六国,使大秦帝国空前强盛,却坏在不肖子孙秦二世胡亥手中,六国贵族奋力反抗,土崩瓦解于舜夕之间。
秦始皇的思想,不是谁都可以评论的,他的丰功伟绩不是谁都可以评价的,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所以我们应该报着敬畏的心态,看待始皇帝。
秦始皇功高盖世,没有任何异议。
没有商鞅,秦国不可能完成一统大业。
秦始皇嬴政能打败六国,做皇帝,跟大秦先辈积攒的家底有莫大关系,那么功劳最大的应该是秦孝公赢渠良。
秦国奋六世之余列而一统天下,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数代先祖无一昏君,每一代秦王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都为秦国东出,秦国的强大而奋发。
秦孝公赢渠良从他老爹秦献公手里接过位置的时候其实就是个烂摊子,河西之战看似胜利其实是把秦国的家底掏空,秦人的血流干了,还吃不上饭,大批的秦人离秦变成魏人。秦国氏族却整天有酒有肉,靠着祖上余阴吃饭,五国无时无刻不想合纵分秦。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招待外客人才,编练新军。利用二十年时间一鸣惊人,打败了强大霸主魏国,然功成身也死。
万事开头难,秦孝公无疑是开了个好头。有的基础的,那就是统一驶上了快车道。
支持商鞅变法得孝公是第一。除了国王外,还有几位后和太后行。秦国更强在于王位继承比较好,从秦赵两国就看到,赵偃耍阴谋抢了哥哥得王位,因此比较多疑,又要证明自己攻罚周边国家,结果中了秦国圈套,国力大衰。秦继承是严格按照法律继承,按照嫡长制。统一后,秦始皇本人创造了不少新制度,继承制度这一老秦优点未继承,嬴政那个时代年纪不小,死前未定谁是继承人, 创立有皇帝制度无设立皇后-在皇帝死后在继承制度上重要一环。
孝公
战国时期是“大争之世”,群雄并起、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间征伐不断,最终秦脱颖而出,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秦朝。但秦国之所谓能统一六国,非一日之功,而是“奋六世之余烈”,靠6位明君一代代的积累最终厚积薄发,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嬴驷,那么他为秦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一、虽然车裂商鞅但依然严格实施商鞅制定的法令、除掉大量反对新法的老贵族老顽固势力。秦国曾经一度是“弱秦”,各国“卑秦”,甚至想要共同“分秦”,秦孝公嬴渠梁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国人卫鞅入秦,实施变法。到了秦惠文王即位后,秦国变法已经基本成功,老百姓们都严格遵守秦法,而与此同时,商鞅功高盖主,人们只知商君,不知秦惠文王。于是秦惠文王来了一招一石二鸟之计,先是利用顽固派诬陷商鞅谋反,将商鞅车裂,之后又说顽固派诬告秦国大功臣商鞅,将鼓吹秦国旧法的顽固派一网打尽。秦惠文王是一个难得的明君,虽然杀死了商鞅,但却坚持贯彻他制定的秦法,使秦国国力继续稳步上升。
二、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公孙衍为大良造,多次率领秦军攻打魏国,魏国打不过只好割地求和,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东)、河西之地,终于打通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重用司马错(司马迁八世祖)远征巴蜀地区,灭亡天府之国的蜀国,使蜀地成为了秦国的粮草大本营,为秦国日后东出崤函、横扫六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除此之外,秦惠文王还趁义渠内乱的时候平定义渠,消除了大后方的潜在威胁。
三、秦惠文王任用巧舌如簧的大才张仪为秦相。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与日俱增,秦军战斗力也让人胆寒,其余六国对秦国的态度从“卑秦”变为了“惧秦”,他们合起来合纵攻秦,此时大才张仪用“连横”的方法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逐渐瓦解所谓的六国同盟,使各国从合纵抗秦变成了连横亲秦。张仪仅凭一张利嘴,便指点江山,抵得上百万军队,最终挂六国相印。
公元前311年,秦国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嬴驷去世,年仅46岁,他在位期间不拘一格用人才,大胆重用外臣能将,用司马错、公孙衍等人征伐、用张仪邦交,平定内乱、打退外患、远征巴蜀、平定义渠,横扫六合,秦之东出从这时开始,秦之一统,从这时打下雄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