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回答就是:各国变法,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并且坚持执行,其它国家的变法要么不彻底,要么没有坚持下去。
我们就来看一下各国的变法:第一轮是魏国李悝变法与楚国吴起变法,第二轮是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轮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燕昭王变法。这些变法措施都涉及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
魏国李悝变法:战国初期,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文侯胸怀大志,任用李悝变法,使得魏国从一个二流国家一跃成为战国七雄的老大,成为战国的第一任扛把子,当时其它六国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可惜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没有将变法继续下去,到魏惠王时期开始被秦国欺负了,然后就越混越差,一直到灭亡都没有再雄起过了。
楚国吴起变法: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变法最终失败,这就是典型的人亡政息,支持变法的国君一挂,接班人就不认可变法了,变法就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
齐国邹忌变法:齐威王和邹忌进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其目的是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的富强,这自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经过一番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这其实只能算是改革,还算不上变法,没有动大手术,这样的改革也只能是锦上添花,当遇上贤明的君主,国家还能强盛,一旦遇上昏庸的君主,国家还是不行,主要还是靠人治。
韩国申不害变法: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限制贵族特权,变法也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使得韩国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但是说到底也只能算是改革,算不上彻底的变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听名字就知道,主要是军事改革,胡服骑射确实是让赵国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但是对于政治方面没有太多涉及,所以经过变法,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敢和秦国叫板的国家,但是经常长平之战被秦国直接干得再也起不来了,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完全是赵括纸上谈兵无能指挥导致的,其实很大原因是赵国综合国力不如秦国。
燕昭王变法:战国后期燕昭王任用乐毅对燕国也进行了一次变法,燕国战国一直是属于小弟的角色,燕昭王上台后励精图治,任用名将乐毅,最辉煌的时候应该就是乐毅带领五国联军灭齐。但是燕昭王死后,接班的燕惠王和乐毅不合,被人作用反间计,把乐毅赶走了,之后燕国又恢复到小弟的角色,这种变法也算不上什么算法,只能算是某位君主的治国能力强一些,对国家进行一些小改革而已。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秦孝公和商鞅这对黄金组合开始的,由秦国后续的六位接班人一起完成的,商鞅变法的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就说说其中最重要的军功制,简单来说就是普通老百姓想要获取军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种田,一种是打仗,种田来得太慢了,打仗砍下敌人一个脑袋就可以升一级爵位,于是秦人听到要打仗就跟要过年似的,听说要上战场一个个都兴奋得不行,因为升官发财的机会又来了,别得国家军队打仗士兵都怕死,秦军打仗都是抢人头的,由此秦军也得到了虎狼之师的称号。商鞅变法还废除了老士族的各种特权,在此之前,秦国的官场都是被老士族占着,要想当官,除非你是贵族,普通百姓想当官是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变法之后只要你有才能,就可以当官,甚至秦国之外的人也可以,秦国很多大官都是秦国之外的人担任的。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秦国从秦孝公和商鞅开始变法以来,一直到秦朝灭亡,都是严格执行变法,没有因为秦孝公或者商鞅的去世而导致变法中止,这一点是最可贵的,其实从秦国开始变法,就注定天下最后是秦国来统一,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也不可能完成后来的统一大业。
看到这个问题,我立刻收藏了,但是没有马上回答,我感觉这个问题简直就是给我提的。因此才在间隔了很多天之后正式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事要讲。
首先,这个问题尽管是变法,但是和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是很类似的。我们一直努力学习,但是学霸永远是少数,所谓的成功既可以说成是对自己的肯定,也可以说是对少数人的认同。在贾谊的《过秦论》里对于秦系统天下的原因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奋六世之余烈”,商鞅变法建立了秦一统天下的根基,但是仅有开创者而没有传承者是无法确立优势的。
对于国家如此,对于个人亦是如此。我们很多人并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倒在了终点前面。回到变法上来,商鞅变法和其他变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商鞅变法是彻底深彻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也搞得轰轰烈烈,成为法家术治派代表,但所谓术治是建立在群主英明和整肃吏治的基础上,只能收到一时之效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魏国、楚国乃至韩国,它们的强大就如昙花一现。他们的强大,依赖的不是法治,不是国家体系,而是明君、贤臣。君主昏庸、权臣当道,则强国变为弱国,优势不能传承后续无以为继。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因为秦人认定的不是商鞅个人而是秦法,而其他人则因为个人的社区和君主的现实,而法不能得以继续,因为他们认定的是个人,而不是制度和体系。
让秦法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行动准则,这就是商鞅所做的。因此秦惠文王赢驷尽管处死了商鞅,但却秉承了其所创之法,以至于于秦人只知有秦法,而不知有商君。这也是秦最后能一统天下,大出东方的原因所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什么是变法?或者是什么才是成功的变法?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法家讲究术治和法治,什么是术治?
当然有的人说到了申不害变法,那我们就去做一下当时韩国变法的一个小事情,韩国变法的时候,韩王曾经对着众臣说那天在城门口有一个大臣说我坏话!所有的大臣一下子全部战战兢兢话都不敢说一声,接着整个国内全部流传着赞颂韩王的话,这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却实是术治的一部分,术治,就是依靠着各种手段统帅大臣,依靠着心理活动,让人民老百姓被迫的参与到劳动生产。
这种方式很明显不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只着眼于当下,没有着眼于未来。
什么是变法?什么是改革?用邓公的话来讲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提升上去了,人民的收入高了,人民收获的东西多了,富足了,吃饱了,那自然对国家的渴望,对于国家的热爱,也就增加了。
有人说一个人不就那么点力气,那么点能力吗?在技术没有革新的情况之下,为什么能够发展生产力呢?我就问当时的都江堰,如果光靠一个人去干的话,有没有可能成功?这还不是得吉吉整个一个数据,绝大部分人的力量才能够打造出来一个都江堰一个水利工程,并且保证整个成都平原旱涝保收,由此提高和发展生产力!
但是如果让一个单独的人去做都江堰这件事情的话,谁愿意去做都认为遥遥无期,不可能成功!所以都江堰这件事情必须建立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军工制深入人心以后,人民愿意真心实意地替国家办事情,以后才能完成的一个工程!
这是什么?这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当然,如果这件事情轮到其他的国家,比如说老百姓参与到一件比较大的工程生产活动里面,并且付出了自己劳动力,最后功劳算在谁的身上,那当然是算在贵族的身上,贵族不用干任何事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功劳,而老百姓干了那么多事情,仅能维持一天的温饱,这样老百姓愿意去替国家做事情吗?
说到底,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对于刚刚从周王朝转变成为封建王朝的这一段阶段里面,就是放权,将贵族的权力下放给平民,归拢到皇帝身上,这样的话,减少中间商赚取差价,把更多的利益交给平民,交给皇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提高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这样的国家才能够生产更多资本,才能够组建更加强大的军队,才能够发挥更加强悍的战斗力。
这才是检验一个国家变法是否彻底的一个重要标准。
大家想想,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国除了秦王是正统地位以外,其它的职务都是可以通过竞争来获取的,比如说宰相,比如说武安君,比如说大良造,比如说大将军,赏赐是开放的,职务是开放的,能够提供给你的舞台是开放的。
但是你如果去看看其他的国家,哪边有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可以上追历时追到几百年前,那时候伴随着开国皇帝一起打造了江山,并且一直实习到现在,无条件的获得各种各样的权益,虽然上层傻得像傻瓜一样,但是底层老百姓却拿这些上层的傻瓜没有任何办法,得到了无数的功劳,用自己双手奋斗了无数的东西以后,这些东西和功劳全部归贵族所有,这样的国家,你会替他去卖命吗?这样的国家,它还有未来吗?
综上所述,有人说先进的制度需要衣服再先进的生产力上面才能够成功,但我要说的是,先进的制度也可以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让在这个制度下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其实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定论,而是一种相辅相成。
只有秦国的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军事,彻底而且影响深刻,最后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流传下去,上至统治者下至百姓都严格遵守。商鞅变法惠及秦国百姓,百姓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提高社会地位,还削弱秦国老贵族的力量壮大王室的力量,能使秦国强大,百姓富裕,奠定的秦国战争的基础,符合秦国绝大多数的利益,所以就算老秦王死了,商鞅被车裂,新法还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商鞅为变法而死,商鞅之死只不过是新秦王为了对付秦国老贵族所使的政治手腕罢了,而且商鞅变法是新秦王还是太子,商鞅曾得罪过他。而其他国家的变法,一不彻底二变法势力弱小三不能惠及百姓。比如齐国管仲变法,使齐国富裕,但变法的成功和利益基本都归老齐王和管仲二人,二人死后,齐国贵族重新划分利益,变法废止;吴起在魏国变法侧重于军事,建立起了所向披靡的魏武卒,魏国迅速强大起来一时压得六国抬不起头来,老魏王死后在魏国权力的争夺中吴起被架空被迫奔走楚国,真是吴起的变法和强横和魏武卒奠定了魏国几十年的强大,庞涓靠着吴起留下的家底和自己的军事才能一时间风头无双,庞涓死后魏国再没有军事才能特别强大的人担任将领了,魏国很快衰落。吴起逃到楚国后,在收到贵族的排挤下,还是进行军事领域的变法,还没有出现成效,就在楚国王权的争夺中被射死。法家申不害在韩国推行术治,取得一定的效果,也打过几场胜仗,但韩国国力一直弱小,申不害死了以后,韩国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不是追随赵国就是追随魏国。
商鞅为什么会变法成功?
首先,遇见明君——他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土地的外国人,他为报知遇之恩,一心一意为了秦国强大。
其次,他敢动秦国贵族的奶酪——土地和社会地位,耕者有其田和任何人都可以凭军功晋升贵族。
第三,秦国国君和贵族在周朝时都社会底层,凭借自己的奋斗一步一步,秦国有自我奋斗的传统和民意基础。
其他六国为什么变法没有成功呢?
首先,强大的贵族势力,其他六国在周朝建立时就是功臣,几百年传下来,形成了强大势力,比如三家分晋。
其次,任何变革涉及到土地和社会地位,在国君都害怕的贵族势力面前,谁敢把贵族土地分给平民?谁又能凭本事真正变成贵族?吴起、孙膑也只是用其才而已。
总之,当时变法的阻力来自于贵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包括车裂商鞅也说明那个时代贵族势力的强大!
最后,为什么总是其他六国联合攻秦国,因为虽然车裂了商鞅,但是秦国坚持了商鞅变法,他六国的贵族恨秦国变革法坏了祖宗规矩,呵呵,这样其他六国纵然出了明君,有如果能变法彻底呢?!
若国家都是明君,依法治国很好,若国家出现昏君,依法治国仍能使国家正常运转。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一个时代。
战国时期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这一段历史。这一段历史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战乱。同为乱世的春秋时期就显得比战国时期简单的多。因为在春秋五霸的主持和倡导下,各国相对于周王室还是比较尊重的,当然这些都建立在霸主国家的强权之下。
但战国显然没有了春秋时期这些规则。每个国家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把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以便于把其他国家战胜,进而占领土地,扩大人口,增长财富。
像秦国灭巴国、蜀国,赵国灭中山国,齐国灭宋国,楚国吞并吴国、越国。这些无不说明战国时期各国的野心,就是不断地通过吞并、蚕食来进行扩张。
于是,如何把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就成了各国君主的首要问题。也正是君主有这样的苦恼,才催生了战国时期最精彩的各国发起的变法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达到国家强大的目的,而进行的众多改革的运动。很多变法改革运动发起的时候,都是风生水起的。但是最后的结局是差别很大的,也就造成了各国国力上的差别,也才有了最终秦国统一天下的结局。
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就能看出来为何只有秦国最终成功并一统天下并不是偶然事件了。一、魏国,安邑人李悝,取得了魏文侯的充分信任,当上了魏国的丞相,开始在魏国主持变法。其主张的“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 世袭制度的挑战。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以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而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 在经济策略方面,尽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张。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成为了中国“重农主义”的开山之祖。
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李悝还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李悝变法是战国初期较为成功的典范,魏国也因此称霸中原多年,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李悝变法也是中国变法之始,随后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都在发展着李悝的变法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楚国,从魏国逃亡到楚国的吴起,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说,并指出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先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 深知法治的重要性, 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减爵禄, 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卑减大臣之威重,整顿吏治,同时加强军事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力。
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 富国强兵 的作用,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 然而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虽然吴起变法宣告失败,但是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尤其是在军事上,主要表现为:向北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蔡国故地,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苍梧之地。当时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三、韩国,在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韩国从羸弱之国变成了战国七雄之一。
四、齐国,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在管仲的主持下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改革,开创了齐桓公的霸主之治。但是,后来由于历代国君的不作为,齐国淹没在了众多后起之秀的洪水中。到齐威王时期,齐国这时已经病入膏肓了。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邹忌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曾献计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
变法之后的齐国,南边在重丘战胜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
“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作战能力迅速提高,赵国也得以成为为战国后期除秦国以外的第二强国,有实力和秦国在军事上扳腕子。
六、秦国,卫国人商鞅, 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 景监 ,三见孝公,拿出了三套改革方案,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商鞅畅谈霸道的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变法理想的舞台。 商鞅变法 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而商鞅变法对后世的意义更为重大,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治国家的雏形。
我们知道,其他国家也推行了变法运动,要么是改革只是改良了一部分政策,比如齐国的邹忌变法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的不够彻底。要么是改革的持续时间不长,比如楚国的吴起变法。要么是改革过后,后世的君主不能一如既往地奉行改革政策,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最后,经过了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历代君主都不是昏聩之人,到始皇帝时,才有了一统天下的壮举,也就不奇怪了。
秦有商秧变法,徒木立信。更有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能改一字,赏千金。所以秦是极法极言之国,所谓物极必反,兴也速,亡也急也。也乎哉?
秦国的崛起并不只是因为商鞅的变法, 早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就已经是诸侯国中实力很强劲的存在了。再加上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想不崛起都困难。只能说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崛起的更加快速而已。谢邀
商鞅变法率先打破了贵族对资源的垄断,创造了底层人民向上晋升的机制,一定程度解放了生产力,逐步使秦国强大到无敌!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韩国、齐国、魏国也先后进行了变法,为何最后只有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从《战国策》《史记》等文献资料,即春秋战国秦韩齐魏等国变法来看,最终秦国一统天下。其主要原因一是国王因素,二是重臣辅佐,三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等。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本文观点。
其一,韩、齐、魏变法等情况。
第一,韩国。①先王无远见。韩国从诞生开始即三家分晋时,韩王康子就是个无远见的国王,其谋臣段规告诉他,分地之时,必取成皋。韩王竟说:成皋石溜之地,寡人无所用也。所以,韩康子智慧决定了其子孙治国理政水平。②申子变法限于术。韩昭侯始时申不害为韩国相,进行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内政治走上轨道。诸侯不敢前来侵犯。但申子变法主要是国王驾驭之术。据《战国策》载,魏之围邯郸。魏王问申不害,我与哪个国家联合呢?申不害却不敢直接回答魏王。竟说,此安委之要,国之大事。臣请苦思之。究其原因在于,申不害弄不清楚韩王的主张,不敢直言,畏尾畏首。③诸王无建树。韩宣王时,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韩王听后说,寡人即使死了也不侍秦,现在把楚王教诲告诉我吧!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韩王又说,幸蒙贵客教诲。请允许韩国自比为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修筑行宫。供奉春秋祭祀的贡品……敬献宜阳。一个国王竟然被说客弄得晕头转向。后来诸王均无建树,直到韩王安被俘,秦占领韩国全部土地。设宜川郡,韩国亡。④韩强弓硬弩领先他国,奈无深谋远虑国君与精兵强将等。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韩之命数能撑到公元前230年已属不易。再来看齐魏,虽有差异,亦殊途同归。
第二,齐国。①开局大气。师尚父封于齐,在其治下,齐为大国。齐桓公始,九合诸侯 ,称霸天下。康公吕氏祭祀绝。②换刀御国,田威王治国理政,先抑后扬。赏墨烹阿,用邹忌改革,通过音乐阐释修订法律、监督奸吏、治理国家大道,一度称霸天下。③由盛入衰。齐闵王时与秦燕韩魏楚赵六国战争,悉国精锐之师尽出,齐败闵王逃到卫国还傲慢无礼,被卫国人打跑,逃到邹鲁还牛逼,最终身首异处。此后,齐国祚衰败一路下行到亡,齐王建被秦国流放共地饿死。④齐政治上有吕尚田威王等,经济上有海盐之利,文化上询卿孟子,法墨道刑农等百家争鸣,国土面积也不小,最终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因还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家长"越来越弱所至。
第三,魏国。①李悝(或说李克)变法。魏文侯时李悝为相国形变法改革。政治上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农业上,进地力,平法。经李悝的改革,魏国从此走上了强国之路。②见利忘士。从惠王见孟子说,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利于吾国乎?治国理政,我比别国强吧?孟子说王好战,就用战来说吧等……不难看出桂陵、马陵战败,庞涓战死,太子被俘。原因多方,但与惠王决策脱不了干系。后来觉悟,主要是人才匮乏,想招揽天下之士为己用时,天不假年就死了。③不似人君。孟子见梁(魏)襄王,忘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及魏昭王时,割让河东地400里给秦国,秦攻占魏国城池大小61座。到信陵君与魏安厘王想挽大厦于即顷,奈何无回天之力。魏王假三年,秦引水淹大梁。魏亡。④疆域不阔。观春秋战国地理位置,与韩国一样,疆域狭小,大国环伺。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连横想合纵都有太多掣肘因素。
其二,与上述三国比,秦商鞅变法能令秦雄霸天下,统一六国,其主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①秦孝公变法。卫鞅劝说孝公变革法制,对内提倡致力农业,对外严明赏罚,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鼓励士卒力战效死。百姓开始觉得艰苦,三年过后习惯。卫鞅被封为大良造合并小乡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规划田亩,设置阡陌。天子致伯,诸侯来贺。②能臣辅佐。如秦惠文王有公孙衍等,武王有樗里疾甘茂任左右丞相,秦武王年轻气盛举鼎折断膝盖而死,秦昭襄王继位,有樗里疾孟尝君魏冉等辅佐,到秦庄襄王嬴政时有吕不韦丞相等。有《吕氏春秋》做理论基础。③强国意志。用信陵君魏无忌的话说,秦国与戎狄习俗相同。有虎狼野心。贪婪残暴,见利忘义。不讲信用,不懂礼仪道德。不是安分守己的国家,是天下人共识。如不合纵,天下诸候朝秦,俯首称臣的日子就不远了。换句话说,秦国无论战败战胜,从未丧失进取之志,六国只求一时之安,秦王志在兵吞六国,统一天下。④军事保障。秦统一六国雄霸天下,固然有变法之利,但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没有长胜将军白起率领的百万虎贲雄师的战场搏杀,也是不现实的。⑤大势所趋。春秋战国的连年作战,如齐国看见这种趋势,当秦国来攻没有胜算时,就放弃对攻主动投降。
欢迎您的探讨批评交流。
战国时代是一个求变的时代。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积极的向封建社会转移。各国间为了图强求存,或早或晚,或深或浅的都进行过改革,如最出名的秦国商鞅变法,最早的魏国李悝变法,还有韩国申不害变法等等。
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各个国家的变法范式不同,最根本的国家矛盾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国变法的成功失败。
以下,从四个大国的变法浅析,为何唯独秦国变法最具成效,并能在这个大争之世笑到最后。魏文侯时期李悝变法
魏国经历三家分晋,地处中原腹地,堪为四战之国。魏文侯当政,为了求存决定变法,这是战国史上第一次变法,变法的总工程师是李悝。
李悝是法家先驱,编订了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法律《法经》。李悝在魏国变法实施了如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制,尽土地之教等等一系列可谓开天辟地的改革举措。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深彻广泛的给魏国以活力。加之后来的西门豹治水,吴起练军等强化变法,使得魏国首先成为战国早期最强大的诸侯国,领天下文明风气之先。
魏国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既离不开魏文侯的英明,也离不开李悝吴起这种乾坤大才。另外魏国与韩国赵国作为家族分割的国家,他们的贵族上层的阶级矛盾比较其余四大战国并不是那么尖锐,这一切都是魏国变法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是魏国变法终究是虎头蛇尾。家传三代,传到了才大志疏的魏惠王的手上,这位大魏王不仅错误了改变了对外战略,而且长期沉迷于对外炫耀上,忘记了大争之世,不进则退的道理,偏偏他在位时间还长的离谱,此时齐国强势崛起,新兴秦国一日千里,大好基业就这样葬送在他的手上。最终,魏国经历桂林,马陵之战的两次失利,彻底丧失霸权。韩国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变法晚于李悝变法,略早于商鞅变法。韩国当政君主是韩昭侯,韩昭侯看到出于同宗的魏国经过变法强盛起来,于是动起了同样的心思,起用申不害在韩国进行变法。
申不害早期学习道家,中年转而从学法家,其法家思想以“术”为核心,擅长刑名之学,意在加强君主集权,以君主用术约束臣下,从而有官吏之清明。申不害相韩19年改革了韩国弊政,发展国内经济,加强了韩国军事实力,使弱韩一跃成为劲韩。
可惜,申不害变法有着难以逾越的巨大缺陷。他的法家术治,治表不治理,做足了表面文章,却将吏治之清明,政权之巩固,国家之命脉全部寄托在君王的驭下之术上,君王贤明则国家强盛,君王暗弱则国家会如何呢?历史没有给出答案,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国五战五败,八万新军一朝灭绝殆尽,从此一蹶不振,韩国变法宣告失败。
楚悼王时期吴起变法
说吴起变法之前,先要讲讲楚国。所谓楚蛮秦夷,楚国在中原大国的眼中从来不是正统,楚国的发家史同样波澜壮阔,在西周文武二王之时便已经崛起,到了战国时代已经传国近七八百年,国内上层阶级派系林立,错综复杂,屈,昭,景,黄这四大公族姓氏把握着楚国命脉。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来场变法,难度可谓登天。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当雄主楚悼王遇到了经纬大才吴起,纵有万难又何妨。公元前386年,吴起开始在楚国变法,变法总体上分两部,一是打压贵族,二是训练新军。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因为吴起就在楚国活了五年,他的变法还没有彻底展开,作为这场变法最大的后盾楚悼王病逝,楚悼王尸骨未寒之时,地主贵族就向变法派发难,射杀了吴起。由此,吴起变法夭折。
但是,小编认为,变法不能因变法者存亡而决定
成败,吴起死前附在楚悼王尸体上,贵族箭簇射穿吴起的同时,也伤害到楚悼王的尸体,受牵连的贵族世家七十余几,大大的削弱了贵族势力。这是一场可悲可叹的变法,明君强臣加上楚国地大物博,很有可能有一番大作为,奈何本能成为秦孝公那样的擎天一柱的楚悼王病逝了,吴起又怎能向商鞅那样一往无前呢。
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
关于商鞅变法小编不用多说了,他的成功与影响已经不能用伟大来形容了,这实在是华夏文明史上一次惊世骇俗的壮举。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 秦国秦献公抛砖引玉
2.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认识到商鞅变法就一定得知道秦孝公,没有这样一位坚韧不拔的厚重君主作为变法的后盾,商鞅是走不远的。
3. 充分借鉴了魏国的强国范式并加以改进,商鞅变法中诸多条令都能看到《法经》的影子。
4. 商鞅作为变法大臣具有改天换地的毅力与气魄。
5. 商鞅变法更大程度上符合了新兴地主的需求,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6. 秦国地势险要,军争有优势。
7. 秦国历代君主坚守法制,并世有明君
由此分析以上四国变法成败,不难发现变法强国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家的强盛可以起于变法,国家的衰败却又各种各样的原因,六国没有走到最后,最该怪得是自己。
魏起于中原,同样是经过变法,早期因魏文侯之英明可以四处攻伐,到了魏惠王晚期也可以变成提款机。成败不在于变法,而在于国家最高意志的转变。究其是魏国变法还未能与时俱进成为国家不可更改的意志的时候,就被魏惠王糟蹋了,可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韩富有铁矿,可惜的是申不害一开始就走错了路,注定是失败的,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想秦国那样能“奋六世之余烈”。但是太史公对于这次变法却给予极大的赞许,认为申不害变法对于后世官僚任用以及君权集中有着深远影响。
楚国和秦国太相似了,但是楚国却比秦国矜持的多,想向中原靠拢的同时,又怕被中原文明通化,在保持自我优越感的同时,又有着一丝自卑。本来疆域辽阔有纵深,奈何青山松柏之合,可遇不可求。
秦国起于西陲,民风厚重,朝野从穆公殉葬变故之后如同一张白纸,最适合变法派这支彩笔来渲染,加上往后六世变态般的坚持,方才有横扫六合的大秦帝国。
没有经过一世的变法便能永世强盛的国家,国家保持
活力不但要与时俱进,更需要长期坚持,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君王意志为最高标准的时代。
喜欢的点个赞再走哦♡✔
第一,秦国变得彻底,虽然商鞅被车裂了,但是变法还在继续,前后上百年,第二,得到了川蜀盆地,有粮仓为秦国做后盾,进可攻,退可守,第三,各个诸侯国都心怀鬼胎,隔岸观火,都想渔翁得利,加上各国边境犬齿交错,无形中内耗过大?赵国的胡服骑射,已经变得很强大了,和秦国死磕四十多年,长平之战失利,彻底打破了平衡,各国已经无法抵挡秦国统一的步伐!
一句话,变法不彻底,只变其形不变其里。
第一轮是魏国李悝变法与楚国吴起变法,第二轮是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轮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燕昭王变法。这些变法措施都涉及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
魏国李悝变法:战国初期,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文侯胸怀大志,任用李悝变法,使得魏国从一个二流国家一跃成为战国七雄的老大,成为战国的第一任扛把子,当时其它六国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可惜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没有将变法继续下去,到魏惠王时期开始被秦国欺负了,然后就越混越差,一直到灭亡都没有再雄起过了。
楚国吴起变法: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变法最终失败,这就是典型的人亡政息,支持变法的国君一挂,接班人就不认可变法了,变法就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
齐国邹忌变法:齐威王和邹忌进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其目的是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的富强,这自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经过一番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这其实只能算是改革,还算不上变法,没有动大手术,这样的改革也只能是锦上添花,当遇上贤明的君主,国家还能强盛,一旦遇上昏庸的君主,国家还是不行,主要还是靠人治。
韩国申不害变法: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限制贵族特权,变法也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使得韩国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但是说到底也只能算是改革,算不上彻底的变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听名字就知道,主要是军事改革,胡服骑射确实是让赵国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但是对于政治方面没有太多涉及,所以经过变法,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敢和秦国叫板的国家,但是经常长平之战被秦国直接干得再也起不来了,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完全是赵括纸上谈兵无能指挥导致的,其实很大原因是赵国综合国力不如秦国。
燕昭王变法:战国后期燕昭王任用乐毅对燕国也进行了一次变法,燕国战国一直是属于小弟的角色,燕昭王上台后励精图治,任用名将乐毅,最辉煌的时候应该就是乐毅带领五国联军灭齐。但是燕昭王死后,接班的燕惠王和乐毅不合,被人作用反间计,把乐毅赶走了,之后燕国又恢复到小弟的角色,这种变法也算不上什么算法,只能算是某位君主的治国能力强一些,对国家进行一些小改革而已。
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秦孝公和商鞅这对黄金组合开始的,由秦国后续的六位接班人一起完成的,商鞅变法的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就说说其中最重要的军功制,简单来说就是普通老百姓想要获取军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种田,一种是打仗,种田来得太慢了,打仗砍下敌人一个脑袋就可以升一级爵位,于是秦人听到要打仗就跟要过年似的,听说要上战场一个个都兴奋得不行,因为升官发财的机会又来了,别得国家军队打仗士兵都怕死,秦军打仗都是抢人头的,由此秦军也得到了虎狼之师的称号。商鞅变法还废除了老士族的各种特权,在此之前,秦国的官场都是被老士族占着,要想当官,除非你是贵族,普通百姓想当官是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变法之后只要你有才能,就可以当官,甚至秦国之外的人也可以,秦国很多大官都是秦国之外的人担任的。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秦国从秦孝公和商鞅开始变法以来,一直到秦朝灭亡,都是严格执行变法,没有因为秦孝公或者商鞅的去世而导致变法中止,这一点是最可贵的,其实从秦国开始变法,就注定天下最后是秦国来统一,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也不可能完成后来的统一大业。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国纷纷崛起,为了发展和生存,他们都想要占领更多的土地,可是周围国家那个都不好对付,有些诸侯国为了能够使国家变强,便有意在国内进行变法革新。
在当时,变法并不那么容易,一是变法很容易会触及国内贵族的利益,从而使得他们对变法进行干扰,二是周边列国虎视眈眈,会进行干扰。因此变法极其困难,既需要有好的变法政策,又需要国君能够顶得住压力,才有可能进行变法。
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它好像也是最成功的,秦国依靠它逐渐强大,最后统一天下。难道那个时候想变法求存的只有秦国吗?其他国家难道没有想过依靠变法改变国家弊端,使国家富强吗?当然不是,战国七雄能够在列国中崛起,他们或多或少都进行过变法改革,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其他国家比较出名的变法政策,以及他们最终失败灭亡的原因。
魏国李悝(kuī)变法(公元前422年):自从赵韩魏三家分晋之后,这三个国家因为国力相对较弱,便处于劣势。魏国在三家之中又是实力最差的一国,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增强魏国的实力,魏文侯任命李悝为相国,对魏国进行变法改革。
变法核心内容为:废除世袭制度,广招贤才;
废除井田制,鼓励农民开荒,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将土地分配农民,鼓励生产;
实行法治,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改革军事,实行“武卒”制,最大化发挥军队优势。
经过以上四条的全面改革,魏国拥有了新的面貌,大量人才向魏国涌来,奴隶主贵族经济被打破,大量土地进入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手中,建立完整法制,使得魏国做到有法可依,“武卒制”的建立使得魏国军事实力大大提升,魏武卒之勇,闻名于列国之中。
等到魏惠王即位之时,魏国称霸了近百年,可是,成也于此败也于此,因为魏国实力强大,引发诸侯们的不安,各诸侯国便开始针对魏国。以马陵之战为转折,魏国惨败,后又多次被崛起的秦国击败,从此一蹶不振,几乎退出了争霸的舞台。
总体来说,魏国的变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并且为之后各国的变法提供了模板。但在当时的局面,一个实力凌驾于各国之上的魏国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容忍的。魏惠王又沉浸在魏国辉煌之中难以自拔,刚愎自用,不能重用人才,反而使得大量魏国人才流失,才导致了魏国的失败。
韩国申不害变法(公元前351年):韩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都是垫底的,由于当时很多国家都在变法改革,尤其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最为成功的。韩昭侯便有意任用法家人物对韩国进行变法,这时,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进入了他的视线。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相国,在韩国全境推行变法。
变法内容: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
对官员实行“术”治,加强官员考核和监督;
收编贵族私兵,编入国家军队,提升了韩国军队实力;
鼓励百姓耕种,重视手工业发展,尤其是兵器制造;
这次变法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申不害强调以“术”治国,其根本含义是将权利完全集中到国君手中,“术”治太依赖国君个人能力,国君不够贤明便会使国家大乱。与同时期的商鞅变法相比,商鞅立足于“法”,提倡天子与庶民同罪,就连当时的秦国太子犯法,都必须要依法处置。韩国变法依赖于执法的国君,秦国变法依赖完整法制,正因如此,韩国在韩昭侯去世之后,法令就没有那么深入人心了,这也是其变法最致命的地方。
除了魏韩这两国有过变法改革,齐燕两国也进行过类似的变法革新,不过他们的变法不够完整,只在短时间内有过变化,太依赖现任的国君,没有真正的对全国进行大的改变。
至于秦国,商鞅变法可以说的上是最成功的,一是因为变法政策好,建立了完整的秦国法制,商鞅变法效仿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再以秦国国情加以改动,使得秦国在短短数十年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二是变法内容没有被废,不像楚国,吴起一死变法就失败了。商鞅虽然被车裂,但是秦惠文王却很好的把商鞅之法继承了下来,往后数代君王,都遵循法制,再加上秦国连续出了好几位贤明的君主,这使得秦国自变法之后就领先于诸国,国最终强大到一统六国的地步。
变法能否成功,一看政策,二看继承者,秦国二者皆得,才得以从诸侯国中崛起。这能说是天意和人为,都在帮助秦国。
浅变,部分变,名义上变这其他失败的原因。秦之变法,在国民化:耕与战,在破奴隶制:奋斗就能成功,在给国民以尊严。
这么好的问题,实在是太诱惑了。战国大争之世,七大诸侯国各显神通,纷纷想通过变法使自己强大起来。著名的如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等,但最后只有秦国的商鞅得成正果。分析原因如下:
商鞅变法内容最全面、最深刻,执行最彻底。
观别国变法,无不是浮于上层,大多从“吏治”入手。变法者认为,只要有了一批廉吏、能吏,政令清明,国家就能够管理好。比如申不害,虽与商鞅同为法家,但其变法以“术”为根本,引导君王权术治国。但这些变法却忽视了最关键的地方——民众们的力量。
而商鞅变法,是从“国本”着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奖励耕战,从而将普通平民和兵士彻底发动起来,种粮食多的,杀敌数量多的,都能加功进爵,这种全民参与的改革力量,是其他国家变法不具备的。
而商鞅之法执行之彻底,更是别国不能比拟的,古时讲“刑不上大夫”,贵族官员犯法可以抵罪,可以从轻发落。而秦国无论王公平民,一视同仁。后来的秦惠文王就因触犯刑律,一度被贬为庶民,而他的老师,秦孝公的哥哥赢虔,也因此被割去鼻子。如此彻底的执法,也离不开秦孝公不遗余力的支持。
变法的延续性
别国变法,顶多持续一代君王,制定的法律也是围绕当朝国君来制定的。韩昭侯在世时,韩国确实红火过一阵,韩昭侯一去世,变法成果则付诸东流。再如吴起楚国变法,楚悼王刚死,在葬礼上吴起就死于贵族们的乱箭之下。
反观秦国,商鞅之法着眼点是国家的实力,而非辅佐“圣君治国”,变法内容随着秦国日渐强大而深入人心。即使商鞅因贵族报复身死,而继任的秦惠文王以至各代秦王,均行商鞅之法,秦国的实力也渐渐与各国拉开差距,终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谢谢邀请。战国时期,各国都谋求变法,但只有秦国的变法最彻底,也最适应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
韩国变法讲求术治,说到底还是头病医头,脚病医脚,这种变法其实还是人治为主。而齐国的所谓变法,还不如说是吏治,跟今天的反腐败差不多,无非是杀贪官,治懒官。
秦国变法完全不同,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是拆散豪门大族,重新划分土地和行政机构,这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是非常先进的生产资料分配方式,奴隶获得土地,必然感谢国家。第二,商鞅通过颁布法令把整个国家进行了层次划分,国家被划分为三个群体,即统治者,军人和农民,社会上基本没有其他职业,个体商户都由国家管理。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国家把综合国力整合为军事实力,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是非常适用的。第三,商鞅把激赏军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底层百姓只要有军功就能得到爵位,这在当时对激励士气是非常管用的。
因为商鞅把秦国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打造成了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国家聚集的力量能很好的通过战争释放,而且秦孝公嬴渠梁之后的秦昭襄王嬴驷把商鞅变法的结果很好的保留了下来,秦国因此走上了法制轨道,形成了铁板一块的战争机器,最后一统天下。
这个问题问的不合理,魏国 韩国 齐国 楚国 赵国 等都进行了变法都变得强盛了,只不过只有秦国一直对变达比较坚持。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先进行的变法的国家,主要内容是魏文侯时期的李俚变法。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魏国也因此开始了百年霸权之路,不过魏文侯死后魏武侯未能坚持下去导致魏国地位渐渐滑落下去,到魏惠王时魏国彻底从霸主地位上掉落。
韩国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申不害的变法主要更侧重于君主的贤明,君主如果不贤明那么就会导致混乱,所以韩国的君主更换后变法就失败了。
魏国和韩国以及楚国都是打击世袭贵族势力,保护百姓生活,增强中央力量,随着变法支持者的死亡,变法就被世袭贵族反扑至消亡。
商鞅变法是在吸收了李俚 吴起等变法的经验之后进行的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战国时期魏国韩国地处中原地带,文化经济较其他国家发达,国内氏族和公族力量雄厚,所以寒门低士的发展前景狭窄,血统名第的思想在政坛上深入人心。所以变法如果没有强力的支持和传承很难被坚持到底。秦国地处西方,国内文化经济较魏韩落后且深受西戎等胡人影响,血统名第思想没有生长土壤,氏族力量也比较弱小,商鞅变法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和当时的政治环境获得成功,而秦惠公使商鞅变法传承下来,经过秦孝公 秦惠公的坚持,变法在秦国持续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 火影忍者里有哪些被高估的忍术? | • 人性的阴暗面,可以有多不堪入目? |
• 在希腊,当公立学校的老师结束罢工活动后,会给学生们补课吗? | • 拐卖儿童的梅姨,到底存在吗? |
• 现在彩票是体彩靠谱还是福彩靠谱? | • 你是怎么知道狂飙“火”了的? |
• 中国从古至今有哪几个风云人物是值得我们必须学习的? | • 天妇罗冷了好吃吗? |
•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与老十三为何干架呢? | • 郑州西郊哪家蒸饺环境好? |
- 下一篇:摆摊剩下的紫米饭团怎么保存?
- 上一篇:你觉得狂飙中的男一号、女一号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