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姓+名,其实在春秋战国时,应该是氏或者姓+名。
春秋战国实行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其中的宗法制对继承制度做了明确的规定:立嫡不立庶。嫡就是正妻的大儿子,庶就其他妾所生的儿子,也就是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大宗为嫡,继承君位,小宗继承爵位。
大宗继承君位,其实就是继承姓,比如秦统一前嬴政,他姓赢,登基前叫赵政,登基后必须改回赢姓,假如还没统一,他的帝位继承者继位后,就叫赢胡亥(如果是扶苏继位即赢扶苏),但是在继位前不叫赢胡亥和赢扶苏,叫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苏,他们的儿子叫公孙xx,如果胡亥的儿子叫阿三,就叫公孙阿三。
但是庶出儿子,就是小宗,一般会被分封到各自的封地去做诸侯,他们虽然也姓赢,但还会得到一个氏,取名时不能用姓+名,而是用氏+名的组合方式取名,这样用来区别于大宗和其他小宗。
其实,公族并没有改姓,只是没有用上去。这种宗法制,即有利于保证帝王血统的唯一性,又能以同姓不同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相互依存,对于维持国家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后来,秦统一后,秦朝为了管理人口的方便,每家每户都要登记造册,每个人的都要有自己的“名字”,所以就允许每个人可以用名+字登记,也可以用氏+字登记,两者选其一,因此,姓和氏就混合了。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家的,赢是姓,但是氏很多,比如秦始皇嬴政,因为出生在赵国,也被人称呼为“赵政”。秦国宗室子弟都有自己的氏,尤其是庶出子弟更是不能继承“赢”姓,在秦亡以前都已经只称呼氏不称姓了。比如秦国大将樗里疾是秦孝公之子,原名嬴疾,虽出身于秦国宗室,但仍属庶出,不能继承宗室姓氏。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分衍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如今的赵、瞿、廉、徐、江、秦、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等姓,除了李、赵、马等外,几乎单一源于嬴姓。但不是改姓,只是以封地国名为姓。
战国名将白起,据《中国姓氏地图》白起祖上也是源自赢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岐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白起就是公子白之后。可以看出来秦国公族没有改姓的,只是后人以国为姓,祖上都是赢秦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