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霸业,为何自齐桓公之后便一蹶不振?

齐国的霸业,为何自齐桓公之后便一蹶不振?

齐国的霸业,为何自齐桓公之后便一蹶不振?

1013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6:25:58
共有24条回答
邓海春

周朝是我国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它前后存在了八百余年,而周又被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时因为天子的威信和统治力下降,曾经被分封的诸侯们开始了自己发展和互相攻伐,天下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提到春秋时期,就不得不提“春秋五霸”,他们是当时最为杰出的五大国君,而其中,齐国的齐桓公因为第一个称霸而被誉为“首霸”。

提到齐桓公,可能人们眼中他做的最对的事情就是任用管仲了,其实,他本人虽然能力一般,但雄才大略还是有的。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不但实力强劲,还成为了最早保护周天子,并会盟诸侯的大国。不过 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很快不复当年之勇,诸侯中霸主的地位也被晋文公所抢走。那么,为什么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很快就衰歇了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第一大原因便是齐桓公本身的问题。上文已经说到,齐桓公本人的能力并不算强,在贤臣鲍叔牙等人以及运气的帮助下,他才得以继位。当上国君后,鲍叔牙与管仲一同辅佐他,从齐国的对内治理和对外交往,都有他们协助,齐桓公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甩手掌柜。

等到鲍叔牙、管仲相继去世后,齐桓公身边没有了贤臣辅助,他便不听管仲生前劝告,重用了易牙、开方、竖刁等奸臣。当年,这三大奸臣曾经为了齐桓公杀掉自己的孩子、背弃自己的亲人,以及将自己阉割来讨好他,管仲认为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给予重用,将来一定会成为祸患,但桓公执意宠信这三人,最终尝到苦果。

三大奸臣得到了重用后,齐国的朝政被他们肆意扰乱,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此外,齐桓公也因年老多病被逐渐架空。等到桓公四十三年(前643)时,因为桓公的重病,朝中终于爆发了动乱,他的儿子们因为争夺继承权而各自为战,大臣们则是纷纷站队,齐国国内上演了一出闹剧。人们忙着争权,完全忽视了桓公,最终,他凄惨病逝。

第一大原因是桓公识人不明、荒废朝政;第二大原因是奸臣篡权、祸乱朝政;这第三大原因,便是诸子夺权、败坏朝政。最初,齐桓公和管仲一同立了公子昭为太子,但桓公病重后,以易牙为首的一派拥立了公子无亏继位,公子无亏继位三月后,便被当年受过桓公嘱托的宋、曹、卫、邾等国联合推翻,公子昭得以上位。

不过,公子昭虽然成功继位,但引来了新的敌人,那就是他的四个弟弟。于是,很快齐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诸子争斗,被逼无奈下,身为齐国君主的公子昭还要躲到宋国避难。公子昭虽然生前抵挡住了其它公子的进攻,但他死后,其子便被弟弟公子潘杀死。

对于这一乱象,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桓公十有馀子,要其後立者五人:无诡立三月死,无谥;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国君的频繁更换当然不利于统治,况且,国君要防备其他公子的夺位,更是小心翼翼,怎会把心思放在治国上呢?因此,齐国霸业的衰败也就合情合理,十分正常了。

史海边角料

春秋战国纷争五百年,东周王室衰弱,各路诸侯纷纷粉墨登场。第一个登上舞台的,是郑庄公。号称春秋小霸。而真正在春秋战国舞台上大展宏图的,是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小白。他任用管仲,发展齐国经济,北御北狄,南阻楚国,尊王攘夷,成为春秋历史上第一位霸主。但是。可惜的是,齐国的霸业在齐桓公死后迅速衰弱,被西方一个大国——晋国取而代之。为什么齐国的霸业会迅速衰弱呢?小甜甜认为,原因有三:

1、齐桓公前明后暗,在管仲死后,所用非人。

齐桓公任用管仲,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使得齐国的工商业很快发展起来。为齐国的争霸奠定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问有谁可以代替管仲。齐桓公指定三个人物,易牙、竖刀、开方都被管仲否决。但是齐桓公不听。史记曰:”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原君远易牙、竖刀。’公曰:‘易牙烹其子以快寡人,尚可疑邪?’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爱於君!’公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疑邪?’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曰:‘诺。’管仲遂尽逐之,而公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公曰:‘仲父不已过乎?’於是皆即召反。

 管仲死后不久,齐桓公重新任用这几个人。在齐桓公重病的时候,这几个人兴风作浪。堵塞宫门,不允许别人见齐桓公。导致齐桓公活活饿死。

2、齐桓公之后,齐国内乱多,大多数时间无心争霸

齐桓公本来已经立姜昭为太子,但是病重之时,易牙与竖刁等拥立公子无亏,迫使太子昭奔宋,齐国五公子因此发生内战。后来,在宋襄公的帮助下,齐人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

之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齐国多次内乱。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卫公子开方杀孝公子而立潘,是为昭公。昭公,桓公子也,其母曰葛嬴。
 懿公之立,骄,民不附。齐人废其子而迎公子元於卫,立之,是为惠公。
灵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为庄公。庄公杀戎姬。五月壬辰,灵公卒,庄公即位,执太子牙於句窦之丘,杀之。八月,崔杼杀高厚。晋闻齐乱,伐齐,至高唐。

诸如此类,不绝于史书。加上后来田氏势力在齐国的崛起,齐国忙于内斗,已经无心争霸了。

3、晋国崛起,齐国霸业彻底无望。

齐桓公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经来到齐国。齐桓公将宗室公主嫁给他。重耳最终离开齐国。但是在齐国的生涯肯定一生难忘。离开齐国后,重耳历经颠沛流离,在齐桓公去世后的第七年,在秦穆公派兵护送下,回到晋国。他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在晋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加上晋国的体量,晋国的国力迅速跃居当时的第一位。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大霸主。之后晋国在崤之战中大败秦国,在齐晋鞌之战中打败齐国,稳居北方霸主之位。齐国被彻底遏制住了,与秦国一样,在春秋时期,彻底与霸业无缘了。

要争霸,得有争霸之心,争霸之实力。齐桓公雄心勃勃,实力强大,晋国尚且不具实力,所以齐桓公得以称霸,晋国崛起之后,实力已经远超齐国,加上齐国内乱,已经无称霸可能。晋国虽然也有内乱,但是在三家分晋之前,甚至在三家分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实力摆在那里,不是齐国可以挑战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定删除

苏城素语

周代进入春秋以后,周王室实力逐渐衰弱,无力保护中原诸侯国,此时天下大乱。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之旗号首先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因此成为中原地区第一个霸主国,但是齐国霸业在齐桓公去世以后迅速衰弱。

衰弱的原因有三点,其一、齐国最有能力的贤相管仲去世,其二、齐桓公晚年重用奸臣祸乱朝纲,其三、齐桓公对于定储之事摇摆不定,其死后,导致齐国陷入五公子之乱。

其一、一代名相管仲去世,齐国霸业岌岌可危

管仲本是齐桓公哥哥公子纠手下的谋士,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之时,管仲为了自己的主子差点射伤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采纳手下谋士鲍叔牙之建议,不计管仲一箭之仇,重用管仲在齐国实行改革,齐国在管仲的带领下国力逐渐增强。

其实齐桓公这个人性格比较急躁,不稳重,他刚即位初期就急于争霸,老想对外发动战争。管仲就劝诫他,内政不修就对外伐战,必败也。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拉着宋国一起伐鲁国,宋国兵败逃亡,齐桓公只好灰溜溜的撤军。

齐桓公即位第二年不听管仲劝诫执意伐宋,结果各诸侯国纷纷派兵增援宋国,齐军惨败。齐桓公经过几次打击之后,开始清醒了,于是将国家大事全部交由管仲处理,自己做个甩手掌柜。在管仲协助之下,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之旗号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开始担忧,他问管仲,齐国没有他怎么办?管仲手下也没有好的人才推荐,齐桓公于是逐一询问管仲易牙、竖刁、公子开方如何?

管仲告知齐桓公,易牙为了讨好君主把自己儿子杀死做成肉汤献给君主享用,虎毒不食子,他连自己的儿子都杀,什么样的事情做不出来?竖刁为了讨好君主把自己阉割了,一个人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他能爱自己的主子吗?公子开方为了讨好君主连自己母亲去世都不返乡尽孝,不仁不义不孝之人必定不忠。

管仲去世后,最开始齐桓公采纳管仲之建议将竖刁、公子开方、易牙逐出齐国,可是没过多久齐桓公又非常想念他们,并将他们召回,最终晾成悲剧。

其二、立诸之事摇摆不定

齐桓公有个非常大的毛病就是好内,这点他自己也不否认。齐桓公老婆很多,但是嫡夫人没有子嗣,管仲在世之时,他与齐桓公早已商量好立公子昭为太子,将其托付给宋襄公。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经不住夫人吹枕边风,对重新拥立太子之事开始动摇,他答应易牙立公子无亏为太子,易牙是公子无亏母亲卫姬的亲信。笔者认为齐桓公可能给了每个儿子希望,齐桓公去世后,五公子率领各自党羽争权夺位,齐国大乱。

其三、奸臣祸乱朝纲

齐桓公晚年竖刁、公子开方、易牙三人专权,齐桓公儿子很多,奸臣易牙与卫姬之子公子无亏志同道合。齐桓公病重之时,竖刁、易牙拥立公子无亏为君,太子昭逃往宋国。易牙假传齐桓公旨意,不许任何人进宫,不给齐桓公饭吃,两位宫女偷偷的见到齐桓公,看见齐桓公饿得发慌,她们把宫外发生的政变告知齐桓公,此时齐桓公后悔不已,责备自己没有采纳管仲的建议,世上没有后悔药卖,一代霸主齐桓公就这样被活活饿死,自己儿子忙着争权夺位,没有人替他收殓,尸体在屋里放了60几天,尸虫满地爬。

虽然宋襄公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平息齐国内乱,但是五公子之乱并未结束,齐孝公(公子昭)去世后,五公子之一的公子潘杀太子篡位,之后齐国内乱不止。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都轮流做了君主,齐国34年内发生4次夺位内乱,直到齐惠公即位后,五公子之乱才终于平息下来。齐惠公是齐桓公所有儿子中最后一位即位的国君,五公子之乱彻底结束后,齐国又陷入高氏、国氏、庆氏之乱,齐国经过长期的内乱逐渐走向衰弱。

历史有知社

文|小河对岸

齐桓公小白,是被史学界公认的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其与晋文公重耳(齐桓晋文之事)常并称,而被认为是诸侯称霸的巅峰。但齐国的霸业却与晋国、楚国不同,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衡,晋、楚的霸业都各自维持了一两百年之久,而齐国霸业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下去了。那为何齐国能第一个称霸,却又一世而衰呢?

齐国称霸的先决条件:齐国的始封君为吕尚(姜太公),不但最擅於兵事,还与周室有姻亲(吕尚之女邑姜,为武王之后,成王之母),故很受周王室的倚重与信赖。齐国是周王室巩固东方最为重要的一块砝码,受封之初,就很具实力,而初具大国规模。

再则,因周王室远在关中,对东方的夷商残余势力鞭长莫及,便赐予齐国在东方的征伐之权(史载:..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即意味着齐国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张,而齐国的四周又为莱夷部落,发展空间特别大。经历了三四百年的经营与扩张,至齐桓公之父齐僖公在位,齐国已经被称为“小霸”,“齐大非偶”的历史典故便产生於该时期。

那为何齐国的霸业,不能像晋、楚两国那么持久。仅历一世,甚至齐桓公在位的后期,齐国的霸业便衰落了呢?

第一,齐国经济富裕,士卒的战争意愿不强。齐魏马陵之战,孙膑以“减灶计”而诱庞涓,即是利用了“齐”号为“怯”,“彼三晋之兵素轻齐”的心理。齐人怯弱畏战,是闻名於诸侯的,而这背后的原因,齐国有“渔盐之利”,又经管仲的变革,而使齐国商业、手工业繁盛、百姓富足。而齐国(地)也一直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最为富裕的地区,而越是富裕的地区、其谋生的渠道多样,士卒的战争意愿就越低。

管仲在《管子 · 储蓄》篇中便说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便与管仲的变革,正好相对。商鞅利用秦国的贫穷落后,将“斩敌首与功名富贵”相挂钩,“奖励耕战、利出一孔”,以激发秦人对战争的狂热之心。可以说管仲变革,使齐国变富,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

第二,齐国“军制”的落后,也极大地制约了齐军的战斗力。荀子与临武君曾在赵孝成王前“论兵”,而说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偷 ,则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即是说:齐国军队特别崇尚“匹夫之勇”,打打弱国、抓抓蟊贼还行,而遇强敌,则立即溃散。齐国的国君,在历史上也都非常崇尚“勇士”。齐庄公在位期间,曾设立了“勇爵”,禄比大夫,但必须力举千斤,射穿七札者,方与其选。先得殖绰、郭最,贾举、邴师、公孙傲、封具、铎甫、襄尹、偻堙等九人。后又得晋国栾氏的州绰、邢蒯,又选卢蒲癸王何等等。

齐国的闻名“勇士”是历史记载最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孟姜女丈夫的原型杞梁,被晏子以“二桃杀三士”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以及战国时期为秦国效力的孟贲(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也作孟说)之徒并归焉,孟贲生拔牛角”),蒙恬的先祖蒙骜也是听说秦武王好勇,才从齐国来到了秦国。齐国这种崇尚“匹夫之勇”的军制,是不足以大规模激发齐军战斗力的。

第三,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位而带来的长期内乱,也使齐国实力大减,而无力维持霸主地位。齐桓公患有严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又宠幸六位姬妾,礼数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别为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余妾媵,虽多亦有子,但地位却不能与这六位相比。

而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贱,安分守己。其余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齐桓公病重时,诸公子相攻,其被筑起高墙,围在宫内,活活饿死。而齐桓公的尸体横卧了六十七日,尸虫都爬出了窗外。而此五位公子,也都先后当上了齐侯之位,可见诸公子争夺之激烈。齐国的这次诸公子争位,直接就让出了霸主之位。致使拥立公子昭(齐孝公)继位的宋襄公,都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

第四,晋国、楚国的强势崛起,也使齐国再难重拾霸主之位。虽然齐国被赋予东方的“征伐之权”,但毕竟是异姓诸侯。而晋国却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之后,最为正宗的宗室,其对华夏诸侯的号召力是齐国无法比拟的。

而楚国崛起於南方,强势北进,而楚国的实力其实已经在齐国之上。齐桓公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面对强敌楚国时,还是不敢战。楚国的“罪行”在於向北扩张,威逼华夏诸侯,周之宗室、汉水诸姬几乎被楚国吞亡殆尽。齐国却不敢拿楚国吞并汉水诸姬姓国说事,偏拿一些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说事。其实就是避重就轻,想逼楚国服个软、认个错,好在小弟们面前找回一点做大哥的面子而已。

而楚国与齐国又没有直接利益冲突(风牛马不相及),也不愿意硬拼,无论是胜是负,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徒使自己的军力受损,不利於楚国在南方的霸业的维持与扩张。故而,楚国也乐於认个错,既不割地、又不赔款的,不就贡献点“包茅”吗?那玩意又值几个钱?

齐桓公也并没有遏制住楚国势力向中原的伸展,楚人与齐桓公会盟后不久,楚成王便亲自率军北上围攻齐国的盟国-许国,迫使许国国君肉袒谢罪。接着楚国又向东灭掉齐国的与国--江国、黄国,而对此,齐桓公也都无能为力。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变得极其昏聩,就更不能与楚国争锋了,而楚国却更显蓬勃,华夏诸侯迫於楚国的压力,而纷纷与楚国暗通款曲。数年之后,历经磨难的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之下,回国继位为君,晋国的政治得以稳定。此后,便进入了晋楚争衡的时代,齐国是再难重拾霸主之位了。

参考史籍:《左传》、《史记》等等

君山话史

齐国霸业的衰败,与齐国诸公子内斗有直接的关系。

齐桓公先后三任正式夫人王姬、徐嬴、蔡姬都没有生育,太子只能从庶子中挑选。齐桓公很好色,宫中的女宠非常多,其中最受桓公宠幸的六位,被称为“如夫人”,虽然不是正式夫人,但享受夫人的待遇。这六人是长卫姬、少卫姬、郑姬、葛嬴、密姬、宋华子,六位如夫人都为齐桓公生了儿子,分别是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

在管仲生前,齐桓公曾经与他商量过立太子的事情,当时内定下来由公子昭为继承人。由于齐桓公深知宫中争权夺利、刀光剑影,为了保证公子昭的安全,他早早把公子昭送到宋国,托付给宋襄公。

齐国佞臣易牙与竖刁受到公子无亏的生母长卫姬的宠幸,自然想拥立卫长姬的儿子公子无亏。在两人的周旋下,老迈昏庸的齐桓公改变立场,答应立公子无亏为太子。这个决定遭到众位公子的强烈反对,大家一哄而上,个个要争当太子。

易牙、竖刁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害死齐桓公,拥立公子无亏为国君。

然而,齐桓公与管仲所立的太子公子昭尚在宋国。公元前642年初春,宋襄公决定以武力手段扶植公子昭上台,他集合了宋国、曹国、卫国、邾国四国联军,发动对齐国的讨逆战争。战争持续了三个月,当时齐国陷入五公子混战中,在四国联军的打击下,京城中的反对派也掀起了反对公子无亏的运动。混战的结果,公子无亏被杀,宋国军队将公子昭接回齐国,继任君位。

在四国联军撤出齐国之后,公子昭面临着很尴尬的境地。他长期呆在宋国,在齐国缺少实力派的支持,更缺少军队的拥护。原先陷入混战的其他四位公子,决定联手组建反政府军,赶走公子昭。公子昭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不能抵挡反政府军的进攻,于是很没面子地、灰溜溜地又逃到了宋国。

危难之中,宋襄公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宋国军队二度进入齐国作战,并在甗地(今山东济南西)击败了反政府军的主力。公子昭二度返回齐国,重新登上君主宝座,史称齐孝公。

虽然继任者齐孝公也想光大父亲留下的霸业,但是经历十个月内战后的齐国已经是今不如昔。齐孝公并没能铲除其他四位公子,反对派势力依然强大,齐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下降。

公元前634年(孝公九年),齐孝公讨伐鲁国,以图重树齐国的霸权。没想到鲁国却引狼入室,将楚国引入中原战局。鲁国人向楚国请兵,楚军攻打齐国,占领谷城,并且让齐孝公的政敌公子雍驻守在谷城。

谷城一役的失败,使得雄心壮志的齐孝公忧愤交加,终于在次年去世。齐孝公死后,齐国再一次陷入政变之局,齐孝公的儿子被公子潘所杀,公子潘自立为国君,史称齐昭公。

一连串的政变与战争,严重削弱了这个昔日强国的实力,齐国所开创的霸权时代是短暂的,人亡政息。随着晋国的崛起,齐国的霸主之梦便越行越远了。

步天衢

因为齐桓公晚年不听管仲劝告,宠信厨子易牙,卫公子开方,阉人竖刀这3个小人。齐桓公死后,这三人鼓动齐桓公儿子争夺国君之位,结果齐桓公尸体停放10个月没人料理,尸虫满屋。更厉害的是,齐桓公五子争位,相继都做了国君,可想齐国内乱多么严重!

齐国经此内乱,国力以及声望严重下降,而晋国,秦国正在崛起。

详情如下:

春秋时期,周王朝衰落,诸侯争霸。齐桓公雄心壮志,任用贤相管仲,征讨不服,会盟诸侯,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位真正的霸主。

当初,齐桓公有3个夫人,都没有生下儿子,于是他纳了很多妾,最宠爱其中6个妾。宠妾们为齐桓公生下很多儿子,其中有:公子姜无诡,齐孝公姜昭,齐昭公姜潘,齐懿公姜商人,齐惠公姜元,公子姜雍。


齐桓公与管仲将公子姜昭托付给宋襄公,立姜昭为太子。

  

  相国管仲大病,将死。齐桓公前去看望管仲,问:“群臣中有谁可以接替你?”管仲没有明言,说:“知臣莫过君。”齐桓公接连推荐了自己宠信的厨子易牙,卫公子开方,阉人竖刀。管仲认为易牙烹子,开方叛亲,竖刀自宫,三人以此来讨好国君,没有人情,所以管仲劝阻齐桓公不要亲近和任用他们。齐桓公不听,以致易牙等三人专权。

公元前643年10月7日,齐桓公病亡。易牙受卫姬宠幸,曾经向齐桓公请求让卫姬之子姜无诡继位,而齐桓公也答应了。易牙在齐桓公死后,杀死了宫中群臣,打算立卫姬之子姜无诡为齐君。

其他几位公子得知齐桓公已死,各自率领部众入宫争权夺位。五位公子在宫中相杀,宫人们纷纷逃窜,没有人敢去料理齐桓公的丧事。齐桓公的尸体躺在床上,逐渐腐烂生蛆,大量尸虫爬出门外。

  

  寒冬12月,齐桓公病亡67天后,宫中战斗已经结束,公子姜无诡胜出,继位为齐君。这时,姜无诡才将齐桓公收尸入棺,设立灵堂。

那日宫中一战,齐桓公的太子姜昭战败后逃到了宋国。宋襄公想扬威天下,称霸诸侯,又曾受齐桓公托付照看齐太子,于是宋襄公率领着宋国,卫国、曹国、邾国四国联军扛着正义之师的旗号讨伐齐国,想帮助齐太子姜昭夺位。

公元前642年,春,宋襄公率四国联军压境,齐国人恐慌,于是杀死了做了3个月国君的姜无诡,准备迎立姜昭为国君。而姜昭被其他四位公子的党羽攻击,无奈又逃回了宋国。

宋襄公大怒,发兵击败四位公子的军队,姜昭被立为齐君,是为齐孝公。齐孝公元年八月,齐桓公死后10个月,齐孝公才将齐桓公入土安葬。

  

  公元前633年,齐孝公逝世。卫公子开方杀死继位的孝公之子,立孝公的弟弟姜潘为国君,是为齐昭公。

公元前613年,齐昭公逝世。昭公的弟弟姜商人因为没有抢到国君之位,于是结交贤人,恩惠民众。等到齐昭公一死,姜商人就聚众在昭公葬礼上杀死了继位的昭公之子,自立为齐君,是为齐懿公。

齐懿公即位后,露出了荒淫残暴的本性,他砍断了丙戎父亲的脚,却让丙戎做自己的侍从;齐懿公又抢了庸职的妻子,却让庸职做自己的马夫。公元前609年春天,侍从丙戎与马夫庸职合谋在竹林中杀死了齐懿公。齐国人怨恨齐懿公,因此废除懿公的太子,迎立懿公的弟弟姜元,是为齐惠公。

齐惠公是齐桓公五子之乱中,最后一个做国君的。公元前599年,齐惠公逝世,传位与太子。

齐桓公五子争位,相继做了国君,依次是:公子无诡,齐孝公,齐昭公,齐懿公,齐惠公。

史事参考《史记齐太公世家》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狐笔春秋

许多年前,葛优葛大爷所扮演的黎叔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是人才!”在我看来,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绳之古今也无差”的话,他以最戏谑的口吻,说出了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的关键。

一: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公元前685年,齐国爆发“公孙无知之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是为齐桓公。当此大乱方歇,百废待举之际,宽宏大量的齐桓公在鲍叔牙等人的强力推荐之下,起任政敌管仲,命其为相,号为仲父,委以国政。

接任国相的管仲,秉持“因其俗而简其礼”的治国原则,使丧乱之后,饿殍满地、疮痍未复的齐国迅速崛起,成了中原地区最具实力和战力的诸侯国。而在当时这样一个“王室卑微丧其权,诸侯凌夷蔑其君”的时代里,逐渐富强起来的齐桓公也就有了“称霸诸侯”的梦想。于是,在管仲的筹划下,齐桓公打出“尊外攘夷”的旗号,通过对四夷的征伐,特别是当时正觊觎中原、有心问鼎的荆楚打击,强势的确立了自己在中原诸侯里面的霸主地位。

至此,原本就是东方大国的齐国正式充当起世界警察的角色,尊卑凌夷、纷乱动荡、干戈不息、兵燹遍地的春秋乱世亦因此而得以维持相对的和平达四十年之久。齐桓公之于天下可谓居功至伟。

二:人亡政息,管仲死而齐国乱

公元前645年,焦心国事的管仲病危,奄奄一息之际向齐桓公提了几点要求:

第一:远离易牙、竖刁等人,因为“杀子以适君欲的易牙”和“自宫以逢君恶的竖刁”无一不是心思阴毒、心狠手辣之人,但在管仲活着的时候,尚且还能钳制他们,使他们在娱乐桓公之际不敢为非作歹。而管仲去世之后,这几个人势必会趁机作乱,影响国政。

第二:齐国风俗简易,人民殷富却散漫,在管仲死后,只有隰朋可以继任他的位置,继续贯彻既定的执政方针,但他又认为隰朋很可能活不了多久。

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

果然,在管仲去世的同年,正当盛年的隰朋也死了。所以,管仲又嘱咐桓公,一旦隰朋去世,鲍叔牙可以继续接任宰相之位。只是其人“善善恶恶,刚正不阿”并不是很适合做帝国的领导者,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又有数千年来,秉性如鲍叔牙者大多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就管仲的临终安排而言,可以说已经面面俱到了,但终究是“人算不如天算”,管仲去世之后不久,深感生活无聊的齐桓公忍不住内心的欲望,将已经被赶走的易牙、竖刁等人又都召了回来。没有了管仲的压制的易牙、竖刁等人迅速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终于在公元前643年的时候,发动“五子争立,大闹灵堂”的宫廷政变。扰扰攘攘近五十年才安定下来,自此,曾经雄冠诸侯、领袖群伦的齐国再没能重新振作,恢复往日的荣耀。三:人才,才是国家争雄天下的根本

总揽齐桓公主伯天下的四十年岁月,我们禁不住要感叹,在此数千年历史中,有谁做国君能做的像齐桓公这样一边无所事事、吃喝玩乐,一边却国势大振、蒸蒸日上的?

毫不夸张的说,偌大个齐国,管仲才是灵魂式的存在,若没有他“因地制宜,顺应民心”的治国之策,齐国根本不可能强大至此,齐桓公自然更无称霸天下、坐享其成的机会。而同样因为管仲的体顺民情,延揽人才,使得齐桓公一朝变得人才济济。诸如“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 东郭牙”等,哪个能够不是独当一面、开拓有为的角色。而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智谋勇略皆足以冠绝当时”的贤才志士的尽心辅佐,齐国的霸业才能如此绵绵不绝大四十余年,恢宏壮阔,雄视古今。所谓“五霸之业无过齐桓者”可真不是说说就算了的虚言浪语。

而在管仲去世之后,齐国马上陷入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而在内无贤臣、外乏良将的可怕处境下,有大规模的出现奸臣篡权、小人当道的形势,试问,大势如此,家国天下又怎能不乱?再者,齐桓公年老昏聩,完全失去了年轻时候的英明睿智。当此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又不预先安置太子储君,以至于在身亡之后,发生“五子争嫡”的人伦惨剧。而这出原本可以避免的“兄弟阋于墙”的宫斗戏又整整持续了近五十年。试问,在当时那样一个“瞬息万变,落后就有可能亡国”的春秋乱世,齐国又凭什么来保住霸业呢?要我说,饱经丧乱而能不亡,已经是祖上积下的莫大功德了。

自古有为之君,无不以人才为宝,盖所以得天下者因此,而所以治天下者亦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才是治国之本,是兴国之路,是强国之要。齐国因为有了管仲而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宏图霸业;越国因为有了范蠡而实现了“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绝地反击;秦国因为有了商鞅而实现了“履至尊而制六合,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千古帝王梦。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减水书生

齐国霸业只是昙花一现,在齐桓公和管仲时代雄起了一把。

而此后,要再能雄起,就得到战国齐威王时期。

春秋时期,齐国之所以称霸,捭阖胜于武功、内政胜与伐战。

1.齐国堪当霸主之资:行政、财政及军政

齐桓公和管仲,首先实施的是一种制度性的创新,创新的重点就是齐国内政。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国家行政。

什么整顿朝堂、力行改革,纯属笼统概括地教条言辞,让人不得要领。

世界是具体的,而齐国的具体施政就是国家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央三官制,把国家权力分属三个部类,明确职责要领,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

地方“叁其国而伍其鄙”,国都划分为三,分别是15士乡、3商乡、3工乡;国都以外划分五属,实施五级管理,三十家一邑、十邑一卒、十卒一乡、三乡一县、十县一属。

第二个是国家财政。

就是按照“三国五鄙”的行政划分进行收税,“相地而衰征”,根据田地好坏确定税收标准,国家直接把手伸进每家每户的钱袋子。

第三个是国家军政

春秋乱世,得打仗,而打仗就要组织军队。

所以,齐国军队的组织也参照“三国五鄙”的行政基础来实施,国都以五家为一轨,十轨一里、四里一连、十连一乡、五乡设置一元帅。

国都的十五个士乡是其主要兵源地,五乡为一元帅,可组建三支大军,由齐桓公和其他两位大夫率领。

这种设置比之其他诸侯的大夫采邑的征兵、征税以及管理的模式要先进很多,国家更能够集中力量参与列国征战。

2.齐国堪当霸主的捭阖战略

齐国提出“尊王攘夷”,这是一面旗帜,做到了名正言顺,其他诸侯国没可能有什么反对意见,只能跟着走,不跟着走就刀兵相见。

但齐国当真没跟谁大动过干戈,都是打场小战然后就会盟,北杏会盟、与鲁会盟、鄄地会盟、幽地会盟、召陵之会、葵丘会盟,等等。

经过一系列的会盟,齐国逐渐奠定了自己的中原霸主地位。

平时大家开开会,尊天子而齐王号令诸侯;战时就联合诸侯抵御戎狄入侵;大阵仗就是跟楚国较量一番,把楚王逼退到淮河以南。

这期间当然有战争,但战争的激烈程度都不大,不会死太多人,这跟春秋战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但是,齐国却在这个过程中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3.齐桓公之后的霸主不再

管仲重视工商业、重视农业、重视国民经济,知道怎么打贸易战。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得让国家手中有钱、国君手中有兵。

所以,齐国的行政、财政以及军政创新才是重点,强化集权、集中了国家资源,才可能出去伐交伐战。

而齐国之伐交重于伐战,更多的是捭阖会盟,而不是大动干戈,能说服的绝不会想着怎么打服。

所以,齐国的霸主地位仰赖两个条件,一个是内部的集权整合;另一个是外部的捭阖会盟。

但是,内部管理的模式,别的国家可以学会,你怎么玩、我也怎么玩,这就可以了。

即便别的国家不这么玩,只要不打仗、只要不内乱、只要国土面积够、只要人口过多,超越齐国不是什么大问题。

结束内乱的晋国就可以做到取而代之。

而且齐国的这种改革也不够彻底,它并没有削弱国内豪门大夫的权力和实力。

田氏等豪族做强,不仅会威胁王室、削弱国家,更可以取而代之。

而所谓的捭阖会盟之术,这是凭借齐国的国力在玩外交艺术,国力但有衰弱,外交艺术就玩不了;管仲之后便没人能玩得了这种复杂游戏。

齐桓公晚年的一系列昏庸施政,以及后继者的一阵内乱,便轻而易举地让齐国丧失了霸主地位。

晋国做大之后,中原霸主就只能是实力最强的晋国了。

因为南方楚国虎视眈眈,中原霸主必须得是诸侯最强者。

千史千寻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其二)中曾这样推崇齐桓公: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这几句诗说的是,齐桓公有着为霸之首的功绩,组织举行过九次意义重大的会盟,团结诸侯、联合伐戎、稳定了周室。


但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有着如此功绩,却不如晋楚霸业那么长久,为什么为衰落地那么快呢?


一、人才凋零


齐桓公中前期时,管仲、鲍叔牙、隰朋、宾须无、宁戚等“桓管五杰”得到重用,其他人才也各尽所长、恪尽职守,由此君臣同心,为齐国霸业打下坚实的“软件”基础。


但在齐桓公后期,跟随他的人才不是死了就是老了,而且在管仲临死时,并没向他的老板推荐更多的人才(这个有点奇怪);齐桓公更是在管仲死后,重用卫公子开方(这个名字好记,开方立方根号)、厨师易牙和阉人竖刁等三个奸佞之人;还有一点,齐桓公身边的管仲等重臣应该对易牙等三人有所察觉和警惕,但最后却没有实际的防范措施,这个也有点奇怪。


齐王晚年昏庸,亲小人而远贤臣,这不但导致齐国人才后继无人,也为后来的齐国五子争权埋下祸患。齐国的霸业的衰落在这个时候实际已显露出来了。


二、“利出于一孔”


管仲在其《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中提出: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家垄断所有资源,并控制所有社会财富分配,人民要要想生存,就得靠国家的施与了。


上述管仲的改革加强了齐国的中央集权统治,使齐国在先秦时期是最为富裕的地区,但越富裕的地区,军民的战争欲望越不高。另外,齐国当时崇尚“匹夫之勇”,这种落后的军事体制导致它的军事战斗力并不高。只能说齐国富,但不强。


三、五子争位


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争立齐王之位,因为五人实力差不多,又有易牙等三人在背后兴风作浪。齐桓公死后,尸体无人理会,身上的蛆虫都爬出窗外,可以想见当时五公子争夺的激烈程度。


所以齐王头衔在齐桓公死后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而齐国的内乱,必定为齐国霸业的延续拖后腿,难以维持其霸主地位。


四、他国崛起


在你自己落后的时候,你的对手却在进步,这种反差只能让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齐国进步的对手便是晋楚两国。霸主并不是你齐国的专利,其他国也有,晋文公和楚庄王两位霸主便是很好的证明。而随着晋楚两国争衡时代的开始,齐国的霸主之位很难再重拾了。


齐国霸业衰弱有着人为因素,也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如果齐桓公能广纳人才、妥善处理身后事,既富国又强兵,那么齐国霸业有很大可能维持的希望呢!

史海觅踪

我是历史悠悠,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就告一段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仲辅佐成就霸业

齐桓公的成功离不开管仲的辅佐,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是管仲在替他出谋划策。

管仲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建议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柯地会盟时,曹沫挟持齐桓公要讨回失地,齐桓公假意应允,曹沫退下后又想反悔,管仲告诫他大国不应该失信。虽然齐桓公失去了土地,但是换回了诸侯的尊重。

山戎伐燕,狄人攻邢,管仲建议齐桓公应以诸侯霸主的身份率领诸侯联军救助诸侯,抗击外来侵略者狄戎。

齐桓公与蔡姬嬉水,将其退回蔡国,蔡候将蔡姬许配于他国。齐桓公恼羞成怒,出兵攻打蔡国。管仲见状建议齐桓公顺道声讨楚国,赢得了一众诸侯的赞誉和拥护。本来是齐桓公发动的侵略战争,然而管仲却能转危为机,不但没有失掉诸侯,反而赚回了他们的拥护。

二、佞臣作乱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重用佞臣易牙、竖刁等小人,以致于病重在床都无人问津,最后活活饿死,死后60多天还没人收敛,怎一个惨字了得。

易牙、竖刁趁着齐桓公病重和死后那段时间,肆意杀害大臣们,拥立公子无诡为齐侯。齐桓公所立的太子昭只能出逃至宋国,求助于宋襄公。在宋襄公的帮助下,太子昭才回到齐国即位,即齐孝公。

齐孝公死后,佞臣卫开方杀死孝公儿子,辅佐公子潘夺位,即齐昭公。

齐昭公死后,其子被公子商人杀死,公子商人即位,即齐懿公。

齐懿公好色,为了报复邴原,掘其坟断其足,霸占阎职的妻子,后被邴歜和参乘阎职合谋杀死。

三、晋国称霸

就当齐国内乱不止时,西边的晋国已经提前结束内乱,迎来了晋国史上最厉害的国君——晋文公。短短几年,晋文公便扛走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完成了齐桓公没有完成的事业,狠狠地打击了楚国,雪洗中原诸侯多年的耻辱。从此周王室封其为新任霸主,诸侯蜂拥而至,齐国随着齐桓公的离去,从此屈居在晋国之下数百年。

结语:

齐桓公因管仲的辅佐而九合诸侯,称霸中原。也因管仲的离世而变得昏聩,重用佞臣,导致齐国政权动荡几十年,齐国地位也日室衰微。同时,晋文公的称霸让周天子和众诸侯的目光从齐国转向晋国。内政动荡,外失诸侯,齐国从此走下神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废兴千古事

谢谢邀请。

齐桓公的霸业之所以在他死后迅速衰败,主要原因有三。

一、人亡政息

此处的“人”指的是管仲,而不是齐桓公。

齐国之政,执于管仲;齐国之盛,始于管仲;齐国兴衰,全在管仲。当时齐国的政体,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相当于现在的“君主立宪制”。齐国改革开放、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一个普通的诸侯国成为春秋第一霸,完完全全是管仲的功劳,齐桓公只是一个国家象征,政治、经济、军事、会盟等国家事务一概不管,除了签字盖章、发布诏令、外事出访、歃血会盟外就是吃喝玩乐,整个一甩手掌柜。所以,当管仲病死的时候,虽然其他一概没变,但是管仲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实际上已经没有人、也没有能力去执行了。

二、管仲没选好接班人

这一点责任不在管仲,而是其他所有人和管仲都不在一个层次上,水平差得太多,谁也无法完美地、无缝隙地接过管仲的接力棒。隰朋水平尚可,无奈天不假年,只干了一个月就死了。之后是鲍叔牙,老鲍是个好人,但却不是个称职的干部,他不懂政治规则,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不说,还把朝政治理地一塌糊涂。一年后他也死了,佞臣竖貂、易牙不仅控制了朝政,而且控制了齐桓公的思想和生活,齐国已经临近崩溃边缘。

三、齐桓公没有选好接班人

这一点责任全在齐桓公。齐桓公共有六个已成年的儿子,分别是公子无亏、元、昭、潘、商人和雍。本来在管仲的建议下,已经立公子昭为接班人,齐桓公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把剩下的公子们进行分流处理,不听话的甚至直接杀掉,这样才能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但是,齐桓公老年昏聩,游移不定,直接造成了身后的悲剧。首先是他被活活饿死,六十七天后身体几乎被蛆虫吃光才被发现;其次是六个儿子中除了昭逃往宋国、雍逃往楚国外,其余四个各自拥兵占领朝堂,互不相让甚至自相残杀。虽然后来公子无亏被杀、公子昭在宋襄公的扶持下回国即位,但是齐国的衰败局面已经无法挽回。

杨朱学派

齐国霸业并非齐桓公之后,一蹶不振。而是管仲死后,齐桓公还在世时,就已经一蹶不振了。

《左传》记载:鲁庄公九年,周庄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5年。齐王死后,鲁庄公欲扶持公子纠为齐王,但公子小白先入齐为王。周历八月二十四,鲁军与齐军战于乾时,鲁师败绩。鲁国无奈,只得将公子纠交给齐国。齐王小白杀之。

自此,鲁国与齐国结怨。次年,齐国联合宋国攻打鲁国。鲁国在长勺大败齐师。接着又在乘丘大败宋军。

明年,宋军再次伐鲁。鲁国再次胜之。

可见,此时的齐国政局不稳,再加上鲁庄公有才干,凭借一己之力,与齐、宋联军对抗。不落下风。

直至鲁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79年,鲁国归附齐国,齐国才开始走向霸主之路。齐桓公连续两年会盟诸侯。与会的诸侯从三五个,增加至七八个,齐国的威信渐渐增强。

奠定齐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有二:一是帮卫国复国;二是讨伐楚国,迫使楚国退兵纳贡。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卫,卫师败绩,遂灭卫。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护着卫文公及卫国遗民在曹地重新建国。

在齐国的协助下,以及卫文公的励精图治之下,卫国终于复兴,最终成为与鲁、郑、宋并肩的二等强国。

此时,有力量与齐国争霸的,唯有南方的楚国。

鲁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侵蔡,蔡师溃败。遂伐楚,驻扎于泾。楚王派使者至泾,问其为何伐楚?

管仲借口称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楚使认罪,称立即向天子进贡。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此次会盟,周天子派太宰参与会盟,正式承认了齐候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并且打压了楚国嚣张气焰,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卫复国。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认和册封。

管仲去世后,齐国便失去了号令诸侯能力。甚至在鲁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齐国伐鲁,鲁国击退齐师。不久卫国伐齐。年终之际,鲁僖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地。此时,齐桓公依然在世,齐国不但威信尽失,还被各个诸侯轮番狂揍。

齐国失去霸权后,至晋楚城濮之战爆发,在齐、晋、楚三强中,楚国稍稍占优势。但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鲁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才横空出世。

齐桓公给齐国带来的,只是短暂的霸业。晋文公却让晋国称霸长达140年。

齐国霸业衰落有两点原因: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管仲死后,齐桓公不能任用贤能。而是重用易牙竖刀。导致齐桓公晚年,自己被易牙竖刀囚禁,活活饿死。然后齐国诸位公子争夺君位,太子流亡。齐国的长期内乱,损耗了国力。使齐国失去霸主地位。甚至连争霸的资格都没有。鄙人比较赞同韩非之论——桓公暗主。

外因是晋国的崛起,晋国原本就是强国。在内乱中,太子被逼自杀,重耳流亡。国君接连被杀。内乱不已的晋国根本无力争霸。重耳在众多贤能之士的辅佐下,回国即位,稳定晋国局势。并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霸主。即使齐国不发生内乱,也必将失去霸业。不同的是,之后的晋楚两国争霸,会变成齐晋楚三国争雄。晋国仍然会成为霸主。

附录:需要说明一点。晋国在鞌之战中打败齐国。瓦解了齐楚同盟。又在麻遂之战中打败秦国。瓦解了秦楚同盟。齐晋之间爆发的鞌之战,并非齐晋争霸战,而是属于晋楚争霸战的组成部分。秦晋之间的麻遂之战,也不是秦晋争霸战,同样属于晋楚争霸战。

欲云谈史论今

齐桓公被誉为春秋第一霸主,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业天下闻名。然而,就在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进行过程中,周王室太宰孔碰到了想去参加会盟的晋献公,便主动劝阻他不要去参会了:“齐桓公的霸业如同是盖房子,屋顶都加上去了,还有什么可加的?他能否继续向东扩张不得而知,向西扩张却肯定是不可能了。您还是致力于平息国内之乱,不要再频繁外出了!”听了这番话,晋献公马上就折返,回到了晋国。

八年后,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五子争立的局面之中,长达三十四年。从此,齐国霸业再也未能恢复,直到春秋结束。

为什么春秋第一个霸主之国,在齐桓公去世后,霸业就迅速衰落了?

直接原因,正如太宰孔在碰到晋献公时所说:“齐桓公好大喜功,时常对人施小恩小惠,却致力于武力而不修德。小恩小惠难以及众,受恩者也难以报答;惠不能及众,施恩不报,都会结下怨气和仇恨!”

齐桓公好大喜功,在他执政的四十三年时间里,平均每两三年就要发起一场对外争霸战争。甚至在他去世之年,齐国还讨伐了英氏国,足见他征伐之频繁!齐桓公“与力而不务德”的称霸模式,不但大量消耗了国力,还为齐国在东周结下了诸多仇怨。因此,齐桓公一死,东周诸侯就纷纷背叛了齐国。而在经历了齐桓公在世时的大量消耗后,齐国国力又不允许齐人再发起齐桓公时期同等规模的对外争霸战争,这就使得齐国霸业迅速衰微,失去了霸主之位。

然而,这只是齐国霸业衰微的直接原因。

即便齐桓公的好大喜功过度消耗了国力,在四五代人的努力经营后,也应该恢复过来了。到齐顷公、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四位国君之时,每任国君都试图挑战晋国霸业,但除齐景公趁乱挑落了晋国霸主之位外,却没有一位国君能恢复齐国霸业——这还能怪齐桓公的好大喜功吗?

因此,齐国霸业的衰微,必然还有其它原因。


英国管理学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曾经提出一个成功的悖谬:使你达到现有位置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在现有位置。

齐国霸业的衰落,某种程度上正是如此。

齐桓公回国之后,在执政之初遭受了数次打击后,迅速清醒过来,重用管仲在齐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管仲改革,大体上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三国五鄙”,士、农、工、商四类人分类聚居;2)建立起“乡选”、“官选”、“君选”的人才选拔机制;3)改革田制,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全新土地管理模式;4)建立“官山海”制度:国家垄断经营盐、铜等等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的各类山海资源;5)“轻过而移诸甲兵”等等其它一些隐形增强本国军力的政策。

这些改革举措中:士、农、工、商分类聚居,增强了各大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减少了齐国社会管理成本以及各行业的教育、培养成本;“三选”制度,建立起齐国士人出仕的制度化跑道,让士人们都看到了自己未来仕途的上升空间;改革田制,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大大夯实了齐国经济基础;“官山海”制度,使齐国经济实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增强,为齐桓公的频繁征伐提供了强大后盾;“轻过而移诸甲兵”政策,就是现代社会中司法“保释金”的变种,让齐国军队装备得以充足。

正是因为有了管仲的诸多改革,让齐国迅速崛起、鹤立鸡群,助力齐桓公实现了他的称霸梦想。


然而,管仲改革虽然让齐国实力迅速增强,但长期实施之下,弊端也开始显现。

士、农、工、商四类人分类聚居,使士人之子恒为士人、农民之子恒为农民、工匠之子恒为工匠、商人之子恒为商人,短期内是节省了社会管理成本,但长期来看却是阻止了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了齐国阶层固化现象。齐国阶层长期固化的结果,就是到了管仲临死之前,齐国都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替代他。从各个版本管仲遗言故事中可知,当时齐桓公所能想到的管仲接班人,还都是他刚继位时的几位老臣:鲍叔牙、隰朋、宾胥无、宁戚等人。这充分证明,齐桓公执政四十多年后,齐国政坛始终缺乏新鲜血液来进行补充。而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齐国社会阶层的长期固化,使齐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恶化,新鲜血液也就更难脱颖而出了。

其次,国有垄断经营民众日常生活的必用品,依靠垄断经营来获得垄断利润,确实是一条快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途径。但以齐桓公生平频繁的对外争霸战争分析,战争消耗极为巨大。因此,依靠“官山海”制度来掠夺底层民众的财富,必然极大地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公元前644年12月,齐桓公组织诸侯为鄫国筑城,结果有人半夜在山上喊了一声“齐国有内乱”,就吓得齐桓公解散诸侯迅速回国——可见,当时齐国国内政局已极为不稳定,正处于一种极限状态。如果不是齐桓公在次年去世,也许齐国真会因为他的好大喜功而爆发一场大规模内乱了!

所以,正是因为管仲改革的种种弊端,使齐国走向了长期没落。齐国国力衰落后,当然齐桓公一死霸业也就迅速走向了衰退;甚至直到春秋晚期时,都无法重新夺回霸主之位了。

任何改革举措都有利有弊,不会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其弊端显现时,如果不能采取措施及时纠正,那么弊端效应日积月累,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陷入长期的衰退。这正如查尔斯·汉迪所说:使你达到现有位置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在现有位置。

大师兄翡翠原石

这个要从整个国家的体制来分析,不单单是作为春秋五霸第一霸主的齐桓公,在整个中央集权体系和官僚体制建立之前,在法治规则建立之前,可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亡政息的情况。

具体来说齐国齐桓公。当时呢,整体上社会还处于一个贵族集团统治的时期,整个国家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相对来说都比较弱。当遇上一个明君,明君又能够任用一批能臣,这个时候呢,国家的整体实力就会突飞猛进的上涨,成就一代霸业。当明君死后,如果继任者是一个平庸之辈或者是一个昏君,那么他任用一批小人,这个国家的实力就会出现急剧的下滑,这个没有什么过渡期可言。所以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被后起之秀取代了。

对于后世王朝来说,因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官僚体制以及相应的一些法制规则,那么当某位明君死后,哪怕出现连续几代的一个相对平庸的君主,整个国家依然能够保持较强的凝聚力动员力,因为它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制,一套高效的运营体系来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行和发展。只有说,在这样的体制下,出现连续好多代的平庸,甚至是昏君,那么不断的蚕食这个官僚体系,不断的蚕食法律体系,这样才会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至少还有一个缓冲期。正是因为有缓冲期的存在,在后续的历代王朝中才有机会出现中兴的情况。






亘古怀念说史

谢谢邀请!

历史上的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任用管仲为相,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齐国的霸业在齐桓公去世之后很快就凋零了。


小编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一.不听管仲劝告,任用奸佞

晚年的齐桓公开始昏庸起来,尤其是在管仲去世之后更甚!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弥留之际,齐桓公问管仲:“群臣中谁可以代替你为相?”

管仲没有直接回答说:“对臣下的了解没有人比君主更清楚。”

于是齐桓公询问管仲:“易牙怎么样?”

管仲回答:“通过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有悖人伦,不可以为相。”

齐桓公又说:“开方怎么样?”

管仲回答:“通过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

齐桓公接着说:“竖刁怎么样?”

管仲回答:“通过阉割自己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取管仲的劝告,将这三人委以重任,导致了三人专权的局面。从此齐国朝堂开始一片混乱!

二:继承制度不明,五子争权。

在管仲去世之后的两年,即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他的五个儿子即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开始明争暗斗的夺权。同年9月12日齐桓公病死,五位公子变本加厉的互相攻打对方,齐国陷入彻底的混乱。

忙于争权的儿子们对死去的齐桓公不管不问,齐桓公的尸体被放在床上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12月14日,五公子中胜出新君无亏才想起把老爹尸体收殓。可叹一代霸主齐桓公晚年竟如此凄凉!


由此可见,齐国在桓公之后迅速衰落跟齐桓公本人也脱离不了关系。正是由于他的晚年昏庸和在继承人问题上没有处理好才导致了齐国的衰败!

老猫谈史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我们知道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位期间齐国国力强盛,而且深受周天子的赏识,齐桓公不仅没有杀死想要杀害自己的管仲,反而重用他,事实证明齐桓公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管仲的上位使得齐国得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晚年悲惨的齐桓公

齐桓公到了晚年可能变得糊涂了,再加上他喜欢听人说好话,以至于易牙等三位奸臣得到了重用,这也为齐桓公得死埋下了铺垫。

齐桓公身染重病,而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打的不可开交,一直到齐桓公死了六十多天才想起给他安葬,由此可见齐桓公的晚年是非常凄惨的。

为什么齐国在齐桓公死后就一蹶不振了呢?

首先管仲的死是最大的原因,事实证明管仲是齐国得顶梁柱,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就是齐桓公后继无人,齐桓公晚年,宁戚、王子成父、宾须无、管仲等一大批老一辈的功臣良将,皆先后离世,齐国人才匮乏,导致齐国自齐桓公死后,齐国便一蹶不振。

我们反观同时期的别的国家,他们在君王离世之后都有着后备人才,但我们反观齐桓公死后,能够辅佐齐孝公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七老八十的糟老头,比如高傒、国懿仲,在当时他们都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头了,他们死后,齐孝公很快就失去了左膀右臂,失去了争霸的方向,从此碌碌无为的做了十年的齐国国君。

帝子乘风2

一是国土不够,他还送燕国许多土地!!只是想要面子!!二是他死后国内乱了几十年五个国君都有动乱中死亡!!

最真人的恋字屋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齐桓公透支了齐国的国力,僵化了齐国的阶级。

这里略写一点,其实《管子》和《齐语》中记载的很清楚了。

齐国都于营丘,也就是今天山东省淄博市。初代国主是太公望吕尚,也就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历史原型。由于吕太公通工商,制礼仪,修国政,所以齐国成为了一个大国。

《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这样,齐国自第一代国君起,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朝初期的历史记载很少,时间过得很快。光阴荏苒,西周变成了东周,周王室连年衰弱。在政治名义上,周僖王收取贿赂承认了曲沃武公取代晋国宗室。在国家财富上,周桓王开始向诸侯索要钱财。在军事上,周幽王先是败给异族戎狄,周桓王又败给郑庄公。在南方,更有楚武王开始称王侵略诸侯,而周王室无力征讨。这些都进一步宣示了周王室的衰落。

为了对抗外族,也为了调和诸侯之间的矛盾,各诸侯国需要一个名义上的“霸主”。

齐国进入春秋时期,已经相当强大。当齐僖公会同郑庄公一起到纪国,想要消灭纪国时,纪国国君完全不敢反抗,只能通过嫁女给周桓王以求自保。但当周桓王死后,齐襄公时期,纪国便只能举国投降,完全并入了齐国。纪国的面积虽然不如齐国和鲁国,但也相差不多,由此可见齐国当时的国力。

齐襄公是齐桓公的哥哥,但这个人相当荒唐,所以很快死于内乱,齐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齐桓公上位之初与邻国鲁国进行了两场战争,第一场长勺之战,齐桓公被曹刿打败。第二场齐桓公与宋泯公联合,被公子偃打败。这样,齐桓公的霸业,就受到了打击。

齐桓公要当霸主,但齐国军事上衰弱,缺少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铜。在国外,由于齐国之前和多国有过争端,所以也被敌视。所以管仲就给齐桓公献上计策,主要办法为三个:一是尊崇周王室,二是压迫百姓,三是结交诸侯。

周王室虽然连年衰弱,但还是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齐国打出尊周的名号,可以迷惑天下。但孔了评价齐桓公说:“齐桓公正而不谲”,齐桓公还是有真正尊重周王室的表现。

管仲献策中的压迫百姓,才是真正伤害了齐国的有生力量,也毁灭了齐国的活力。一方面,管仲建议把国家分出等级,分为士工商农,让各个等级的人生生世世,只能从事这一种工作。

《齐语》记载:“管子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还有“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夫是故商之子恒为商。夫是故农之子恒为农。”

另一方面,管仲建议把铜收归国有,用于军事。至于农业,只能使用恶铁。

《齐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这样,就把齐国的财富聚集到了国君手中,把齐国的活力完全扼杀了。然后国君拿这些财富做什么呢?难道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管子说应该拿些钱去巴结诸侯,让诸侯开始朝齐。这样,齐桓公自然就能够得到诸侯的尊重,成为霸主。

《管子》记载:“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饰玩好,使出周游于四方,鬻之诸侯”

又记载:“管子对曰:“审吾疆场,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

就这样,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计策。拿着齐国的财富,结交诸侯。开始了所谓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后,齐桓公和管仲自然是名显于天下。但齐国,也因此逐年衰弱。

齐国国内唯一的出路,就是巴结上齐桓公。所以自然就有了易牙、竖刁之属。齐桓公在管仲驱逐易牙、竖刁后,“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这也能说明这类人对于齐桓公的喜好有多清楚。而管仲同样清楚齐桓公的喜好,也同样是出于迎合齐桓公的喜好而制定的政策。

这些政策完全是不可持续的,是以透支齐国国力,伤害齐国人民为代价的。所以在齐桓公末年,齐国就已经开始失去了天下诸侯的尊敬,齐桓公也同样开始失去对齐国的掌控。以至于后来齐国再也没有国君能够重新改制,将齐国从衰落中拯救出来。

沉140769451

因为它只是一个人的霸业——管仲的霸业。管仲一死,霸业就结束了,因为国家体制未从根本上变革,不如商鞅变法的透彻。

淄渑齐稷

首先要明确“齐桓公”是哪个齐桓公?齐国历史上存在两位“齐桓公”,一位是春秋姜氏齐桓公(姜小白),一位是战国田氏齐桓公(田午)。

春秋齐桓公晚年,尤其是管仲等人死后,开方、易牙、竖刁等小人干政,齐国开始走下坡路。桓公死后,五子争位,内乱废国,致霸业终结。

战国桓公后期,国力日盛,其子田因齐开始称王(齐威王),到其孙齐宣王在位时,齐国为国力最强,六国皆尊之。

七宝宝影视

齐桓公霸业其实主要是依靠管仲才得已实现,齐桓公本身没有多大才能,从他在继承人选择上面就可以看出,管仲死了以后,霸业也就难以继续了,齐桓公死后,公子间夺位分裂是霸权衰落主要原因。

路之意

齐桓公,是被史学界公认的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其与晋文公重耳(齐桓晋文之事)常并称,而被认为是诸侯称霸的巅峰。

但齐国的霸业却与晋国、楚国不同,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衡,晋、楚的霸业都各自维持了一两百年之久,而齐国霸业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下去了。

为什么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很快就衰歇了?

我现在来回答:


首先齐国称霸的先决条件:

齐国的始封君为吕尚(姜太公),不但最擅於兵事,还与周室有姻亲(吕尚之女邑姜,为武王之后,成王之母),故很受周王室的倚重与信赖。齐国是周王室巩固东方最为重要的一块砝码,受封之初,就很具实力,而初具大国规模。

再则,因周王室远在关中,对东方的夷商残余势力鞭长莫及,便赐予齐国在东方的征伐之权(史载:..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即意味着齐国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张,而齐国的四周又为莱夷部落,发展空间特别大。经历了三四百年的经营与扩张,至齐桓公之父齐僖公在位,齐国已经被称为“小霸”,“齐大非偶”的历史典故便产生於该时期。

齐国的霸业衰歇的原因

第一,齐国经济富裕,士卒的战争意愿不强。

齐魏马陵之战,孙膑以“减灶计”而诱庞涓,即是利用了“齐”号为“怯”,“彼三晋之兵素轻齐”的心理。齐人怯弱畏战,是闻名於诸侯的,而这背后的原因,齐国有“渔盐之利”,又经管仲的变革,而使齐国商业、手工业繁盛、百姓富足。而齐国(地)也一直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最为富裕的地区,而越是富裕的地区、其谋生的渠道多样,士卒的战争意愿就越低。

管仲在《管子 · 储蓄》篇中便说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便与管仲的变革,正好相对。商鞅利用秦国的贫穷落后,将“斩敌首与功名富贵”相挂钩,“奖励耕战、利出一孔”,以激发秦人对战争的狂热之心。可以说管仲变革,使齐国变富,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

第二,齐国“军制”的落后,也极大地制约了齐军的战斗力。

荀子与临武君曾在赵孝成王前“论兵”,而说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偷 ,则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即是说:齐国军队特别崇尚“匹夫之勇”,打打弱国、抓抓蟊贼还行,而遇强敌,则立即溃散。齐国的国君,在历史上也都非常崇尚“勇士”。齐庄公在位期间,曾设立了“勇爵”,禄比大夫,但必须力举千斤,射穿七札者,方与其选。先得殖绰、郭最,贾举、邴师、公孙傲、封具、铎甫、襄尹、偻堙等九人。后又得晋国栾氏的州绰、邢蒯,又选卢蒲癸王何等等。

齐国的闻名“勇士”是历史记载最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孟姜女丈夫的原型杞梁,被晏子以“二桃杀三士”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以及战国时期为秦国效力的孟贲(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也作孟说)之徒并归焉,孟贲生拔牛角”),蒙恬的先祖蒙骜也是听说秦武王好勇,才从齐国来到了秦国。齐国这种崇尚“匹夫之勇”的军制,是不足以大规模激发齐军战斗力的。

第三,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位而带来的长期内乱,也使齐国实力大减,而无力维持霸主地位。

齐桓公患有严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又宠幸六位姬妾,礼数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别为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余妾媵,虽多亦有子,但地位却不能与这六位相比。

而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贱,安分守己。其余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齐桓公病重时,诸公子相攻,其被筑起高墙,围在宫内,活活饿死。而齐桓公的尸体横卧了六十七日,尸虫都爬出了窗外。而此五位公子,也都先后当上了齐侯之位,可见诸公子争夺之激烈。齐国的这次诸公子争位,直接就让出了霸主之位。致使拥立公子昭(齐孝公)继位的宋襄公,都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

第四,晋国、楚国的强势崛起,也使齐国再难重拾霸主之位。

虽然齐国被赋予东方的“征伐之权”,但毕竟是异姓诸侯。而晋国却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之后,最为正宗的宗室,其对华夏诸侯的号召力是齐国无法比拟的。

而楚国崛起於南方,强势北进,而楚国的实力其实已经在齐国之上。齐桓公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面对强敌楚国时,还是不敢战。楚国的“罪行”在於向北扩张,威逼华夏诸侯,周之宗室、汉水诸姬几乎被楚国吞亡殆尽。齐国却不敢拿楚国吞并汉水诸姬姓国说事,偏拿一些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说事。其实就是避重就轻,想逼楚国服个软、认个错,好在小弟们面前找回一点做大哥的面子而已。

而楚国与齐国又没有直接利益冲突(风牛马不相及),也不愿意硬拼,无论是胜是负,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徒使自己的军力受损,不利於楚国在南方的霸业的维持与扩张。故而,楚国也乐於认个错,既不割地、又不赔款的,不就贡献点“包茅”吗?那玩意又值几个钱?

齐桓公也并没有遏制住楚国势力向中原的伸展,楚人与齐桓公会盟后不久,楚成王便亲自率军北上围攻齐国的盟国-许国,迫使许国国君肉袒谢罪。接着楚国又向东灭掉齐国的与国--江国、黄国,而对此,齐桓公也都无能为力。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变得极其昏聩,就更不能与楚国争锋了,而楚国却更显蓬勃,华夏诸侯迫於楚国的压力,而纷纷与楚国暗通款曲。数年之后,历经磨难的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之下,回国继位为君,晋国的政治得以稳定。此后,便进入了晋楚争衡的时代,齐国是再难重拾霸主之位了。

125878215蜂獾

谢谢悟空邀请。齐桓公是齐国第15位国君,齐国是春秋五霸之首,是最富有的国家,齐桓公实际姓姜,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第12代孙,齐桓公在位时重用管仲为相,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赞赏,就是这么有帝王之才,晚年竞然让三个奸臣活活饿死,死在宫中,死后尸体腐臭,爬满蛆虫才被入葬,可以说齐桓公这个人不识忠奸,管仲病重齐桓公看望他,并询问国家大事,管仲趁机提醒齐桓公,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势力小人,绝对不能重用和信任,建议齐桓公自己死后将这三人驱逐出宫,否则一定会在宫中作乱,齐桓公口是心非说,一定将三人处死,管仲死后,齐桓公真将三人驱逐出宫,齐桓公和平常人一样,年纪大了,喜欢听好话,说好听的活,身边大臣就喜欢和自己唱反调,齐桓公又将三人请回宫中和自己玩,不久齐桓公患垂病,卧床不起,可能是中风脑出血,三人借乔十恒公名义张贴公告,禁止任何人入宫看望,不准任何人进出,齐桓公病在床上不能自理,齐桓公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谁也不管齐桓公的死活,这位春秋五霸之首的霸主竞然活活饿死在宫中,齐桓公的尸体在宫中整整搁置67天,生了蛆也无人收葬,一代枭雄,一代霸主,竞然落的如此下场,落得自己死无葬身之地,自己不听管仲告诫,又没有选好接班人。

可乐冰气泡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也出现了大的扭转,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齐国之所以在齐桓公死后变得再无霸业,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在齐桓公晚年的时候,像管仲等一些大臣,无论是体力等各方面也走下坡路,而且管仲死在了齐桓公前面,除此之外一些大陈也先后去试着导致齐国的人才逐步变得匮乏。齐国之所以出现后,即无人的局面就是因为人才的缺乏,这一主要原因所导致的。

其次,齐桓公在位时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上的体制都是非常优质的。但这也需要一定的人才来齐桓共在位时,各方面的人才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齐全的,因为有好的体制,加上优秀的人才配用,才导致出现了齐国的霸业,但是,齐桓公在晚年的时候听信了奸臣的言论,对于自己的后事没有安排好,也没有挑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才去顶到相应的位置。

总而言之,齐桓公在位时期出现的齐国霸业,这与齐桓公,明智的治理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在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业逐步垮台,这与齐桓公也同样有很大关联。

关于这一问题的介绍就先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这里都有所收获,也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结尾。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