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但若论起大一统王朝,不过区区十三个。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隋、唐、武周、北宋、南宋、元、明、清而已。秦朝正是开创了“一统天下”神话的王朝,第一个将“大一统”的概念从先秦学者的书中带到了现实中来。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春秋早期不起眼的小诸侯国变成了称霸西方的强国,最终一统天下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秦朝的大致历史。应该说秦朝在秦国阶段的起点并不高。秦国的先祖蜚廉、恶来,在商纣王时期,做到了很高的官职。不久,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灭亡了商朝。所以秦国在周朝建立的时候是以前朝余党的身份存在的,周武王分封列国诸侯,压根没有秦国的势力。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西周灭亡。周幽王长子周平王于洛阳继位,建立东周。在前往洛阳的路上,战乱、盗贼让他的东行并不顺利。在这个时候,秦地的首领,即后来的秦庄公带领七千士兵护送周平王前往洛阳,周平王非常感动,就给了秦庄公一张空头支票——你秦人若是能收复失陷犬戎的故地,就把那里封给你。至此,秦国才真正“封邦建国”。而“封给”秦庄公的西周龙兴之地,就是日后的八百里秦川。直到秦穆公继位,相继灭掉了西戎的十二个国家,拓地千里(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才真正得到了这块风水宝地,当时的周天子特地颁发了一张霸主证书“令霸西方”给秦穆公,秦国正式跻身春秋四强国序列,秦穆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田陈篡齐,三家分晋之后,战国时代开始,列国开始了变法图强。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逐渐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公元前221年,秦国建国550周年之际,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国统一全国,与国君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贤君”与“明臣”的争论在国家这个概念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有人说,国可无贤君,不可无明臣;也有人说,国不可无贤君而可无明臣。但在我看来,国家强盛,离不开贤君明臣的共同治理,但贤君所占的戏份应该更大一点,秦朝尤为如此。翻开秦朝的史书,基本看不到昏君。我们先从变法的秦孝公开始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宣太后摄政,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再到秦始皇,一个昏君也没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开展连横,开创了“战略外交”的先河;秦武王入洛,打通了通向中原的道路;宣太后将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秦昭襄王灭周,秦朝理论上已经建立;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后便去世,很可惜;秦庄襄王为日后统一全国作了最后的准备工作;千古一帝秦始皇最终一统天下。我们看到,秦朝统一全国,离不开每一位国君超群的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上述每一位国君,若是在大一统王朝,都有可能成为千古一帝。他们无一不雄才大略,唯才是举,与其他国家短视的国君相比,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触龙说赵太后》)。应该说,国家强大还是弱小就取决于统治者贤明还是昏庸。一代又一代秦王,为了自己一统天下的理想,不论是阴晋惨败(倾全国之力调集五十万大军于阴晋被吴起全歼),还是蓝田血战(楚国奇袭秦国,攻破武关,兵临距咸阳仅一百里的蓝田城下),就算濒临绝境,他们也从不放弃,不断奋斗,最终才能让秦国变为秦朝。
秦朝统一全国,也是能人异士在特殊时代产生特殊影响而造成的结果。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很多士人都在寻找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国君。应该说,秦朝对于外来人才是非常友好的。秦孝公甚至说过:“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后来商鞅即被封为商君,封地为六百里商、於之地。秦国庙堂之上,商鞅是卫人,张仪是魏人,宣太后是楚人,魏冉是楚人,范雎是魏人,蔡泽是燕人,韩非是韩人,李斯是楚人,吕不韦是卫人。可能根正苗红的秦国本地名臣也就一个严君疾(赢疾,秦惠文王弟)和白起排的上号。秦国国君对于外来人才有着出乎寻常的关心与尊敬,而且从不会对他们有着戒备怀疑的心理。只要有能力,肯定重用。于是,在春秋战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为了秦国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为什么?我觉得一句世俗的话可以解释:“跟着我,有肉吃。”秦国国君拉拢人才,网罗人才,与列国国君糟践人才,羞辱人才,最终逼走人才形成了鲜明对比。秦的强盛乃至统一全国,离不开这些名臣的辅佐。
秦国能统一全国,在于贯彻了正确的军事战略以及外交政策。我们应当了解的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收拾阴晋之战残局以及在为后来的变法打下基础时,楚威王已经攻略淮泗,威震天下;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时候,魏国的李悝变法早已经完成,魏国国力达到顶峰,魏惠王在秦惠文王上台后率先徐州相王;秦昭襄王时齐闵王灭宋,齐国国力雄据战国七雄之首。可以看出,秦国并不是常年霸占战国国国力榜NO.1的国家。但秦国高层制定的战略外交政策使得秦国在战国争霸战争中变得游刃有余。张仪提出兵战为辅,邦交为主的总体战略。通过武力恫吓和外交欺诈的手段,戏耍了一位又一位列国国君,让秦国从中大捞一笔。又通过连横,倡议列国“事一强以攻众弱”化解了五国攻秦的危局;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交好燕、齐,全力进攻三晋、楚。避免了多线作战,同时断绝了三晋以及楚接受后方国家战略支援的可能性;李斯制定了先易后难、先西后东的大致战略方针,大大加快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这些军事外交战略政策产生了奇特的作用——赵国在前线拼死抵抗秦军,燕国在赵国后方不断煽风点火、搞小动作;在列国一个又一个被灭的时候,齐王正活在“东帝”、“西帝”的春秋大梦中,面对各国的灭亡,始终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唯一能抗衡秦国的楚国,也被秦国的连横术搞得“四面楚歌”,韩魏西朝,鄢郢失守,楚国也元气大伤。以整易乱,以虞待不虞,用整合的国家力量,去进攻六国松散的政治联盟,岂有不胜之理!?
总结一下,秦国能统一全国的政治原因,就是在拥有贤明国君的基础上,搭配开明的人才政策、诸位能力超群的大臣以及合理合适的军事战略、外交政策。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国家亦然。五百五十年的积淀,淬炼与升华,足以让微小的优势成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