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无解,戚夫人必死。
吕后跟刘邦很难说有什么感情,因为她嫁给刘邦,只是因吕太公觉得刘邦胆子很大,将来前途无量,必成大器,才单方面做主,把她嫁给了刘邦。
嫁过门后,吕后发现刘邦家里很穷,可谓是家徒四壁。并且最糟心的是,刘邦居然还有一个私生子。
像这种情况,现代女性估计早离了,谁愿意跟这样的男人过?不过吕后心理素质强,她忍住了,在家里任劳任怨,勤俭持家,既当刘家的保姆,又当私生子刘肥的后妈。而且由于刘邦在家什么活都不干,所以种田、砍柴之类的苦活、累活,也都是吕后在干。
后来,吕后给刘邦生了一子一女,日子貌似有盼头了。起码有孩子了,应该能挽回刘邦的那颗放荡之心了吧?然而,并没有。刘邦依然继续天天在外面到处游荡,完全不替吕后分担家庭负担。保姆和后妈的重担,还是吕后一个人负责。
时间来到公元前210年,刘邦犯了法,偷偷跑路了。官府抓不到刘邦,就把吕后抓起来一顿拷打。在狱中的吕后天天被羞辱,反复被折磨。一直到一年多后,官府乱了,才终于出狱。
应该说到这里,一般人早在不想在这个家里待了。毕竟秦汉时代,民风开放,女人还没像后来两宋时代那样受非人的道德桎梏,想离家还是可以离的。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就是生了女儿后才嫁给汉景帝的。
不过,吕后出狱之后并没走,他还是回到刘家继续恪守贤儿媳和良母的角色,把刘太公和刘邦的三个孩子都照顾的非常好。
又过了三年,刘邦做了义军头目,并且还越做越大,带着一群人推翻了秦朝。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军阀之一。吕后的苦日子貌似是要到头了。然而,由于刘邦在灭秦的过程中,认识了戚夫人,宠爱的很。所以三年没回家的刘邦,直接就忘了家里还有一个黄脸婆的存在。
公元前205年,刘邦发起讨伐项羽战争,并趁项羽在齐地之际,荣归故里。可是,回到老家的刘邦压根就忘了吕后,一直到他被项羽赶回了荥阳,他都没把吕后接到身边。而由于刘邦主动挑衅项羽,吕后就因他倒了大霉,被项羽抓捕,扣在军中做人质。
这个做人质的过程中,吕后吃够了苦,中间还差点被项羽给煮了,而刘邦压根就不管吕后的死活。
公元前203年九月,楚汉议和,被扣了两年多的吕后终于被放回。此时的吕后,也终于应了吕太公的话,过上了富贵的生活。
然而,不回来还好,回来之后更气人。当时的刘邦只宠幸的戚夫人,对吕后这个黄脸婆根本看不上眼,对刘盈也看不上眼。
要说刘邦只冷落吕后,吕后都还能忍。毕竟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吕后习惯了。并且吕后也不是吃素的,她也养了一个老相好审食其玩。刘邦与吕后各玩各的。
但是刘邦想废掉刘盈,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就让吕后无法忍受了。
对于吕后而言,她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心理再难受,过去吃的苦也不会改变。但是刘盈必须是太子!她的这种坚持,既是为了保她下半生的富贵,也是对儿子的补偿。毕竟刘盈跟着刘邦,也吃了不少苦。当年刘邦被项羽追杀,故意把刘盈、鲁元公主三番四次的推下车,几乎丧命。这种事情,叔可忍,婶都不能忍!自己的儿女受这样的磨难,而戚夫人生的刘如意一直都在坐享其成。
所以当刘邦想把财产给刘如意时,这就触犯了吕后的忍耐底线。吕后会自问——凭什么吃苦的都是自己?凭什么自己要被牺牲?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造了什么孽?要被刘邦这么糟践?
此时的吕后,她不能拿刘邦撒气,但她可以拿刘如意撒气,也可以拿戚夫人撒气。
因而从吕后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她只要比刘邦活的久,她必然会报复戚夫人。其实她也不是恨戚夫人,她只是恨刘邦。但是她不能否定刘邦,因为刘邦是她权力合法性的来源,所以她就只能拿戚夫人和刘如意泄愤。
可能有人会问,刘邦既然要扶持刘如意,他为什么不杀了吕后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刘邦不是没考虑过。只是当时的时势不允许他这么干。因为汉初的政治势力有五大派,除了藩王系、功臣系,势力最大的就是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系。当时不仅吕家有一定势力,如吕后的大哥吕泽有兵权,就连功臣系的很多人,比如樊哙等人与吕后也有联系。
外戚系已经坐大,刘邦想铲除吕后,谈何容易哦?其实刘邦临死前派陈平去杀樊哙,就是他想削弱外戚系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刘邦到死,也没有彻底摆平汉初各派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在吕后被放回来的那一刻起,刘邦就无法撼动她的地位了。
总的来说,戚夫人的死,归到底就是刘邦造的孽。他明知道吕后的贡献,明知道吕后的背后有强大势力支持,而戚夫人只是孤家寡女,背后没有庞大的家族撑腰,根本无法与吕后斗,却还要拿废刘盈这种事情挑战吕后的忍耐底线,给戚夫人挖坑。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虽然他也给戚夫人留了承诺,但是死人的承诺有什么用?
从刘邦的行为来看,我觉得刘邦其实也不爱戚夫人,他只是好色,再加上老糊涂了,经不过戚夫人在自己耳边吹枕边风,一时头脑发热而已。如果他真的把戚夫人的死活放在心里,他就不会让换太子这种事情发生。因为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刘邦又不能在吕后和戚夫人之间做一个二选一的决定,那戚夫人就只能死了。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都知道“流氓皇帝”刘邦生前最宠爱是戚夫人母子,甚至想废了当时的太子让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当。可惜天不遂人愿,刘邦的想法没有实现,刘邦就去世了。刘邦去世之后,是吕雉掌握实权。吕雉对戚夫人恨之入骨,当然不可能放过她和刘如意,最后戚夫人和她的儿子,也是下场凄惨。那么刘邦精明一世,在生前为什么不给自己的最爱——戚夫人留条后路呢?是不想还是不能呢?
1、吕雉与戚夫人之间的恩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吕雉、刘邦和戚夫人之间的关系。
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被自己的父亲骂做“无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地痞无赖。反观吕雉秀外慧中,家境优越,是一位千金小姐。这样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在一起呢?是因为吕雉的父亲认为刘邦气度不凡,将来肯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就不顾他人的眼光,将吕雉嫁给了当时不着调的刘邦。
刘邦比吕雉大了15岁,而且在和吕雉结婚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刘肥。在这样一种格格不入的婚姻中,吕雉毫无怨言,在家孝敬公婆,打理家务,还把刘肥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抚育。
随后,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此时刘邦依旧是恶习难改,只知道与狐朋狗友厮混,丝毫不顾家。甚至几天都不回家,家里的一切都由吕雉打理,刘邦对吕雉实在算不上好。
俗话说: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刘邦当然也不例外,刘邦遇到戚夫人的时候,已经是功成名就,马上可以坐拥天下了,这时候自然少不了美人的陪伴。可以说二八年华的戚夫人,正是此时刘邦的菜。戚夫人长的美貌动人,我见犹怜。更不可多得的是,戚夫人除了年轻貌美之外,还多才多艺,擅长舞蹈,还会吹箫。如此美人遇见刘邦之后,立马把刘邦迷的神魂颠倒,从此君王不早朝了。
吕雉跟着刘邦打天下,颠沛流离的吃了不少的苦。戚夫人遇见刘邦的时候,直接就坐享其成,跟着享福就行了。所以吕雉与戚夫人成为敌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辛苦打拼的基业,被别人坐享其成了,心中自然是不愿的。
戚夫人仗着刘邦对他的宠爱,想让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正是这件事情让吕雉与戚夫人彻底决裂,两人之间已经无法挽回,除非你死我活。
2、刘邦临终前给戚夫人留出路做出的努力。
刘邦是真的很喜爱戚夫人母子,所以在临终前也做出了努力,为戚夫人母子铺路,想让他们平安的活下去。
首先是杀死樊哙。樊哙是最早跟随刘邦起义的,还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为妻,很明显是吕后一党的人,樊哙有要替吕雉除掉戚夫人母子的想法。所以刘邦先下手为强,派陈平和周勃去追杀正在奉命出征的樊哙。其实刘邦此举真正的意图是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刘邦是在警告吕雉,不要对戚夫人母子有想法,想通过此举来保护戚夫人母子。
其次就是让周昌去赵国,当赵王刘如意的国相,保护戚夫人母子安全。刘邦这样子安排,真是用心良苦。当初刘邦决意要让刘如意当太子,要废了刘盈,这时满朝的文武大臣都不同意,但奈何刘邦心意已决,都不敢驳了刘邦的意。这时只有御史大夫周昌,敢在朝堂之上跟刘邦与强行辩论。
后来吕雉替儿子找来了“商山四皓”前来辅政,刘邦见太子羽翼以丰,改立太子之事就搁置了。但是吕后非常感恩周昌当时的所作所为,事后还跪谢了他的恩德。周昌是对吕雉母子有恩的,所以让周昌当刘如意的国相,是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的安全。
在刘邦驾崩之后,周昌确实保了戚夫人母子一段时间的安全,但是后来吕雉设计把周昌调走了,这才有机会对戚夫人母子下手。
最后,在刘邦病危之时,刘邦以父亲的身份对刘盈淳淳教诲,让刘盈好好读书,礼贤下士,以德服人。还不忘叮嘱刘盈,要保护好弟弟刘如意的安全,这算是刘邦为戚夫人母子的最后一道护身符了。
刘盈时刻记着父亲的嘱托,在吕后把赵王诏到长安时,刘盈亲自把弟弟带在身边,一同起居,就怕母亲下毒手。但是刘盈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吕后到底还是把刘如意给鸩杀了。
3、戚夫人的悲惨命运。
虽然刘邦为戚夫人母子铺好了后路,但是奈何吕后手腕高明,到底还是把戚夫人母子杀了。
吕雉先是毒死了赵王刘如意,然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人彘这个酷刑是吕雉专门为戚夫人发明。所谓的彘,就是猪的意思,人彘就是半人半猪的怪物。
吕雉命人把戚夫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熏聋),用喑药灌进喉咙,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甚至还把脸划花。还安排了专人“照顾”,然后丢弃在茅厕中任其痛苦死去。
正是因为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所以给后世留下了恶毒的印象。可是我觉得,吕雉之所以会这样对戚夫人是有原因的。
当初吕雉刚嫁给刘邦新婚燕尔时,吕雉就下地种田。后来刘邦起事造反,官府将吕雉抓进了监狱,幸好刘邦的朋友打点,才没有受刑。再后来彭城大战,刘邦为了逃命,竟然把儿子和女儿推下车,只因为嫌马车跑的不够快。
还有当吕雉和刘邦的父亲被项羽当做人质,项羽用这两人的性命来要挟刘邦,刘邦却笑嘻嘻说:“杀就杀吧,麻烦你送我一碗肉汤。”
刘邦对吕雉母子的性命不屑一顾,却对戚夫人母子视若珍宝,想方设法的保全她们母子性命。这让吕雉如何不对戚夫人母子恨之入骨呢?
其实吕雉并没有那么的恶毒,刘邦还有一个薄姬的妃子,地位不高,有一个儿子叫刘恒。在刘邦驾崩之后,吕雉并没有为难薄姬母子,还恩准薄姬去她儿子刘恒的封地生活。
所以,刘邦精明一世,肯定会给戚夫人母子留后路的,但既是身后事,又怎么会受刘邦掌控呢?他生前安排的再好,可一旦身死,戚夫人母子的保护伞就没有了,失去了靠山。做为汉朝真正掌握实权的人吕后,想让一个人死,那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戚夫人的宿命如此,不是刘邦可以左右的。
刘邦因为喜爱戚夫人,讨厌吕后,因此,生前准备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把太子之位转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他给出的理由是刘盈“不类我”,刘如意“类似”。但是,变更太子这件事,在朝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最后,连已经归隐的张良,也在吕后的极力恳求下,出山推荐“商山四皓”站出来帮刘盈抬桩。这样一来,刘邦知道刘盈的太子之位坚如磐石,不可动摇了。因此他才打消了转换太子的念头。
戚夫人听说后,大声哭泣。当时刘邦也很伤感,对戚夫人说,你给我跳个舞,我给你唱支歌吧。于是戚夫人含泪跳舞,刘邦唱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一派无可奈何,偃旗息鼓的样子。
(刘邦剧照)
刘邦当然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当然知道,当闹了一出“改换太子”的悲喜剧后,吕后和戚夫人的矛盾已经没有办法调和。按照吕后强硬的性格,他死以后,吕后是绝对不会饶过戚夫人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给戚夫人想个办法,为她留一条后路呢?
其实,说刘邦不为戚夫人考虑,实在是有些冤枉刘邦。他可是实实在在地为戚夫人考虑的。他是怎么为戚夫人考虑的呢?
一、把刘如意保护起来。
在刘邦“改变太子”失败以后,他立刻把刘如意封为赵王,让他去藩地,这样就把他和吕后分开了。
接着,他便准备选择一个相国去辅佐刘如意。在选择相国问题上,刘邦也是煞费苦心。当时,符玺御史赵尧给刘邦推荐了御史大夫周昌。而刘邦也觉得周昌是一个最恰当的人选。为什么说周昌是一个最恰当的人选呢?
一是周昌这个人正直。周昌是个敢于直言说话的人。就算是对刘邦说话,他也敢直来直去。有一次,周昌去找刘邦汇报工作。进去后,发现刘邦和戚夫人抱在一起。周昌看见了,赶紧往外就跑。刘邦丢掉戚夫人,追了出去,追上周昌后,爬到他身上,骑在他脖子上问他,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刘邦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想逼迫周昌别乱说。谁知道,周昌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说,我认为你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听了,不以为意,反而哈哈大笑。由此可见,周昌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二是吕后感激周昌。当年刘邦要改换太子,但是周昌坚决不同意。跑去找刘邦,大声争辩。周昌这个人口吃,说陛下你要改换太子的话,我坚决不奉诏。但是这句话半天他也说不完整,把刘邦都给逗笑了。刘邦那天心情好,于是不再说改换太子的话。当时吕后正在隔壁,紧张得汗都出来了。下来后,跑去跪谢周昌,说要不是你据理力争,太子就换了。
由此可见,吕后对周昌是又敬畏又感激的。由周昌来保护刘如意,刘邦认为,一定能够把刘如意保护起来。
除了选周昌为赵王相国外,刘邦还选赵尧为御史大夫。赵尧是帮助刘如意说过好话的人,选他为御史大夫,此后他自然会阻止吕后胡作非为。
只要把刘如意保护起来了,就能够保护戚夫人。这就是当时刘邦能想到的。
(刘如意剧照)
二、打击吕后的党羽。
刘邦当时除了想办法保护刘如意和戚夫人外,还努力打击吕后的党羽。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刘邦让周勃、陈平去杀了樊哙。
当时,刘邦让陈平把周勃载在一辆车里,不让人知道,然后前往樊哙的军营。让周勃趁陈平宣读诏书,而樊哙跪在地上的时机,从车里冲出来,一刀解决掉樊哙。
刘邦之所以让陈平和周勃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樊哙当时掌控着兵权,这样不动声色,可以避免樊哙造反。另一方面,也是不给樊哙活的机会。毕竟如果不这样做,只是把樊哙绑回京城,那么,必然有一大堆人跑来求情,而且大家还会让刘邦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去审理。那样的话,很可能就杀不了樊哙了。
只要杀了樊哙,就卸掉了吕后的左膀右臂。将来只要不是吕后的人掌控兵权,她就不敢为所欲为了。
刘邦这个想法,显然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吕后在去世前,就反复给她的侄儿们交代,说,你们绝对不能把兵权交出去,交出去了,你们这些人就死定了。却是因为刘襄造反,诸吕轻易把兵权交给灌婴。结果诸吕没有了兵权,他们才被朝中大臣轻松杀掉。
(戚夫人剧照)
三、刘邦并未放弃改换太子。
这是刘邦没有做完的工作。只要把樊哙除掉了,刘邦接下来还将继续进行改换太子的工作,这应该是刘邦下一个步骤……
可以说,刘邦为了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真是煞费苦心。然而,最终的结局,并没有按照他设计的剧情往下演。
首先,刘邦自己没有打得赢命运。还没等到杀死樊哙,做接下来的继续改换太子的工作,刘邦就死掉了。
其次,陈平为了保护自己,并没有老实听刘邦的话,他只是把樊哙绑了,往京城押送,并没有杀樊哙。没有杀樊哙,兵权就还在吕后手里,吕后想干啥就干啥。
最后,吕后不按套路出牌。吕后上台后,立马就免掉了赵尧御史大夫的职务。接着下诏让刘如意进京,连续下了三次诏。尽管周昌一直让刘如意不去,但刘如意还是进京了。实际上,刘如意也不可能不进京。戚夫人还在京城里,他怎么敢不去呢?再说了,如果不去,就是抗旨。一旦说成是“抗旨”,吕后就有权宣布他造反,调集军队打他。那样一来,他一样是死。
总之,刘邦虽然积极帮戚夫人和刘如意考虑,可惜最终白忙活一场。
而且,悲剧的是,他生前对戚夫人保护得越多,吕后对戚夫人的恨就越深。刘邦死后,吕后就会把这种恨如数还给戚夫人!
实际上,当初刘邦谁也不求,跑去求吕后,然后对吕后好一点,让吕后心理平衡一点,说不定那才是保护戚夫人的最好办法。
(参考资料:《史记》)
刘邦已经给戚夫人留了后路,只可惜,戚夫人自己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刘邦在后宫佳丽之中,最宠爱的就是这个色艺双绝的戚夫人,戚夫人擅长跳楚国的舞蹈,每当万岁爷心情不爽的时候,看见心爱的戚夫人跳上一支舞,心情就会很爽。
相比之下,从项羽囚牢里放回来的吕后,早已经人老珠黄,无人问精。这时候,这个女人心里对跟她抢男人的女人的仇恨,是可以想象的。刘邦越宠爱谁,吕后自然越恨谁!
戚夫人毫无疑问就是吕后最恨的女人。而当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希望废除吕后亲儿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吕后更是恨之入骨:
抢了我的男人不说,还要毁掉自己儿子的前程。我们吕家把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注到刘邦身上,才换回今天的富贵,这个女人仅凭姿色就想夺走我的一切!这个女人如何留得?
刘邦当然知道自己的原配夫人是何等厉害的角色,因此在他提议换太子,遭到重臣反对,尤其是商山四皓出山拥护太子之时,刘邦已经预感到戚夫人和爱子如意的出境不妙了。但是对于这个局面,刘邦已经无力挽回。再说了,以刘邦的实用主义精神,只要是自己的儿子,只要大臣们拥护他,谁当太子,谁继承王位,并不重要。只是将来可能会委屈戚夫人。因此刘邦回来之后就郁闷的对戚夫人说:现在太子羽翼已经丰满,以后吕后就是你的主人了。现在你来跳一支舞,我来为你唱一支歌吧。
刘邦或许想到戚夫人将来会受到冷落,但是没想到她会死的那么惨。但是从他对赵王如意的政治安排来看,刘邦确实给了戚夫人一条生路。
刘邦为了防止吕后在他死后对赵王如意下毒手,特意派遣资深而且有威信的老臣周昌辅佐赵王。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马上就把戚夫人打入冷宫,不仅如此,还让她穿上囚衣去干下人们舂米的苦差事。
要说戚夫人的确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隐忍能力的女人。天下已经是太后的了,还不消停一点,活着不好吗?
可是戚夫人不,她编歌来发泄不满: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大概意思就是儿子当赵王,老娘却像奴隶一样,和儿子相距千里,谁能给我通个信呢?吕后耳闻之后大怒:贱人莫非还要依靠儿子翻身报仇吗?于是好几次要求赵王如意进京见面,但是都被老臣周昌给硬挡了回去。周昌是老资格,吕后也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先把周昌调回长安,再命令赵王如意进京。小孩子没有一点政治斗争经验,稀里糊涂的就进了皇城!终于被吕后找机会杀死。
杀死了赵王,戚夫人就没有了任何靠山。最后的下场也是凄惨之极的。
回头来看,刘邦至少给了戚夫人两条护身符,第一,告诫戚夫人今后在吕后手底下要听话,认清形势,这个女人是你的新主子。低头才能活命!第二,给了赵王如意一个强势足以抗拒吕后的老臣周昌。如果戚夫人有智慧的话,完全可以在皇宫里面忍耐几年,等到赵王如意长大成人,拥有实权之后,完全有希望母子团圆。
所以说,戚夫人对吕后公开的抱怨,编歌谣,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死路上。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何况那是一个早就想弄死自己的狠女人呢?
戚夫人,是个胸大无脑的糊涂女人。被吕后搞死,几乎是注定的结局。
刘邦倒是想保住戚夫人和如意,他对此也做了一些挣扎,但是死后是非谁管得、形势不由人啊!
刘邦任命对吕后有大恩的周昌为赵相保护赵王如意
当初刘邦坚决要废刘盈立刘如意为皇太子时,满朝大臣都不同意,刘邦却一意孤行,这时只有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堂之上强行跟刘邦辩论。周昌有点口吃,再加上情绪非常激动,话都说不完整,被刘邦逼急了,就口吃得更厉害,翻来覆去说“我反正坚决不会同意您的诏命”。刘邦被他逗得发笑,这事也暂时搁置了。吕后当时躲在东厢听到了这些话,她对周昌非常感激,跪谢了他的恩德。
刘邦由于废太子不成,不免担心戚夫人和如意的将来,因此一直郁郁寡欢,有天他在朝堂之上竟然慷慨悲歌起来,大臣们都疑惑不解。这时一个掌管符玺的年轻御史对刘邦说:“陛下您是为戚夫人和吕后的不和睦而忧虑,担心赵王不能保全吗?”刘邦点头称是,这时赵尧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刘邦任命周昌为赵相来保护赵王,因为周昌不仅忠诚耿直,而且对吕后有大恩。刘邦听后非常欢喜,于是把赵王托付给了周昌:“我知道对你来说这是降职,但我翻来覆去为赵王担心,就拜托你勉强为我走一遭吧!”就这样,周昌外调到赵国成为了赵王的相国。
刘邦在病危时叮嘱太子刘盈保护赵王如意
刘邦病危后,给太子刘盈写了一道敕书,不仅确定了刘盈为继承人,还以父亲和帝王的身份谆谆告诫刘盈,要他当好皇帝,要做到读书、用贤和治理好天下。
这道敕书言简情深,刘邦在文中自白道,自己年轻时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不用读书,还挺高兴。直到当皇帝后,终于明白了读书的重要,对以前的行为很后悔。刘盈是自己的嫡长子,是毫无疑问的继承人。刘盈你要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还有和刘邦同辈的公侯,岁数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而且你的弟弟们也要这样。
而最让人动容的就是最后一句了: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我现在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
正是因为刘邦用心相托,所以周昌和刘盈才竭力试图保护赵王刘如意。吕后几次诏赵王进京,周昌都以疾推辞。后来吕后釜底抽薪,直接把周昌诏到了长安,把他骂了一顿。吕后又把赵王诏到长安,惠帝刘盈知道母亲的意图,于是亲自把弟弟带在身边一同起居。然而防不胜防,到底被吕后偷个空子给鸩杀了。吕后刚毒死了如意,接着又用酷刑虐杀了戚夫人,这让善良软弱的刘盈心理直接崩溃,从此不问政事放纵自我;而周昌自赵王如意被毒死后,感觉对不起刘邦的嘱托,从此不再朝见吕后,三年后抑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