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只是因为绊倒侄子朱瞻基就惨死了吗?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只是因为绊倒侄子朱瞻基就惨死了吗?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只是因为绊倒侄子朱瞻基就惨死了吗?

1016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6:24:25
共有14条回答
黑句本

绊倒朱瞻基,这是朱高煦作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成祖朱棣的这个二儿子,生性凶悍顽劣,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世子一同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往京城学习,这家伙整日游荡厌学,言行轻佻,据说朱元璋十分厌恶这个孙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朱高煦和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实有被建文帝拿来当人质的意思。舅舅徐辉祖见他依旧我行我素,顽劣不堪,便暗中告诫他,要懂得慎行。朱高煦这家伙非但不听,相反借机偷走了徐辉祖的宝马,渡江后一路作恶不断返回了北平。

儿子逃离囚笼,此举无形中为朱棣起兵造反夺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朱棣对他这个二儿子是不计其恶,反赏其勇。

勇这东西分很多种,有能成大事的智勇,有顺境尚可,逆境遂垮的劣勇。朱高煦身上的这种勇,在随朱棣夺天下的一段时间,看上去是智勇,屡次救朱棣于危难,其实这是一种偶然,一种假象。

朱高煦的勇在逆境面前根本经不起考验,更谈不上可以独造大局。

朱高煦最终的悲剧正是来源于这个,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觉得自己很有老爹智勇双全的风采,理应去接老爹的班,即便不能顺利接,他也能效仿老爹把天下夺到自己的手里。

当然,历史的悲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除了自身的原因,他爹朱棣的溺爱纵容,他哥朱高炽表面上的相形见绌,在一定程度上也催化了朱高煦最终的悲剧。

因为朱高炽肥胖笨拙,表面上很没有帝王相,朱棣一向不喜欢这个一点不像自己的长子,而是异常喜欢跟自己各方面都很像的朱高煦,因为这个,朱棣甚至跟朱高煦说过这样的话,你哥身体不行,你好好干!

言下之意,你哥很有可能早死,即便不早死,只好你干的好,我也可能把他废了,把你立起来。

然而,有一点却是包括朱棣、朱高煦在内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也无法否定的,从朱棣算起的皇三代朱瞻基是自带天命的“好圣孙”。

说到这,就可以来说说朱瞻基和朱高煦这对皇家叔侄的生死恩怨了。

两人第一次交锋发生在朱棣的儿孙们去凤阳祖陵祭祖。按照朱元璋的祖训,祖陵祭祖,朱家子孙要骑一段马,走两程路,再步行谒陵。途中,大家都健步如飞,只有肥胖且有严重足疾的太子朱高炽,自己走不动,要靠两名内侍搀扶,才能踉踉跄跄地前行。汉王朱高煦在旁幸灾乐祸,嘲笑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

“好圣孙”朱瞻基听到后应声回击:“更有后人知警。”

从叔侄两人交锋的结局看,这真是一句胜负已定的谶语。

由这样的交锋不难看出,朱高煦在争夺太子之位时是何等的嚣张,也可以想见,朱瞻基在捍卫他爹朱高炽的同时,对自己这个皇叔有多警视,有多憎恶。

两人第二次交锋,依旧是朱高煦嚣张挑战在先。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登上皇位,十个月后突然去世。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按照父亲的愿望,准备把国都从北京迁到南京。

朱高煦得到朱高炽已死的消息后,异常兴奋,准备在半路上截杀太子朱瞻基,自立为帝。

但聪慧异常的朱瞻基对此早有防范,在朱高煦尚未在沿途设好埋伏时,他便快马加鞭,抢先一步赶回北京,接掌了大权。

就冲想置于亲侄新君于死地这一条,换成朱棣的脾气,朱高煦其实已经可以去死了。

但朱瞻基颇为仁孝,没有去杀他这个屡次图谋不轨的皇叔。

但在朱高煦眼中,朱瞻基的仁孝却成了好欺负,他以为自己的这个侄子是当年的建文帝,而他自己也是当年的朱棣。

于是,两人之间的第三次交锋登场了,这次朱高煦更嚣张,直接起兵造反了,也想来一次靖难之役。

然而,他的自以为是很快就沦落成了恶勇下的不堪一击。

他比其父朱棣差远了,既没有雄才大略的谋划,也没有尽得人心的魅力。在朱瞻基的亲征下,朱高煦连一次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即束手就擒,弃城投降了。

公开起兵造反,按说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但朱瞻基最终还是网开一面,没有杀朱高煦,只是将他父子废为庶人,软禁在了西安门内逍遥城。

一败涂地后,最怕的是认不清现实,更怕的是认不清现实然后还心理失衡,呈现出作死状。

朱高煦就是这样。

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他这个被囚了三年的叔叔,这时候朱高煦如果真心忏悔,没准就能获得宽恕了。但心理失衡下的朱高煦看不到这个,他做了一件极其愚蠢又毫无意义的事,趁朱瞻基不注意,伸脚将朱瞻基勾倒了。

事不大,但足够彻底激怒朱瞻基。

朱瞻基令人搬来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更可笑,这时候竟然玩起了人生最后一次逞能,凭借自己的一身蛮力,他居然把三百斤的铜缸给顶了起来,好似在说,你扣不住我。

到这里,朱瞻基再也无法仁慈下去,他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掉。

这种酷刑在历史上很罕见,但没人说朱瞻基残暴,只会说朱高煦太能作,不作到化渣不算完。

我是越关

绊个跟头不至于被活活烤死。朱高煦的死是他长期作死积累的结果,最终在朱瞻基忍无可忍的时候把朱高煦扣在了一个大铜缸中活活烤熟了。



首先说一下,朱棣共有三名嫡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都是徐皇后所生(徐达长女),但三人性格却截然不同,长子朱高炽性情温且爱好学习,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则性情凶悍且目无法纪。

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煦便被朱元璋召到南京学习。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朱高煦言行轻佻、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知识,这让朱元璋对他是非常厌恶,为此朱元璋还亲自定下了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只给了朱高煦一个郡王。

如果生活平平静静,朱高煦很可能会就藩于封地,过一个明朝王爷的富贵生活,终结自己的后半生。然而他的生活轨迹却在朱棣靖难之役时被彻底打乱,而且朱棣还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当时朱元璋刚刚去世,朱高煦跟随朱高炽一同入朝。在南京,朱高煦游手好闲,经常做一些品行不端的事情,他的舅舅徐辉祖看到后训诫了他一次,但朱高煦却心生怨恨,偷了徐辉祖的宝马返回北平,在路上还因为各种小事杀死官民。

朱允炆当时正准备削藩,于是百官以此弹劾燕王朱棣不法,纵容儿子行凶。

1399年,朱棣被迫起兵造反,由于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所以朱棣命朱高炽留守北平大本营,自己则带领朱高煦南征。

靖难之役对于朱棣而言非常艰难,几次差点丧命,多亏了朱高煦作战勇猛。尤其是在浦子口时,朱棣被南军击溃,幸亏朱高煦率军来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朱棣准备了一张画饼给朱高煦,当时朱棣对朱高煦说:“努力罢!世子经常生病”。



这句话让朱高煦看到了夺嫡的希望,他认为自己只要建立足够的功勋便能够成为世子,甚至是太子、皇帝。然而现实却重重的打脸,靖难之役后朱棣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样,对这件事压根不提,而且还果断册立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

眼看立储无望,朱高煦是满腔怨恨,虽然被封为汉王,藩地在云南,但他就是不出京城,不断地找机会陷害朱高炽,等待时机夺嫡。

有一次,朱高炽和朱高煦共同拜谒朱元璋的孝陵。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而且腿脚不灵便,摔了一个跟头。朱高煦在后面冷嘲热讽的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听后很不爽,果断接过了话茬说:“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长时间逗留京城,结交大臣,朱棣也明白了朱高煦有夺嫡之心,所以改朱高煦的封地为山东乐安,强行下令让朱高煦就藩。但即便是离开了京城,他依旧做着当皇帝的春秋大梦,并且在京城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关注着朝廷的一举一动。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位,但朱高炽仅仅做了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这时朱瞻基正在南京,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派出了杀手在路上截杀返回北京的朱瞻基,并准备起兵造反。不过由于准备不足,截杀朱瞻基并没有成功。

截杀失败后,朱高煦的起兵时间拖延了几个月。当他起兵后,朱瞻基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御驾亲征。朝廷集结了大量兵力将其封地团团围困,无奈之下,朱高煦选择投降。



朱高煦投降后,朝廷大臣纷纷上书,请求将其处死,但朱瞻基念在是王叔,于是把他囚禁在了皇城西安门内。

囚禁了一段时间后,朱瞻基认为朱高煦可能会有所悔悟,所以亲自探监。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朱高煦竟然在朱瞻基来看望他时伸出脚绊了朱瞻基一个跟头。这让朱瞻基大为恼火,于是下令让人用一个重达三百斤的铜缸把他扣住了。

在铜缸中,朱高煦依然不老实,试图用蛮力将铜缸举起来。看到这里,朱瞻基痛下杀心,让人在铜缸周围点火,最终将朱高煦活活的烤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处死了。



纵观朱高煦的一生,只是朱棣在靖难之役时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却当真了。后来朱棣将他赶往封地,已经明确告诉了他不可能成为太子,但他却依然不死心,最终也因为自己的作死行为而导致了悲剧。

苍茫大地顾炜斌

苍茫大地以史料为据,给文友们分析一下原因,请斧正。

一、朱高煦在燕王篡位过程中立了大功。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尽千难万险,尽管遇到他们生命中的贵人、明朝大弱智统帅、软骨头李景隆(后又偷开南京城门放朱棣入京),但燕王造反时的家当和中央政府是无法抗衡的,何况朱允炆手下还有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这些还算拿得出手的将领,所以九死一生是寻常事,作为绝对的干将朱高煦和张玉、朱能等可以排武将功臣前五名。多次危难之际,朱棣都会暗示、激励朱高煦:世子(哥哥朱高炽)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啊!朱高煦以他的卓越功勋,赢得了武将战友们的尊敬和拥护。

二、朱棣的偏爱膨胀了朱高煦的欲望,朱高煦生命不息,篡位谋反不止。

朱高炽留守北平,顶住了大明李景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也立下了旷世之功。

但朱高炽严重肥胖症患者,走路都要人搀扶,形象对不起观众,朱棣对他极不喜欢。朱棣看重于圣孙朱瞻基,加上文官集团姚广孝、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的死保,朱高炽才艰难上位并保住太子之位,最终登上皇位。

在这过程中,朱高煦一直不安分,作为藩王赖在京城不去就藩,在朱高炽好不容易上太子位后,他又多次反扑,还整死了太子死党解缙,想借朱棣手废掉太子……

在朱高炽薨逝后,他又图谋不轨,想抢班上位。在侄子朱瞻基上位后,高煦公开造反。

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准备造反,他连“悄悄地进去,开枪的不要”也不懂,他把造反这种本该偷偷摸摸的事,竟然弄得地球人都知道。在1426年七月,派亲信枚青去京城找高煦的老战友张辅造反,结果被连夜捆送朱瞻基。瞻基派中官侯泰劝叔叔悬崖勒马,但叔叔牛逼烘烘,对使臣说:靖难我有大功,太宗听信谗言,把我封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皇帝又想用祖制压制我,我怎能久居此地!他还向侯泰出示兵马军器,狂言凭这些就可纵横天下!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三、朱瞻基仿古人郑伯克段于鄢策略,手法毒辣;朱高煦智商太低,一错再错,堪比蠢猪。

朱瞻基在劝说无效后,听从杨荣、夏原吉建议,御驾亲征。

公元1426年(即宣德元年)八月十日,瞻基亲征乐安,二十日即兵临城下,瞻基在征途问大臣:朱高煦会如何行动?有大臣说:他可能会进攻济南来抗拒大军。有大臣说:他会带兵南下。瞻基连连摇头,说:济南虽近但难攻,大军神速,他来不及攻去。他手下家属都在乐安,不愿往南,他必在乐安等我。

瞻基用心理战术,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内容无非是首恶必办、协从不问,并且按生擒、击毙皇叔两种价格名码标价。

结果朱高煦不战而降。

皇上派御史于谦来数落高煦的罪状,于谦正词崭新,声色俱厉,而高煦伏地战栗。

喜剧明星朱高煦被关在西安门的监狱里,有一次瞻基想起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瞻基勾倒在地。

于是,朱瞻基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叔叔盖住,高煦竟又秀起了胸肌,将缸顶起来,东倒西歪到处走。瞻基派人把大缸按住,找来许多煤炭,压在缸上,把煤点燃烧红,处死朱高煦。

为子孙免除了后患。

乍一看,瞻基仁至义尽,细一想四处挖坑,和郑庄公有一拼。朱高煦是个有野心的莽夫,被瞻基活捉囚禁后。瞻基看望,纯属礼节,给大臣一个仁君的形象,同时在给叔叔下套。他深知叔叔卤莽、愚蠢的性格,叔叔像只爆竹一点就着,稍微激将一下,叔叔必下手,一下手,就授自己话柄:我大人不记小人过,来看你这个叛臣叔叔,你竟然一错再错,想谋杀我,(钩倒而已,侍卫在旁,作为囚徒的高煦并不想谋杀侄子,只是发泄一下而己)。但你一钩脚,还钩倒了皇上,坐实了谋反之名,赏你只三百斤铜缸,把你变成五指山下的孙猴子,就你叔叔这躁脾气,必然顶缸,你敢顶缸犯浑,烧死你明正言顺,既解了我心头之恨,还为后代除一大患,又不须担杀叔恶名,一举而三得!朱瞻基的手法高!实在是高!




灵魂的感触

话说当日,也许还怀着对叔叔仅存的那点温情吧!明宣宗朱瞻基来到了叔叔朱高煦的住所进行探视,却不料被叔叔故意绊倒,摔了个大跟头。站起身来的朱瞻基顿时怒由心生,想到之前的种种往事,他再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愤怒,叔侄间的亲情在此刻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残酷的屠杀!朱瞻基当即命令士兵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随即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将叔叔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后又将其子嗣尽数诛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朱瞻基如此对待他的这位叔叔呢?只因为将自己绊倒而丢失了面子?当然不是,这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仇恨种子的埋下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在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更曾多次救朱棣于险境,作战勇猛,功居众皇子之首,朱棣也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

朱棣继位后,朱高煦自觉自己战功卓著,又有一大批朝臣的支持,加上大哥朱高炽腿有残疾,自己的皇太子之位应该是稳稳的。然事与愿违,朱高煦虽说功高,但也自负,过失太多,综合考虑之下,朱棣还是立了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而这时,也将一颗仇恨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朱高煦的心中。自此,朱高煦将大哥朱高炽视为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皇帝梦难醒

朱棣打天下,朱高煦所立下的功劳确实不容忽视,所以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将来要继承皇位,尽管现实是如此的无情,但依然没能惊醒朱高煦的皇帝梦。

朱棣在世时,朱高煦便公然拒不就藩,更常以唐太宗自比,身边的护卫也是远远超过了他藩王该有的规格,后来更是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永乐十四年,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将其贬为庶人,后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之下,于永乐十五年被朱棣分封到乐安,做一方藩王,然而来到乐安后,朱高煦便着急地策划谋反。尽管朱高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这个人还真是特别的仁慈,对自己这个弟弟真是没话说,明知朱高煦有觊觎帝位之心,但念在兄弟之情的份上不与之计较还大加赏赐朱高煦,心中还是希望这个弟弟迷途知返的。然而这些根本不能将朱高煦从他的皇帝梦中唤醒。

由于身体原因,明仁宗登基不到一年,便匆匆离世,而这给了一直觊觎皇位的朱高煦可乘之机,当时的太子朱瞻基要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便在途中设伏,截杀朱瞻基,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

到侄子朱瞻基登基,朱高煦心里自然更不是滋味,觉得这样一个晚辈怎么会比自己更有资格做皇帝呢?他越想越不舒服,开始只是欺负欺负这个侄子,让这个侄子帮自己做些事,然而没想到的是,凡是自己提出的请求,宣宗朱瞻基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这给了朱高煦一种错觉,这个朱瞻基是不是好欺负啊!于是,在朱瞻基登基第二年,朱高煦便公然起兵造反。

不过这场闹剧在朱瞻基的亲征之下,仅仅数月便宣告结束,朱高煦最后无奈投降,尽管朝中大臣一致要求要将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朱瞻基还是不忍杀他,将朱高煦及其子囚禁于皇城西安门内。

死不悔改

也许朱瞻基和他父亲一样,也还心存一丝幻想,希望这位叔叔能悔改吧,所以不忍杀他,只是将他囚于皇城之中,但没想到的是这位叔叔死不悔改,那一绊,彻底的将最后的温情给绊没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佑说历史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许多人,由于不了解古代的许多常识,一旦开始读一些古代的史书。就会发现有许多无法理解的古代的许多事件。

总觉得许多在现代只是小事的事情为什么放在古代就是了不起的大事,比方说什么大明朝时候的朱棣的二儿子总不过绊倒了自己的一个侄子而已,多大点事啊,居然就被他侄子活活烧死掉了,他这侄子简直是变态中的战斗机啊,读罢这一段,很多现代人就会总有一种古代人智力低下且开不得玩笑的感觉。

这其实就是对古代常识不清带来的严重误会,事实上,在古代,非常讲究尊卑,封建社会下,很多等级是非常严厉的,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这真不是只是说说而已,大一个等级就意味着大很多东西。

在明朝,由于前朝(大元)时代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很多破坏,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就着力恢复被摧毁的文化与习俗,过去那一套宗法制在朱元璋手里再次大放异彩——被称为“皇明祖训”,这个所谓祖先的训示其实主要核心思想是在说什么呢?是在说:以后老朱家的皇位继承,要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谁不听,就该被削到死。

但是众所周知,老朱前脚一走,后脚他的老四就起兵了,虽说老四起兵也是为了自卫——大侄子朱允炆逼的有点狠。朱老四的这位侄子属于朱元璋的皇太孙,是符合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的规定的,所以朱棣在夺取皇位之后,心里一直发虚,发虚的原因比较简单,自己犯了规,老爹当年制订的这套规则一旦被打破,以后其他藩王要是有样学样,那这以后日子就别过了吧,天天打仗肯定少不得了。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朱棣一直自称是“奉天靖难”,从来没有说过只是他想做皇帝的这种说法,而是把所有的锅都甩给了那个不知所踪的建文帝——大家都看见了,不是我想做皇帝,想破坏老爹的规则,是大侄子请我过来消灭奸臣的,只不过消灭奸臣的过程,奸臣太狡猾了,居然把大侄子也带走了,国不可一日无主,就由我来吧。

之后朱棣将其他兄弟进行严密监督、并大大削弱,使他们不存在威胁自己后代的可能性,做完了这些,朱棣依旧沿用的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以后依旧选择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只不过朱棣自己可能都没想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会对他的孩子们适用,当时朱棣继续使用“嫡长子继承”,他的老二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正老爹当年不也反过大侄子嘛,无非以后我找到机会再反一次就是了。

于是当朱棣二儿子朱高煦等到大侄子继位后,激动的起兵造反了,没想到啊,这位大侄子遗传了爷爷的战斗天赋以及吸收了当年建文帝的宝贵教训,御驾亲征,一下子就把这个倒霉蛋抓住了,抓住后朱高煦本身已经犯了谋反大罪,按照封建社会那种等级森严的环境,死翘翘是肯定免不了了,但是大侄子仁义啊,只是把他拘禁在宗人府,偶尔还去看望一下这位叔叔,毕竟古代封建社会也讲究亲亲相隐。

可是这样照样阻拦不了朱高煦作死的心态,朱高煦居然在一次皇帝大侄子看望他的时候,故意绊倒了皇帝一下,这可了不得了,放在已经是犯过谋反大罪的朱高煦这一下子就等同于弑君,那可真的是大罗神仙也救不了了,他以为他绊倒的是他的大侄子,可他实际上绊倒的是大明天子。于是,朱高煦被装进坛子活活烧死,不可不谓之活该。

依稀说史

如果说中国古代谁是最作死的人,朱高煦绝对可以排名靠前。朱高煦之死绝对不是因为绊了朱瞻基一个跟头那么简单。朱高熙是从朱棣时期开始一点点把自己作死。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之于朱棣和朱高炽就像朱棣之于朱元璋和朱标。朱高炽的性格和朱棣完全不同,朱高炽是一个非常宽厚仁慈的君主。朱高煦则和朱棣非常相似,当然也只是某些方面非常像。朱高煦从小就是桀骜不驯,不肯好好学习,只知道好勇斗狠,而且言行轻佻。为此朱高煦的舅舅徐祖辉经常告诫他,可是他完全置若罔闻。

虽然朱高煦并不是一个好孩子,却是一名出色的将军,军事素养非常高。靖难之役时,朱高煦跟随朱棣起兵,在战场中朱高煦多次立下战功。白沟河之战中力斩敌帅。朱棣兵败东昌时,朱高煦率军队救出朱棣。后来朱棣兵败浦子口又是朱高煦率军赶到。靖难之役中的朱高煦的表现丝毫不亚于朱棣。朱棣也多次表露出对朱高煦的欣赏,甚至暗示朱高煦,有可能让他取代朱高炽的位子。靖难成功之后,朱高煦依靠自己的战功和朱棣的恩宠更加有恃无恐。

朱棣登基称帝以后,朱高煦的内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逐渐有了取代太子自立的意思,并且参与夺嫡之争。只不过朱棣并没有因此惩戒朱高煦,反而封他为汉王。朱高煦拒绝前往封地,朱棣也没有因此惩戒他。这样一来更加助长了朱高煦的嚣张气焰。在京城期间朱高煦多次把自己比作唐太宗,还趁机挑拨是非,陷害朱高炽。其实此时朱高煦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以唐太宗自比其实就是夸耀自己的战功,而且也流露出自己希望效方唐太宗走玄武门之路。可是朱棣却没有加以制止,让朱高煦更加有恃无恐。到了1416年,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多达几十件,决定惩罚他,废他为庶人。朱高炽帮其求情,才免于被废。回到封国的朱高煦没有感激太子的恩情,反而在封国里面策划谋反之事。

如果依法对朱高煦做出宣判的话,明成祖时期的朱高煦完全符合杀头的标准。可是由于朱棣的纵容和朱高炽的仁慈,朱高煦躲过了一劫。可是朱高煦不仅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利。朱棣死后,朱高煦即刻组织谋反。明仁宗朱高炽知道之后,不近没有惩罚他,反而重重奖赏他。朱高炽可以说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如果朱高煦稍有良心就应该感激他。可是朱高煦恰恰是这个没有良心的人。朱高炽病逝的时候,朱高煦竟然派人在半路伏击截杀太子朱瞻基。朱瞻基登基后,也没有惩罚他,反而重重赏了自己的这位叔叔。

朱高炽在位前后,朱高煦两次策划谋反,按照法律杀他两次都不够。可是由于朱高炽的仁慈,他又躲过了一劫。朱瞻基在位期间,对这位功臣叔叔也是百般容忍,朱高煦错误的以为朱瞻基软弱可欺。这时候的朱高煦似乎看到了自己起兵造反成功的可能,他觉得此情此景非常像当年的靖难之役。于是朱高煦起兵造反。可是骄横的朱高煦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不是朱棣,朱棣不仅有勇猛,有谋略,还有智慧,而朱高煦只有勇猛。朱瞻基更不是建文帝,朱瞻基是一个非常有手腕的皇帝。

朱高炽叛乱之后,朱瞻基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征讨,朱瞻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朱高煦。朱高煦只得向朱瞻基投降。其实朱瞻基早就想杀死了朱高煦,可是他一直忍着。这一次他也忍着没有杀朱高煦。如果此时的朱高煦能够迷途知返,及时承认错误,说不定还能捡回一条小命。可以在牢狱中的朱高煦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朱瞻基前往监牢探监的时候,朱高煦趁朱瞻基不注意伸腿绊了他一脚。没有任何防备的朱瞻基摔了个狗吃屎。朱瞻基大怒,下令把朱高煦罩在一个三百多斤的大缸里,又命人在缸四周点燃柴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缸里。随后朱瞻基把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部杀死。

通过解读朱高煦的一生,我们发现他的一生其实就是作死的一生。从小养成了桀骜不驯,行为不法的性格,在靖难之役中的战功又让他这种性格有了嚣张的支撑。朱棣时期的所作所为已经够死好几次,可惜他没有珍惜活下来的机会。朱高炽时期的所作所为也够他死上两次,可惜他没有悬崖勒马,继续奔走在作死的道路上。到了朱瞻基时期,他本来有活的机会,可惜他自己白白丧失,最后把自己作死。所以朱高煦的死是自己一点点作出来的,并不是因为他绊了朱瞻基一个跟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当然也有人认为,朱高煦其实被明宣宗朱瞻基套路了。朱瞻基故意放纵朱高煦,让他自己作死。然后再起兵平乱,最后无论怎么处置朱高煦,都可以堵住天下众人之口。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如果朱高煦只是自己作死的话,只要处死他一人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处死他的儿子。朱高煦有罪杀死即可,也没有必要用如此残忍的办法处死他。种种迹象表明朱瞻基早就对朱高煦恨之入骨,所以才会用此方法。

猫眼观史

朱瞻基虽然在位时间不长(因去世的早),但是他却是一个受人民拥戴的好皇帝。因为他非常的讲究民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人民的负担,例如减免了粮税;在宦官的问题上,还设置了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他还是一个能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一个连宦官都为他着想的皇帝,你觉得他会因为自己叔叔把自己拌倒了就至他于死地吗?

当然不会,这个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原因是朱高煦这个人必须死。

首先朱棣在位时朱高煦这个人就想谋反了。在朱棣想给朱高煦封地时,这个人精,不是嫌这个地方远就是嫌这个地方穷,最后非要留在南京,并且向朱棣要了亲军“天策卫”来给自己当护卫,要来给自己当护卫就算了,偏偏他还要像大家炫耀说:“你看本王像不像唐太宗?”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初被封为“天策上将”,而李世民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如何当上这个皇帝的,他是踩在自己父亲和兄弟的鲜血上位的,朱高煦的父亲朱棣现在还活着,他却说自己像唐太宗,这不是告诉大家他要效仿唐太宗杀自己的父皇和兄弟吗?

其次朱高织去世时,他想谋反,朱高煦早就谋划好了,因为自己的封地乐安正好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路上,所以只要朱瞻基在这路上出现,立马就有人干掉他,然后自己就趁乱进京登基,可惜天算不如人算,按道理朱瞻基要去北京奔丧是要经过乐安的,可是他一来为了能尽快赶到北京,二来也猜到了朱高煦想要在这里动手,所以选择了走小路,也就逃过了一劫。

最后朱瞻基已经登位了,他还想谋反,朱高煦看到朱瞻基已经登位了,非常生气,认为这个位置本就是他的,因为他确实在靖难之战立了战功,他认为这个时候的他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来个里应外合,一起攻破京城。

于是他派使者去联系他在靖难之战时的老战友张辅,把自己的计划都告诉了他,告诉他想要他做自己的内应,可是人家张辅可是个人精,他现在已经是高官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算和你一起反叛成功了,他不还是高官,皇帝只是换成了你而已,可是失败了他不仅没有现在的舒坦日子,还得陪上家里大大小小的生命,所以张辅当晚就把这个使者交给了皇帝,并告诉皇帝朱高煦的计划。

朱瞻基知道他想谋反的消息于8月8号亲自出征,仅用了十二天就拿下了乐安城,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就赶紧灰溜溜的出来投降,并表示自己是一时糊涂,望看在二人是叔侄关系,饶他一命,大臣们都表示不能绕,此人已经是前科累累了,在放过他还不知道要生出多少事端。

但是朱瞻基这个人心比较软,也不想在自己刚登基就杀生,于是把朱高煦软禁起来了,作为叛贼不发配边疆也不坐牢,还没有挨打挨骂哦,算是不错的待遇了吧,可是朱高煦这个人呢真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他在朱瞻基来看望他的时候给他来了个扫堂腿,把朱瞻基拌得跌了个跟头,这不明白着是给皇帝下马威吗?告诉皇帝你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反他吗?你说你是皇帝还能忍得住不杀他吗?

所以说朱高煦把朱瞻基拌倒只是个导火线,并不是因为这个事一定要杀他。想想朱高煦这个人也挺傻的,人家皇帝能现在来看你,说明还念着两人叔侄的关系,这个时候他多哭哭自己有多后悔多恨自己,表示自己已经忏悔了,假以时日皇帝还能不把他放出来,可是他便要来横的,把自己作死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瞻基处理朱高煦的方式是不太让人理解的。

朱瞻基在进京准备继承他父亲朱高炽皇位的时候,朱高煦就在半路上伏击朱瞻基,想把朱瞻基刺死。只是因为朱瞻基警惕,而朱高煦做事不细致,最终朱高煦才没有得逞。

(朱瞻基剧照)

要知道,刺杀皇帝,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之罪,也是古代最大的罪。对于这样的人,朱瞻基怎么处理他,都是不为过的。但是,朱瞻基却并没有处理他。不但不处理他,竟然还厚赐他。对他的厚赐,超过了其他藩王。《明史》上这样记载:“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

朱瞻基当皇帝后,第二年,朱高煦就造反。当时,朱瞻基亲自率军,前往抓捕朱高煦。等到朱瞻基抓到朱高煦后,也并没有怎么处置他,只是把他带回京城,废为庶人,并关押了起来。

前面我们刚说了,所有想抢夺皇位及危及皇帝安全的人,都是大逆不道之人,都是要用最重的刑罚来处理他的。但是,朱瞻基处理了所有那些跟着朱高煦造反的人,却就是对朱高煦从轻发落,只是把他废为庶人,看守起来。而且,还不时去看他。

可是,为什么当朱瞻基又一次去看朱高煦的时候,仅仅因为朱高煦伸了一下腿,绊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就把他盖在一个大铜缸之下,在铜缸周围堆满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呢?

比较起来,朱高煦想刺死朱瞻基,以及朱高煦造反的行为,肯定要严重得多。如此严重的行为,朱瞻基都能够从轻发落。而绊倒朱瞻基的行为,则肯定要轻得多。为何轻的行为,朱瞻基反而要下那样的重手呢?

(朱高煦剧照)

我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是朱瞻基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政权是否稳固。

朱瞻基在进京的过程中,以及在刚当皇帝的时候,朱高煦行刺以及造反,朱瞻基能够容忍他,是因为当时朱瞻基的政权还不稳固。

为什么说朱瞻基的政权还不稳固呢?因为朱高煦之所以一心想当皇帝,其实是他的爹朱棣害了他。当年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由于朱高煦英勇善战,因此朱棣一高兴,就表示将来夺得江山后,一定立他为太子。但是朱棣当了皇帝后,综合考虑,却并没有立他为太子,而是立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太子。这就让朱高煦很不服气。而天下的人,也多多少少有些同情朱高煦。

朱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样一来,朱高煦又觉得自己有机会了,天下人中,也有人觉得朱高煦确实应该继承皇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瞻基继位,政权确实是不稳的。

如果朱瞻基在政权不稳的情况下,便对朱高煦进行残酷打压,天下人肯定会有很多议论。这对朱瞻基的统治,肯定是不利的。所以,朱瞻基不会严厉处置朱高煦。

(朱棣剧照)

其二,事情是否极端。

前面两次事件,朱瞻基没有严肃处理朱高煦,是因为朱瞻基想让天下人都看看,朱高煦有多么的可恶。

在朱瞻基看来,朱高煦也就是个跳梁小丑,没有多少头脑。而且朱瞻基对朱高煦进行了严密的监控,朱高煦根本就翻不起什么浪子。朱瞻基只是要让朱高煦多做几次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从而给朱高煦定性。让那些对朱高煦多多少少还有点同情的人,再也不会同情他。

到那时候,朱瞻基再杀朱高煦,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就算朱瞻基用如此严厉的手段杀朱高煦,也不会有人再议论了。

其三,手段是否严厉。

前两次朱瞻基都饶过朱高煦,手段相当温和。朱瞻基这样做,并不是表明他能容忍这样的事情。第二次朱高煦造反的时候,本来朱瞻基派个人去打他,就可以了,但是朱瞻基却一定要御驾亲征。由此也可以看出,朱瞻基实在是无法忍受的。

但就算是无法忍受,朱瞻基也要表现出怀柔的样子。表现出这个样子,体现的是朱瞻基的宽宏大量、皇恩浩荡。

皇恩浩荡当然不是朱瞻基的目的,皇权是需要权威的。显然,朱瞻基一直在等机会。事不过“三”,到了“三”的时候,就算那朱高煦只是勾了朱瞻基一脚,朱瞻基也要让天下人看看,挑衅皇权带来的,是怎样的后果。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梓元小维

朱高煦作为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身强体健,在靖难之役中,随朱棣征战,为夺取建文帝江山居功至伟。《明史·朱高煦传》记载“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又由于朱高炽身胖体弱,朱棣多有嫌弃,存“立长”还是“立康”之心,而使朱高煦心存侥幸,以为天下本应该他继承。虽朱高炽,朱瞻基两代君王善待之,但仍恃功骄恣,多行不法之事。而为何其造反都不及死,却因为伸脚拌朱瞻基而落得惨死,祸及儿孙呢?这一直是古今讨论之疑点,私下思来,原因如下:

一,朱高煦有功于朱瞻基父子的江山。

《明史》记载“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可见在成祖起兵之后,他在征战中身先士卒,多次保护和救成祖于危急之中。正是由于有他这个兄弟,叔父的努力,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才能得坐江山 ,拥有大明天下。朱高炽在世之时,未尝不知道这个兄弟骄横跋扈,但都多番忍让,朱棣贬他为庶人时,更是“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目匿〉诸人。”多番维护。作为儿子,朱瞻基自然不好在父亲过世后就改弦易张,薄待这位叔父,所以在他做出奔丧路上伏击自己的恶行后,仍“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这未尝不是一种作秀,但是在天下人看来,确实是极尽道义了。

朱高煦剧照

二,朱瞻基江山稳固而朱高煦名声败坏,其危害有限。

朱棣在位之时,朱高煦“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说明其已经被广而告之的斥责和处罚过,换句话说,就是名声已经臭了,如果谋反,其号召力也有限了。到朱瞻基继位时,天下稳定,但是朱高煦谋反了。但是获悉朱瞻基亲征后,朱高煦怕了,不顾臣僚规劝,偷偷出城投降。这在朱瞻基看来,未尝不会以为朱高煦无德文能,但是心有不甘,有居心叵测之外人挑唆,导致他屡屡发难。所以返回北京后,朱瞻基将“高煦父子贬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王斌等皆伏诛,惟长史李默以尝谏免死,谪口北为民。天津、青州、沧州、山西诸都督指挥约举城应者,事觉相继诛,凡六百四十余人,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编边氓者七百二十人。帝制《东征记》以示群臣。”也就是说,所有参与者,除朱氏父子贬为百姓外,其他全部严办,并且朱瞻基还亲自发《东征记》给群臣解释原委。实际上是进一步揭露朱高煦父子的不法行为,而声明自己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朱高炽剧照

三,朱高煦在朱瞻基看望他时,伸脚拌朱瞻基的行为反映出他居心叵测,不思悔改。

朱高煦被囚禁三年后,朱瞻基带领内侍去看望他,想来是要做个摸底考察,效仿其父,宽大处理朱高煦的。可是这位二爷,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做了一个伸脚拌帝王的动作。在只有叔侄二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小把戏,在朱瞻基看来,实在是自己都没法给这位二叔找个合理的解释了。以臣拌君,以叔拌侄儿,这是摆明了告诉朱瞻基,他就是存心跟其过不去,有没有意义无所谓,重在搅和。这种情势下,对于这个始终装睡,叫不醒的叔父,朱瞻基也就死心了,所做也算仁至义尽了。最终,积怨爆发,采用极端的方式处死了朱高煦,并且杀死了其所有的儿子。就起残忍而言,不亚于李世民不顾李渊意见,坚决杀尽侄子,但是朱高煦父子的所作所为过于昭然,竟在历史上无人言其狠,无人认为朱瞻基做的过分了,这也体现了这位年轻君王的谋略绝非众从兄弟所能及的。

朱瞻基画像

我爱说历史

肯定不是。

这个是因为权力的争夺。

朱高煦在永乐朝就威胁到了朱瞻基父亲朱高炽皇位的继承权。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心中还是一直不甘心。

又造了一次反。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朱瞻基肯定是不放心的。对他这个叔叔也一定是防范着的。

找了个由头就除了这个心头大患。

而知而行的历史

朱瞻基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史称“明宣宗”,明朝在他做皇帝时走向了鼎盛,称“仁宣之治”。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的即位之路却危机重重。

紫禁城皇帝宾天的消息传到考察返迁南京的太子朱瞻基的同时,也传到了山东济南的汉王朱高煦的耳朵里。朱瞻基时年28岁,他很果断地放弃了从山东入京的打算,而事实上,从南京去往北京的路上,一个接一个陷阱已经在等待着这位明帝国未来的掌门人。

(间道而行的年轻太子)

布置这些陷阱的,就是朱瞻基就是汉王朱高煦,朱瞻基的亲二叔,明仁宗的弟弟,朱棣的次子。

劫杀当朝太子这么出格的事,也就只有朱高煦这样的人才能做的出来。说到底,这都与朱棣当年情急之下脱口而出的承诺有关。

朱棣在“靖难”时,多次陷入绝境,朱高煦多次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如果不是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朱棣父子也许就根本打不到南京城下。实际上,即使朱棣打到了南京城,如果不是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城久攻不下,勤王明军大集于南京城下,朱棣也不可能做成中国有史以来唯一的藩王起兵成功的案例。

因此,在创业艰难的征程中,朱高煦给朱棣就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危急关头,朱棣已经筋疲力竭,他拍着兼程赶来的朱高煦的肩膀说:好好努力,世子的身体不好。

朱棣口中所说的“世子”,说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他腿脚因有残疾,因此就没有跟随上靖难的脚步,而是被安排留守在北平供应器械粮草。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太祖皇帝敕封的,是朱棣的嫡长子。虽然有残疾,却是好读书知礼。这在出身底层的朱元璋看来,是良好家教的体现。

相反,次子朱高煦在南京城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这位皇孙简直是胆大妄为至极,不学无术也就罢了,竟然草菅人命,随意击杀驿丞,时人议论纷纷,指责朱棣家教门风。

然而,这位看起来不怎么成器的二公子,打起仗来却是把好手。他在靖难之役中,与朱能、张辅等成为朱棣身边的得力战将,立下了功勋。由于朱棣当年曾经说过勉励他的话,这位二公子开始有了夺嫡之心。

(靖难之役)

朱高煦生的高大威猛,在军队里有很多朋友,他们都向朱棣推荐这位二公子入主东宫。文官们却看出朱高煦野性难驯,他日即位天子终非是社稷之福。朱棣平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有更高民望的朱高炽做太子。

朱高煦怎么能够服气呢?他是那么英勇无畏,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于是,他借口留在京城,对太子身边的人发起了进攻。

历代以来,太子都不太好当。做的出色了,皇帝认为你要夺权;韬光养晦了,皇帝认为你不“类己“。所以太子不能杀伐果决,只能隐忍图存。

朱高煦肆无忌惮,把太子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给打倒了,解缙被杀,杨士奇入狱。朱高煦的夺嫡之路看起来顺利异常,太子已经被剪除了羽翼。

然而,朱高煦的高调夺嫡引起了朱棣的警觉,尤其是朱高煦自命不凡,因为讨得了“天策卫”,竟然以李世民第二自居。天知道这位藩王脑袋里在想什么,李世民虽然是一代圣主,可那是普通藩王该说的话吗?李世民杀兄逼父才夺得皇位,而且他也是排行第二。如此野心,岂不是司马昭之心?

(朱高煦飞扬跋扈)

朱棣起了疑心,问起身边人等,如何看待汉王。结果就是“汉王平日长以李世民自比”一句话,让朱高煦失去了夺嫡的资格。他被强制迁封到山东乐安,就在皇城根上看着。

明朝初期,因为边事多发,导致藩王掌兵,所以才有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后,自守国门,藩王兵权都被收归中央。朱高煦这次被赶出京城,一者没有边地藩王的兵权,二者就在京师附近,都被锦衣卫看在眼里。正常情况下,朱高煦应该收手了吧?

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病逝,杨士奇派人封锁消息,先报给太子朱高炽,让其准备登基。等皇帝灵柩到了京城之后,在山东的朱高煦才知道皇考已经宾天,却大局已定,无法更改。

然而,天不绝人愿。朱高炽做皇帝不到一年,因为身体不好,竟也宾天了。这一次朱高煦吸取了教训,在京城派了很多探子,早早得到了消息。可是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才是大明帝国第一顺位继承人,为了抢夺皇位,朱高煦狠下一条心,在南京到北京的路上派出了数批死士,准备劫杀太子。

朱瞻基金蝉脱壳,锦衣夜行,餐风露宿,终于躲过了多次暗杀,顺利来到京城。这段史实被《明妃转》改编,成了朱瞻基次子朱祁钰的故事。

朱高煦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可是他毫不气馁,他依然认为那个皇位是他与父皇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所以,不管作为新皇帝的侄子怎么赏赐慰问,他都不改初心:就是要做皇帝!他派了使者去问以前的老战友张辅:我准备靖难,跟我一起做大事吗?张辅是从靖难之役中走出来的,当然知道其中凶险。现在让他再来一次,凭什么??于是,张辅立刻向领导汇报,汉王朱高煦反迹已露。

(即位后的明宣宗)

朱瞻基几次劝阻不成,为了震慑人心,选择了御驾亲征。因为离得近,所以没几天就带领大军来到了乐安城外。朱高煦看到王师势力,吓得不敢继续抵抗,准备投降。结果他的部下王斌拉住他,说:宁可战死,决不投降。

朱高煦不得已举起手来,喊了几句口号“誓与乐安共存亡”!随后他来到城下,向皇帝陛下请罪。朱高煦这一降,可苦了跟随他的那些部下们。王斌等640多人因为教唆汉王之罪被杀,其他人等也分别被发配边疆等地,朱高煦的势力被一扫而空。

朱瞻基倒是没杀朱高煦,把他关到了一个别院里。过了几个月,朱瞻基来看望他的这位叔父,可是这位被贬为庶人的朱高煦还存心使坏,故意绊倒了朱瞻基。这位好脾气的皇帝生气了,叫人找来一口大铜缸,把朱高煦给反扣进去了。朱高煦直到此时还在逞能,仗着自己力大,竟然托起了重达300斤的铜缸。朱瞻基气不打一出来,立刻命人在周围架上炉火,将朱高煦活活炙死。朱高煦死后,他的十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看朱高煦的造反史,感觉有一种浓浓的黑色幽默。他究竟是心大到何种地步,才能如此不按常理出牌?

又或者,朱高煦作为朱棣口中“英果类我”的嫡子,战功赫赫,本来有着很大的机会夺嫡。先天不足的太子党选择了“郑伯克段于鄢”的策略,示弱于朱高煦,使得朱棣警觉,从而不战而胜。

(明朝版本的“郑伯克段于鄢”)

后来的朱瞻基同样放纵朱高煦的造反行径,待到朱高煦反迹已现,朝野人人愤恨时,再顺从大家的意愿将其打倒。不仅避免了民间关于皇家的闲言碎语,更是收获了士众人心。

上帝要想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朱高煦自比李世民第二,太子集团却以柔克刚,终成大功。

身居高位的朱高煦,不知进退,一味猛打猛冲,最终折在了文人轻飘飘的话语里,可谓是有勇无谋了。只是他临死时是否能醒悟过来,他的大哥和侄子都都对他的行为洞若观火,只等他咎由自取,自取灭亡。

恬然滋味

难以想象朱高煦那一绊脚是出于什么心理?

你谋反啊!你造皇帝的反要自己做皇帝!

可是你失败了。

你被关在囚室,妥妥的案板上的鱼肉!

皇帝侄子来探监。

皇帝准备羞辱还是准备宽大?

皇帝准备宽大。其实已经宽大。

朱高煦不论你是要求生还是求死,都请态度严肃好不好?

你不能儿戏啊!

朱高煦一伸腿绊倒了皇帝。

……

皇帝也有创意。搞个超大钟把他扣着。朱高煦就是朱高煦,反正得运动,在里面嗨哟嘿哟举钟玩。最终被压死。

准备被赦免的儿子们也被诛灭。

路漫漫吾求兮

读百家书,行万里路。一壶老酒解千愁,两行浊泪望大明!我是"路漫漫吾求兮",给你不一样的大明解读!

太祖殡天,建文继位,削藩不成,成祖靖难。

成祖朱棣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按照立嫡的原则,朱高炽是为太子。但朱棣不太喜欢他这个长子,因为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而朱棣是个极嗜武的人。二子朱高煦勇武刚猛,非常符合他的审美标准,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两次解救过朱棣。朱棣也曾暗示过要将高煦立为太子,这就为朱高煦日后的作死埋下了伏笔。
上图为仁宗朱高炽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朱高煦,以现在的观点审视他,朱高煦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逗比。靖难之役后,他先被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但他却不服气,认为自己劳苦功高,不肯就藩,还多次耍手段诬陷太子,意图夺取太子之位,简直不要太过分了。最后他老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强令就藩乐安州,但其仍不思悔改,在别人的撺掇下,密谋造反。

上图为影视剧作品中的朱高煦

1426年,他的侄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煦认为他的机会来了,要效仿他的老子再来一次靖难,可他却不知,他和他老子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不仅是道义上说不过去,就连军事实力和谋略都差了一大截!于是乎,在他的侄子御驾亲征之下,朱高煦举手投降了。

宣宗率大军班师回朝后,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本来,宣宗念在朱高煦是自己亲叔叔的份上,准备放过他,但朱高煦还是继续作死。朱高煦在被关押期间,宣宗亲往探视,谁知却被朱高煦故意伸脚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上图为宣宗朱瞻基

回顾朱高煦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朱高煦文不成,武不就,虽有些勇猛,但却毫无谋略,政治上更是个白痴。一生都在不断的作死,被他的哥哥多次救下,还不知悔改,最后终于成功的把自己作死了!

洞见左右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朱高煦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他的一生也很简单,那就是想学学他的父皇:抢皇位。作为明朝历史上知名度颇高的藩王,他之所以名声在外,不光是因为早期他曾随朱棣南征北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是他最后的死法“独一无二”,颇像今天的一道名菜:瓦罐鸡。



由于宣宗朱瞻基的震怒,这位昔日的“靖难”猛将,当今的皇叔,就这么被压在300斤重的铜缸底下,堆满柴火后被活活烧死,尸骨无存。


靖难之役中,不光展现了朱棣的雄才大略,朱高煦也出尽了风头。


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虽然经历多次磨难,但因为朱允炆的瞎指挥,多方有利条件都倒向了朱棣,最终以一方藩王之力扳倒了有绝对优势的朱允炆。



如要论功行赏首当其冲该是军师姚广孝,如若不是这个和尚的运筹帷幄,恐怕朱棣真坐不了皇位。再就是手下的猛将,冲锋陷阵立下了不少功劳,这其中就有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外表俊朗,况且能征善战,靖难中有多次救驾的功劳,因此朱棣十分喜欢他。相比之下大儿子朱高炽就有点不尽人意了,不仅身材肥胖常年多病,还有点瘸,路走多了都要人搀扶着。


可以说朱高煦对靖难的胜利有一半功劳,不仅作战勇猛,极大的鼓舞了士气。还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若没有他,恐怕朱棣早就兵败身亡了。



比如在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击败,都想着要议和了。就在这关键时刻,朱高煦率领生力军朵颜三卫前来助阵,朱棣一高兴就说错了话:“再晚一步老爸就死了,你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这句话颇具内涵,在朱高煦认为,老爸将来要传位给他了,自然跟打了鸡血一样,玩命的往上冲。


成祖的食言让朱高煦很窝火。怎么办?联合三弟一起扳倒大哥吧。


1401年,朱棣靖难成功,顺利登上皇位,但此时他却忘了当年对二儿子说的话。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只得了个汉王的封号。对父皇的食言,朱高煦很窝火,自己拼了命的冲锋陷阵,最终还是要在大哥手底下装顺民,这哪能甘心呢?


他先是仗着成祖的宠爱,屡次拒绝就藩。接着就开始和三弟赵王朱高燧想法设法的陷害太子了,朱高炽的老师丘福刚好是三弟朱高燧的亲信,这也为他陷害太子提供了便利。



从永乐8年起,朱棣连续五次御驾亲征蒙古,每一次都让朱高炽坐镇南京监国,这样更把常年受到成祖猜忌的朱高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朱高煦的陷害下,太子朱高炽身边的亲近大臣不断的有人遭罪。先是大学士解缙,因被诬陷“擅与太子谋,恐不轨”被处死。接着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亲征蒙古大胜归来,随行的朱高煦又趁着成祖高兴诬陷太子。回到南京后,仅仅是因为监国的太子迎驾慢了点,就引来朱棣的大发雷霆,甚至动了废太子的念头。危急时刻,太子身边的几个大臣主动承担了罪责,纷纷被下了大狱。


虽然两个弟弟屡次想害自己,但太子朱高炽一直坚持着仁孝,每次朱高煦因劣迹被人告发,他都主动祈求父皇宽恕弟弟。这也让朱棣很高兴,天长日久,朱棣的“心理天平”开始向太子倾斜了,让朱高煦的夺位想法没有得逞。



父皇的反不敢造,哥哥的反没来得及造,轮到侄子做皇帝了一定要博一把!


大哥朱高炽当了10个月皇帝就死了,上位的是年轻的侄子朱瞻基。朱高煦根本没把侄子放在眼里,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借着向宣宗朱瞻基进献元宵灯笼的机会,开始刺探朝廷虚实。


八月,朱高煦以为时机成熟,效仿朱棣正式起兵举事,不想侄子朱瞻基速度太快,一转眼打到了自己的城下,慌乱中军心大乱纷纷出城投降,到最后朱高煦才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出城受缚。



好好的“逍遥王”不做非要作死,最终如愿成了“瓦罐闷鸡”


按说谋反是要诛九族的,但由于明宣宗朱瞻基刚刚继位,根基未稳,所以他并没有杀掉二叔朱高煦,只是将他软禁在北京的逍遥城里,除了限制他的自由外,其他一切供给都十分丰富,还时常赏赐一些东西。


按说朱高煦也该满足了,可他就是要作死。



有一天朱瞻基突然兴起,到逍遥城来看望朱高煦。朱高煦一见到皇帝,心中的不平之意再次升起,竟然趁着皇帝走过身边的机会,伸出一只脚去,把皇帝绊了一个大跟头。宣宗惊魂未定,恼羞成怒。命人将二叔朱高煦罩在一口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起柴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了,连带着处死了朱高煦的几个儿子。


一代猛将朱高煦,就这么死了,既没有战死沙场的壮烈,也没有宁死不屈的光辉形象,最后竟然以这种结局收场,还顺道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可以说很是凄惨。


颇有成祖遗风的朱高煦,为什么夺位失败了?


朱高煦在战场的表现勇猛果敢,很像年轻的燕王朱棣,这也是早年朱棣喜欢他的原因,但朱高煦太狂悖了,不懂得收敛。



成祖后期,朱高煦常常以李世民自诩,永乐十三年(1415),朱高煦还秘密建立了一支效忠自己的亲兵队,这让朱棣对他的态度逐渐由喜爱变成厌恶。


明宣宗登基后,朱高煦一直找茬,狮子大开口不断的要封赏,刚上位的明宣宗故意表现的极其软弱,皇叔要什么就给什么。这让朱高煦很高兴,错误的判断明宣宗好欺负。


正式起兵后又过分的自信,明宣宗御驾亲征都快打到城下了,他还在城里幻想着皇帝美梦。



总结来说朱高煦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要知道成祖在“靖难”早期,为了保命,还装疯卖傻了好几个月。可是朱高煦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张扬,是个人都知道他想抢皇位。成祖的“靖难之役”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跟建文帝的瞎指挥有关系,可朱高煦面对的是圣明果敢的明宣宗,岂有不败的道理?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谢谢!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