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认为古代的国王或者是君主,如果有问题需要问大成的话,大致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第一种,确实有不知道的事情,想咨询一个答案。
第二种,故意刁难大臣,看看他们的反应。
第三种,确实犹豫不决,想找大臣坚定自己的意见。这种情况若是大臣一个应对不妙,就是身死族灭。
下面以史为鉴,分别讲述三个三国时期的小故事,来对应上面三种情况。
一,确实不知道,求助于臣子。
曹操在决定与袁绍开战之前,因为袁绍人多地广,曹操犹豫不决。
于是曹操向谋士大臣问计,鬼才郭嘉就推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帮助曹操坚定了与袁绍一决死战的决心。
还有一个故事。汉武帝只要有不知道的东西就问东方朔。
有一次,建章宫出现了一只长的像麋鹿的动物,但是没有人认识这只动物。
汉武帝便命令东方朔来看。东方朔说:“我知道这个东西,请赐给我美酒好饭让我饱餐一顿,我才说。”武帝应允。
吃过酒饭,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苇塘好几顷,陛下赏赐给我,我才说。”武帝再次答应。
于是东方朔说道:“这只动物叫驺牙。当远方有前来投诚的事情,驺牙便会先出现。它的牙齿前后一样,大小一致而没有大牙,所以它叫驺牙。”
后来过了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带领十万人来归降汉朝。武帝于是又赏赐东方朔很多钱财。
二,故意刁难臣子看他们反应的
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这名声都传到曹丕耳朵里了。
于是曹丕就叫钟繇带他们兄弟过来,亲自看看神童。
面见天子的时候,十三岁的钟毓有点紧张,满头大汗,曹丕故意问:“卿面何以汗?”
钟毓马上回复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曹丕看见一边的钟会一点不紧张,又问钟会:“卿何以不汗?”
钟会于是学着钟毓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曹丕哈哈大笑。
再讲一个孙权的故事。
孙权最爱刁难人。
一次刘备派遣外交官去联络孙权,孙权故意在朝堂上等使者参拜完自己后问到:你伺候无道昏君一定很辛苦吧。
结果刘备的外交官是有急智的尹籍,尹籍直接不慌不忙的说:就刚刚一拜一起而已,不辛苦不辛苦。
孙权被怼的哑口无言。
三,性命攸关的问答
毒士贾诩堪称三国明哲保身第一人。
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在曹植和曹丕之间很是纠结。
这种事情荀攸等谋士要么只会坚持正统,要么没资格参与讨论。只有贾诩闭门不出,不敢涉及到立储这种要命的事情当中。
曹操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要问贾诩,于是故意逼贾诩回答。
曹操性格多疑,贾诩要是直接回答我支持谁,绝对会被曹操多想,不但起不到支持作用,反而会搭上自家性命。
于是贾诩故意沉思不语。
曹操等了半天,就问:老子问你话呢,你不说话想啥呢?
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当年是怎么立储的。
曹操一听,恍然大悟,袁绍就是在两个儿子之间犹豫不决,结果葬送了大好局面。于是坚定了立曹丕的信心。
而贾诩不但没得罪任何人,也依然得到曹操重用。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在清朝乾隆年间发生的一件事,乾隆问中过状元的翰林官员秦大士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谓是刁钻古怪。因为秦大士姓秦,而历史上的奸臣秦桧也姓秦,乾隆救好奇秦大士的身世背景,就问秦大士:
“你果真是秦桧的后代吗?”
大家此时看乾隆这个问题问得,回答是的,秦大士就凉了,要是简单的回答不是,答案也不会让乾隆满意。而且对于一个高中状元,又是“天子近臣”的翰林院供职,要是回答不好也说不过去。这下可是把秦大士整的有点懵啊!
让秦大士先想着答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大士和“天子近臣”的翰林院。
秦大士字鲁一,又字鉴泉,生于1715年,祖籍是安徽人。因为祖上在明朝末年躲避战乱,便搬到了南京。成为了江宁人士。
秦大士自幼就聪明好学,10岁的时候就你能写诗,当时靠书法就能养活家人,可见秦大士确实有几把刷子。秦大士在23岁时在江南考中了举人,之后在38岁的时候考中了状元,是清朝的第43位状元。
之后就被去了翰林院,主要工作就是修撰,修国史之类的。翰林院的官员虽说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养才储望之所,是日后飞黄腾达的必经之路。一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修撰、起草诏书等。
翰林院的学士无论放在何朝何代都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是文化人中精英的聚集地,地位清高。翰林是古代科举时代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只要成为了翰林院的一员,就可以亲近皇帝,是皇帝的私人团队,自身的建议可能会被皇帝听取。
我们熟知的张九龄、白居易、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之前都有在翰林院供职的经历。只要进了翰林院,之后的仕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只要有过翰林院供职的经历,日后的成就不会小。秦大士作为一名翰林,秦大士可以经常“入直武英殿”“直上书房”,与乾隆皇帝面对面地交流。
乾隆赏识秦大士的才华和气节,让秦大士担任过科举考试的考官、咸安宫的官学、景山官学总裁,之后乾隆皇帝又提升秦大士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让皇子们和秦大士学习。
之后秦大士在一次面见乾隆的时候,乾隆对秦大士的身世有疑惑。便问秦大士: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问:“汝家果秦桧后人乎?”
意思就是说:你真的是秦桧的后人吗?
秦大士此时心想,这不能随意回答,回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够得体。
最后回答了七个字:“一朝天子一朝臣。”
秦大士不亏是状元,回答虽然简短,但回答是滴水不漏、巧妙至极。相信乾隆对这个问答也是满意的。
之后追查的结果显示秦大士是宋朝清官秦梓的后代。之后秦家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可谓是鼎盛时期,后代不乏朝中重臣。比如大儿子秦承恩先后出任江西广饶九南道、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二儿子秦承业是一代帝师,是道光帝的启蒙老师。
秦大士不仅受乾隆皇帝的喜爱,还能诗文、善书画。秦大士的诗、书、画更是被称三绝。
诗得雅颂体、赋之神韵,文受益于苏老泉。书法兼精篆、隶、行、草。书法直逼欧阳询、柳公权。绘画也有盛名,尤其擅长于画竹。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逝世于家中。
秦大士的才华确实没得说,大家觉得秦大士的回答如何?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读一些正史、野史类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君与臣的那些精彩绝伦的进谏与对答,总是会心一笑,服膺于大臣们进谏的机智巧妙,服膺于为人臣子们的舌粲莲花,也感叹那些臣子们的用心良苦。接下来,咱就说说记录野史里的一个精彩劝谏故事。
刘备入川之后,因为粮食不足,而酿酒要浪费大量的粮食。为保百姓有粮度日,刘备下令蜀中各地均禁止酿酒,不单酿酒者重罪,拥有酿酒器具者一律同罪。
简雍问为什么拥有酿酒器具也要治罪,刘备说“藏酒具一定是要酿酒。”简雍没说什么。
一日,谋臣简雍与刘备同行,面前有一男一女走过。简雍突然对刘备言道,请主公下令将这一对男女拿下治罪,因为他们要发生奸情。刘备大奇,问你怎么知道。简雍笑而答道,他们身生淫具,故当以淫邪者同罪。刘备抚掌大笑,遂下令撤销禁拥酿酒器具之令。
简雍告诉刘备的是:不能因为人家有犯错的条件和可能就处置人家。一定要等到他真的犯错了,而且你有充分的证据时才能处置,否则就是滥用刑罚。
明成祖朱棣对解晋说“长子多疾,庸俗无能,不堪大用?”解晋答曰“长孙,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皇帝说儿子朱高炽不堪大用。解晋答,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堪大用。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要说古代帝王向大臣提出的刁钻问题,我突然想到一个,所有皇帝都必须要面对一个永恒的千古难题,貌似此问题是无解的。古来圣贤明君,雄才大略者大有人在,但不论秦始皇还是唐太宗,都在此问题上栽了跟头,无一例外。这就是皇位继承人选择问题。
每到皇帝难以决断之时,他们自然会想起身边的心腹大臣,向他们咨询立谁为太子比较合适。此问题堪称君臣之间最凶险的问题。皇位传承既属于帝王家事,又是国之大事。大臣回答此问题时,一语不慎,要么违背皇帝心事,马上就有眼前亏;要么种下后患,招致新皇帝登基后对自己不满。结果是被问到此问题的大臣,无一例外,都会有悲惨下场,堪称死刑判决书。
唐朝李世民晚年,对自己继承人难以决定。于是向他最信任倚重的长孙无忌询问。长孙无忌极力推举晋王李治。太宗很不高兴,因为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但长孙无忌坚持己见,太宗最后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李治登基后,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又极力反对。糊涂的李治听信武则天,把一心向着自己的亲舅舅发配边疆,长孙无忌羞愤交加,自缢而死。
明成祖朱棣,曾经也为继承人发愁,在朱高煦和朱高炽两人之间难以决定。他向宠臣、大才子解缙咨询。解缙也是个机灵人,只答了3个字:“好圣孙。”原来朱高煦、朱高炽难分伯仲,但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却聪明仁孝,深孚众望,是个皇帝好苗子。一句话让朱棣恍然大悟,决定立朱高炽。结果解缙因此开罪了朱高煦,从此百般陷害攻击解缙,最终他被锦衣卫灌醉,扔在雪地活活冻死。
由此看来,如何回答皇帝的问题也是一门学问,如果回答不好,面对着的可能就是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