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在位期间,做了三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影响后世1400年,为什么还要称他为暴君?

杨广在位期间,做了三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影响后世1400年,为什么还要称他为暴君?

杨广在位期间,做了三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影响后世1400年,为什么还要称他为暴君?

1021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6:13:50
共有15条回答
古月雨辰ok

杨广是个功大于过的帝王,他是被唐朝史官抹黑的人物。完善科举制 、修建大运河、扬威西域、南平林邑、开拓琉球、营建东都洛阳、三征高丽。样样都是大事,本来要一百年来完成的事,他想十几年就完成,扰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这为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完善科举制度,在隋文帝的科举制度基础上,他又设立了进士科,这一举动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而且他在选拔人才时,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品德素质,并不在意出身。在此之后,封建科举制度沿袭了上千年,成为我们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

修建大运河,可以说是功业千秋的大事。大运河的作用,第一是运兵,地方想判乱,可以立即派兵平乱。第二是运粮,无论全国各地那个地方出现灾荒,可以在一月内运粮到全国主要城市。第三是交流,分裂了400年的中国,文化、经济、思想、信仰南北都不同,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的交融,中华民族更加团结统一。

可是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竟然被唐朝人说成劳民伤财,为杨广玩乐方便而修建。其实不是,隋炀帝在帝王之中算是个很专情的人,一生只有三个儿子,女儿没记载。对萧皇后一直很尊崇,杨广死的时候都是躺在萧皇后的怀里。唐朝的史书都没有对杨广的私生活说三道四,淫乱之说大都是野史和民间传说。

隋朝时期,杨广南征北战,开疆扩土。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南部沿海归于中国。开拓琉球,加强了琉球与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直到今天,台湾还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可以作证。

一项项工程、一次次战争,百姓怨声载道,而屡次征战的结果就是民生凋敝,天下尽殁于役。特别是三征高丽失败,杨广心灰意冷,在江都整天纵情声色,饮酒作乐用来麻痹自己。隋炀帝是暴君不能否认,13年(604年—618年在位)干了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个百姓头上,人民负担之重、劳役之苦可想而知。据记载,隋大业年间户数九百余万,至贞观初年户数不及三百万,这也是隋炀帝暴君的由来。

小木同学2p1X

杨广从灭陈时起,他经营的势力范围就主要在江南地区,他为了更好的对南方进行治理,还学会了“吴侬软语”,但是隋的统治基础是关陇贵族集团。他以不正当的方式成为皇帝,他也想有所作为,这一点从他的年号“大业”就能够看出,他登基后修运河,原来我们只注意到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但其实南北并不是大运河的重点,洛阳才是大运河的中心。杨光待在洛阳的时间要比待在长安的时间长的多,这也可以看做是他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一个事实。在他征高句丽的时候,杨玄感叛乱,他不得不回师。

北魏之后的朝廷军政大权基本由关陇集团控制,这是一个事实。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更是这一集团的代表人物。可是杨广却偏偏不属于这个集团,他渴望摆脱它。他用的手段过于柔和,企图用和平的方式让关陇集团退出历史舞台。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后来的历史,就会发现,造反的大部分人都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人物,唐高祖李渊甚至是杨广的表哥。而在唐朝高宗时期,为了限制关陇集团的势力,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将长孙无忌家族灭门,将一大批关陇集团的人物彻底清理干净,才使其的影响降低。

作为推翻杨光统治的李唐王朝,对自己的表弟及敌人,肯定不会赞美,还要污蔑,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杨广做的事,李世民大部分都做过,没做过的,他也做过。 因此把杨广称为暴君,更多是李唐的需要。而杨广失败的原因,其根本,是处理关陇集团的失败策略导致的……

简单平凡123123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大业。从这个年号上就可以看出隋炀帝有雄心壮志,意图建立千秋大业。纵观杨广的一生,对中国有着三大贡献:第一大贡献——完成南北统一,第二大贡献——修建大运河,第三大贡献——创立科举制。这三件功绩是利于千秋万代的,但是,为什么杨广的谥号是隋炀帝呢?我们知道,谥号是皇帝死后对一个皇帝一生功过的总结。《谥法》有曰: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离德荒国曰炀。这么恶、这么不好的谥号,为什么会在杨广身上呢?

杨广一登基为王,便急于施展他的一番雄心抱负,下达了一系列关于改革的命令。其实,他的很多改革的方向、措施是对的,对人们是有益的。如果现在来一条条分析他所下达的那些改革措施,他绝对可以算上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政治家,但是,他太急功近利了,他千算万算,但没考虑到一个问题——时间。

就拿开凿千里大运河来说吧。开凿运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能去江南欣赏话,而是为了发展北方的经济与环境。开凿大运河使得北方的土地得到改善,百姓的农作物能够得到丰收。但是这项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我看过《隋唐英雄》里面有一位科举的文人和杨广说到开凿运河最快也需要50年,然而杨广却说他是孤陋寡闻,不需要这么久的时间的......从小生于贵族的他不能体味到民间百姓生活的五味杂陈,他为开凿大运河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很多百姓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有的家被强拆了,有的积劳成疾,有的家破人亡......在这样的督促下,浩大的工程仅用了七年就完成了。许许多多的百姓都对此十分不满,给隋朝灭亡种下了不好的种子。

当然,我们知道历史是人去写的,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的评价很重要,只要是人肯定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唐朝有意刻画一个暴君、昏君的杨广形象,在加上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朝代,杨广的暴君形象,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但是今天的我们要客观的去看待一位历史人物。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在很多外国人眼里,杨广竟还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谢谢!

天臺

那要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评价一个帝王,主要就是看国家在他手里变成什么样了,隋朝,一个结束了几百年乱世的朝代,本应国祚延绵,却在隋炀帝手中,轰然倒塌,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原谅的过错。评价隋炀帝,隋朝的灭亡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换言之,就算国家衰败,只要没有灭亡,那他的历史评价绝对比现在好很多,比如秦始皇、唐玄宗、明英宗、乾隆,甚至汉武帝,国家在这几个帝王手中,都是衰败的,但他们的评价也不差,比隋炀帝好?为什么?因为有后人为他们正名,他们的后人一定会为父亲争一个完美的名声,因此会突出他们的功绩而淡化他们的不足。而隋炀帝,是亡国之君,想不背锅都不行。后面的朝代一定会为了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抹黑上一个朝代的亡国之君,当然既然是亡国之君,肯定是有自己不堪的一面,尤其是成年的亡国之君。 假设他死后,隋朝还能坚持个几年,那他就不是亡国之君,隋明帝的印象就会深入人心,这时候人们记住得更多的就会是他的功绩了,什么三省六部,科举,大运河等等等等。

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

中国历来是赢者通吃,失败者一无所有。杨广的暴君之名源自于他的失败。

秦被称为暴政,隋明帝被称暴君。而个人以为他们恰恰是不够暴,对归势力太过手软。当然,也许是旧势力太强大的原因。

隋最后亡于关陇势力,也可说是关陇门阀放弃杨广支持李唐的结果。在当时的情况就好比公司股东开会换了个董事长。

杨广干了许多事。仔细分析,出于个人享乐原因的很少,但他有两件事彻底得罪了关陇门阀。一是科举,他撕开了门阀们对官帽子垄断的口子。要知道在当时皇帝是高危行业,今天姓司马,明天姓刘姓石姓元,但官员们却相对稳定,铁打的官帽流水的皇帝,而门阀们几百年的兴盛就是靠着对权力对官位的垄断。而皇帝,只是他们推出一个代表他们利益的人,一但这人不能帮他们说话就只能推翻了。

再就是大运河,由于陈是被隋所灭,江南门阀势力相对弱些,杨广想发展江南必然就会影响到关陇门阀的钱袋子。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最后说到关陇门阀这只怪物,它起自北魏,后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打压下才慢慢消亡,而若无科举,他们恐怕会一直兴盛下去。

海西望族

谁说杨广不是暴君?杀了那么多忠良国士,杀了李姓官民一万多万人,杨玄感反叛兵败之后,杨广下令杀了山东十几万接受赈灾的无辜百姓,杨广在位短短十四年就把一个强盛国家搞得支离破碎,人口死亡三千多万,最后身死国灭,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暴君,一个不合格的垃圾君王。科举制度是哪朝开创现在还没定论,国家博物馆有历史记载的科举制度的最早资料是唐朝开始,也有史学家认为是隋文帝杨坚创立的,这哪有隋炀帝杨广的功劳?国家设立执政制度,每朝朝代都会根据不同情况设立制定,对人民根本就没什么利益贡献可言,这也拿出吹是杨广的政绩。杨广打吐谷浑只是在青海东部击溃该国主力,没灭其国,战后在青海东部设立四镇,可是还没等官员赴任,吐谷浑就复国投降突厥。吹什么收服青海全境?杨广做事全是不顾百姓疾苦百姓死活,全无计划头脑一热想干啥就干啥,大工程一个接着一个,工期紧迫,民工死亡无数,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给他歌功颂德,不知道你们是站在哪个角度为他们辩护的?

面相易师傅

伪君子太多,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

不杀一人鸠摩智

杨广的行为是祸害当代,立在千秋。他犯的错误就是把几十年做的事情,几年内做了。社会无法负担这些成本。真的很可惜

解冻1

胜利省写历史,文人都执政者的狗

HIT爱琴海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最佳的例子莫过于隋炀帝杨广。由于大唐的开过皇帝李渊是杨广的臣子,同时还是杨广的表哥,最终夺得天下有篡夺的嫌疑,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在进行宣传时,就抹黑杨广的道德,显示德不配位,当然“有德者才能居之”,来显示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同时抹杀杨广的历史功绩,称其为暴君,如今,从考古挖掘出来的一些记载和对正史的逻辑推理,发现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更加证明了李唐曾经篡改过历史,那么,杨广登基后究竟都做了什么?并导致自己的灭亡?

1、实行科举制度,打破关陇集团和士族阶级对政治的垄断

隋朝是以“关陇集团”的势力立国,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杨家和关陇集团是相互依存的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历史上看,从北周开始,皇帝就从关陇集团中产生,可以说,皇权与关陇集团之间是利益的共同维护者,同时,也是互相最大的威胁者。关陇贵族通过几代与“七姓五望”联姻,与世家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士族地主阶级垄断了官僚体系,想要当官,不是“七姓五望”就是其门人。因此,杨广登基面临的就是,在军队上,兵员多来自于关陇集团,内政官僚上,官员多来自世家大族,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势力实在有限,因此,杨广极于想要打破当时的政治垄断,选择了推广新的科举制,建立庶族的上升通道,使得不同阶级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对后世的意义实在重大。但是,同时这也影响了维护统治的两大集团的利益,导致各个势力相互猜忌,并对皇权产生不满和怨恨,为后来地方势力割据埋下伏笔。

2、迁都洛阳,修建京杭大运河,打通南北经济

维护农业文明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北方作物一年一熟,还要受天气、洪水、战争等因素影响,总是爆发粮食危机,打通运河,使得江南粮食可以成本更低、更迅速地运到北方,百姓饱腹后,社会也就安定了,同时,这条航道作为南北通商的重要通道,使得南北商品得以流通,扩大了商品市场,也使得南北经济可以互补,为日后我国的资本注意萌芽和商品经济起到了铺垫。迁都洛阳,主要原因是都城长安掌控在关陇集团手中,杨广觉得不安全,建立东都洛阳,建立自己的大本营,产生的附加影响是,将隋朝的经济重心从长安转移到洛阳,从北方逐渐南移,加速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但是,建立新都和运河,强征民夫,过度损耗民力,使得民怨沸腾,使得民众看不到生存的希望,各地都出现农民起义,动摇了隋朝统治的根基。

3、北服突厥,三征高句丽,透支实力

隋朝之前北方边境长期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之前统一的汉人王朝“晋”的灭亡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外敌入侵,著名的“五胡乱华”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汉民族差点消失在这个世界上,隋的北方一直有一个强大的对手—突厥,杨广继位第三年,亲自巡视北方,来到榆林郡,设宴邀请启民可汗和铁勒、奚等游牧部落族长,成为其共主,派遣裴矩经营西域,成功将西突厥分裂,导致隋朝西北方长时间免受侵扰。远征高句丽,这是已经发展起来的两个农业文明的对决,最终只能有一个胜利者,杨广看到了这种你死我活形势的紧迫感,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举全国之力三次东征高句丽,虽然都已失败而告终,但是也消耗了高句丽的实力,让其发展在可控之中,为后来将其消灭赢得了时间;同时,杨广也想借三次东征,消耗掉关陇集团掌控的军队,然后再通过地方重新招募军队,在某种程度上,杨广的目的达到了,确实消耗了关陇集团和世家大族的实力,但是增加了这些势力对皇权的仇视,过分的消耗民力,使得隋末人口数量大降,各地又经历了几次天灾,民不聊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极剧降低,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另外在杨广默许下成长起来的新的地方势力,杨广又没有绝对的实力来影响他们,此消彼长,渐渐就脱离了杨广的掌控,割据地方,自立为王,形成了隋末四分五裂的局面。

综上,隋帝国的灭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杨广极于拜托关陇门阀的掣肘,不惜过多消耗民力,消耗国家实力,最终被门阀们联合起来推翻。在普通民众的感知中,杨广连年大兴土木、连年对外征战,遇上天灾,民不聊生,导致民怨沸腾,对隋帝杨广产生了怨恨,同时,作为敌对势力的门阀们,为了宣传自己得天下的合法性,就必须宣传隋朝得天下的不合理,宣传杨广的帝位不合法,因此,杨广就成为了人民口诛笔伐的“暴君”。

朵朵佬爷

杨广操之过急,下面的人迫于压便胡作非为,例如修大运河,就累死了许多人,称之为暴君是当之无愧的。

绅士的白兔子

我服杨广,不服杨家将!

杨成增2

隋明帝杨广错在重用三个人,一是杨素之子杨玄感,身为后勤总管的粮草官,在杨广二征高丽成功在即时发动军事政变,乱了国基。二是御前侍卫宇文化及,策动江都兵变,亲手杀害皇帝。三是晋王李渊,亲表兄加亲家,居然废了杨广之孙隋恭帝,以唐代隋。最坏的是李世民,抹黑岳父杨广,给他取外号隋炀帝。

期待花满长安

超越秦皇汉武

火眼金睛——

中国历史上真正优秀的君王往往被写成暴君,因为优秀的君王很不待见只会摇唇鼓舌的读书人,恰恰就是这伙人在写历史。如此,历史自然会是非颠倒。所以我们读历史大可以反着看。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