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六味地黄丸》的钱乙,为什么被誉为“儿科之鼻祖”呢?

发明《六味地黄丸》的钱乙,为什么被誉为“儿科之鼻祖”呢?

发明《六味地黄丸》的钱乙,为什么被誉为“儿科之鼻祖”呢?

1040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6:13:31
共有2条回答
似水说易

提起钱乙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提起六味地黄丸大家都知道,就是钱乙发明的。钱乙出身民间,曾治愈好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后来被封为太医院的太医丞(相当于太医院副院长,三品官员的品级),然而大家更不知道的是钱乙发明的六味地黄丸最开始是用来治小孩子的......

首先给大家发一份钱乙同志的简历

钱乙,字仲阳,宋代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约生于北宋仁宗年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后任三品太医丞。

钱乙

钱乙祖上

钱乙和吴越王钱镠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

宋朝建立后,钱镠的孙子钱俶,审时度势,遵从祖训,纳土归宋,避免了兵戎相见,保障了地方和平。作为回馈,北宋皇帝保护钱氏家族得以延续。于是钱乙祖父北迁,遂为山东郓城县人。1035年宋仁宗时期,钱乙出生在郓城的一个村落里,大家都不知道的是,这个小男孩将来会成为名震天下的大医!

吴越王

儿时的钱乙

钱乙3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钱乙父亲钱颢精通针灸,但特别爱喝酒,又喜欢外出旅游寻仙访道。有一天他东游海上去“寻仙”,便没有再回来。钱乙姑姑看其可怜便收养了他,后随姑父学医。

因小儿难治,用药稍错一点便会酿成大错,有“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儿”之说,于是钱乙刻苦力学、博览群籍,立志要学好儿科。而钱乙的姑父——吕医生,更值得尊敬,他培养出了一位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名字都没留下!

钱乙给皇家治病的故事

一、治疗长公主女儿

长公主的女儿生病了,治不好。有人就向公主推荐了钱乙,那时他只是一个民间大夫。长公主爱女心切,也顾不得身份地位,连忙派人去请。钱乙那时刚从酒馆出来,醉得一蹋糊涂。钱乙晕乎乎地被请进了公主府,看到患者后才清醒了一些。驸马闻到了酒味,有些生气了。偏偏钱乙这时还轻飘飘地说这病并不重,明天出过疹子之后就好了。驸马更生气了,让人轰出了这个乡村医生。

第二天,婢女告诉长公主夫妇,小姐出疹子了。两人一起去探望女儿,发现果真和那个医生说得一样,女儿已经好多了。驸马让人去请钱乙,钱乙又给了他们一味药,让长公主女儿的毒性能够发出来。公主夫妇非常感谢钱乙医治好自己的女儿,为他向皇帝讨了一个荣誉称号。

二、钱乙医治神宗皇帝的儿子

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患手足痉挛症(抽风),太医不能治愈。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时,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奇异的医术,神宗就立刻召钱乙入宫给皇子诊病。钱乙诊断皇子的病后开了一个处方——“黄土汤”,处方上除了有白术、附子、生地黄、阿胶、黄芩、甘草外,还有灶心土

皇帝问:“灶心土是什么东西?”钱乙回答:“就是农村烧柴草的土灶,挑捡常被火烧烤的土块,去掉被烟熏得焦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灶心土。皇帝同意了给皇子服用“黄土汤”,太子一剂药下去就大有起色,连服几剂后就痊愈了。

封紫衣太医丞

钱乙治愈好皇子的病后,宋神宗看了看羞愧得汗流浃背的太医们,转身问钱乙“黄土汤”为何有效。钱乙说“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这是五脏辩证法,他认为抽搐是由于体内的风邪引起的,他用补土的方法克制水湿泛滥,水液正常后生发的木气也就正常了,这样抽搐就会停止。

钱乙为了给太医们台阶下,又说:“且诸臣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意思是太医们治疗的差不多要好了,我也只是凑巧加了把劲而已!皇帝听后大喜,将钱乙封为太医丞(相当于太医院副院长官职),赐紫衣金鱼袋。

总结,钱乙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为我国儿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不仅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崛起的Chinese

他就是专门看小孩的,你说他不是儿科是什么科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