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胤祉被封诚亲王,老四胤祉被封雍亲王,老八被封廉亲王,老十三被封怡亲王。从这些封号来看,封为亲王的都有一个真正的亲王名号,但是老十四胤禵,自康熙五十七年三月,被封为抚远大将军,远征西北,除了叫为“大将军王”之外,为什么没有真正的王号?
这是一个极为蹊跷的事,众所周知,大清朝的皇室宗亲爵位等级是十分严格的,康熙本人的等级思想也十分严重,对于老十四胤禵的加封,为什么采取了头重脚轻的做法,实在是耐人寻味。
《雍正王朝》里面,在邬思道的分析下,老四胤禛举荐了老十四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平叛,而安排年羹尧为陕甘总督,以粮草牵制老十四。而老十四的这次出征,在朝野内外来看,都是他出征嫡位最好的机会。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再也没有立皇太子,众皇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来依附于八爷党的老十四胤禵,也分明见着机会来临,乐得当这个大将军,为争取获得康熙的青睐不懈努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清朝皇室宗亲的爵位等级,这有利于我们分析胤禵争夺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
皇室宗室爵位,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它们分别是(以男子为例):
高级爵位(四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贝子是当朝皇子高级爵位中最低的品级。除此之外,是贝子以下的品级,因为老十四不在贝子以下,所以我们省去不表,如要仔细了解,可上百度查询。
皇子们要获得更高的爵位等级,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贡献或者功绩,不然,是不会有所升级的。如老四胤禛江南筹款赈灾有功,被康熙封为郡王,全称就叫做“多罗雍郡王”胤禛,简称雍郡王。直到一废太子的时候,八大山庄事件中,康熙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其中就包括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全称叫做“和硕雍亲王”胤禛。
然而,老十四在被封抚远大将军之前,就一直依附在老八的门下,虽然是老八集团核心成员之一外,并没有多少建树,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䄉的爵位都比他高。这也是康熙一直没有对他有所加封的重要原因。
老十四胤禵在西北平叛开始阶段是很成功的,获得了来自于各方的称赞,但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后,胤禵开始骄纵起来,贪污索贿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大概都没有逃脱康熙的眼睛。但是康熙对这位皇子的功劳还是十分认可的。
老十四胤禵虽然有大将军王之称,但是他的真实爵位却依然还是个贝子,即固山贝子胤禵,处于皇子爵位第一层次的最低品级。为什么康熙虽然认可胤禵,但是却没有再提升他的爵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到康熙六十年,康熙本人因为身体和病痛,不再“英明神武”,对于这位老十四,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加封就病逝了。二是老十四胤禵在后期的行为多多少少影响了康熙的判断,这位对皇子们十分严格的皇帝难以容忍任何瑕疵存在。三是康熙对夺嫡事件的忌惮,二废太子让他心思枯竭,焦头烂额。如果对胤禵施以不断加封,必然会让胤禵也处于夺嫡的漩涡,这样做,也可能更是出于一种保护。
贝子距离亲王的爵位还差着贝勒和郡王三个等级,这之上才是皇太子,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是对他的栽培培养,但是太和殿上的位子,在康熙眼里,胤禵似乎还不够格。这或许也是康熙没有对他加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57年,为了驱准保藏,但是康熙自己年纪不饶人,不能亲征了,所以必须从自己的儿子里选一个出来代替自己出征。
所以此事说白了是一件“钦差”,康熙钦命的“抚远大将军王”也就不可能是一个爵位,而是一个职务,虽然这个职务里带一个“王”字,却是一个代表康熙当然钦差职务。
十四阿哥胤禵真正的爵位只不过是一个贝子,也就是在清朝皇室爵位里排名较末的。比起四阿哥胤禛的雍亲王,差着好几个等级呢。
在剧中八大山庄事件时,康熙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这使得大家误以为清朝的亲王爵位不值钱,太容易办到了。实际上这种事情只能在剧情中发生。
因为爵位代表的不单单是名誉,还有世袭罔替的待遇,所以爵位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封的。
到了乾隆年间,由于亲王爵位的稀缺,乾隆甚至把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没后的果亲王,就是为了继承那个亲王爵位。
其实八阿哥胤禩的廉亲王并不是康熙在八大山庄事件中封的,而是雍正即位后为了稳定大局,笼络胤禩,给封的亲王。
连胤禩都不是真正的亲王,而康熙更没有给年幼的儿子们更过王爵,所以胤禵离亲王的路就更远了。
但是因为胤禵兼着皇差,在西北代表着康熙,所以胤禵的待遇那是一般贝子贝勒都无法比拟的,甚至由于某些亲王。
胤禵不但享受着与亲王同等的用度待遇外,自己的儿子弘春、弘明等也是被康熙接进宫去照看过的。当然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弘历被康熙养在宫里半年,但是却不知道康熙的很多孙子都有类似经历。其中养在宫里时间最长,最受宠的是弘晳,胤礽的长子。
特别是胤禵西征立功之后,康熙甚至对他的奖赏是,除了给钱,另外他家里的用度直接按亲王标准由康熙内帑供应,甚至给了他一个牌子,自己缺什么,就直接到内帑领。
胤禵的待遇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亲王。但是,康熙唯独没有对他的爵位进行提拔封赏。
因为这就代表了,胤禵有功,康熙在用度方面绝对不亏待,但是对于“夺嫡”,你最好不要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
回到《雍正王朝》,这条线索就更加明确了,因为在剧情中,康熙让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王”,目的就是为了拆散八王集团,分裂胤禩和胤禵的结盟,让他们反目成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胤禛上位布局的。
所以康熙越是物质上补足胤禵,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他离爵位越来越远,也因此根本不在康熙考虑嫡位的范围之内。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十四阿哥胤禵有功于西藏,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是民族英雄。下面称呼其本名胤禵,以示尊重。
胤禵西征,被封为“大将军王”,实际爵位是固山贝子。那么,康熙为什么不赐给他一个真正的王爵呢?
(胤禵剧照)
两点原因:第一,封大将军王的身份便于干活;第二,不赐王爵是怕他想多了。
胤禵不仅西征出征时没赐王爵;七个月后,西征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将策妄阿拉布坦赶出了西藏,仍旧没封王爵;终整个康熙朝,胤禵的爵位都止步于固山贝子。
(胤禵剧照)
胤禵不被赐王爵,原因如下:
固山贝子和亲王之间是差着段位的,固山贝子往上走依次是多罗贝勒、多罗郡王,最后才是和硕亲王。胤禛的雍亲王就是和硕亲王。
第一,胤禵西征是康熙五十七年,那时,康熙帝已圣心默定继承人。胤禵西征本来就是代天子出征来处理西疆军务,如果再加上王爵,就会让人误会胤禵是皇位继承人。
康熙晚年,国家已承平,皇子也成年。参照雍正、乾隆、嘉庆都是以亲王的身份继位,在国家没有特殊情况发生,继位人一般有铺垫的过程,爵位越高,继位的可能性越大。
举个例子来说:咱选市长,总得从市委常委或者平级的干部中挑选,咱不可能提拔乡长当市长吧!怎么说呢?跨度太大就会形成地位落差和心理落差,承平年代,咱有时间来提前铺垫,避开这些闹别扭的情况发生。
康熙不赐胤禵王爵,就是想告诉他:孩子,干好本份事,咱别惦记那个位子了。
第二,康熙始终不给胤禵抬爵,是为了留下胤禵的爵位提升空间,以便继位者对他施恩。
皇子们对亲王爵的向往,就好像头条创作者对大V的期盼,如果够努力,终究都会有。然而,当皇子望眼欲穿的时候,新皇赐其王爵,皇子就会对新皇产生感恩戴德的心理。
从这点讲,康熙作为父亲,真是设身处地地替胤禛和胤禵来考虑,父爱伟大!
第三,不赐胤禵王爵,是防着新皇登基后胤禵造反,爵位低方便收拾他。
康熙希望胤禵和新皇和睦相处,可是也得防着胤禵不服管后造反。同样是拥兵造反,胤禵爵位越高,话语权和影响力就越大,这样给新皇带来的麻烦更多。
在正史中,康熙过世的第二天,雍正就把胤禵手下的将军延信由国公升格为固山贝子,让他接管胤禵的平西大将军印信。从雍正给延信晋爵、使其与胤禵对等这个细节看,康熙不予胤禵王爵,绝对是有深意的!
胤禵西征,年羹尧是四川总督并且负责后勤保障,这也是康熙制约胤禵造反的另一手准备。年羹尧是胤禛的人,一旦胤禵有异动,年羹尧就会断其粮草,使其军心不稳。
那么,康熙让胤禵征西,封个征西大将军就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不伦不类的“王”呢?
胤禵西征的对象是策妄阿拉布坦,他是噶尔丹的侄子。噶尔丹大家都知道,那是被康熙爷御驾亲征揍过的。噶尔丹在和清朝对阵时,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占了他的领地,把自己的叔叔逼死了。后来,他就成了准噶尔的大汗。
康熙五十七年春,草肥马壮,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攻占拉萨。
康熙一看,野心勃勃。好家伙!这是要不服天朝管啦!
(康熙剧照)
如果回去二十年,康熙会象亲征噶尔丹一样亲征策妄阿拉布坦。但年岁不饶人,就只得派儿子胤禵替父出征了。
康熙见识过准噶尔人的厉害,当初他打败噶尔丹,也是借助其它蒙古部落的力量。为了让胤禵更有胜算,他得加重胤禵的权威,所以就有了“大将军王”的封号。
史载:胤禵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胤禵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同时,康熙帝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以上,不论封胤禵为“大将军王”,或是让他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还是旨令蒙古王公,都是为了突出胤禵的地位、加重他的权柄,最终的目的是赢得西征的胜利。
作者心语:祝朋友们阅读愉快。
康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老十四认认真真做事儿,但太子这个位子,永远你都沾不上边儿!
大将军王其实并不是一个爵位,他只是一个官职,或者说在军队里面的一个植物。也就是说,这个人的职位特别高,高于大将军,所以就给他特意起了个名称,叫做大将军王!意思大致就是西北所有军务全部都交给老十四去处理。我这个儿子就代表着我!
其实说白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军队的权利是所有权利里面最重要的!你只有掌握了军队,你才能够稳定住大局,这一点从雍正夺取皇位的这一系列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若非隆科多在关键时刻封锁住了九门,说实话变数还是挺多的,而隆科多的这个做法,其实更多的来自于康熙的授意!包括康熙最后吓的遗詔,让老四也就是雍正当皇帝,也可以看出康熙在这背后布局了一切!
同时康熙也十分明白,天下的精兵都随着老14去平定西北了,万一老十四选择要读取皇位,让这20万大军直接杀往北京城,那他能不能夺取位子,这是两说,(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但天下肯定会被糟蹋。自己为什么要平静西北,还不是为了天下Andy此刻如果自己再节外生枝,搞出另外一派势力,让天下名不聊生,让人家拥有了对抗中央朝廷的名称。大义,资本!那我没事儿拍个老十四驱平定西北干什么,那我没事儿派兵去平定西北干什么?
所以康熙当时肯定有所思量!因此老十四名义上来讲还只是个贝勒,不是亲王,同时更不是太子,对于康熙来讲,他一开始就没有想让老师私继承位子,老十四只,所以出征西北,原因很简单,我要找一个能够代替我掌控西北军务的人,同时我还要防止当我不行的时候,我臆想中的继承人不在京城,这样被一些小人篡夺皇位,这种可能性的发生!
有人就会说了,你看14阿哥平定西北的活动之中,也算得上是功勋卓著,康熙对他也是青睐有加,康熙至于一开始就不想给他这个太子的位置嘛,就不想让他参与夺位吗?
首先康熙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两个字来形容,独立!不准对我的事情指手画脚,我做事情要有自己的主张,很显然,康熙在选继承人的时候,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懦弱的,或者说一味听从别人意见的,那这些人通通都被删掉,如果说十四阿哥一开始不跟着八爷党混,然后参与西北军务,然后获得大功,那康熙或许还会考虑带着他去参与一下夺位之争,但是很显然拥有这段黑历史的老十四!难免以后会因为这段历史被人给掣肘,这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康熙从一开始也只是打算给他像样的一些赏赐,不要让他参与到夺嫡之位之中!
“大将军王”,并不是爵位的名称,只是一个职务和称号,而在历史上,清朝时期的“大将军王”几乎可以特指十四阿哥胤禵了。
清朝历史上没有什么“抚远大将军王”,有的只有“大将军王”,并且获封的只有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那个时候他还叫胤祯,后来因为雍正登基后为了避讳,才改为了允禵。
清朝时期的宗室王公的爵位包括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将军等十二个等级。而这些王公贵胄们获得爵位的高低,一要看功勋和贡献,二就是要看和皇帝的关系了。比如,《雍正王朝》中,当时还是多罗贝勒级别的雍正,江南筹款赈灾非常成功,就被康熙加封为了郡王,后来晋封为亲王;十三爷胤祥在同雍正同往江南的时候只是个固山贝子,后来也没有太多的晋封,还被康熙圈禁了十年,雍正刚一登基,就直接被晋封为和硕怡亲王。
十四阿哥胤禵在康熙朝时期,只被康熙册封为固山贝子,并没有再获得过晋封,所以十四阿哥在康熙朝的爵位一直是固山贝子,距离他同父同母的哥哥,已经获封雍亲王的雍正,差着三个级别。
“大将军王”虽然带着一个“王”字,但是这个“王”,不是亲王、郡王,仅仅是表明他皇子的身份。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噶尔丹的侄子,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十四阿哥胤禵受封大将军王,领朝廷十万大军前去平叛,按照康熙的意思,十四阿哥就是代替他领兵出征的,所以允许他“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这些都是皇帝御驾亲征亲征的规格礼仪。并且康熙还专门下旨给蒙藏地区的王公: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所以,这个王只是一个称呼,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真正的起作用的是前面的“大将军”,所以“大将军王”就只是一个职务和称呼,并不是什么爵位。
这里再做一个类比,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也有宗室王公随同前往统兵作战,被封为了“抚远大将军”,没有带“王”,这就是康熙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裕亲王”是福全的爵位,“抚远大将军”是他的职务,由于康熙是御驾亲征,而不是福全代为征讨,所以福全的这个“抚远大将军”没有带这个“王”的后缀。
康熙之所以只册封了“大将军王”的头衔,却不给十四阿哥晋封王爵,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雍正的继位再做考量。
首先,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举荐的,如果在委以重任的基础上再加以晋封,难免会引得别人的猜忌。
因为在这个时候,对于康熙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保护继位人。既然康熙已经选定雍正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就不能让外界看出自己的心思,以免发生意外。而这次雍正推举自己的亲弟弟出任大将军王,尽管二人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但是终归是血亲,康熙太过于看重十四阿哥,反而会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锁定在二人身上,这样不利于保护他心中真正的继位人。
其次,十四阿哥终归是八爷党的人,为了保证雍正的登基,不能再去增强八爷党的实力。
八爷党虽然经过之前的几次失败,但依然是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在朝堂之上拥有很强的实力和极高的声望。尽管是雍正保举了十四阿哥,表面上看两人和气一团,但是康熙非常清楚,分属不同政治集团争斗了十多年的矛盾不会如此轻易的化解。
如果这个时候在将十四阿哥晋封王爵,无疑又是在变相增加八爷党的实力,也将给雍正最后的顺利登基增加困难,也不便于雍正登基后很好的控制政局。
再次,就是康熙把册封爵位的机会留给了雍正,以便于雍正更好的使用和利用十四阿哥。
康熙在临终前撤掉了张廷玉、马齐等人的职务,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人不限于皇子之间的争斗,让其能为新君所用。
其实,康熙不晋封十四阿哥王爵也有着这样的打算,把这个册封的机会留给雍正,为的就是让雍正登基之后,能够对十四阿哥加以册封和重用,让十四阿哥能抛弃成见,感恩戴德的站在雍正这一边,支持雍正,而不是继续同八爷党一道反对雍正。
而这也是为了雍正登基之初的政局稳定而做的深远考量,所以康熙也就封了“大将军王”,而没有真正的册封为王爵了。
关于“大将军王”这个不伦不类的王,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允禵是皇子,虽然彼时的爵位仅仅是贝子,但却是打着“天子旌旗”出征的,有那么点儿代父亲征的意思。因此,清圣祖封其为“大将军王”既是抬高了允禵的地位、便于统兵,同时也是在强调自身作为帝王的权威。另一种说法是,允禵之前的抚远大将军除了名将图海和清世祖的小舅子费扬古之外,都是王,他们是豫通亲王多铎的孙子、信郡王鄂扎和清圣祖的二哥裕宪亲王福全。因此,宗室王公担任抚远大将军时也被称为大将军王。
个人认为,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史籍对鄂扎和福全的记载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抚远大将军王”或者“大将军王”的称呼,他们的职务只是抚远大将军。而史籍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的“大将军王”就是允禵,没有之一!因此,第二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大将军王”就是清圣祖为儿子允禵特设的封号,没有先例可寻,也再无来者。那么,为什么清圣祖不直接册封允禵为亲王或者郡王,而是给了他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大将军王”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开篇提到的,允禵是打着“天子旌旗”出征的,有着浓厚的代父亲征的意义,将允禵提高到王的级别,既是为了加强身无寸功的允禵的权威、便于统兵,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清圣祖自身的帝王权威。
第二个原因也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这个身无寸功。允禵在康熙五十七年被封为“大将军王”、统兵西征之前,基本上一直是作为“廉党”、也就是所谓“八爷党”的边缘人物出现的。换句话说,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功绩。清朝的皇子不同于明朝,并不是生来的亲王,皇子想要封王,要么母家地位崇高,要么自身干出点儿名堂,这一点在清初显得尤为突出。允禵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是包衣出身,终康熙一朝,止步德妃,没能更进一步。换句话说,允禵想要像他十哥允䄉那样、靠拼出身封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允禵在康熙四十八年清圣祖给儿子们“批发”爵位时,只获得了一个贝子的爵位,这几乎是皇子封爵的最低标准了。康熙五十七年清圣祖如果给身无寸功的允禵封亲王或者郡王,名不正、言不顺,只能退而求其次,搞出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大将军王”。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避免群臣“站队”。康熙五十一年,废太子、理密亲王允礽第二次被废之后,清圣祖“诸子夺嫡”已经近乎白热化了。皇子结党、群臣“站队”几乎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彼时,皇八子允禩已经被清圣祖公开否决了皇位继承资格,允禩也在极力推允禵出头,企图借此翻盘。到这个时候,储位之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母同胞的清世宗与允禵之间的角逐。清圣祖于康熙五十七年委允禵以兵权,本来已经让群臣产生了很多想法,如果再给允禵封王,势必给群臣造成一种错觉,储位非允禵莫属。接下来,群臣“站队”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实际上清圣祖内心默定的继承人选并不是允禵,此举对于清圣祖默定的继承人选而言,无疑是增加了压力和威胁。因此,清圣祖给允禵封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大将军王”,实际上也是在给群臣玩“迷魂阵”,让众人摸不着头脑,不敢轻易“站队”。
第四个原因可能也是清圣祖给儿子允禵使的“迷魂阵”。先给儿子一点儿甜头,封个“大将军王”,让儿子心中有想法、有盼头——“既给兵权又封王,老爷子是不是打算让我接班啊?”同时,又不给允禵正式封王,让允禵觉得自己似乎还有哪儿做得不够,不确定皇位到底能不能落到自己头上,不敢躺着等“接班”。于是,只能拼命立功表现。可实际上呢?清圣祖只是利用带兵把允禵支得远远的,让他无法掺和朝中皇子的争斗。或许,清圣祖此举也是为了保护这个儿子,免得他泥足深陷,将来不得善终。毕竟康熙五十七年清圣祖已经到了垂暮之年,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之事作出考虑和安排了。而封允禵为“大将军王”、统兵西征恰恰就是这身后事的安排之一。
康熙为什么要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呢,因为当时朝廷派去平定西北叛乱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朝廷需要一个有地位的人能去稳定军心,而这个人无疑最好是一位皇子。皇子众多,派哪一个去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当时正值夺嫡的关键时刻,如果选不好这个大将军王的人选,可能会对皇太子之位的继承有所影响。所以康熙对这个“大将军王”的人选是经过多方考量,这才决定让老十四去领兵的。当时最能担此大任的人只能在老十三和老十四中选,所以康熙决定让老十四去,把老十三留在帝都为新帝登机护航。更何况,第一次西北战局的失利完全是因为八阿哥党为了自身谋权才造成的,所以由八阿哥党派的人出任也合情理。派出老十四既把八阿哥的嫡系支开,又保证了战事的顺利进行。
再说老十四,他为人耿直,不擅帝王之术,所以他有领兵的能力,却无治国之才,清朝需要的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君主,所以康熙给了老十四一个殊荣,赐他“大将军王”,虽不是真正的封号,却也是一种对他认可的荣耀。
因为四阿哥继位,而老十四是八阿哥一党的,所以很难获得更高和更有实权的称号。
老十四在本剧里是一个特例,他有时依附在老八身边,有时又想独立,但总归在于其和老四一妈所生,从小娇惯。
1老四老八等沉稳内敛,老十四尚且年轻,所以考验以及封爵还是有机会的。
2老十四边关有功,还没来的及封康熙已死,这也是只能在大将军王这个层面的原因,当然其恃才放旷,认为自己有功也做了些许不好的事。
3老四老十四一妈所生,老四已经很成熟了,老十四可以不必被禁封。
综上所述,老十四有机会,还需要更多的沉淀,可是时间不等人,以及站队问题也导致其后来的命运。
在《雍正王朝》中,胤禵身为“大将军王”,却在爵位上未能再进一步,可以说是有面子没里子。康熙之所以这么安排,原因有三:
第一,封胤禵“大将军王”是为了他统帅大军能压得住阵。大军出征西北,要从各地抽调精锐力量,粮草军械的转运依靠也要中央和地方各省的支持,对于统帅的资历和权力要求极高。如果统帅既无资历又无权力,很难压住各方面的势力。胤禵是皇子,多年主政兵部,资历尚可,康熙再给他一个“大将军王”的名号,他便有足够的权力去统帅西北大军,不至于产生内部矛盾。
第二,不给胤禵更高的爵位,是为了避免他权力过大,影响新君的继位。胤禩手握重兵,此番西北战事又取得大捷,在军中的威望臻于鼎盛。如果他再获得更高的爵位,难免不会得陇望蜀,窥伺皇位,说不好还会在未来利用手中兵权,干预传位事宜。所以康熙并没有晋升他的爵位,仍让他以较低的爵位率军出征,这样有助于今后对他的控制。
第三,康熙本人册封皇子的习惯使然。对于一母所生的皇子,康熙一般只册封一个较高的爵位,而对于其子嗣则只给予较低的爵位,以便平衡势力。比如五阿哥胤祺是亲王,九阿哥胤禟就只是贝勒;同样的,四阿哥胤禛已经是亲王了,那么十四阿哥胤禵就只能是贝子了。要不然乌雅氏这一脉两个都是亲王,地位就太显赫了,今后不好控制。
大将军王只是分给那些去镇守边关上前大:线打仗的皇室子孙,但它不代表这是亲王衔的大将军。他只是有大将军衔。因为他是皇子,率兵打仗,代表皇帝,所以叫大将军王。显得特别的威风凛凛。特别有魅力。体现了皇家尊严。只是一种荣誉而不是真正的大将军王。只是一个被封了将军的皇室子孙。
个人观点
很简单,康熙不想给。
这事儿必须要从康熙身上找原因。
康熙是位杰出的帝王,合格的政治家,深谙权谋、制衡之道,可他并不是个好父亲。其性格特点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我觉得你好就什么都好,觉得你不好,就哪儿哪儿都不好,说白了,有权,任性。这一点从二废太子中提现的我为明显。毫无节制的宠溺太子,毫不留情的废弃太子,为稳定时局再立太子,而后再废,完全不考虑太子怎么想,别的儿子又怎么想,说不定还走了一把搂草打兔子,敲山震虎,隔山打牛的操作,果不其然大爷党、八爷党中招了。太子固然有他自己的问题,儿子们也都有各自的小心思,但康熙作为父亲,心肠太狠。
十四完全是被亲爹给坑了。但他也不冤,都说无欲则刚,谁叫你有欲还所图甚大呢?亲爹的龙椅都敢想,关键是没搞清楚他爹让不让他想。上有赐不敢辞,上不赐你想都不要想,想了就是原罪。在这一点上,他四哥做的比他,比所有兄弟都要好。
康熙没有想过要将皇位传给十四,至少在决定让十四出兵平叛时就已经定了章程。所以他不会给即将出征的儿子过高的身份,万一得了军功,又将如何封赏?一个不好尾大不掉,让后继之君怎么办?
再者,康熙是什么人?御极数十载,早就大权独揽,说一不二,他要想给,没有任何事可以成为阻碍,譬如他的资历不够啊,前边还有没封王的哥哥啊什么的。结果只能是康熙没想给。
还有一点,康熙做的不地道,就是你不给就不给吧,还非得弄个西贝货,不给房子不给地,也不给涨工钱,忽悠着这个儿子卖苦力,还产生了一种皇位唾手可得的错觉,结果傻了吧?
感谢邀请!
对于历史,我不是很了解,也学习的很少,所以不敢随便回答。抱歉!
我其实觉得这是康熙有意为之,让他出去,给老四创造好的局面
清朝宗室的高级爵位,包括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都属于广义的王爵,一旦获得职务,都统称为王大臣或大将军王。
在康熙56年,准噶尔军侵占西藏后,决定驱准保藏,但是康熙的年龄已经不允许他亲征,所以他打算在他的儿子里面选择一个代替自己出征。《雍正王朝》里面,最终老十四胤禵在四阿哥胤禵的推荐下成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平叛。
但是到最后十四阿哥胤禵的爵位也仅仅是一个贝子,在清朝皇室爵位里排名最后。为什么康熙没有封老十四胤禵为真正的王号呢?
1、老十四胤禵西北平乱的结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平乱初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赞赏,但是在获得一定的成功后,老十四胤禵慢慢变得骄傲起来,贪污索贿、勾结党羽的情况不断发生,虽然做的很隐蔽,但是也没有逃过康熙的眼睛。康熙纵使认可老十四胤禵西北平乱的功劳,但是面对贪污索贿、勾结党羽他不能忍。
2、以到花甲年龄的康熙面对身体与疾病的折磨,加之二废太子胤礽让他心思枯竭,焦头烂额,康熙没有处理老十四胤禵封号。并且当时九子夺嫡愈演愈烈,老十四胤禵也在其中,也许康熙认为老十四胤禵还不够资格,所以到最后也没有给他真正的王号。
清代的“大将军”并不像其他朝代,是一个常设的官职。而是有战事时,皇帝委派的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其全称为“抚远大将军”,清朝担任过此官职的著名人物有费扬古、福全、胤禵、年羹尧、岳钟琪等人。因为福全和胤禵是清朝皇子,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他俩为“大将军王”,并非一个封号。
其实福全成为大将军王更加实至名归,因为福全是康熙帝实实在在封的亲王,王号是裕亲王。而胤禵仅仅是因为皇子,人们给他的惯称而已。康熙、雍正两朝,胤禵始终没有封王,仅仅是个普通阿哥而已,即便做了抚远大将军。直到乾隆即位后,胤禵才被封为多罗郡王。
后来的军队当中,抚远大将军多是皇帝委任,也很少再用皇族了。例如年羹尧,他被雍正帝赐死之后,岳飞后人岳钟琪担任。
所以综上所述,大将军王只是人们的惯称,而不是个封号。真正的封号是“抚远大将军”。
清代康熙之后没有以武将传国的说法。电视剧的内容不能当真。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将皇十四子派往西北,就说明其不可能继承帝位。要知道从青海到北京那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康熙帝驾崩之后无论如何做不到从青海回北京继位。
那是因为,没等他打赢,康熙就死了,如果他能凯旋而归,妥妥的亲王爵位,继承皇位也未可知!只是啊,康熙的太死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