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总管太监李德全确实是侍候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而且备受信任。但李德全是小说杜撰的人物,真实历史并无其人,而是多个太监的综合体,有据可查的主要有三人:梁九功,魏珠,苏培盛。
历史上康熙的心腹太监是梁九功、魏珠,雍正的心腹太监是苏培盛,而且雍正登基后梁九功、魏珠都没有得到善终,因此也不存在他能继续伺候雍正这一说法。
我们来认识一下三位:
一、梁九功
是康熙的宠臣,多次随同皇帝南巡,并向大臣传达旨意,康熙帝给太子选太监的时候就以梁九为样。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胤礽之前,粱九功就已经失宠,甚至遭到圈禁。根据康熙皇帝的谕旨:
“粱九功身应御前,当凡事小心才是。近来胆大乱行,以致无所不为。若依律例,必死无生。朕念其自幼当哈哈住塞,面其死罪,重责四十板,圈在新园小饭房处”。
康熙驾崩后,雍正继续关押在景山。雍正元年(1723)二月,粱九功于新的圈禁地京山自缢身亡。雍正帝决定:
“九公幼侍圣祖,与魏珠俱加信用。朝臣多相交结。后以犯法,年老宽恩,拘系景山,畏罪自尽。上念其勤劳,特加轸恤,给银发丧。”
二、魏珠:
粱九功被圈禁后,基本取代了他的地位,深得康熙信任。康熙驾崩后,魏珠奉命前去监造陵寝量被人举报在皇陵附近私自监造房屋,影响了皇陵的风水,按律凌迟处死。但雍正却下旨:魏珠侍奉圣祖多年,朕不忍加诛,仍看守,另有发落,内务府封锁家产人口。
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乾隆帝登基,魏珠被释放并被乾隆提拔为正四品宫殿监督领侍,也就是敬事房总管,这是清宫太监的最高阶职位。
三、苏培盛:
在藩邸时就是雍亲王的近侍,雍正登位,苏培盛也借机升迁。雍正元年任懋勤殿首领太监,雍正五年升为副总管太监,此后雍正八年直到雍正驾崩,都是总管太监。而且得雍正破例获赏当铺,可见深得雍正宠信。苏培盛在雍正驾崩后,一直活到乾隆十二年,死后葬于恩济庄。是有墓碑并留下拓片的太监之一。
若按剧中所演雍正皇帝上台之后继续重用康熙皇帝留下的太监应该有以下原因:
一、帝王心术,雍正九死一生坐上皇位后,稳固皇权,坐稳皇椅是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所以他需要稳定朝局,而李德全就是关键。李德全是康熙心腹,他那张嘴就是康熙遗诏,谁敢怀疑,实质是借李之口施行康熙的余威。
二、李德全无论对康熙还是雍正都忠心耿耿,为人沉稳,在九子夺嫡中不偏不倚,不站队任何一位皇子,他知道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专心做好自己总管的事。因此谁做皇帝都会重用这样人品之人,毕竟挑一个合格的大内总管也不容易。
三、雍正上位合法性倍受怀疑,如雍正此时换掉原班人马,就是心虚的表现,就无法稳定人心,更无法体现自己合法继承的正统地位。把死对头八阿哥提拔为总理王大臣就是明证。
所谓的“宦官”就是俗称特指太监一干人等,往往人们有些出错,以为宦官即是当官的,其实“宦官”即是太监的专用词。历朝历代,只有满清一代对“太监惩治”最严,有无数太监因为多嘴死于杖下!
满清王朝入关后,顺治帝就颁布旨意命工部制作铁牌子,谕旨雕刻满汉文字《后宫太监人等干政杀无赦》立于内务府、慎刑司、加上太监经常出入之地,予以警告太监。
由于满清入关对太监宫女等管理及严,这就纠正了明代太监干政的恶习,太监练习了他们的份内本领。
太监不管前朝与后朝事
太监宫女的嘴是有规矩的,凡是与朝廷的公务有关事项一概不允许打听、过问、传说、更不得与外界勾搭联欢、结交朝廷内外大臣。
雍正帝登基后,知道“内务府”管的太监基本守规矩的,太监就是他们的饭碗,在严格的规矩面前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被杖毙。
十四阿哥胤禵守景陵的太监为了给十四爷传信,犯事了!
不过有一件事发生在是四阿哥胤禵的身上,那就是在他的守陵期间他的伺候太监帮他通风报信被发现,雍正帝特意派御前侍卫“图里深”前去彻底索拿并全体撤换,包括宫女!
这些太监宫女遭到了雍正帝的亲自惩罚,有的杖毙,大部分被遣出。
与十四阿胤禵有救命恩情的红颜知己“乔引娣”就那时被雍正留在身边这也是因为太监引起的对胤禵的惩罚
太监宫女不参与门派
所以,对于太监有明确的规定,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想想看:这些阉人为了活命连“卵”都没了,再违规就剩下小命了,敢乱说乱动吗?
就说那老太监总管“李德全”,那是雍正帝在当雍亲王爷兼着“领侍卫内大臣”,就管着内务府,岂能不知康熙帝身边太监如何。
不过这些阉人在满清后期开始张狂起来,那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崇,比如“安德海、李莲英”等等。不过他们的下场都不好,死的很凄凉。
在满清王朝,关于太监已经在满清入关后制定了严肃的管理制度,所以,无论他是哪一个朝代下来的太监,只要活命,就得规规矩矩。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雍正皇帝登基后,继续使用康熙皇帝的贴身太监李德全,实际上这就是在向朝臣传递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他对前朝大臣的包容。
《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在继位之前可以说是坚定地贯彻了康熙希望他成为“孤臣”的要求和期待,不结交朝臣,不网罗党羽,一心办差,刚正不阿,成为了朝臣口中的“铁石心肠冷面王”。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在登基之初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朝中没有足够的基础,能够相互信任并且委以重用的人并不多,似乎除了十三爷胤祥、年羹尧、李卫、田文镜,还真的就找不出来其他人了。
尽管,康熙在临终前做了一系列安排,用各种方式给雍正留下了张廷玉、马齐、隆科多等肱股之臣,可终归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便是雍正对于他们没有戒心,可是这些人多少也是会对雍正有所防备。更别说朝中的其他大臣了,他们或多或少都与雍正的政敌八爷党的一众皇子,特别是八阿哥关系密切,有的更是在之前的“百官推举新太子”的过程中举荐、支持过八阿哥的,这些人此时此刻最为首要的任务便是保命以及重新站队,对于雍正更是充满了畏惧。
在这样的情况下,稳定朝政,安抚人心,成为了雍正首先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于是他做三个举动,第一,让自己的政敌八阿哥胤禩出任总理王大臣,委以了重用;第二,就是全盘接收康熙朝时期的官员,没有做调整;第三,继续使用康熙的贴身太监李德全。
可以说,这个继续使用康熙的贴身太监李德全,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招数。
首先,李德全是皇帝的贴身太监,始终跟随皇帝左右,大臣们可以说随时对地都能看的见,宣传效果特别的好;
其次,李德全自康熙时期就是皇帝的近侍,在朝中有着一定的人缘、声望还有人气,能够对雍正安抚人心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再次,也是最为关键的,这是雍正在告诉朝臣,自己连一个太监都容得下,特别是李德全这个贴身的太监都继续留任原职,没有安排替代,目的也是为了让大臣们放心。
雍正继续留用李德全,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问心无愧,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李德全作为陪伴康熙时间非常久的贴身太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康熙的想法和心思都是非常了解的,因而雍正继续留用李德全,也是考虑到其舆论的效果。
一方面,雍正不去找自己府上的人或者其他人替代李德全,说明此时的自己对于登上皇位是问心无愧的,另一方面,则是证明了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是真真切切的是由康熙传位后进行的登基,站在雍正身边的李德全便是最好的证明与见证。
当然不得不提的,李德全的专业能力还是很强的。
如果单靠溜须拍马、察言观色,并不足以让李德全在皇帝身边服侍如此之久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李德全的专业能力还是有的,不管是伺候康熙还是次后雍正,不管是安排起居事宜,还是指派太监宫女调度,李德全都做的是井井有条。
也正是有着这份专业能力,再加上李德全对主忠心,而又不失一些识人的本事,使得李德全不仅为两位皇帝所信任,就是在皇子和朝臣中,也有着极高的威望,因而雍正才会放心的将其放在身边。
至于雍正府上原来的太监高毋庸,小说原著《雍正皇帝》中说他是进了宫了,电视剧中,邬思道猜测是被雍正除掉了,毕竟在此之后高毋庸确实也就没有再出现了,不过我更认为高毋庸是留在了雍正的潜邸,毕竟王府还是要有人来打理和看护的,而熟悉王府一切的高毋庸,必然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向敬之
雍正即位,沿用康熙的太监,所指李德全。
李德全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小说和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宫锁玉心》《步步惊心》中虚构人物。二十多年前,张国立、邓婕夫妇所主演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三德子也该是李德全的另一种名字。
不论是李德全,还是三德子,都是康熙近侍太监、大内总管,对主子忠心耿耿,不惜拼命。
这样一个著名的形象,只是文艺工作者的杜撰,或说是组合式拼凑。其原型当是康熙朝的梁九功、魏珠与雍正朝的苏培盛。
萧奭《永宪录》卷二上写道:雍正元年二月,“先朝总管太监梁九公自缢于景山。九公幼侍圣祖,与魏珠俱加信用。朝臣多相交结。后以犯法,年老宽恩,拘系景山,畏罪自尽。上念其勤劳,特加轸恤,给银发丧”。
“梁九公”,即梁九功。他因罪被拘禁景山,畏罪自杀。虽得到雍正宽大处理,但无疑不得雍正喜欢。
而与梁九功一样深得康熙喜爱的魏珠,曾在康熙弥留之际,向还是雍亲王的雍正送消息示好,也遭到雍正奖励一城实则软禁的变相打压。这有两种可能,一是雍正继续维持不许宦官干政的禁令,二是雍正制造康熙早定其为储君的证据。无论是哪种原因,魏珠都不得雍正信用。
苏培盛是康熙朝留下的太监,但并没有在康熙身边服务,而是雍正潜邸的近侍太监,很得主子欢心。雍正即位后,他出任懋勤殿首领太监,后升为副总管太监、总管太监,活到了乾隆十二年。
雍正对苏培盛的宠信,是一个极致,即便雍正极其喜爱的皇弟庄亲王允禄、皇子宝亲王弘历批评他的违法乱纪,也会遭致雍正严斥。电视剧《甄嬛传》中安排了一个场景,雍正宴请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年羹尧恃功骄纵,要苏培盛为其夹菜,顿时引发现场气氛紧张,雍正强烈不满,认为是无人臣礼的一种表现。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欢迎关注,为您解惑】
题目指的应该是针对小说或者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情节所说的,在《雍正王朝》里,总管太监李德全确实是侍候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而且备受信任。但李德全是小说杜撰的人物,真实历史并无其人,这个人物应该是《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先生首创的,而且往后很多电视剧皆沿用这个角色。
真实的历史上,康熙和雍正的近侍太监其实并不是同一个人。康熙的近侍太监是梁九功,而雍正的近侍太监是苏培盛。而且更关键的一点是,梁九功在雍正继位后就自缢身亡了,因此也不存在他能继续伺候雍正这一说法。
梁九功在康熙一朝,备受康熙喜爱和重用,康熙曾说他“梁九功人甚伶俐”,但后来梁九功依靠圣宠,作威作福,最后失去康熙的信任和宠信。有人甚至把梁九功的死归根于雍正的阴谋夺位,把他说成是被雍正逼死的,羽菱君认为这有待考证。清代史料《永宪录》中记载了梁九功的死:
卷二上·雍正元年·春二月。先朝总管太监梁九公自缢于景山。九公幼侍圣祖,与魏珠俱加信用。朝臣多相交结。后以犯法,年老宽恩,拘系景山,畏罪自尽。上念其勤劳,特加轸恤,给银发丧。
而苏培盛相对来说会比较特别一点,因为他是跟雍正从藩邸进宫的,在藩邸时就是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近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雍正登位,其故时藩邸眷属也一众受荫,苏培盛也得到升迁机会。雍正元年任懋勤殿首领太监,雍正五年升为副总管太监,此后雍正八年直到雍正驾崩,都是总管太监。而且得雍正破例获赏当铺,可见深得雍正宠信。苏培盛在雍正驾崩后,一直活到乾隆十二年,死后葬于恩济庄。是有墓碑并留下拓片的太监之一。
这就是康熙和雍正的两代近侍太监,可作为《雍正王朝》中如题目所说的能伺候这两代帝王的太监李德全的原型,包括《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中的三德子,应该都是从李德全衍化出来的。至于剧中为什么雍正继位后要沿用李德全,我想大概是因为李德全无论对康熙还是雍正都忠心耿耿,为人沉稳,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雍正的光明正大,否决他阴谋夺位的观点,沿用康熙最信任的近侍太监,谣言不攻自破。不知各位看法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个人观点,为你解惑,不正之处,敬请指出,洗耳恭听,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皇帝上台以后,前朝老臣一般没有几个还受重用,新皇帝一般会任用自己看好的人,太监也一样。一般来说,皇帝驾崩,服侍他的太监们一般都要去给老皇帝守陵。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题主所说的,雍正继位之后就继续任用了李德全。
雍正继续任用李德全是有理由的,李德全很会做人,平时处事圆滑,滴水不漏,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专心做好自己总管的事。
举个反例,高无庸,是四阿哥胤禛的心腹太监,在他继位之前做了太多的见不得人的事,听了太多不该听的话,坎儿就是他去逼死的,所以,高无庸在雍正即位之后,很快就消失了。
李德全虽然一直在宫里,整日陪伴着皇帝,接触的大臣皇子肯定也不少,但是他从来没有卷入任何政治事件或者皇储之争,不仅事情做得好还能够明哲保身,所以不管谁做皇帝对于这样的人都会继续任用,毕竟挑一个合格的大内总管也不容易。
有的太监勾结皇后皇妃,有的太监是大臣的眼线,有的太监是皇子的眼线,有的太监野心很大,自成一派,联合其他太监妄图把控朝政,所以,历史上很多太监在老皇帝驾崩之后结局很惨,而李德全是个安分的人,深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青睐,所以能够继续被重用,并且善终!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
题主的题目应该源自电视剧《雍正王朝》,其中的太监总管李德全在康熙死后被雍正继承下来,继续得到重用。
真实历史并非如此。
二月河笔下的李德全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而是多个太监的综合体,有据可查的主要有三人:梁九功,魏珠,苏培盛。
其中的苏培盛因为《甄嬛传》变得家喻户晓,且他是雍正嫡系,在此不做详述,主要说说前两位。
梁九功是康熙的宠臣,早年风光无限,康熙帝给太子选太监的时候就拿梁九功举例:即如梁九功人甚伶俐。可见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
但在此后,文献中关于梁九功的记载就变得十分稀少,康熙48年出现在曹寅奏折上,再出现就是雍正元年,据《永宪录》记载:先朝总管太监梁九公自缢于景山。
至于原因,也有记载:九公幼侍圣祖,与魏珠俱加信用。朝臣多相交结。后以犯法,年老宽恩,拘系景山,畏罪自尽。上念其勤劳,特加轸恤,给银发丧。
另外一个是魏珠,魏珠是康熙帝晚年的心腹太监,此人的下场稍微好点,康熙去世后,魏珠奉命前去监造陵寝,在此期间被人举报在皇陵附近私自监造房屋,影响了皇陵的风水,按律凌迟处死。
但雍正放过了他,在旨意中写道:魏珠侍奉圣祖多年,朕不忍加诛,仍看守,另有发落,内务府封锁家产人口。
梁九功与魏珠为什么在主子去世后下场如此凄惨,历史没有记载,日慕君认为与雍正巩固权力有很大关系,康熙晚年九子夺嫡,身边的太监或多或少被卷入权力斗争,以魏珠为例,《清世宗实录》中记载他曾经结交八阿哥允禩,而允禟令其子管太监魏珠叫伯父,可见魏珠牵扯之深,后来被雍正追究责任,借此打击八爷党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电视剧中的李德全,可能作者更希望借此希望凸显雍正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以及勤政爱民的一面,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题主说的是太监总管李德全。在说李德全被雍正继续重用这事之前,先说下另一位太监高无庸。
在雍正登基之前,高无庸是雍正潜邸(雍亲王府)的太监总管。但是,等雍正登基以后,高无庸消失了。雍正身边的太监换成了李德全。那么,高无庸去哪里了?被雍正灭口了!
高无庸被灭口的事,在十三爷去给邬思道送行的时候,邬思道说起过此事。当时,邬思道劝十三爷要辞掉“铁帽子王”的赏赐,与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了难”。十三爷不信雍正是这样的人,于是,邬思道说:明日,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被灭口)。
高无庸知道的太多了,雍正上位之前的所有秘密,基本上他都知道。包括坎儿的死,都是高无庸带人办的事。
而李德全这个人,懂得怎么做一个好奴才。他为人处事圆滑,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他从不参与阿哥之间的争夺,对任何人都是毕恭毕敬的,而且只忠于皇帝。
太子卖官鬻爵的事被大阿哥发现。大阿哥领着这些买官的人向康熙告密。此时,李德全是在场的。但是,等太子来的时候,问李德全怎么回事的时候。李德全却说自己不在场,只有大阿哥和皇上在。一句话,把自己摘出去,不泄露消息,也不得罪太子。
李德全的智慧,在奴才里面绝对是拔尖的。这种明哲保身,各守本分的做法,让雍正没有理由换他。而且,雍正初登大位,原来府里的大总管已经被自己灭口了。他在宫里也需要李德全这样的宫里老人给自己出力。所以,李德全得以继续被雍正重用。
(文|勇战王聊历史)
通晓古今的互百哥来解答,欢迎大家积极评论,让知识互动起来!
真实的历史上,康熙和雍正的近侍太监其实并不是同一个人。康熙的近侍太监是梁九功,而雍正的近侍太监是苏培盛。而且更关键的一点是,梁九功在雍正继位后就自缢身亡了,因此也不存在他能继续伺候雍正这一说法。
如果想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欢迎登录互动百科官网(www.baike.com)或下载互动百科APP,每天都能涨知识!
历史上康熙的心腹太监是梁九功、魏珠,雍正的心腹太监是苏培盛,而且雍正登基后梁九功、魏珠都没有得到善终,自然也就不存在被雍正重用了。
所以题目应该取自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大内总管李德全被雍正留用,继续成为大内总管的情节。
《雍正王朝》中出现这样的安排,这其实都脱离不了一个帝王心术!
政治从来都是残酷的。在争夺权力的路上,尤其是争夺最高皇权的宝座,斗得你死我活是一种常态。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电视剧中,老四胤禛躲过了无数的明枪暗箭,经历了九死一生后才坐上了皇位,所以稳固皇权,坐稳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就是他要做的第一件事。
老八胤禩背后的势力不容小觑,他才会组织人员实行逼宫的举动。
稍有不慎就有翻车的危险,胤禛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他需要稳定朝局,而李德全就是关键。
用李德全来凸现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借太监的口施行康熙的余威,这是雍正初登皇位后的一步重棋!
李德全在剧中毕竟是康熙的心腹太监,也是大内总管,知道的事情往往是旁人无法知道也无法验证的。
只要他张嘴这是康熙遗训,那是康熙遗诏,谁敢质疑?谁能质疑?
何况李德全在九子夺嫡中不偏不倚,不站队任何一位皇子,只是做好自己身为皇家家奴的本分,这样的大内总管说出的话才有信服力!
胤禛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博弈高手。
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他,还是影视剧中虚拟的他,能从绝对的劣势下坐上皇位,并能迅速坐稳皇位,不得不让人叹服!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准备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就是胤禛登基后,为啥不再用高无庸了?
按道理,高无庸是胤禛龙潜藩邸时,雍亲王府的大总管,能坐上雍亲王府的大总管,可见高无庸很得雍正的心,可为啥一个使了那么长时间,又使的很顺手的高无庸,咋就在登基后不使了,反而使先皇使唤过的李德全呢?别急,今儿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
在《雍正王朝》里,虽说高无庸的出场镜头还没有一个丫头年秋月多,但从这些镜头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出,高无庸是雍亲王府的大总管,就连李卫和高福的差事都是高无庸来安排,可见高无庸的权力还是有点的。
但在电视剧里,自从雍正登上皇位后,不仅没有启用高无庸,关键是连高无庸的人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就非常奇怪了,原先如此得力的助手,咋说没就没了呢?这背后比存在蹊跷啊。
想想高福出事后,临走前的那一晚,正是高无庸送高福“上的路”,从这一点顺藤摸瓜,我们不难想出:高无庸极有可能步高福的后尘了。
为啥?因为高无庸知道了雍正太多的秘密,高无庸作为管家,府里大大小小的事儿,没一件逃得过高无庸的眼睛,什么邬思道与雍正出谋划策夺嫡啦,什么邬思道、雍正李卫高福谋划查抄万用当铺啦,什么如何继续举荐十四爷当大将军王啦,什么帮助十三爷私藏郑春华啦,什么知道高福泄露秘密,除掉高福啦。雍正所做的所有事儿,高无庸都有参与。
还记得十三爷送邬思道离开北京时,在离别之际,邬思道给十三爷留下的一句话:凡是在王府专一办秘密差事的人,今晚恐怕。。。。,正是这句话,一下子就透露了非常多的信息,也正是这句话,足以来解释高无庸在雍正登基后为啥没有再出现的原因。
高无庸既然已经除掉,那雍正登基之后,当然还是使唤先皇留下的李德全,一个是因为实在没太监可使唤,另一个也是因为李德全确实好使唤,可以说和雍正也熟悉,先皇在位时,就是李德全,作为皇子的胤禛,怎么会和李德全不熟悉呢。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清代家法森严,不是你在辫子戏看到的太监弄权搬弄是非的,即使出了安德海也被丁宝桢杀了暴尸街头了!雍正是比法家还严苛的皇帝,当时的太监都被改了本性,都以秦赵高三字为姓氏,就是提醒亡秦的是宦官赵高!
雍正是否重用康熙朝的太监,未加严格考证,既然有此一问,姑且分析三个原因。
第一,稳定人心,以正视听。
众所周知,雍正是否合法继位,一直以来争议不绝。想来这些争议也不会空穴来风,作为雍正来讲,在争议之中换掉原班人马,就是心虚的表现,就无法稳定人心,更无法体现自己合法继承的正统地位。不光是太监不用动,就是前朝老臣,他也保留了大部班底,而且把死对头八阿哥提拔为总理王大臣。如果雍正真要换太监,还不如索性把异己一并清除,且不更加清爽愉快。
第二,老马识途,以利工作。
康熙在位近61年,期间自然培养了不少能参善谋的宦官,而这些宦官既然入得了康熙的法眼,至少忠诚度和能力水平还是具备的。最为关键的是,雍正初登大宝,百废待举,有这些识途的老马仔辅助,能够提高办事效率。说实话,雍正一辈子也没调教出几个能人,让他百忙之中再抽时间调教太监,实在是难以偷闲。
第三,怀柔之术,以示胸襟。
雍正在即位前,一直以冷面王而著称,朝廷官员和宫里太监应该都得罪不少。而太监们都是无后之人,属于断了念想的群体,他们只要这辈子过得风光就足以满足。因此,换人,既有选人之难,又有识人之忧;而不换,这帮老太监只会心存感激,兼以死心踏地追随。这样的怀柔之术用在太监身上有效,但用在隆科多身上就没有用,因为隆中堂并没有断了念想,他还喜欢玩脚踏两只船、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把戏。
雍正上位后,可用的人,靠谱的人都不太多,整个朝野遍布八爷党的人,他也在考虑,换了李德全,他还能用谁呢?再者说,李德全聪明,该问的不该问的,该干啥不该干啥,他完全分得清,另外就是图里琛和张婷玉他们这几个老班底是康熙留下的,也都是可用之人,也很忠诚,所以就将就着用吧!
在雍正朝当官也好,为吏也罢,都是小心翼翼的伺候着这个工作狂!
- 下一篇:中国象棋界,能够被称为一代宗师的棋手有哪些?
- 上一篇:有哪些唯美简短的句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