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秦朝是在六代人不懈奋斗之下建立的大秦,要知道当初秦国地盘很小,由于秦始皇的祖先替西周喂马有功,周天子赐了秦始皇祖先一小块地。
经过上百年的惨淡经营,最后在近6代人的奋斗之下,秦国才逐渐强大起来。
这六代人分别指:1.秦孝公赢渠梁、2.秦惠文王赢泗、3.秦武王嬴荡、4.秦昭襄王嬴稷、5.秦孝文王嬴柱、6.秦庄襄王嬴异人。
然而百年大秦基业,却亡在了秦始皇儿子这一代,为什么秦朝二世而亡了?
有人说秦朝亡在赵高手上,说赵高“指鹿为马”把持朝政。有人说秦朝亡在胡亥手上,说胡亥不理朝政昏庸无能。还有人说秦朝亡在李斯手上,说李斯是精致的自私之人,如果不是他矫诏立胡亥为帝,仁慈宽厚的公子扶苏为帝,可能不会这么快就灭亡。
这些说法有道理,但我觉得不是根本原因,胡亥昏庸无能,赵高把持朝政,朝中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忠臣力挽狂澜?
当赵高指鹿为马的时候,为何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和赵高理论?
当胡亥被杀的时候,为何没有一个大臣出来救皇帝?
就连秦始皇被荆轲追着刺杀的时候,满朝文武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没有一个人为皇上挡刀,仅有一个御医扔出了他手中的药罐,群臣为什么这么冷漠呢?原来秦朝对待有功之臣太黑了,六个有功之臣死得太冤了,这是造成群臣冷漠和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六个有功之臣分别是吕不韦、魏冉、白起、范雎、张仪和商鞅。
首先说吕不韦,他是秦始皇的相父,秦始皇的老爸秦庄襄王嬴异人的恩人,吕不韦用家中的财富把秦始皇他爹送上了王位,秦始皇的老爸去世后,秦始皇这才当了皇帝。可以说没有吕不韦的当初,就没有后来秦始皇的地位,也就谈不上秦始皇统一六国。
就是这样一位功臣,最后被秦始皇逼着喝了毒药,吕不韦用自己全部家产打造了秦始皇的王位,秦国之大难道就没吕不韦一片生存之地吗?
魏冉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的舅舅,秦昭襄王名叫嬴稷,他是芈月和秦惠为文王的儿子。本来嬴稷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由于异母哥哥秦武王嬴荡举鼎累死了,赢荡没有子嗣,嬴稷在舅舅穰侯魏冉的帮助下继承了王位。说实话,没有他舅舅魏冉的支撑,怎么会轮到赢稷继位呢?到后来嬴稷翅膀硬了,把舅舅的相权剥夺给了范雎,把舅舅迁出国都,魏冉最后郁闷而死。
嬴稷对舅舅如此,对他的母亲芈月和众兄弟也是如此,芈月(宣太后)被幽闭在宫郁闷而死,两个弟弟泾阳君和高陵君被赶出了关外。
被嬴稷重用的范雎也没落得好结果,范睢为嬴稷献上了“远交近攻”之策,逐步蚕食秦国周围的赵、魏、韩,为秦国立下了不世之功。
长平之战后,范睢一直提拔的恩人郑安平降赵,加上之前王稽通敌被诛,还有范雎鼓动秦昭王杀白起,过后昭王后悔了,诸如此类的原因,最后秦昭王罢了范雎的相位,逼着范雎喝毒酒而亡。
白起死得更冤,号称战神的白起杀敌上百万,长平之战几乎要灭了赵国,由于功高受到范雎的嫉妒,范雎不断的给白起穿小鞋,将相失和,在灭赵的过程中,由于白起患病,率军行动迟缓,秦昭王听信范雎的谗言,最后赐白起自栽,一代战神没死在战场,却死在了小人和君王之手。
如果嬴稷不下令,谁敢杀战神?啊,对了,白起是穰侯魏冉举荐的。
张仪也是一个冤鬼,他被秦惠文王嬴驷赏识,是秦国的外交家,他说服其他六国依附秦国,即所谓的连横击破六国的连纵。张仪身背六国相印,却时时处处为秦国着想。秦惠文王死后,其子秦武王讨厌张仪,认为他只会耍嘴皮子,武王听信谗言,逼走了张仪,张仪回到老家,发现妻子被派来的杀手杀死了,张仪落得一个家破人亡。
要说死的最冤的是商鞅,商鞅被秦孝公赏识,其变法造就了强大的秦国,然则商鞅变法触动了宗室权贵的利益,当时的太子嬴泗也不配合变法,触犯了商鞅的律法,商鞅为了律法的尊严,对太子的老师进行了处罚——墨刑,从此就和太子嬴驷结下了梁子。
秦孝公一死,太子继位,嬴驷在宗室和老师鼓动下应是报复商鞅,最后把商鞅车裂了,商鞅的变法却保留了下来。
大家想一想,没有这6个人秦国能强盛起来吗?有句话叫做“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念完经打和尚”,包括秦始皇在内,秦国的君王伤透了大臣们的心,于是就出现了秦朝灭亡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救国,这就出现了秦始皇被荆轲追杀时,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挡刀的局面,没人为秦朝尽忠,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秉烛读春秋
奋六世之余烈的确很不容易,但是大厦将倾,也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秦始皇本人和秦二世,其实都需要为秦朝的灭亡负责任。
现在很多人觉得,秦朝的灭亡,完全是秦二世的责任,这是不对的。秦二世只是触动了灭亡的导火索,真正的根源,还是在秦始皇这边。
一、秦始皇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过分地急功近利。
对秦始皇来说,一统六国只花了10年时间,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他自然是非常高兴,甚至于自满得意。
秦始皇的确有骄傲的资本,谁让他做到了前无古人的事情呢?可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秦始皇觉得,没有自己做不成的事情,因此急功近利的事情也就逐渐出现了。
1、统一六国花了10年,但是统一文化,却想在瞬息间完成。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不仅要征服这六国的贵族和军队,还想要从思想上彻底征服对方。这就比较厉害了,不过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对。
按道理秦始皇应该要从修改教科书,加强思想教育方面下手,逐步用秦国的思想,取代六国之人的思想,进而完成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
可是秦始皇有这么做吗?他并没有,这哥们实在是太急功近利了,想要统一思想文化,所以就把六国的史书都给烧了,只准大家看秦国的史书。
这你就有点过分了,我们的国家已经没了,你还要毁了我们的历史吗?历史就是祖宗们的事情,毁了历史,就是否定了六国百姓和贵族们的祖宗。
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是触动了六国百姓们的根本尊严,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你秦始皇现在嚣张,等到你没防备的时候,我们肯定是要对你下手的。比如说张良暗杀秦始皇,就是最好的例子。
还有就是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这些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让六国百姓改过来,甚至可以说有些人一辈子都改不过来了,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但是秦始皇想要在几年之内就彻底改好,这也引起了百姓们的强烈反对。
虽然统一这些东西,从大局上出发,是有很多好处的。可是若干百姓思维僵化,已经改不过来了,强行让他们更改,只会适得其反。
2、强推郡县制,没有妥善处理好六国贵族。
秦始皇最大的一个贡献,那就是在全国建立了郡县制。这哥们不相信自己的家人,也不想让手下的功臣继续成为地方上的王侯,他认为全天下能够世袭的,只有他和他的子孙。
其余的所有职位都应该是能者居之,因此颁布了郡县制,废除了周朝800多年的分封制度。这件事对秦国乃至天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因为过去六国依旧还是搞分封制,一个君一个侯都可以有封地,他就是这个封地上的土皇帝。一时间所有人也都改不过来。
尤其是六国的贵族们,这帮人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别看现在他们的国家被灭了,那只是暂时性让秦国占了上风而已,他们虽然元气大伤,可实力依旧保存着,就等着什么时候一呼百应了。
因此秦始皇为了强行推行郡县制,没有妥善安置好六国的贵族,以至于后来六国贵族们纷纷起兵反秦,瞬间就灭了秦朝。
其实秦始皇只要先给他们一点好处,比如每个贵族一定的封地,以此安抚住他们躁动的心,随后再慢慢瓜分他们的地盘,渐渐取消分封制,那么事情岂不是水到渠成吗?
很可惜,咱们秦始皇大爷可没有这个闲工夫,反正没人打得过自己,谁敢不听自己的?所以强行推行郡县制,导致了后来六国贵族们的暴动。
3、大兴土木,造成了劳民伤财的局面。
秦始皇大兴土木的例子,其实就比较多了。主要的项目有长城、阿房宫、秦王宫、秦始皇陵墓、通往全国的高速公路、郑国渠和灵渠等等。
这些工程,其实有很多都是有利于后世的,比如说长城,在封建王朝,一直都是抵御北方强敌的重要防守工程。
还有咸阳通往全国的高速公路,可以让刘邦项羽在最短的时间里,灭掉秦国。郑国渠和灵渠更是成为了灌溉两千多年的重要水利工程,利国利民两千多年,实在是不简单。
如果说给秦始皇个三五十年,去做这些项目,那大家提到秦始皇绝对个个竖起大拇指,表示这可真是千古一帝。
可是秦始皇偏偏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的项目,这可就要了当时秦朝人的小命了。哪个项目不要几十万人参与呢?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导致了秦朝后期,大量百姓觉得日子太辛苦了,所以主动跟着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波人起义了。
其实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几代人来完成,比如说秦始皇就搞一个秦始皇陵和郑国渠就挺好的了,再让秦二世去搞长城、灵渠,秦三世再搞剩下的工程。
这样一来受苦的百姓也就少了一点,大家反抗的情绪也就没那么强烈了。细水流长才能保住秦帝国的未来,可惜秦始皇当时太骄傲,忘记了细水流长的道理。
总结:秦二世能力不够,所有弊端都暴露了出来。
其实没有赵高在,秦朝也长不了。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已经给秦朝的灭亡埋下了很多定时炸弹。只不过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时间还没到罢了。
等到秦二世上台以后,他的能力太垃圾,导致大权都给了赵高。赵高除了为自己谋利外,也不会处理国家大事,因此把所有的问题都给耽误了下来。
这么一搞,那秦始皇时期所埋下的那些矛盾,全部在这一刻爆发了。这就造成了若干起义军的崛起。先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后有项羽这些六国贵族的后裔。归其根本原因,就是秦始皇没有处理好秦帝国和百姓、六国贵族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史记》
看到这个问题,水一白突然想到最近大火的基金和股票。炒股的朋友都知道,手里的资金翻倍需要8个涨停板(10%),而再减回来则只需要4个跌停,创业时跟守业时的心态,以及面临的问题其实都是不尽相同的。常听人说“老头子创业那么辛苦,你小子可倒好,败家败得忒快了”,这句话用在大秦帝国身上似乎也挺合适的,毕竟“奋六世之余烈”才换来的统一,二世就败回去了,也是挺悲剧的了。
更何况,秦人原本可以避免二世而亡的。
一、大秦帝国之崛起
话说大秦帝国的崛起可真是挺不容易的,它不像人家那些根正苗红的分封国家,开局就有块不错的土地,人丁兴旺的,它是靠着祖上非子给大周朝天子养马,才混到的秦地。最初的秦地在甘肃天水附近,主要干的活还是给大周朝养马,好在这中间可以有点油水可捞,慢慢地算是发展起来了一点势力,不过,日子还是苦,他们一方面得听大周朝的指挥,另一方面还得面对西边戎族部落的抢掠。
这之后的几百年,基本上就是大周朝被打得跑到东边的洛阳,然后秦人与戎人不断地战斗、发展、壮大,一点点地把原来周朝被戎人夺走的关中平原抢回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与中原强国抗衡的秦国的过程。
这个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上秦人可是奋斗了好几百年呢。尽管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曾短暂争霸,但秦国长期不被中原强国认可也是事实。所以,西汉大才子贾谊说“奋六世之余烈”倒也是事实,也正是从“商鞅变法”时的秦孝公开始,历经六任君主,才算是给秦王嬴政打造了良好的根基,让秦皇得以统一六国。
二、大秦帝国之衰亡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秦国发展这六百多年时间里,真的极少出现像那些中原大国一样的“败家事儿”,像秦武王那样举个鼎就把自己砸死的,已经算是秦国少有的不太成器的君主了。这一方面是由于秦人一直以来的处于“危局”之中的心态,二来也是秦人良好的创业传承所致。
秦王嬴政流着秦人的血,办得自然也是秦人一直以来想办的事儿,最后他也确实成功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军队也一样推倒了很多城市的城墙,掳掠了很多的妇女和珠宝,随后又奴役着六国的壮丁修筑长城、骊山陵墓、驰道,以及不可尽数的宫殿,并改变了六国子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被管理的方式。
毫无疑问,六国子民能够感受到统一带来的安定,即远离战争的幸福,但与此同时,也忍受着长期的压迫与奴役。这是痛苦的A面与B面,当B面带来的痛苦超过A面可能带来的预期,战争就自然而然地爆发了。
三、秦如何能不二世而亡?
其实道理跟炒股一样,及时止损就可以了。
秦朝末年,反秦的军队那么多,发展得那么快,关中依旧可以安枕无忧。其原因就是秦国的百姓依旧过着太平的日子,受奴役的是六国子民,并非秦人,自然秦人的反抗之声很小。
对于当时的秦人来说,更关键的是守关,而不是平叛。
依函谷关、武关之坚固,又岂是周文、刘邦那般轻易攻破的?
后来者刘邦凭借秦人军队的力量,最终击败了项羽,而秦人自己的君主却不能固守关中,其关键就在于,秦人完全没有认识到现实,依旧活在幻想之中,秦二世这个“败家子儿”以及赵高这个“催命符”最终导致了秦二世而亡的命运。
有人说,如果把秦二世换成扶苏或者秦始皇活着,也许一切就不同了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1、他们是有机会阻止战争的爆发的。
毕竟秦始皇的本意也不是奴役,而是建设。
扶苏如果能减缓徭役,情况可能也会不同。
只不过,留给他们的时间实际上都不那么多,毕竟给秦二世的时间也不过半年之久。
2、他们应该能更清楚认清当时的局势。
秦并非无人可用,而是无人会用。
撤回了王离,不但河套拱手让给了匈奴,自己的军队还被项羽“生吞活剥”。
好好的蒙恬被无情赐死,以少府身份东挡西杀的章邯最后却被逼反。
这都是胡亥和赵高的“功劳”,换成秦始皇或者扶苏又何至于此呢?
有时候,我们也只能慨叹:
秦二世而亡,虽有始皇之故,但其责还是在二世啊。
秦朝奋六世而建,却二世而亡,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我个人觉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是秦统一六国之后,政策转型不及时
秦国奋斗六世强国崛起时期,和秦统一六国创建大一统王朝之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秦国时期,可谓是最强大的天下方国,自从“商鞅变法”施行法家政策,脱胎换骨,强势崛起国力独领风骚,历经六世图强,冠于七国!
所谓“马上得天下”对秦国来说再合适不过啦,但是治理国家依然实行老一套严苛的法治,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啦!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本应顺势而为推行王道,施行“仁政”,取信于民,休养生息,积蓄民力,稳固统治(尤其是六国贵族尚在,天下刚统一之时)
然而,秦朝统一后,对外穷兵黩武,战匈奴,收百越;对内苛捐杂税,继续实行严刑峻法,大修万里长城,建阿房宫,修皇陵,导致民生凋敝,百姓不堪其苦,潜在的危险蠢蠢萌动。
再说一例印证,在大规模起义爆发后,秦朝的官员因为镇压不力,办事误期,转而加入起义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严酷的法制让官员都害怕,庶人更是民不聊生。
第二点秦始皇不立王后,导致帝国继承人的选立出现巨大漏洞
秦帝国建立后,高压的法治,造成了的权力过于集中。秦始皇死后,权力出现真空,给了李斯和赵高运作的空间,李斯为了一己之私利,弃知遇之恩于不顾,导致长子扶苏身死,蒙恬自刎,堪称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推手!
始皇帝因为其母的影响,奉行不立王后,在后来被证明也是昏招,看似一劳永逸永远解决了外戚干政的问题,实则让王族没有嫡系血脉,国无储君传承混乱,结果祸起萧墙,帝国崩塌。仁义之子扶苏没有被立储,纨绔子弟胡亥继位,沦为权臣的傀儡,王族被屠杀殆尽,帝国摇摇欲坠。
第三,六国贵族犹在,复辟势力一直隐而未发,蠢蠢欲动
秦武力统一六国,但是六国势力传承日久,子孙还在,六国贵族留存下来不在少数,这些复辟势力一直都在隐而未发,等待时机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六国贵族时刻不忘复国大业,可惜秦朝建立之后也一直未能深度致力于聚拢民心,施行仁政,广布德政,给六国复辟势力,留下了可乘之机。
最后,大肆屠杀忠良,国家的文臣武将为之一空,起义烽火进展太快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一时间六国贵族复辟势力裹挟其中,泥沙俱下;反观秦朝的庙堂,由于赵高阻塞视听,独揽生杀大权,更有极尽“指鹿为马”之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文臣武将被屠杀殆尽,朝廷没有干才扑灭起义烽火。由于秦国严酷的法律,镇压不力
章邯最后率军出征,主力竟然是刑徒军,更可悲的是章邯打胜仗,回朝被赵高所忌会死,打败仗按秦法当斩,心灰意冷,最后战败投降项羽秦帝国的崩塌已经无可挽回。
以上四点原因,导致功业赫赫,不可一世,意欲万世不灭的秦王朝二世而亡,其中的原因和教训是值得所有人深思,引以为戒的!
争霸用法学而治国用儒学是后来证明的成功经验,秦国当时争霸与治国同样用法家,这是秦很快亡国的根本原因。
创业未完,接班人出问题。
人心向背 决定了暴秦的统治, 。
车同轨 ……到现代阎老西同了吗?粤语 疆语 藏语 ……普通话同文否 ?秦始皇一分功九分罪 !
秦国当时并没有遭受到结构性损害,尽管秦始皇大兴土木,造成了民力枯竭,但是还达不到亡国的地步。
以扶苏踏实温和的行为方式,如果他上台的话,秦国的诸多危机和隐患还是有很大可能予以克服与纠正的。
正是因为最终把胡亥这个纯粹的二百五给硬籀了上去,这混蛋除了享福别无所长,才使得强大的帝国瞬间崩盘,可以说,他干的所有事情没有一件不是毁灭自己王朝的蠢举。
六世之功成于始皇,虽有不少功绩,其实是一统天下之需要。败也败在秦始皇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连年打仗,民间家破人亡,民怨已沸,然秦二世继续劳民伤财,在民怨上火上浇油,自取翻船。历史教训。
马上可以得天下,但是却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仍然采取商秧的《商君书》中的办法治理天下,决定了秦朝必定灭亡的命运。
秦朝因为商秧变法迅速崛起,变得强大无比,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由商秧的变法是用的“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办法,严重透支了国力,民心。放在今天就是今天花了明年的钱,负债累累。就象史书所载“天下苦秦久矣”,人民已经忍无可忍,一有星星之火便成燎原之势。可以说,秦朝成也商秧,灭亡也因为商秧。
大多数人对商秧的了解,仅限于立木树信,实行法治变革等。实际上,从商秧最后被五马分尸就可以知道,商秧的改革引起多少人的愤恨,多么的不得人心。
商秧的改革真正让秦国强大起来的是他提出的《御民五术》,即《商君书》,包含驭民五术,如下:
1,壹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
五者若不灵,杀之。
《商君书》毫无人性,把秦国当成一个巨大的战车,所有的秦国臣民都绑在了秦国的战车上,退无可退,不论大臣还是基本民众,毫无人权可言,这辆战车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使秦国变得强大无比,迅速平定了六国。
《商君书》在七国争雄期间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做出了不朽贡献,但是统一天下后,本应该让疲惫不堪的民众休养生息了,让天下人过上平安的日子,但秦始皇仍然继续修长城,四面出击,这才有了陈胜吴广的振臂一呼,秦朝土崩瓦解。秦朝六代奋斗结果给他人做了嫁衣,被刘邦夺取了天下。
自古以来都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对于秦国而言,在没有统一之前已经需要做的便是不断扩张,吞并其他国家,在内管理好自己的本土人民便可以,因此固有的制度足够适应当下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张越来越剧烈所占据的版图越来越大,当下实行的发令已经没有办法去适应发生剧烈变动后的环境,秦朝法令的覆盖无疑是将过往六国的发令进行了覆盖与消除,于是因地制宜的优势消失了,秦朝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解决这些新增的问题,土地的合并无法在短期内消除六国民众藏在心中的怨愤,为了预防发生叛乱,必然要对其进行束缚,只是这样的行为必然导致六国民众心中的愤怒更加激烈,内忧外患不断让秦朝内忧时间进行制度上的有效改革,随着秦始皇的逝世,秦王朝最大的靠山崩塌,于是大众也就无所畏惧的发动了攻击。
戒急用稳,民不可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