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子,求得免死金牌后,永不参与争权并隐居世外?

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子,求得免死金牌后,永不参与争权并隐居世外?

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子,求得免死金牌后,永不参与争权并隐居世外?

999人浏览
石塘网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3-05-04 12:13:11
共有6条回答
笑傲烟云里1

皇帝想不想杀人,和有没有免死金牌没多大的关系,因为最终解释权还是皇帝说的算,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给手下的那些开国功臣赏赐的也有免死金牌,但后来那些功臣还不照样被抄家灭族?

正史漫谈

首先,在真实的历史上,免死金牌是不顶事的

一个臣子若要求掌权者提供这玩意,那基本上是找死了:你这家伙若不是做贼心虚,要这做甚?老老实实听话不就行了;

那么,如果手下从未主动索要免死金牌,但皇帝非要给,这种情况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图样图森破,主动打包票让你逍遥法外,那说明你已经功高震主。

因此,免死铁券、免死金牌,实际上反而是催命符。在五代后唐时期,就发生了这样的极其讽刺事件。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自己荣登大宝。为了表彰头号功臣郭崇韬,听说他赐给这位自己的诸葛亮免死十次的机会。

此外,后梁皇室的朱友谦背叛自己家族投靠了李存勖,让后者龙颜大悦,不仅被赐名李继麟,也被派送了免死铁券。

然而就在三年后,郭崇韬在替李家平定前蜀后,被李存勖的老婆派人直接用大锤子敲碎了脑袋;而李继麟也被人诬陷与郭崇韬勾结谋反,全家被抄斩。

在临死前,李继麟的老婆张氏拿出了当初李存勖赐给自家的铁券,假装不识字,询问前来大肆屠杀的河阳节度使李绍奇:

此皇帝去年所赐也,我妇人,不识书,不知其何等语也。

即:这是皇帝上年赐给我家的,我一介女流不识字,你帮我看看写的啥?

饶是杀人如麻的李绍奇,见到此情此景也不禁大为尴尬。

面对荣华富贵,主动割舍是很难的,不过万事都有例外

身在皇室,不仅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有操纵他人生死的权柄,若让人主动放弃,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心知“最是无情帝王家”,待在权势的中心极容易引火烧身,但人人都有侥幸心理,每个人总认为自己是例外的那一个,不然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韩国总统从来没有好下场,但每次选举总有无数人削尖了脑袋去抢这个位置?

但总有看穿了一切的高人,真的能做到视荣华富贵如浮云。这里举个例子,虽然不是皇子,但也算帝王的直系亲属。

武则天称帝后,武家所有亲属鸡犬升天,男丁几乎全部被封王封侯,有点能耐的陆续进入权力核心,为自家的家业出力,我们熟知的武三思、武承嗣等人甚至还想竞争太子之位。

但这里面有一位清流:武攸绪,他是武则天的叔父武士让之孙,按辈分来算是武则天的侄子。因此,他也被封为安平王,并担任右千牛大将军,这是正三品的高官,在唐朝捡到这种爵位,基本上荣华富贵不愁了。

然而武攸绪自小清心寡欲,对这些玩意一点兴趣也没有。公元696年,他被封爵拜官后,没几天就推辞不干了,自己跑去嵩山隐居。

武则天心想:你这小子演戏给谁看呢?八成是沽名钓誉把!于是派人前去监视。

然而武攸绪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平头老百姓,他住在茅房、石屋里,生活极为简朴,所有武则天和其他贵戚赠送的金银、华服,一概置之不用,积满了尘埃。

就这样过了时年,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垮台后,很多武氏人员遭到了清算,但隐居的武攸绪一直为人尊敬。这一年,唐中宗派人把他请到朝廷,但在他的坚决要求下,没多久还是返回了嵩山。

公元708年,因为安乐公主要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唐中宗再次派人把武攸绪请回来;后者不得已前来后,全程穿着平民衣服,跟人打过招呼后基本不发一言。

没多久,李隆基发动政变后,武氏被诛杀殆尽,只有武攸绪不仅免遭毒手,还被李隆基尊敬有加。后来他在公元723年病死,时年69岁。

可见,如果下定决心要远离荣华富贵,根本不需要什么免死金牌,说到做到就是。如果挂羊头卖狗肉,那下场一般好不到哪儿去。

shadow背影

没有的,我们是经常看见很多屠杀兄弟的皇帝,比如胡亥,杨广,李世民,这几个都是比较有名的皇帝,别的皇帝有没有,也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当了皇帝开始屠杀兄弟的。

自秦始皇登基,到清末溥仪退位,中国总共出了494个皇帝。明君不少,昏君也不少,但是从没有人会给自己兄弟免死金牌的,给了不是让人笑话嘛,自己还要杀自己的兄弟?免死金牌只会赏赐给立过大功的大臣,而免死金牌的最终解释权是皇帝,朱元璋得天下后赏赐了好几个免死金牌,有用吗?


经典守望者

历史上还真的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没有免死金牌一说。古代有“让国”一说,也就是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得皇位,自己急流勇退。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有泰伯让国的例子。

到了北魏时期,景穆皇帝之子京兆王拓跋子推也拒绝了魏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的禅位。拓跋子推死后,其子拓跋太兴出家为僧,法号僧懿。其墓地现在嵩山的遗址还存在。《登封县志》中说:前京兆王僧懿“请为沙门,居嵩山中,葬于此”。京兆王墓依山而筑,山下有一平地,长宽各约200米,遍布砖头瓦砾,为北魏时遗物,乃京兆王入度的寺院遗址。

唐代睿宗李旦晚年也欲立长子宋王李成器为太子。睿宗践祚后,成器拜左卫大将军。时将建储贰,以成器嫡长,而玄宗有讨平韦氏之功,意久不定。成器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李旦于是封三子李隆基为太子,李成器死后,唐玄宗李隆基追谥其为“让皇帝”。史书记载:“下制曰:能以位让,为吴太伯,存则用成其节,殁则当表其贤,非常之称,旌德斯在。故太尉、宁王宪,诞含粹灵,允膺大雅。孝悌之至,本乎中诚;仁和之深,非因外奖。率由礼度,雅尚文儒。谦以自牧,乐以为善。比两献而有光,与《二南》而合德。自出临方镇,入配台阶,逾励忠勤,益闻周慎。实谓永为籓屏,以辅邦家。曾不憖遗,奄焉殂没,友于之痛,震恸良深。惟王朕之元昆,合升上嗣,以朕奉先朝之睿略,定宗社之阽危,推而不居,请予主鬯,又承慈旨,焉敢固违。不然者,则宸极之尊,岂归于薄德。茂行若此,易名是凭,自非大号,孰副休烈。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敬追谥曰让皇帝,宜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我把握不住

来源网络,我找到发出来希望大家能多多了解下历史!顺便推荐一部童年记忆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因为它我第一听说了八贤王这个人物!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点,历史上的八贤王不叫赵德芳!众所周知,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排行第四,死于981年,年仅23岁。赵德芳死的时候,在位的皇帝是他的叔叔宋太宗赵光义。赵德芳既不是排行第八,也没有活到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所以他和历史上的八贤王没有一点关系!

那么历史上的八贤王是谁呢?此人名叫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子,也是最小的儿子,生于985年,死于1044年,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赵元俨自小就很聪明,深得父皇的宠爱,“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按照规矩,皇子成年后就要出宫,可是宋太宗心疼儿子,“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

因此宫中给赵元俨取了一个绰号“二十八太保”,因为他排行第八。赵元俨聪明好学,“平日与论经艺”,而且擅长书法,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因此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许,称其为“贤王”,因他排行第八,故此有“八贤王”的美誉。宋太宗死后,他的第三子赵元侃即位,即宋真宗。

宋真宗对八弟非常关照,不仅加官进爵,还亲自给赵元俨安排宫殿居住。不过后来,赵元俨惹祸了,他家的侍女纵火,导致宫殿失火,还烧到了皇宫大内。宋真宗下诏“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不过毕竟是兄弟,宋真宗很快就原谅了兄弟,“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

宋仁宗即位后,赵元俨的地位更加尊崇,“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而且享有四项特权,“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宋仁宗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是赵元俨揭开了这个秘密,因此仁宗对八叔更加尊重。赵元俨也非常强势,直呼宋仁宗为“老六”,随意取用宫中物品。

对此,宋仁宗“不敢言”。不仅宋仁宗怕赵元俨,连契丹人也怕他。欧阳修曾说:“至仁宗即位,独燕王在,以皇叔之亲,特见尊礼,契丹亦畏其名”。富弼曾经出使过契丹,对此契丹的情况更加了解,据他讲燕云十六州地区的小孩夜啼,契丹人就说“八大王来也”,“于是小儿辍啼”。

1043年冬,赵元俨病重,宋仁宗非常关心,“亲至卧内,亲手调药”,两人之间还进行了一场密谈,“屏人与语久之”。宋仁宗下诏“赐白金五千两”,赵元俨固辞不受,还说道:“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宋仁宗闻言落泪。第二年正月,八贤王赵元俨病死,宋仁宗非常伤心,“三临其丧”。


从海洋走向星空

免死金牌这东西大概在中国王朝主线史上(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那些特别小的国家不算)就是在汉初明初的时候才出现过吧!刘邦赐予韩信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韩信不杀,最后韩信被乱竹刺死。明朝的时候,朱元璋赐给那些功臣的免死金牌更多,可是最后除汤和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没听说过有哪位皇子被赐了免死金牌。其实想要这个东西或者接受了这个东西,就等于是找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最大的权利就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有了免死金牌,就相当于处在皇帝的管辖之外,不是他的臣子,怎么还能在他的江山有立足之地呢?所以我以为即便是有皇子获得了免死金牌,也必不会善终。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