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确实没有儿时的年味浓了,首先杀猪宰羊磨面蒸馒已成历史记忆了。现在禁放鞭炮更觉没年味了。
谢谢邀请,
我记得我们小的时侯,最高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到了过年,能穿上新衣服,能吃上好吃的,所有的好吃的都集中在过年吃。那时侯的新衣服,顶多就是妈妈扯一些花布,和篮布,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做一身新衣服,我还记得都是妈妈自己做,妈妈白天干活,争公分,晚上在灯下,用手工连夜赶着做,姐姐邦着做鞋,我们兄弟姐妹多,妈妈好幸苦,我们穿上新衣服新鞋,高兴的都蹦起来。
那时侯过年,家家户户都忙蒸各种各样的馍馍,我妈妈蒸的大馍馍特别漂亮都笑开了花,好大好大,陀圆形,象个枕头,叫扯皮,把上面皮撕掉,点上红点,特别好吃,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出这样的作品,还炸一大框油饼,大油股,油花,我们真是高兴死了。
还有过年我妈妈卤一大锅肉,一个大猪头一切两半,四个猪蹄,两个肘子,妈妈给我们弄的蒜泥汁沾着吃,太好吃了,妈妈做的味道,永远都忘不了。
到年三十,其他吃的都准备就续,开始剁饺子馅,肉馅,素馅,两种馅剁好了,就开始做年夜饭,包饺子,还做我们当地最爱吃的大绘菜。妈妈最辛苦,换来我们的 幸福,我们姐妹也邦妈妈干利所能极的活 ,打扫卫生,除尘,洗衣服,贴对联,挂灯笼,晚上给老祖先烧纸钱,回来一家人吃年夜饭,熬年夜。
我们小时候的过年,特别有意思,初一吃完饺子,妈妈每人给我们伍毛钱,跟着哥哥哥姐姐,上城里玩,看电影,两毛钱一张票,我妈妈不让我去,说城里人山人海,你还小,去了都把你给踏死了,我哭的都不行,非要去,结果跟着哥哥姐姐去了,我的天哪,真的是人山人海,简直就是人挤人,要不是哥哥姐姐护着我,真把我给挤死,那时过年,拿五毛钱,就能买好多糖,瓜籽,沙枣,小水果和现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现在过年什么都不缺,就感觉街上没有小时候的人多。
不但有,而且更浓了。
儿时过年,我们不过是穿件廉价的新衣服,和伙伴们满街道你追我赶,放放炮,嗑嗑瓜子而已。现在呢,孩子们简直可以说是生活在天堂上,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添新衣服,都可以吃自己想吃的,玩自己想玩的。
老陈羡慕现在的孩子,过年时可以领压岁钱,可以吃老陈连名子都不知道的东西,可以穿着名牌衣服,懒洋洋地坐在私家车上满世界玩……
如果时光可以轮回,老陈更愿意在现在这个好时代出生,和现在的孩子一样过年,做父母的乖宝宝!
朋友,你们认同老陈这个观点吗?
不一样!没有!!
有一种期待叫春节,有一种情怀叫年味儿!曾几何时,我们都曾在火树银花中感受迎春的欣喜;我们都曾在礼花满天中共赏婵娟;我们都曾在声声爆竹中欢聚一堂;我们都曾在无眠今夜中吟唱《难忘今宵》……年味儿,是游子千里归乡心底最深沉的印记,年味儿,亦是荏苒岁月在人们心中烫下最难忘的烙印!年味儿,对很多人来说,已不再是“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样简单的风俗;年味儿,亦不再是“田家占气候,共说次年丰”的谈笑家常。年味儿,已于《难忘今宵》韵动的旋律中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它是羁旅漂泊的牵挂,是追忆往昔的留念,是世代炎黄血脉中的情结~
然而,光阴易逝,岁月如梭。时间总会让人疲乏于一些心灵的悸动。随着科技的发展,习俗的更新以及观念的改变,春节带给我们的除了新年应有的喜庆,更多的则是那份对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感慨!曾经我们曾在阖家欢乐中共赏春晚,而如今,年复一年的春晚却给人一种千篇一律机械般的尴尬;曾经,我们都曾于迎春的忙碌中体会新春的喜悦,而如今,这种操劳之中何尝不透着一丝疲惫?曾经,我们在老少儿孙共聚中其乐融融,而如今,又有多少人独自存活于手机的虚幻中,而忽视了春节“团圆”的真谛!
年味儿,真的越来越淡!它似乎如同一块冰糖,却落入了生活的海洋,在时间的海浪的冲刷下淡去了自己原有的味道,亦如同那新春的瑞雪,随着春节的离去,最终逃不过褪色本色,融化沉水的命运!年味儿,它本如同古树虬曲的树根一般扎根于华夏儿女心中这片沃土两千多年,它承载的也是一个民族最厚重的精神家园,可却面临越来越淡的悲哀!年味儿淡去的同时,何尝不干涸了一颗颗期待新春祈求美满激动的心;年味儿淡去的同时,何尝不空洞了那些习惯繁华的灵魂?年味儿,它已浑然融入我们的血脉当中,扎根的越深,淡去时,那份沉痛也愈发沉重!!
因此,我们一次又一次叹息:年味儿都去哪了?
我自己觉得没有了,小时候过年能穿新衣,吃好吃的,跟小伙伴们放鞭炮,跟着家长去拜年,那时候就盼着过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天天都能穿新衣吃好吃的,过年的气氛也淡了。
一到年底,关于过年的话题就会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
个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是从2000年之后。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现在不这样了。那时候经济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有好吃的都舍不得吃,留着过年。所以小时候喜欢过年,因为可以吃好吃的,还可以买新衣服,还可以放鞭炮,有压岁钱,还有假期可以走亲访友,到处玩。现在经济好了,想吃啥随时可以买,想穿啥也随时可以买,快递可以直接给你送上门。
再说放鞭炮,外地情况不了解,在青岛市区,每年只有除夕、初一、初二,十五那天可以放鞭,即使你想放都找不到地方。以前拿着竹竿挑着一挂鞭炮“噼里啪啦”,愿意放多少就放多少,哪天放都可以情景一去不复返了。在青岛郊区,很多村庄都旧村改造了,全都盖了楼。原来可以站到平房上面放,现在都明文规定不准乱放鞭,抓着就罚款。
以前满大街买鞭炮的,几十米一个鞭炮摊。每到赶集的时候,卖鞭炮的就开着车拉着鞭炮到集上卖,点上一挂鞭就开始招揽生意,谁家的鞭响大家就买他家的。很有意思一堆人站在鞭炮摊旁边听响,还一边议论着“这家鞭好,真响”,不知旁边谁来上一句“哟,哪一家更响!”然后大家就一窝蜂的跑过去。这一家老板一看买卖要黄,赶紧拿出更响的鞭来放,一堆人就又跑回来。年前大集上经常有鞭炮摊比着放鞭,很有意思。现在呢?鞭没有了,连赶大集都没有了!
年前赶大集是传统年味的代表,现在哪还有大集啊。有人会说农村有,谁有时间跑100公里之去赶集?有那个想法,时间不允许啊,来回好几个小时没了,等去了,集都散了。青岛市内唯一的百年大集——李村大集,几年前也被赶到室内了,那还叫大集吗,那叫农贸市场。
现在过年对小编最大的意义是一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再就是可以放假,平时生活工作的压力已经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其它假期手机铃声一响保不准又是哪位领导临时安排工作,过年放假就不一样了,来电不是拜年问候,就是约着出去玩,很少有工作电话,因此虽然忙碌但是心情还是很放松的。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出其它意义了。
时过境迁,都是在变得,现在早已失去儿时的新年快乐时光
不一样。味道全变了,以前人与人之间的问候是真情实意,现在是虚言假套,以吹牛为荣。攀比为主。
作为一名80后很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一到过年兴奋的睡不着觉,天不亮就起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捡炮,大人们忙着做好吃的,穿上新衣服,高兴坏了,除夕这一天,在农村家家户户要在晌午吃饭前将春联贴在门上,等待不远处鞭炮的响起,开始吃除夕的第一顿的饺子!大年初一穿上父母给准备的新衣服,高高兴兴的出门找小伙伴们玩去了,看看谁的衣服最漂亮,最好看。初二开始走亲戚了,那时候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母亲骑着车子我在前杠上坐着,后面绑着点心盒子,去我三姨家,一走就是半天,中午吃过饭回来。而如今过年,走亲戚基本上一天就去好几家,到哪里礼一放就又去下一家了,基本两天就走完了。想想小时候的人们都很淳朴,现在再也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了!
小时候都盼着过年,因为那时太穷,过年就有好吃的,可以穿上新衣服。现在条件好了,平常吃的穿的都很好,没有了过年的味道
家之于国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是梦想的出发点,也是情感的目的地。家,是心的方向,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而理想是背井离乡,是我们在他乡和故乡之间的不舍,于是便有了乡愁。
谈及故乡,总是会谈到三四线小城与永远无法抹去的乡村。那里是让无数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无法割舍,念念不忘。
都说现在的年味淡了,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了。人情淡了,年味自然淡了不少。《人类简史》曾讲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古代的家族和社群转化成了国家和市场。
简而言之就是以前大家互相帮助,邻里之间和大家族依赖性较强,离不开彼此。而现在的市场满足了个体的需求,比如有钱可以买来需要,不需要帮助。形象点就是一个人创业之前是家族里的人一起凑钱。现在是找银行贷款。而国家也相对弱化了家族和社群。
年味淡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年俗还在,物质更加丰富,但人情淡了,感觉不温暖,所以会有年味淡了之说。
年味淡了,实则人情淡了。
谢谢!
穿新衣,每年的三十晚上都等妈妈做好我们的最后一件新衣服后,试穿合适,然后心满意足的睡觉。初一早上起来穿着新衣服和小朋友们一起放鞭炮。挑灯笼,每到初五过后舅舅家都会送灯笼,于是每天晚上都和小伙伴一起约灯笼会,呼号着游走于村子的个个角落,值到尽兴方各回各家安息。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十五晚上,十六晚上要聚在一起碰灯笼,使出浑身解数让伙伴们的灯笼都燃烧起来,欢笑一起,很是快乐!
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毕竟世事的转变
环境的改变
还有长大后心智也不一样的我们
没有了 现在智能发展迅速 都没人愿意出去了 小时候的朋友也凑不齐了
要说年味,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可以说已经极为丰富,与我们儿时比绝不可同日而语。物质生活、文化节目也已使人眼花瞭乱,应接不暇。但观之现在的年节,虽倒也是依然能看到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市场上的蔬菜肉类食品堆积如山,琳琅满目:人们大包小包的往回采买,但细观人头攒动的采购大军,人们脸上的喜色又似乎缺了一些什么似的;更多的人脸上表情仿佛是麻木的,无甚表情的据多。人们仿佛只是为了过年而不得不去进行得买买活动:并没有因迎接即将到来的年节而俱应有的喜色、喜悦和喜气。也不知怎么回事。似乎正是因为现如今什么东西都是这么丰富,这么的容易得到,平时的日子和过年相比,好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加之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压力比过去也可以说不能同日而语,人们的心境,反到没有了过去简单寡欲时而容易感受到的快乐和幸福。什么是幸福快乐呢,我感觉精神上的独立、简单的生活、加之身体无恙就可视为快乐幸福。! 时常想起儿时的年,快乐是那么多,那么的容易得到。记得临到快过年时候,提前几十天就开始数天天,翻日历,把日历上过年的那一页折个角,那叫一个望眼欲穿的盼。一天天的终于来到了腊月里,记得腊八时,老奶奶就会一大早淘米,米里有好几种豆子还有红枣之类的,‘’今天熬腊八粥‘’,奶奶说,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喝粥,但奶奶熬的粥非常非常的香,我还是会喝上一大碗。也就从这一天起,我知道年已经是近在眼前了,好像空气中、街道上、行人的脸上都慢慢有了年的味道和喜庆。妈妈也早就在缝纫机上时不时的忙活着,有时还会忙到半夜里;那是正在赶制我们兄妹几个的新衣呢,老人们的脸上也渐渐地多了和些和蔼可亲模样,街坊四邻也都一样,人们忙活了一年,都做好了过年的准备。是的,人们是该好好的放松一下自己了。‘’二十三,把面发‘’,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在我住的这一条窄巷里,各家各户都开始忙活了;揉面、蒸馍、拌馅蒸包子;实际上也从这一天起,有些性急的人家已经开始杀鸡煮肉了。记忆中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了许多许多,经常会冰天雪地的,大冰溜子挂在房檐上老长老长,常常冻的人出不来手。所以也不存在保鲜的问题。对门院子里崔爷家里有一个风箱,这简直就是个宝贝。估计现在的年轻人都知道这是个什么家伙什了。风箱挨家挨户轮流着借着用;我小,揉面柔不动,任务就是坐在那里拉风箱。呼嗒、呼嗒,拉的胳膊又酸又痛,把火烧的越旺越好。这样蒸的馍馍才会又白又大,这一天记得家家户户都会蒸,都在忙里忙外。满巷子里和小院子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馒头的香气,也弥漫着年的味道。三十晚上,爷爷奶奶会坐在靠正面墙摆放的家里唯一的那一张八仙桌旁,我们兄妹几个,换上新衣服,挨个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爷爷会象征性的发个壹毛俩毛的压岁钱,然后慢慢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二百头的鞭炮,给我和哥哥一人分一半,直到此时我的心早已经飞出了大门外,飞到了夜色里;而这时的外面也早已经鞭炮噼啪作响,夜空中光影如电,满街道都是放鞭炮的。人们都穿上新衣,脸上都是笑容满面,兴高采烈。这一幕直到现在,久久的、仿佛还在眼前。现在过年再也没有这个景像了!年的味道和过年所带给我们的喜悦感、幸福感已越来越远了。我怀念儿时的那些个寒冷的冬天,和在寒冷冬季里那些个值得记忆的、温暖地而很有年味的年。!
个人感觉现在春节总是匆匆忙忙,没过几天大家也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不一样了,小时候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左右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的,现在稀稀疏疏的
已经没有那时候的年味了,虽然我才二十多,
肯定没有了!过年味就是人情味!!小时候天真,现在人情!!亲情!!特别是遇上个不讲情的人!!!!
过年还有小时候所拥有的年味吗?
感觉还有一点点,这一点点代表着60_到80的人在继承,在过二十年我想一点点会没有了。五十多岁的我对小时候春节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候的春节,是每一个同龄人想往的,那个时候糖,瓜子,大豆,好像特别珍贵,吃起来也香。窜门拜年,是最大收获。那时候的春节,好像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不一样,到了初一人和人见面好像格外亲切,相互问候。客气无比。现在的春节没有什么小时候的年味,人与人好像疏远了,没有窜门拜年问候的温暖话语,人情味道荡然无存。
吃不到了,以前鱼都是野生的,猪是自家养了一年的,怎么能做到以前的味道
现在过年的味道大不如前了,小时后物资匮乏,到腊月二十六才开始打扫家、蒸年糕、炸油饼、炸麻花、压粉条、磨豆腐,因为做的早了没等过年就吃完了,家里就那么点好东西啊,饺子只有初一早晨吃一顿,那个时候吃个馒头都非常奢侈,但那个时候家家的光景都一样,并没有感到生活苦,反而非常快乐。现在贫富差距拉大,物资极大丰富,反而没有了那种快乐。
很多人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味道。因为那时候到处都是鞭炮声。人们聚集在一起,把一年的辛劳化成相聚时的幸福。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善良和欢乐,深深的感染着还是孩子的我们。
随着年龄渐渐的长大,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却感觉到人情越来越淡漠。儿时的那种亲密无间与简单的快乐,变得十分遥远,却又让人怀念。
如果有一台时光穿梭机,我们能够回到小时候的过去。可能会看到另一种场景。寒冷的冬天,弥漫着鞭炮的浓烟。大人们打着麻将,嗑着瓜子抽着烟。孩子们在一起打扑克。看上去其乐融融,一到了晚上,却因为缺钱少粮,夫妻吵着架,老人与孩子们盘算着如何分家产。
只是因为那时我们是孩子,不知道成人之间的纠纷。现在我们长大了。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无奈与心酸,种种残酷与险恶。即使到了过年这种万家团圆齐欢庆的节日,仍然摆脱不了人心不古的心魔。
不是年变了。而是我们变了。有时候我静静的体会每一个过年的味道。其实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有时候的幸福,超越从前的所有。
怀念小时候的年味。也是怀念单纯的曾经。既然单纯那么值得怀念,为什么我们不变的单纯一点呢?做善良的自己,天天都是过新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往日过年的气氛已经渐渐淡忘,一日不去复返,在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哪种过年赶大集,跟看父母拌年货,农村过庙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人小孩过年都穿新衣服鞋子,三十晚上大拜年,散压岁钱,哪时候经济不好,收入差,都是几毛几块的,哪时的菜都是家常菜,全是用碗装的,份量十足,一家人欢欢乐乐过大年,现如今,年味对自己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努力赚钱,赚更多钱才是重要……
现在和过去不一样,过去物质寡淡但安全卫生人吃着放心。现在物质丰富,但添加剂多看着漂亮,吃着担心。过去钱少人情浓烈。现在都是钞票,但人情淡薄。
没有了,现在都成低头族了
没有小时候过年的味道,小时候啥都好吃,现在每天都有的吃,也不觉得很好吃了
小孩子还是觉得有年味,因为寒假是他们的期待,同时会有爸妈买的玩具,新年礼物,甚至可以收压岁钱,这就很有仪式感了,成年人啥都没有,没有仪式感也就没了年味。这个年龄成年人的欢乐大概只有柴米油盐的富足,和别人的尊重。
其实还是分人,只能说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想买想吃的东西都是春节才能得到,现在平时想买什么也就买了。但是手机这个东西确实也影响过节的气氛
小时候过年,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妈妈的不停忙活,年前蒸馒头,置办年货,过年的时候包饺子,而且要包很多,除夕夜,给长辈拜年。那时候爸爸也帮忙,炒菜、做饭都是妈妈,家里来亲戚了,也是妈妈做饭,那时候我还小,就帮妈妈擀饺子皮,包完才能和小伙伴出去玩儿,我觉得过年就一个字,累。
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吃过饭,和小伙伴在一块玩儿,做错事儿了,妈妈我不吵,还可以拿到压岁钱,去哪个小伙伴家,都会拿出很多好吃的给我们。
感觉没有儿时,的过年喜庆热闹
年龄增长,年味变淡
这个问题太适合我来答了。
本人98年,记得小时候最好玩的娱乐就是和朋友一起上网打游戏机了。但是每次上网被捉住的话 ,一顿打少不了的。所以平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处疯。尤其是过年。
每当过年我们都会拿着压岁钱买几盒炮仗,把里面的炮仗放到口袋里,拿外壳来点燃有,如果有小伙伴有打火机就会感觉很厉害了。然后慢慢长大了自行车流行了起来,我们当中有个小伙伴买了自行车,我们就都跟家里吵着要,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开了人生当中的第一辆车(自行车)拿到“驾照”的过程就另说了。我们开遍了这个城市的大大小小的角落。
慢慢的我们又长大了一点,有的因为一些原因搬家离开这这个城市后来也没联系过了,有的在另外一个城市读书也很少联系,而有的虽然在一个地方读书,但又都有了各自的小伙伴。网络又慢慢发达起来很多时候聚会都是自己玩自己手机,虽然都在坐在一起,但都沉迷在自己的世界
再后来出去工作了,有了很多应酬,来着各方面的压力也慢慢增多。很多时候都无发安下心来。
现在娱乐方式变多了,交通更快捷更方便,可就算如此年味还是一年比一年淡。
我们更多的还是要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身上,本来难得一聚就不要在浪费时间在手机上了,多多珍惜身边的人。或许你会发现年味还是那个年味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里,可能还可以感受到传统的文化习俗的味道,不过社会会发展的 ,会有新的习俗来替代,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春节风俗。
早就没有小时候过年的气氛和纯真的心灵。简简单单热热闹闹!
没有过去年味了,过去虽然穷,可人与人之间,由其亲人、邻里之间感觉温暖、真诚,现在体会不到了,变成了实际、现实。亲人、邻里间过去的感觉也没了……
非常难,儿时虽然物质条件不太好,但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不少好吃的!我记得会炸酥肉,那味道太香了,谁家只要一做,感觉方圆几公里都能闻到!
还有就是荷叶包的麻辣牛肉,牛肉是煮好的,然后切片,再撒上花椒面,辣椒面,盐,用荷叶一包,边走边吃,麻辣中透着荷叶的清香,简直是人间美味!现在很难看到有卖的了!
别忘记跟最亲的人说声新年好
谢邀!
所谓儿时的味道,其实就是妈妈做的饭!
相信我们80后都深有感触,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是上无老下有小,虽然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却也乐此不疲,只盼一家老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儿时,从育红班到五年制小学,个人觉得是一生之中最为美好的回忆,可能是国家进步的太快了吧,让我们来不及带着孩子回味我们的童年,都已经成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儿时的味道,也是回不去的味道,如今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且不说现在的食材不如从前,佐料太多,即使跟原来烹饪的手法一样,也不是儿时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如今吃的太多了,口味多样化,儿时那个年代各种物品匮乏,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但那个时候大多食材本就绿色,稍加烹饪就是它本身的味道,像我这样的寻常百姓家不是每餐都有肉,所以那个味道再也回不去了。
能回去的就是趁父母健在,尽量陪伴,多听少说,耐心的教老人接受或学会新鲜事物!
头条上常看到一句话,初看觉得酸酸的,细细想来却是满满的正能量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 下一篇:文成公主为何一无子嗣?
- 上一篇:毛泽东选集在青年人中很受欢迎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