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经历三世开国,虽成鼎足之势,但却缺少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从孙坚算起,本来也颇具传奇色彩。当年天下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孙文台竟能独占鳌头挂得先锋之印,可见也是众望所归。当时那种匡扶汉室,除暴安良的忠心也能彰显。但自得了传国玉玺之后,就盟生异志,开始背离汉室了。从此也可看出孙坚的见识肤浅了,得玉玺者未必就能得天下这个道理孙坚及其帐下一众人等皆不明白。为了玉玺得罪了中原诸侯,也因此而丢了性命。孙策血气方刚承父之志,借兵开拓疆土,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不但取得了江东大片土地,还赢得江东小霸王之称。当江东初定,功业乍成,孙策就开始滥杀无辜,招致了仇家报复而死于非命。这两人死的都不值,可见父子二人的气度容量都有问题,遑论谈什么统一天下的格局?孙策临死告诉孙权保江东有余,呑天下不足。也许孙权自感与曹操和刘备有差距,因此北取中原之心一直在徘徊不定。夷陵之战后,孙权切肤地感到只有吴蜀联合才能生存,也因此坚定了他走联合道路至止终生。客观的说,在三国争战中东吴只能算个配角,大多争战都是魏蜀之间发生的,而且还是蜀伐魏。因此推定孙权根本就没有统一天下的这个愿望。
孙权的国策是什么?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的那句话就已经很清楚了。孙策对孙权说:“举江东之力,决机于两阵之前,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这句话明白无误的说出了孙权领导下的江东的战略国策,那就是守住现有的江山。
江东是没有实际平定天下的。曹操虽然死了,但魏国的国力在哪儿,而且人才济济。蜀国刘备虽然死了,但诸葛亮还在;而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加剑阁之险,天下无二。善于水战的江东兵马是难以逾越。如果从水路进攻,又是逆流。更重要,孙权只有和蜀国联合才能抵御魏国的进攻。
孙权领导下的江东尽管出了周瑜、鲁肃、陆逊、陆抗等名将,他们打赢了三国时期的多次大的战役,可是仔细研究一下,打的都是自卫战。尽管吕蒙袭取荆州是主动出击,但是那是和魏国的许晃、曹仁两位名将三路联合夹击的关羽,没有盟友的孙权是很难主动出击的。最好的例子,孙权率领十万之众进攻合肥,被张辽率领的八百将士杀的大败,孙权差点被活捉。
因此曹操、刘备死后孙权是办不到统一天下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刘备、曹操死后,孙权也有内忧外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是孙权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实是东吴偏居江东,且彼时的南方大多是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兵少民穷,实力不允许而已。
刘备曹操死后,还有曹丕、诸葛亮、司马懿等能人,并且东吴综合实力赶不上曹魏的,江东经济是在两宋时期才真正发展起来。
曹丕、诸葛亮、司马懿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的能力都不比孙权差。孙权的东吴实力也不十分强大。
孙权是比刘备、曹操年轻,是晚辈人,但是刘备、曹操死后,孙权也不具备统一条件,统一不了天下。
当时三国的统治范围、统治基础和整合程度都不一样。
曹操集团的统治范围很大,但是统治基础比较松散。
名义上,曹操有豫州、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兖州、并州、雍州、凉州的广袤地域。
豫州、兖州是曹操的基本盘。不过,当年吕布起兵的时候,整个兖州几乎都跟着吕布走了。豫州南部是东汉皇室的故乡,历史上曾经是联合袁绍对抗曹操的黄巾军余部所在,也曾是刘表及其附庸刘备反击曹操的重点地区。
并州/山西实际上处于匈奴人聚居的状态,调动不易。
冀州是袁绍的老巢,曹操多次征战才收获此地。相对来说,曹操对这一区域的统治还要巩固一些。后来曹操建魏国,就是以冀州南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为核心的。
幽州的很大部分还在辽东公孙家族的掌握中。可以说,西南部在曹操手里,东北部在公孙渊手里(公孙渊时代较晚)。幽州受到的压力比较大。
青州徐州实际上受臧霸影响更大一些,这要等到曹丕时代才解决。
雍州一开始处于明显的半独立状态,后来打了几场才算臣服,但是经济基础已经崩了,要等到司马懿的时候才通过屯田把关中屯起来。所以实际上空有其地。
凉州就更不要说了。早在东汉中期就已经沦为异族入侵的战场了。实际上东汉后期仗都打到三辅了。这也是雍州疲软的原因之一。
这样总结来说,曹操手里比较靠谱的,主要是豫州、冀州,这两州的力量可以集中动用。青徐可以自守但是调动不易。
他的统治基础主要是曹氏、夏侯氏两大家族以及家族军队,兼顾了东汉豪门的利益。就整合情况来说,汉献帝能够长期存在并且多次发动政变而不被废黜,本身就充分展示了曹氏政权的不稳定。
孙权的统治地域从面积上看是很大的。但是开发程度很低。扬州算是比较好的,也有大量的蛮族聚居,为此锻炼出了精锐的丹阳兵。孙吴统治时期经常发动军队进行征讨,获取人口。所以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区域,并不齐整。交州一开始就不是孙吴的,后来才打下来。不但地理遥远,而且实际可用的力量也不大。荆州相对来说还要齐整一些,所以后来孙权曾经迁都于此。但是无法夺取襄阳,造成形势不稳定。总体来说,孙吴相对曹魏的劣势要远比地图上看要小得多。这才是他们之间有的打、以及赤壁之战可以打的基础条件。
孙权方面原本是袁术集团的一部分,孙坚时期崭露头角,孙策时期正式独立。孙策周瑜扫除地方豪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遭到了豪强们的抵触。孙策直接被杀。孙权做了大量的妥协工作才稳定了局势,这其中甚至连曹操入侵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孙权能站稳脚跟与孙策清除了主要有威胁的对手有关系。但是孙权获得的经验则是妥协来的。此后孙氏政权一直保持了军阀化的状态,诸将各有私兵。孙权也经常授兵出去,这实际上也导致他的直属武装易于勾连外将,也就无法壮大。
孙权政权因为吕蒙鲁肃孙皎等人几乎同时死于瘟疫,遭受了意料之外的重大挫折。君主集团的重大挫折导致孙吴政权的内部整合要比想象中困难一些。总的来说,孙吴的内部整合,在前期要比曹操好一些,在后期就显著不行了。前期的优势是因为曹魏政权内讧严重,从曹操-汉献帝,到曹丕-曹植,到曹爽-司马懿,再到曹髦-司马昭,都容易爆发伤筋动骨的大动乱。孙吴政权因为处置的军头相对来说不那么强大,虽然更加分裂和松散,反而看起来还好些。等到司马懿家族彻底掌控了曹魏-西晋政治,孙吴还是面临着分散的问题,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
刘备政权统治地域不大,主体就是益州。名义上还可以说是梁州、交州各一部,极盛时还有部分荆州。
从控制力上来,刘备对蜀中、汉中、巴中这三中的控制力最强。基本是以成都、汉中、江州为核心的。相比于他的对手,刘备实际上只有一个州的实力。加上荆州局部,也就是那么一个州多一些的实力。考虑到他的对手也不稳固,可以认为接近于一个半州的实力。
刘备集团的整合程度相对好一些。刘备集团在地方上也遇到一些豪强、蛮族问题,比如王平据说出身于賨人。南中则常年叛服不定。在朝廷上却相对好些,主要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势力。但是刘备集团在刘备死后缺乏强大的军人集团。这在乱世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也同时说明蜀汉不具备征战乱世的能力。历史上另一个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军人集团的著名政权大概就是北宋了。
从总的力量对比来看,三国差距并不十分明显。整体上曹魏孙吴蜀汉依次排开。
曹操、孙权、刘备所建立的势力,他们的真实实力都远比地图上小得多。
在曹操刘备死后,两个势力都不断发生演变。曹操集团最终演变到了司马懿家族手中并变成了西晋。孙权没有看到那一天,但是他看到了高平陵事变。不过他也没有看到曹髦上台。刘备集团则演变成了刘禅与诸葛亮集团共同执政的局面。诸葛亮集团主要是荆州集团的代表。严格来说是随刘备入蜀的荆州士人代表。荆州集团表现出了不擅长组织高压力、高竞争、高风险的重大活动的特点。在刘备死后的几十年间,尽管他们一直掌握着权力,保持了极大的平顺性,但是发挥十分一般。荆十万之所以没有臭过孙十万,主因是他们经常做不到十万。另外地理条件也帮助了他们。追击孙权可以获得极大战绩,追击蜀军则易于遭到伏击。曹操说汉中就像天狱一样,这话没错。
孙权对内的整合力度不足,尽管他在后期一再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连跟太子的关系都没捋清楚,也就谈不上像孙策周瑜时代一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内政了。鲁肃吕蒙又猝然离世,他只能捏着鼻子起用陆氏家族,可以说手里的牌面非常之差。
这种情况下,孙权能撑住就不错了。
通观历史,要想实现扩张,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自身综合实力蓬勃发展,原有的地域范围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冲出国界。二是可用机动力量整合便捷,能够将国内的综合实力整合成为可用的机动力量,能够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对外扩张的基本需求。
曹操、孙权、刘备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刚才说的主要是他们三个开创、后来被后人继承发展变化的整个势力的情况。就他们个人亲自掌握的力量看,曹操的基础力量还是屯田时期以许昌为核心的屯田,连一州之地都没有。吃掉袁绍以后,曹操能够深度掌控的实力才算是超越一州。孙权沿袭了孙策的基本盘,坐断东南,比起曹操来其实差别不大。刘备在最好的时候才拿到了相当于曹操孙权的实力,在此之前空有野心没有地盘。就他们个人所掌握的核心力量来说,几乎相差无几。只不过曹操掌控的附属力量更多罢了。
所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曹刘孙三家,曹操最不利于速战,因为他整合内部以后可以获得压倒性优势。孙刘两家最适合速战速决,因为要避免曹操整合内部。利用高机动作战深入扯动曹魏军力从而引发曹魏内部崩坏,借鉴但不照搬孙吴五战入郢的战略,是最佳方案。但是问题在于,缺骑兵的孙权没有实力这样做,而孙权也没有发挥海上优势全线袭扰的决心。刘备也没有突出山岭发挥所部拥有一些骑兵将领的优势迅速扩展骑兵部队开展运动战、或者至少利用将领熟悉骑兵战法的条件指挥步兵开展必要的机动作战的机会。孙刘两家竟然将主要的精力用于争夺荆州上去了。
孙军集中力量跨海突击徐州而后撤离,跨海突击冀州而后撤离,都是很好的调动曹军、消耗曹军的办法。不求战果,只求调动,充分暴露曹军内部整合不够的弱点,让曹魏内部矛盾充分成长。
刘军集中力量攻击曹魏核心地区,迫使曹魏集结重兵反击,然后后撤利用背靠山岭的绝佳优势防守反击,必然能让曹军苦不堪言。
这样东西扯动,曹军兼顾两端,就会十分困窘。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曹魏会更加重视放弃许昌、洛阳北迁邺城的迁都战略。而一旦如此,曹魏就几乎必然失去河南,或者至少无法从河南获取资源。那么合肥就变成了突出部,后撤至徐州就是正常操作。而这样一来,蜀汉攻取关中的机会就会大增。
总的来说,第一,当时三国都有难言之隐,制约了他们的扩张。第二,当时吴蜀两国都没有能力采取更加合理、也更加冒险的高机动战略来撕扯曹魏,从而给予了曹魏内部消化整合的机会。这样旷日持久到最后,曹魏-西晋日益整合,吴蜀就没有机会了。
孙权时代是扯动曹魏的重要时机,但是孙权对内部的整合不够高效。要是孙策或者孙皓两人有一个处于这个时代,孙吴的机会可以提升很多。孙权杀起人来也谈得上够狠,只是杀得不太对。兵不在多而在精,诛杀乱臣贼子也不在杀得有多狠,而在于杀得准。孙策杀得又多又狠又准,孙皓杀得又多又狠,孙权大概只占了一个杀得够狠,连他自己的儿子也杀得痛快。其实孙权那种情况杀个大臣警告一下就得了,用得着真杀自己儿子么,也不看看人家曹操怎么杀的。这哥们儿下手不是太有谱(其实综合起来,孙权杀得也不算太狠。论起杀政治对手,司马懿司马师这对父子那才真是杀得多狠准)。
知道曹魏的病患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不讨论分析曹魏根本问题,拿张地图就分析该怎么打的,基本上都是娱乐性质的“军事演戏”,达不到军事演习和纸上推演的作用。
孙权没那个雄心壮志,江东群豪只想偏安一隅。大家想想看,东吴政权有谁提出要匡扶天下,没有这个思想基础,自然没有统一天下的行动。
那个皇帝,后半生就开始飘了,孙权地理位置决定很难一家独大
谁说孙权没有趁刘备、曹操去世统一天下?
题主怕是不知道“孙十万”的由来?(请搜索:三国合肥之战。)
谁说孙权不想统一天下,问题是即使蜀国已失去荆州,虽已动摇国本,但急切间仍不可侵犯,早期联蜀方能抗曹,说明孙权单方面想改变格局实属不易,从综合实力或道义方面,曹魏仍是正统,换句话说,曹魏实力第一,孙刘联合才能抗衡,孙权不想统一天下吗?太想了,但实力不允许。
- 下一篇: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该如何评价?
- 上一篇:20世纪第一军事家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