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1054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9-02 16:05:24
共有59条回答
文青国学

由于明朝侍奉的太庙牌位已满,嘉靖帝为了满足私欲,确实是差一点就把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不过不是因为嫌弃,而是因为其他原因。


如果朱元璋在地下看到自己大明朝的历代皇帝,恐怕第一个抽的就是朱棣,原因无他,在他去世没多久朱棣就南下造反了。

不过有一说一,朱棣的功绩还是非常厉害的,先是多次攻打蒙古让蒙古各部落对明朝心服口服,再接着就是开启大航海时代,让明朝的经济彻底登上一个高峰。

所以不管是在明朝,就是在历史上,朱棣的功绩都觉得是靠前的,但就是这样一位皇帝,他的牌坊差点被后世的嘉靖帝给请出太庙,这是遭到嫌弃了吗?


其实这件事还要从嘉靖帝前面的明武宗朱厚照说起,朱厚照可以说是明朝最会玩也是最爱玩的皇帝了,为了玩甚至连朝都不上了。

朝中的大臣刚开始还有意见,但后来是只字不提,因为知道提了也没用,索性不浪费口舌,至于朱厚照三十多岁还没有子嗣,大臣们也都是懒得操心。有一次宁王谋杀朝廷命官骑兵造反,朱厚照看这是一个外出游玩的好机会,立马决定御驾亲征。

只是没想到势头十足的宁王很快就被王阳明给抓住了等待朱厚照的审判,朱厚照一看宁王被抓住就只能班师回朝,玩心大发的他就决定放了宁王,这样就可以继续南下游玩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玩就玩出事了,有一天在水上捕鱼,朱厚照不幸落入水中,不会游泳的他自然是多喝了几口水,但最后还是被救上来了。

虽说性命暂时保住了但却落下了病根,由于肺部太多积水从而导致引发肺炎,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朱厚照就这样丢了性命。

朱厚照撒手人寰还好,真正为难住的是这些大臣,朱厚照玩了这么多年连个子嗣都没有,皇位该让谁继承都是一个问题。


最终大臣们将目光锁定到了朱厚照堂弟,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修仙皇帝嘉靖皇帝。

嘉靖帝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他觉得自己既然当上了皇帝,那自己的父亲就要做太上皇,自己的母亲就要做太后,不过这在当时是不可以的。

可怜当时的大臣,刚送走了一个朱厚照,现在又来了一个更难对付的朱厚熜,于是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仪礼之争就开始了。


在将兴献王定为皇帝这件事上,大臣们是极力反对的,因为朱厚熜本人就是继承朱厚照的皇位,朱厚照上面还有一个明孝宗朱佑樘,这哪里还有兴献王的位置。

但嘉靖帝就是一直不妥协,认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理应追封为皇帝,这样也就没有人质疑他得国不正了。

在嘉靖和大臣僵持不下的时候,嘉靖就拿出了杀手锏令锦衣卫杖打那些反对的大臣,其他大臣看到这一幕后也都不敢说话了只好认同。

就这样嘉靖帝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尊为明睿宗,将自己的母亲蒋氏定为太后,此事就这样告一段落。


要么怎么说人的贪心都是无限的,给你一块糖那就会想要第二颗,嘉靖帝就是这一类型,既然能把父亲追封为皇帝,那能不能将父亲的牌位给立到太庙里面呢?

当时太庙里面有七个位置到了朱厚照这里已经满了,意思就是如果嘉靖要想把自己父亲的牌位放到里面,那必须从原有的牌位中请出来一个。

当时里面的七个牌位分别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这七人。

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然是不能动,后面的皇帝跟嘉靖的血缘也都比较近,唯一一个远一点的就是明太宗朱棣了。


当嘉靖说出准备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的时候,朝中的大臣就差直接撞柱明鉴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已经是不可能之可能了,现在又要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去,这如何能同意?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嘉靖的决心和手段,一不小心可能命就没了,于是大臣们就想到一个万全之策,就是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成明成祖。

因为自古都有一个规定,凡是庙号里面带有祖的,那就一定不能请出太庙,这个办法也成功保住了朱棣的牌位。


最终嘉靖帝看无法从朱棣下手,那就从明仁宗朱高炽下手,就这样朱高炽的牌位就被请了出来,接着太庙里面就放了明睿宗也就是兴献王的牌位。

这让大臣们的反对声音少了很多,毕竟相比较朱棣来说,朱高炽虽说也有能力,但论影响来说还是差了一些。

这就是嘉靖帝差点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的来龙去脉,不得不说嘉靖帝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做自己,什么事情都愿遵从本心并进行实践。


不过虽说这段仪礼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但不可否认的是嘉靖帝在其他方面还是做得挺好的,只是不知道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会怎么看待这个差点将他牌位给请出太庙的后代。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小韩的历史观

嘉靖帝是出了名的不按常理出牌,为了自己的利益还真是差点把老祖宗朱棣的牌位给扔出太庙。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中驾崩,起因是朱厚照外出玩水,不幸落入水中喝了几口水,虽说捡回半条命但却落下了肺炎的病根,所以对于他的去世众臣并不意外。

令人发愁的是朱厚照虽然去世了,但因为事情太过于紧急所以直到临终都没定好下一任皇帝人选。

如果朱厚照有儿子还好,完全可以按照规矩立嫡长子为储君,但这朱厚照却是三十一岁了连个孩子都没有,继承人问题成为了朝中最大的问题。


就算从朱厚照的父亲那一脉筛选也无从下手,因为朱厚照还是一个独生子,连个兄弟都没有,最终只有将目光放在了其爷爷朱见深那一脉上。

于是在太后和当朝首辅的同意下,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被选为皇帝,根据血缘关系来算的话朱厚熜还是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熜即嘉靖帝非常的精明,白给我一个皇帝虽然说的好听,但手中肯定没有实权,于是嘉靖帝就跟大臣开始了一场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


嘉靖帝在从封地前往京城的时候就做好了打算,在快要抵达京城的时候嘉靖帝并没有直接入京,反而是要求将诏书上的皇太子继承改成嗣位继承。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快要抵挡京城的时候大臣建议让朱厚熜按照皇太子的礼仪来继承皇位,所以理应尊朱厚照为皇考即皇父,至于嘉靖帝生父兴献王则应该被尊为皇叔。

这下是让嘉靖帝撂挑子不干了,我来的时候可是说的好好的让我当皇帝,现在还没继承皇位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这怎么能行?于是嘉靖帝便在京城的郊外拒入京城。


两方势力对此都是不愿意退上一步,对大臣们来讲嘉靖帝理应尊朱厚照为皇考,但对于嘉靖帝来讲不能因为要当皇上而将父亲定为叔叔。

最终还是太后和首辅出面这才让嘉靖帝先行进入京城,但这事到这并没有停止,反而因为嘉靖帝成功登基而开始变得更加棘手。

继位后的嘉靖帝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继位,于是便想尊自己去世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为帝,这让自己登基也算是名正言顺了。


并且再将兴献王朱佑杬追封为帝后嘉靖帝又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那就是将自己父亲的牌位立于太庙当中,这下自己才算是真正的名正言顺。

但太庙自古都是只能放七个,到了朱元璋这里虽然将其改成九个,但这依旧不够用,如果嘉靖帝要想把自己父亲的牌位放置其中,那么就必须将其中一个人的给请出来。

那么该选择谁呢?朱厚照、朱佑樘这些近亲自然是不能动的,最上面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然也不能动,于是嘉靖帝就把目光瞄向了排在第二位的皇帝明成祖朱棣。


当嘉靖帝把这个想法告诉大臣们后,这些大臣们面色铁青就差直接血溅当场了,有完没完了?追封你父亲为皇帝我们都忍了,现在又想对太庙下手了?

嘉靖帝也显然没想到群臣对此事这么激烈,但其内心还是想把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毕竟按血缘关系来讲的话两人最为遥远。

眼看嘉靖帝是铁了心要把自己父亲立于太庙当中,大臣们就开始想办法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毕竟虽说朱棣距离他们年代久远,但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他们这一脉的皇帝和朝臣。


最后还真是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古都是开国皇帝称祖,其后皇帝称宗,饶是李世民有如此文治武功最后也是一个唐太宗。

凡是称祖的皇帝都有一个特权,那就是不得被移出太庙,毕竟开国皇帝被移出太庙这种事也着实不像话。

而在嘉靖之前朱棣其实是称明太宗的,虽说凭借一己之力直接将后世皇帝改为自己这一脉,但其实力还不足以称祖。


但嘉靖的大臣此时哪里还顾得上其他,连忙上奏希望嘉靖帝追封明太宗朱棣为明成祖,嘉靖帝哪里不明白这些人的小心思,但还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这下该将谁请出太庙呢?嘉靖帝这下提出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给请出太庙,这下大臣们算是彻底没话说了,毕竟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将他移出太庙也是合情合理。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也是嘉靖帝的高明之处,如果直接提出将朱高炽的牌位移出太庙,那大臣们自然是不同意。


于是便先找一个影响力深厚的皇帝下手,第一次肯定是不会成功的,但第二次那些大臣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就此大礼议之争以嘉靖帝完胜大臣而宣布结束,不得不说能向嘉靖帝这样将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皇帝在历史上还真的不多见。

此次大礼议之争对嘉靖帝来讲算是受益良多,先是确定了自己正统的地位,接着就是打压了那些明武宗的旧势力,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不被大臣摆布。


说实话嘉靖帝的开局并不算太好,一个被太后和大臣拥立起来的皇帝大多改变不了成为傀儡的事实,毕竟首先名分是个问题,还有就是实权问题。

但嘉靖帝不仅没有沦为傀儡皇帝还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二十多年不上朝还能把持朝政的皇帝,其中跟他早期的大礼议之争息息相关。

虽说嘉靖帝在后期开始沉迷道教喜欢长生修仙,还因为这点差点被宫女们勒死,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宫女谋害的皇帝。


但不可否认的是嘉靖帝的帝王术真的是得心应手,数十年中不上朝,却依旧可以让朝廷运行,这份能力属实厉害,就是用不到正经地方。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

江湖小晓生

朱棣的牌位差点被子孙扔出太庙?这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还的确发生过。要扔掉朱棣牌位的主人公,就是著名的修道皇帝朱厚熜。

说朱厚熜这个名字好像大家不是很了解,但是提到嘉靖皇帝,估计就无人不知了。这哥们二十多年不上朝,一直躲在后宫修仙,结果差点被宫女给活活勒死。

他作为朱棣的子孙后代,为啥非要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呢?他对朱棣真的有很大的成见吗?这件事还要从他堂哥正德皇帝朱厚照说起。


朱厚照把自己玩死了,朱厚熜就搞起了大礼议事件。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历史上也是个比较奇葩的皇帝,他特别喜欢玩。因此皇宫根本困不住他,他总能化妆成普通人,在民间游玩。

在亲征蒙古小王子获得胜利以后,朱厚照对亲征就上瘾了。一听说朱宸濠造反了,他那叫一个兴奋,立刻带兵亲征。结果王阳明不太体谅领导的心情,居然提前把朱宸濠给平定了。

扫兴而归的朱厚照,只好一路游山玩水,结果在玩水的时候不小心船翻了,这哥们被捞上来的时候,就剩半条命了。送到京城以后,直接参加了自己的葬礼。

朱厚照喜欢在豹房睡觉,后宫那么多美女,他一个都看不上,他更喜欢那些畜生。结果问题就来了,这直接导致31岁的朱厚照,一个儿子都没有。


没有继承人的朱厚照,只能眼巴巴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弟朱厚熜。朱厚照没有兄弟吗?对不起,还真的没有,他老爹朱祐樘是个标杆丈夫,一辈子就找了一个媳妇儿,史上皇帝中唯一一位,所以子嗣也就凋零了。

朱厚熜本人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当时只有15岁,却已经是朱厚照活着的众多堂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了。

朱厚熜当了皇帝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跟大臣们论一论自己是以什么身份登基称帝的。是以朱祐樘儿子的身份,还是以他侄子的身份?这件事很重要,也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朱厚熜打算把朱棣的牌位弄出去,把自己生父的牌位弄进来。

宋朝有个皇帝宋英宗赵宗实,他的情况和朱厚熜十分相似。他也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却继承了宋仁宗的皇位。

这就是说,宋英宗是有自己的亲生父母的。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自然希望把自己的亲生父母追封为皇帝和皇后。

可是这件事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因为宋英宗是以宋仁宗儿子的身份继位的,其中反对声音最强的就是曹太后。你父母成了皇帝皇后,那把我往哪儿搁?因此宋英宗和群臣吵吵了四年之久。这件事还是没搞定,四年以后宋英宗挂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朱厚熜可不想步宋英宗后尘,所以他刚开始就跟杨廷和这帮人摊牌了,他是以朱祐樘侄儿的身份继位的,可不是他的儿子。你们要是不答应这件事,那他这个皇帝就不做了。

最终杨廷和等人终于妥协,让朱厚熜以侄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第一步成功以后,朱厚熜再接再厉,他要把自己的生父称之为皇考,将他的牌位送入太庙之中。


可是太庙里从朱元璋到朱厚照,已经有7个人了。再往里面放,按照汉朝时期的做法,就必须要把其中某个人踢出来。

朱厚熜选了一大圈,觉得朱元璋不能踢,这是开国老大,朱厚照也不能踢,没有这个堂兄,他也做不成皇帝。思来想去,他就打起了朱棣的主意。

为啥?因为朱棣距离他比较远,而且朱棣这哥们做的事情的确有些不堪入目,把他踢出去应该没什么意见吧?

结果大臣们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一个个都要自尽,为啥?因为没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哪里有你在这儿做皇帝呢?

所以朱棣的牌位是万万不能被弄出去的。为了不把朱棣弄出去,大臣们还给朱棣上了一个新庙号:成祖。庙号带个祖,那就不能被踢出去了。因此明朝有两个祖,一个太祖朱元璋,一个成祖朱棣。


朱棣出不去,选谁更合适呢?

既然朱棣不给挪,那证明一件事,群臣再次做出了妥协,他们答应把朱厚熜的生父弄进太庙,把其中一位皇帝给弄出去了。

得逞以后的朱厚熜,现在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选一个皇帝踢出去。总不能小公鸡点到谁就选谁吧?所以思来想去朱厚熜,朱厚熜最终选择了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他继承了朱棣的皇位以后,只做了8个多月的皇帝就挂了。虽然开启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可是他做皇帝的时间也太短了。

其他皇帝或多或少都做了几年,这哥们连一年都没做完。你的贡献再大,也只是宣传上的事情,哪个明朝的官员,敢说自己朝代的皇帝不伟大?所谓的仁宣之治,也是我们后人给的评价而已。

在明朝的臣民眼中,每天都是盛世,每一位都是明君,这才是真理。为此只能按照年限来选择把谁踢出去。从时间上来说,朱高炽自然是最吃亏的,所以就把他弄出去了。


总结:文臣们以为选了个软蛋,谁知道招来一个祖宗。

朱厚熜显然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他一出场就开始跟明朝文臣斗争,一辈子把文臣们玩得团团转。自己则安稳地独坐钓鱼台,谁也管不着他。

杨廷和当年还想给朱厚熜一个下马威,结果自己却吃了大亏。从第一步开始退让,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可惜事已至此,一步踏错,满盘皆输。

参考资料:《明史》

西府赵王爷

朱棣被后世子孙嫌弃这事儿估计不存在,要不是他起兵靖难,抢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他后面这些姓朱的,谁能当得了皇帝?而且论能力,论作为,后世子孙们哪个能比得上他?

不过,他的牌位差点儿被移出太庙倒是真有此事。

这还得从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大礼仪事件”说起。

正德十六年,即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原本按规矩呢,皇帝死了,太子继位。但尴尬的是,朱厚照他没有儿子,也就是”绝嗣“。更惨的是,他是独子。他老爸明孝宗是个情种,不搞什么三宫六院、佳丽三千、独宠张皇后一人。也就没能给朱厚照留下兄弟。

不过没关系,朱元璋当年对这些事情早有预见,在“皇明祖训”已经立下了规矩。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

朱厚照虽然没有亲兄弟,但是有堂兄弟啊!

于是杨廷和等大臣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在藩王之中,挑选了年仅15岁的兴献王朱厚熜。

杨廷和等大臣原本以为朱厚熜年纪尚小,父亲老兴献王也早已经故去,没有什么背景,应该会比较听话。可谁知道啊,这小孩儿虽然年纪不大,但心智却极为成熟,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刚到京城,就给众大臣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按照礼部的计划,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所以首先要按照太子礼仪,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然后登基继位。而朱厚熜不答应,他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你们应该按照天子规格接待,我得走正门,居正殿。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反正朱厚熜就一个办法,你不按我的来,那大不了我就不入京城。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毕竟诏书都发了,人也都到了京城外边儿了,杨廷和他们不可能因此再去选个新的皇帝。

最后还是太后出面,依了朱厚熜。

然而,这仅仅只是前菜,朱厚熜还有大招没放呢!

登基之后的朱厚熜,这时候应该叫嘉靖了。按原本礼部的规矩,嘉靖是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继承于明武宗,所以他应该自动归属于明武宗一脉,由此来保证皇室嫡系血脉的一个正统性,不然姓朱的都能当皇帝了。

换句话说,他应该要认认明孝宗为父,在牌位上尊其为皇考。可是嘉靖他不愿意,他觉得生父是谁那就该叫谁爸爸,明孝宗只能是他伯父。

双方又是僵持不下!

不过嘉靖这脑袋瓜确实灵光,他来了个曲线救国。他先是将自己生父,老兴献王追封为帝,是为献皇帝;生母也成了皇太后。这样一来,他嘉靖就不是什么藩王继位了,而是有着正统皇室血脉。

因为“皇明祖训”有“兄终弟及”这么个规矩,所以兴献王作为明孝宗的弟弟,继承帝号,也勉强说得过去。

总而言之,嘉靖凭借一己之力,硬是将兴献王族,搞成了兴献皇族。不过其实也没多大区别,毕竟明孝宗也没啥直系亲戚。只是,这让杨廷和等一众大臣彻底失去了权威性。嘉靖这个半路出家的皇帝,正式成为朝堂的主导者,这才是“大礼仪事件”的本质所在。

那么这和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

话说嘉靖将生父追封为皇帝之后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庙的正殿牌位满了。

这里给大家解释以下,历史上在皇家宗庙里,这个牌位是固定数量的。大多数时候是七个,即一祖三昭三穆,也称天子七庙。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

而明朝多了两个,变成了一祖四昭四穆。在嘉靖之前,加上其生父献皇帝,刚好九个。(建文帝和景泰帝没有入太庙)

因为数量是不变的,所以嘉靖死后,想要入太庙就得移出一个牌位到偏殿,称之为入祧。而该移走谁也是有规矩的,其必须得是按照亲疏关系由远及近的移走,也就是说离移辈分最高的那位。

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庙号称祖者,因为开创之功,享有万事不祧的待遇。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移的。那么自然就轮到当时庙号为明太宗的朱棣了。

而前面咱们都说过,朱棣一代雄主,更是他们这一脉的开创者,嘉靖想着如果因为自己搞的这一出,而将其移出了九庙,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仅自己下黄泉不好交代,更会给这些大臣以口实。

于是他又想了个办法,即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这样一来朱棣也能享有万事不祧的待遇了,而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

这就是明朝为何会有两个祖。

而从这里也看得出来,嘉靖对于朱棣乃是敬畏,而不是嫌弃,不然他也不会为其改庙号了。

一锅煮了

朱棣的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这件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而且也并非是嘉靖嫌弃他才将他的牌位扔出去的,而是因为嘉靖要把自己生父的牌位放进去,但是太庙里供奉祖宗牌位的位置有限,必须要请出去一个,才能在进来一个,挑来挑去,就挑到朱棣头上了,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及后续影响。

《大明风华》的热度还没褪去,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对朱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怎么治国安天下,都有大致的了解了,虽然电视剧是演绎的结果,但也是根据史料改编的,细节上有所改动,大致上也就那么些事儿。朱棣的功绩不用多说,大明王朝所有的皇帝中,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其余的能被称得上“明君雄主”的,也就朱棣一人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功绩卓著的皇帝,朱棣的牌位居然差点就被扔出太庙了,到底是为啥?

这还要从“大礼议”的主角嘉靖皇帝说起,由于正德皇帝朱厚照生前没有子嗣且无亲兄弟,等他暴毙而亡以后,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朱厚熜便以近支堂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等他登基后,在议定朱厚照谥号以及生父的主祀和封号问题上,与大臣们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大臣们希望他尊奉明孝宗朱祐樘(朱厚照亲爹)为正统,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当做叔父的关系来对待,也就是相当于让他过继给自己伯父朱祐樘,还不许他认亲爹,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要自称“侄皇帝”。

对于大臣们的这种要求,朱厚熜不肯接受,他坚持认自己的亲爹,并要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然而他的这种要求,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大臣们也坚决反对,你来我往的争执不断,由于君臣之间谁也不肯让步,这一争议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嘉靖皇帝朱厚熜用强硬的手段,迫使大臣们屈服,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给自己的生父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改称明孝宗朱祐樘为“皇伯考”。

这还不算完,嘉靖十七年的时候,嘉靖皇帝又给自己的生父追尊庙号为“睿宗”,等到嘉靖二十七年,嘉靖又打算把他生父的牌位供入太庙,但是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太庙里供奉先帝神位的位置不够了!按照周礼中“天子七庙”的礼制,从周朝以来,太庙只供奉七个皇帝的神位,中间是开国皇帝,两边各有三个是继任的皇帝,等到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把这个规矩稍微改了一下,为了将自己的父亲也供奉到太庙里,就将太庙供奉的位置增加到了九个,如果继任的皇帝超过了九位,那就只能从中挑出去放到偏殿里。

明朝的皇帝传到嘉靖这一代,早就超过九位了,嘉靖皇帝如果要想把自己父亲的神位放进太庙,就要先从太庙中移出一位,那么该把谁的牌位移出去了呢?礼制中的宗法制度有规定:“亲尽则祧”,意思就是与现任皇帝亲缘关系远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中单独供奉。按照这个制度,谁和嘉靖皇帝亲缘关系最远就应该把谁移出去,但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神位肯定是不能移出去的,作为开国皇帝,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除此之外,当时太庙里还有朱元璋父亲的神位,虽然他没当过皇帝,但也是朱元璋亲自追封的,朱元璋把太庙中七个位置增加到九个,就是考虑到他父亲的因素,所以这个也不能动。

既然朱元璋和他父亲的神位不能动,剩下的皇帝神位,也就朱棣的亲缘关系与嘉靖最远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神位没进太庙),所以,如果非要把自己的生父神位放进太庙,理论上嘉靖应该把朱棣神位移出去,但是,理论归理论,能不能还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朱棣的皇位是通过非常规的方式得来的,虽然他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他却是通过造反的手段获取皇位的,相当于以“小宗”继承“大宗”,而嘉靖同样也是以“小宗”继承“大宗”,这点他俩还是有点类似的,只不过方式不一样而已。

如果没有朱棣通过造反的方式得到皇位,他的子孙都不可能当上皇帝,当然也包括嘉靖皇帝朱厚熜,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说,朱棣也算是他这一支帝系的“太祖”了,所以,朱棣的神位非但不能动,而且还应该更加的稳固,因此,嘉靖重新追尊朱棣为“成祖”,将朱棣的地位抬到跟朱元璋一样的高度,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既然朱棣的神位动不得,那朱棣之后,与嘉靖亲缘关系最远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了,而且朱高炽在位的时间比较短,没啥太大的影响力,所以,朱高炽的牌位就被嘉靖给移了出来,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把自己生父兴献皇帝的神位放进了太庙。

所以,朱棣的神位差点被扔出来,并非是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而且,被扔出的可能性仅仅存在于理论上,实际上非但没有被扔出来,他的地位还被抬高了。

古月

明成祖朱棣的牌位不是差点被扔出太庙,而是确实被请出了太庙。放在了烑庙,跟明太祖朱元璋一起成了万世不烑之君。当然也不是因为嫌弃,而是因为其他原因。


众所周知的,一般来说一个皇朝建立以后,前两个皇帝,一个是太祖,一个是太宗。建文帝被朱棣给嚯嚯了,自然当不起明太宗这个谥号。那明朝就没有太宗了吗?不是,明朝是有太宗的,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这事说起来还是嘉靖老道干的损事儿。嘉靖之前朱棣的谥号一直是明太宗的。到了嘉靖的时候。嘉靖之所以当上皇帝,是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把自己玩儿死了,还没有儿子继位,就让嘉靖捡了漏了!


嘉靖当了皇帝以后,就想把自己的老子送到太庙里。但是太庙是有名额限制的,而且名额已经满员了。嘉靖想塞他爹进太庙,就得弄一个出来。但是太庙供奉的那几位都比他爹这个追封的野皇帝分量重。后来嘉靖跟几个大臣一商量,就把注意打在了还是明太宗的朱棣身上。


当然不是扔出太庙,朱棣的功绩在哪儿摆着呢!他嘉靖还没资格敢把朱棣扔出太庙。他也不配!但是嘉靖这孩子脑回路清奇啊,脑子一转既然不能扔出去,那就请出去吧!既然朱棣功绩那么高。咱就不让他当宗了,跟朱元璋一样,去当祖去吧!于是就给朱棣改了谥号“明成祖”,然后把朱棣的牌位弄到了烑庙,跟朱元璋一起受万世供奉去了!

覃仕勇说史

答:说“朱棣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绝对是胡说八道,说“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更是哗众取宠、骇人听闻。

俗话说,没有根本,何来枝叶?

枝叶哪有嫌弃根本的道理?

朱棣的所有子孙,都是因为朱棣的出现和存在,他们才来到人世的。

难道是朱棣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让他们感到羞耻、感到抬不起头,所以对这位先祖心生怨恨,从愤怒,转化为厌恶,从而把他的“牌位扔出太庙”?

这位提问问题的网友,似乎是想引导读者往靖难之役上联想,以为朱棣是造反派,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了江山,不厚道,所以子孙后代引以为耻。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但他的心思,是要把帝位往朱标、朱允炆这一脉往下传的。

就因为朱棣横夺了江山,朱棣的后世子孙才享了福,才有机会当上皇帝,他们感激朱棣还来不及,嫌弃朱棣?不可能的;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说到太庙,是有后世子孙把朱棣的庙号改了,改啥了?朱棣之前的庙号是“太宗”,被改成“成祖”了。

把“太宗”改成“成祖”,这是嫌弃吗?

这是妥妥的尊崇啊。

我们知道,“祖”字和“宗”字是“祖宗”一词的拆分,在古代,是用来特指帝王的祖先的。

我们也都知道,对于帝王来说,通常,开国皇帝的庙号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的庙号为“太宗”。

明朝开国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谁呢?

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

但朱棣从朱允炆手里夺了江山,为了彰显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就革除了建文朝,不为建文帝编写单独的实录,不给建文帝上庙号,取消建文纪年,改为洪武纪年,自居明朝第二代皇帝。

一句话,朱棣自承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为明朝第二位皇帝。

因此,朱棣驾崩后,他的宝贝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就给他上庙号“太宗”。

后来是谁把“太宗”改成“成祖”的?

是明朝的第十代皇帝嘉靖帝朱厚熜。

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是以过继给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为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

朱厚熜是个孝子,他的老爹兴献王朱祐杬已经死了,他就推尊他为“兴献帝”,并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并把牌位请入太庙,庙号为睿宗。

他还组织人马编修了一部《明睿宗实录》。

编修《明睿宗实录》那没有问题,但把睿宗牌位请入太庙,有些困难。

因为按照《礼记.王制》中的说法,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昭是指父亲,穆是指儿子,三昭三穆,说的是三对父子。

即皇帝家的太庙正殿中要供奉七个祖宗,为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和三对父子。

明朝的制度供奉的是九位皇帝,由于建文帝被朱棣开除,景泰帝不被明英宗朱祁镇承认,朱厚熜即位时,庙里已经供奉了第一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代皇帝明太宗朱棣、第三代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第四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第五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第六代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七代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第八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一共九个神主。

朱厚熜要将自己老爹的牌位请入太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就必须把与自己亲缘关系最远的一位神主祧出去了。

不过,“亲尽则祧”的原则里,又有一个规定:被祧的只能是“宗”,祖是“万世不祧”的。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的神主是不能动的。

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是祧与朱厚熜亲缘关系最远的朱棣出去了。

但是,朱棣的成就仅在明太祖朱元璋之下,而且,如果不是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他朱厚熜也没有机会当皇帝。

于是,为了让朱棣的牌位仍留在太庙,朱厚熜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

那么,朱棣与朱元璋并称祖,就成为了“万世不祧”之君。

朱厚熜把明仁宗朱高炽祧出来放进后殿,将自己的老爹“睿宗”请入了太庙。

诺,就是这么一件事。

朱棣是“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了吗?他的“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吗?

根本是胡说八道嘛。

小姐姐讲史

朱棣的排位确实差一点就被扔出了太庙,但不是因为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而是跟历史上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曾经在明朝嘉靖年间发生的大礼仪之争事件。正德十六年享年31岁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但因其名下没有儿子,朱厚照的母亲便和群臣商量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让他的堂弟继承皇位,考虑到多种因素最终选择了嘉靖弟朱厚熜。原本以为朱厚熜会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谁成想这竟是引狼入室,朱厚熜在拥有了足够的权利以后便开始实行专政,张太后也无法管教。

而朱棣的排位险些被移除太庙也是朱厚熜所为。朱厚熜继承帝位后想追封自己亲生父母的尊号,但首辅杨廷和一些旧臣却认为他应该改换父母,双方僵持不下,这才引发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朱棣的牌位也差点因此被移除太庙。

事情是这样的,过继而来的朱厚熜不答应变更自己的身份,也就是和已经去世的朱厚照称为名义上的兄弟关系而非堂兄弟,如此一来,自己当上了皇帝,那么按照朱厚熜的理解,他的父亲应该被奉为太上皇,也就是“皇伯考”。而仅仅有一个称号是不够的,大明朝的太庙里历来摆放着先皇的牌位,既然一切都顺利成章,那么朱厚熜的父亲的牌位自然也应该在里面。

但奈何古时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太庙中只能有7位皇帝,因此除了开国皇帝以外,其他皇帝都只能按照亲疏关系的原则进行安排,而嘉靖皇帝又想要把自己父亲的灵位放进去,自然要从中拿出来一个。按照关系的亲疏来看的话,朱棣就是属于比较远的那一个,也自然就成了首选。也就有了现在的:朱棣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要说这也不算是朱厚熜的嫌弃,也只是按照古时的说法照做罢了。嘉靖皇帝选择这样做,自然不会被大臣们所认可,虽然说朱棣的血缘关系到这里已经淡了许多,但是他所创下的那些壮举可都是实实在在的。

再后来在大臣们一致的阻拦下,并有一些朝臣表示誓死捍卫朱棣的灵位,这才保全了它的位置。并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也彻底断绝了朱厚熜的想法。但是太庙总归要腾出一个地方的,于是嘉靖皇帝便把目光放在了明仁宗身上,鉴于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个人又没有太大的壮举,于是嘉靖皇帝就做主将其灵位搬到了别处,这才换上了自己父亲的牌位,这件事也告了一段落。

香茗史馆

毫无疑问,明成祖朱棣绝对算是明朝历史上,除朱元璋之外最有作为的帝王。至于明成祖朱棣的牌位差点被请出太庙,其实是谣传,原因在于朱厚熜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牌位摆进太庙,但遭到了朝臣们的反对,不得已只得让父亲取代朱棣享受明堂祭祀,而将朱棣的庙号从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使其与朱元璋一起享受郊祀。此事还从明世宗朱厚熜时期的“大礼仪之争”说起。

△明世宗朱厚熜

著名的“大礼仪之争”,皇帝与大臣先后交手三个回合

明世宗朱厚熜乃是明宪宗朱见深子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其死后无子,其母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后决定,朱厚熜继位为帝。

△杨廷和表示:你得把你爹叫叔叔

由于朱厚熜是入继为帝,因此在议定兴献王主祀称号时便发生了争议。内阁首辅杨廷和认为,既然朱祐樬是入继为帝,那么理应认明孝宗朱佑樘为父亲,而应该称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叔父。进士张璁和侍郎王瓒却坚持认为,虽然朱厚熜是入继为帝,但显然不是明孝宗的儿子,因此不应该称明孝宗为父亲。结果王瓒被杨廷和调去了南京。

1、第一回合:明世宗和张璁败北。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七日,毛澄按照杨廷和的意思,率领大臣上奏,认为皇帝应该遵照汉定陶王、宋濮王两例,以明孝宗朱佑樘为父亲,而以兴献王朱祐杬为叔父。杨廷和紧接着上书,表示支持毛澄的意见,并将持有不同意见者视为“奸邪”,“当斩”,或黜为外官。而进士张璁也上书表示,汉哀帝、宋英宗虽然是定陶王、濮王之子,但那是因为汉成帝和宋仁宗无子,因而将两人立为皇嗣,并养于宫中。而明孝宗却是有明武宗这个儿子的,乃是兄终弟及,不应该遵循前例。虽然明世宗比较支持张璁的意见,奈何张璁此时刚刚考中进士,虽然在礼部任职,但并没有实权,而明世宗也是刚刚继位,皇位还未坐稳。杨廷和则早已是内阁首辅,且有拥立之功,双方力量并不对等。于是,在杨廷和等大臣的攻击下,张璁最终被调到地方为官。

△张璁:皇上我支持你

2、第二回合:双方打了个平手。嘉靖二年(1523年),张璁与桂萼、胡铎互相辨析大礼议。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提此事,明世宗于是在次年正月要求再次廷议,并于四月召张璁、桂萼至京师集议大礼,行至凤阳,奉敕“不必来京”,遂还南京。当时,明世宗已经下诏称孝宗为皇考,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结果张璁和桂萼等再度上书,认为应该去掉“本生”两字,否则会让后世认为朱厚熜乃是孝宗之子。不过,张璁等人毕竟是少数,而支持杨廷和一派意见的则多达“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汪俊传》)。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张璁、桂萼奉召至京,结果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甚至面临被捕杀的威胁。不过,在明世宗的支持下,两人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晋升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处理礼仪问题。

△左顺门惨案:不听话的全部挨揍

3、第三回合:明世宗与张璁大获全胜。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明世宗在左顺门召见群臣,宣诏称生母章圣皇太后之尊号去“本生”二字,结果因为群臣反对而留中不发。事后,何孟春、杨慎等感觉事态严重,于是召集大臣231人(《明史》称229人)全部跪于左顺门外,向明世宗朱厚熜示威。明世宗多次命令引礼监太监劝退群臣,但大臣们已经抱定了“仗节死义”的决心,仍然死谏不退。明世宗大怒之下将134人收监,对五品以下180余人施以廷杖。九月,张璁与礼部尚书席书及桂萼、方献夫等奉诏召集大臣于阙右门辨议大礼,这次张璁等人大获全胜,最终以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这次“大礼仪之争”事实上不仅是旧阁臣集团与新进士大夫之间的冲突,而且也是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同时也是正统程朱道学(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因而影响极大。而且,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君臣关系恶化的开端,内阁首辅杨廷和被罢免(后削为民),而廷杖中更是直接打死17人,朱厚熜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却也恶化了君臣关系。

从明太宗到明成祖,朱厚熜费劲心思想让父亲进入太庙

历史上,皇帝庙号中通常只有开国皇帝才会称“祖”,而此后的皇帝则普遍称“宗”。朱棣其实也是一样,其驾崩后最初的庙号是太宗,例如《明实录》中便没有《成祖实录》,而只有《太宗实录》。那么,明太宗怎么会变成明成祖呢?这就要说到“大礼仪之争”的结果了。

△朱厚熜:我必须让老爹进太庙

明世宗朱厚熜赢得了“大礼仪之争”后,便给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上了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不过皇帝的尊号好上,但想要再为其上庙号入住太庙,就算你再孝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明世宗只得安排了一个单独的世庙祭祀。

不过,明世宗显然是个极为孝顺的孩子,他还是不太死心,总想着给自己老爹再上个庙号。于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经致仕的扬州府同知丰坊上书,投其所好的请求“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明堂和郊祀乃是古代极为重要的两个祭祀活动,郊祀是祭老祖宗朱元璋的,而明堂祭祀按周礼则是祭祀太宗的,不过在汉、宋、唐时都有皇帝祭祀自己父亲代替太宗的先例。

△严嵩:我是墙头草

明世宗一听,这个主意好啊,于是便也要求为自己的父亲上庙号,并且享用明堂祭祀。朝廷顿时一片哗然,心想皇帝你也不能太过分吧,明世宗于是便去问严嵩,严嵩则成了墙头草,他表示明堂乃是祭祀太宗的,不过祭祀自己父亲似乎也没问题。结果,朱厚熜没能等来明确支持自己的大臣,反而等来了坚决反对的,户部侍郎唐胄明确表示放着周礼不学,跑去学什么汉唐宋乱七八糟的东西。

唐胄这一招把明世宗气的不轻,不仅将唐胄下了大牢,还亲自写了一篇《明堂或问》,表示自己决心已定,父亲必须明堂祭祀、称宗袱庙。于是,经过长期斗争,朱厚熜于同年九月,为自己的父亲追尊庙号为“睿宗”,不过此时的睿宗还不能享受单间待遇,而是和明孝宗朱佑樘同庙异室。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北京太庙因大火烧毁,历时数年重新建造成功之后,明世宗这才亲自动手给父亲争取来了一个单间。

△此时的睿宗还只能和孝宗挤一块

可如此一来就有个问题,那便是明太宗朱棣岂不是永远没有在明堂祭祀露脸的机会了?朱棣毕竟是朱厚熜这一世系的,如果没了他,那么明朝的皇帝就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这一世系。于是,朱厚熜便在《明堂或问》中明确表示,朱棣功兼创守、再造社稷,应该也称祖,不仅在太庙中“万世不祧”,还应该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并列享受郊祀,于是明太宗就变成了明成祖。

题外话:朱棣牌位被请出太庙系谣传,朱厚熜早已为父亲挤出了位置

很多人认为明太宗之所以会变成明太祖,乃是因为明世宗朱厚熜想要将父亲牌位放进太庙时,太庙中的牌位已满,为了避免朱棣的牌位被挤出去,便将其庙号从“明太宗”改为了“明太祖”,从而使其享受开国皇帝才会享受的“万世不祧”。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明宪宗时便开始实行九庙制

明朝遵循周礼而设太庙,而根据《礼记·王制》的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也就是说,太庙正殿中只允许摆放自己七位先人的牌位。通常正中间的是开国皇帝,两侧则为其余六位皇帝。(注:明宪宗时明朝太庙正殿供奉牌位便达到了九个)

同时,一旦自己前面的皇帝超过了九个,便要遵循“三昭三穆,亲尽则祧”的规矩。也就是说,当太庙供奉的皇帝位置不够了,那么便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牌位请到偏殿(称为“祧庙”)供奉,这被称为“被祧”。

不过,虽然开国皇帝距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但由于开国之君功劳最大,有“万世不祧”的权力,因此最先“被祧”的只能是第二位皇帝。似乎明成祖朱棣被挤出去也在情理之中,嘉庆帝为了避免自己这一世系的祖宗被迁出,便将其庙号改为了“成祖”,使其同样享受“万世不祧”的权力,从而将仁宗的牌位迁出。

△朱厚熜为了让老爹进太庙费尽了心思

在明世宗朱厚熜之前,明朝已经历经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十位皇帝,其中明惠宗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没能进入太庙。

也就是说,在嘉靖帝继位时,明朝太庙中事实上是摆放着九位皇帝牌位的,除了以上八位之外,还有明德祖朱百六的牌位。事实上,朱厚熜早已为父亲的牌位挤出了位置,“(嘉靖)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明史》)

△嘉靖十年后其实已经空出了一个位置

也就是说,在嘉靖十年(1531年)之后,明朝太庙正殿中其实只剩下了八个牌位,朱厚熜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牌位放进去并不会再将任何人挤出。但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朱厚熜才为父亲争取到庙号,可见期间仍然产生了争端,而原因便是前文提到的朝臣反对。

风尘讲历史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王爷身份造反成功的皇帝,可以说是一位传奇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迁四处征战,痛击蒙古;还支持郑和下西洋,促使中国文化传播和交流;并且修建紫禁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就是这么一位厉害的皇帝,在一百多年后他的牌位差点被移出太庙,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德十六年四月嘉靖皇帝继位,他本来只是藩王的儿子,但由于明武宗正德皇帝无子嗣,而武宗唯一的弟弟朱厚炜也早夭,那么皇位继承人就要往上推一辈再找。武宗父亲孝宗的两个哥哥都没有子嗣,只有四弟朱祐杬有两子,朱祐杬长子朱厚熙已死,只有次子朱厚熜在世,所以皇位自然落到了朱厚熜的头上,也就是嘉靖帝。这运气也太好了。

嘉靖帝作为藩王之子入继大统,按道理应该处处小心谨慎,和善的对待拥立的大臣。但是嘉靖皇帝一上位就变了,非要追封生父为皇帝,并把父亲的排位放进太庙。但是嘉靖帝是以武宗的堂弟身份继位的,应该认武宗的生父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而嘉靖只能称他的生父朱祐杬为皇叔,但是嘉靖帝这哪能干呢,于是便引发了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朝中众多大臣都给嘉靖帝上奏折说他把生父兴献王的牌位放进太庙是有违天伦纲常的,但是嘉靖帝丝毫不理会这些奏折,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嘉靖皇帝与群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张璁以明武宗遗诏为利器,打破了杨廷和一手操纵的廷议,他合理解读了明武宗遗诏的逻辑和内容,坚决维护嘉靖帝与兴献王的父子关系,挫败了杨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顾嘉靖帝继位的实情而强迫嘉靖帝依照汉宋旧例改换父母的图谋。

嘉靖帝先是追尊兴献王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嘉靖十七年,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虽然兴献帝的牌位进了太庙,但是要把哪位先帝的牌位移出太庙又成了一大难题。天子的太庙里只能放七位皇帝,除了开国皇帝的牌位不能动外,其余的就要遵循“亲尽则祧”的原则,把离现任皇帝关系最疏远的先帝牌位移出太庙。

但是当时太庙里离嘉靖皇帝关系最远的是明太宗朱棣,可朱棣的牌位不能动啊,没有朱棣那皇位就是朱允炆一支的了,根本轮不到嘉靖做皇帝。为了使朱棣的牌位不移出太庙,众位大臣就从朱棣的庙号上动手了,由于开国皇帝一般庙号都是“祖”,称“祖”的皇帝牌位是不能移出太庙的。嘉靖帝便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成祖,牌位百世不迁。这才有了我们后来所称的明成祖朱棣,这待遇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

这样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都动不了,那么只能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移出太庙,这就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力了。明仁宗牌位移出太庙后,嘉靖生父兴献帝的牌位顺利进入太庙,嘉靖帝得以如愿以偿。

秉烛读春秋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史称明成祖。

朱棣当政期间开创了“永乐盛世”,明朝的水军在当时居世界一流,相比之下,当时的海上霸主荷兰、西班牙的水军根本不值一提。

朱棣一生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马革裹尸还的最高境界,说他是一代明君名副其实。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明君,其牌位差点被后世子孙扔出太庙,这是为什么呢?

想要扔出朱棣牌位的是明朝第11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嘉靖皇帝。

嘉靖为什么要扔掉朱棣的牌位呢?这要从朱厚熜当皇帝说起。

讲真厚骢是历史最幸运的皇帝,为何这样说呢?原来厚骢根本没有当皇帝的条件。首先他父亲不是皇帝,不存在“父死子继”这一说,他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

朱厚骢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沾了他堂哥朱厚照没亲兄弟没儿子的光了。朱厚照就是历史上的明武宗,厚照在31岁时因纵欲过度而死。

死了之后大臣们发现厚照没有亲兄弟也没有子嗣,谁来接班成了问题。

继承皇位除了“父死子继”之外,还有一说叫做“兄终弟及”。既然厚照没亲兄弟没子嗣,就在近亲属里找一个继承人吧。

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厚骢,厚骢是厚照的堂弟,符合“兄终弟及”这一说法,就这样天上掉馅饼砸中了厚骢,厚骢稀里糊涂当了皇帝。厚骢就是历史上的嘉靖皇帝,嘉靖当了皇帝后就不糊涂了,反而比谁都清楚。

比如大臣们为了正统,让嘉靖改口叫厚照的父亲,也就是他的伯父朱佑樘为皇父,要他称其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显然大臣们想降低嘉靖的身世。

嘉靖从小学习礼仪对这些事门清,大臣们可骗不了他。

“想降低我的身世,没门!”嘉靖要为他父亲争荣誉。父亲有面子,自己也就有了面子,嘉靖提出要为父亲追封皇帝。

大臣们自然反对:“你父亲本来就不是皇帝,只是一个王爷,你当皇上都是沾了厚照无子的光,凭什么把你父亲封为皇帝呢?”当然大臣们不敢如此直截了当说。

大臣们不同意,嘉靖就和大臣们杠上了。嘉靖的意思是不封老爷子为皇上,这皇帝老子不当了,嘉靖撂摊子不干了。

这时大臣们傻眼了,国不能一日无君,“行行,你有种,听你的吧,”大臣们屈服了。就这么着,嘉靖的老爷子成了皇帝,墓葬也改称了帝陵。

此时大臣们长出了一口气,以为从这就消停了。大臣们未免高兴太早了,还没完,嘉靖又提出了新问题,那就是把他父亲的牌位移到太庙里祭祀,这时候大臣们犯难了。

原来太庙有规定,只能供奉9个排位,现在太庙牌位已满,嘉靖要把父亲的牌位放到太庙里,必须把太庙里的一个牌位移出去。(注意不是扔出去,而是放在后庙里祭祀)。

移出谁的牌位也有规定,那就是移出和自己血缘最远的那一位,按规定来说,明太祖离嘉靖血缘最远,过去250年了。

但还有一项规定,那就是开国皇帝不能移出去,也就是庙号带“祖”的不能移出去,这叫“万世不祧(tiao)”。

这里的“祧”指的是远祖庙,皇宫一般有家庙和祖庙之分,近血缘亲属祭祀在家庙,远一点血缘关系都移到了祖庙里祭祀。

既然明太祖朱元璋不能移出家庙,第2个远一点血缘关系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了。

大臣们一想,朱棣是一个了不起的明君,把他移出家庙不合适,这会被老百姓耻笑和辱骂。

不移出朱棣的牌位总得找个理由吧?毕竟朱棣庙号不带“祖”字,当时朱棣的庙号为“太宗”。

大臣们绞尽脑汁,突然灵光一闪:“人是活的,牌位是死的,朱棣庙号不带‘祖’,让皇上追封一个不就行了。嘉靖能追封他父亲为皇帝,难道就不能追封朱棣吗?”

于是大臣们就把想法上奏给了皇上,嘉靖一看奏折笑了,心说“这些大臣们终于开窍了!这些大臣在嘉靖“大礼仪之争”时、也就是追封老爸皇帝封号的时候,大臣们极力反对,嘉靖一怒之下打得大臣们屁滚尿流。

经过三年的死磕,大臣们学乖了,学会主动为皇上找理由想办法了,就这么着嘉靖下令追封朱棣为“成祖”,朱棣一下子从“太宗”升格为“成祖”,意思是说带“祖”字不移出,我让朱棣带“祖”字,就这样朱棣牌位避免了被移出太庙。

朱棣牌位留了下来,“要想把老爸的牌位放到太庙里,必须要移出一个”,移出谁呢?

嘉靖把目光落到了明仁宗朱高炽牌位上,心想“这丫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挂了,把他移出去正合适”。就这样嘉靖把朱高炽的牌位移了出去,把父亲的牌位放了进去。

嘉靖最终赢得了“大礼仪之争”的胜利。

文/秉烛读春秋

小小嬴政

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有名的朝代,它有一个特征比其他朝代更加明显,那就是它有更多成就显著的君主。

虽然贤明的君主每个朝代都有,但是明朝尤其多。说几位比较有名的,如它的第一位君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兴修利民工程,使经济水平慢慢恢复,也让国家富裕起来。

明成祖朱棣,对内改革政治部门,提高办公效率;对外亲征蒙古,扩大了明的版图,并且加强和外国的联系,使手下臣子多次出使西洋。

朱棣在位期间还主持编订了一部奇书《永乐大典》,这本书包括许多内容,将当时许多书的精华集中到了一起,被西方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书。

还有之后的明孝宗、明世宗,都是很有作为的君主,哪怕是最后一位君主思宗,也是一个勤奋有为的君主。

以上所说只是明朝贤明君主的一部分,出于扣题考虑,在此不再过多赘述,这次主要提及的是明成祖朱棣。

通过刚才叙述他的主要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君主,后世大臣对他评价都很高。

但是在他死后几十年,他的牌位居然差一点被移出太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继续挖掘真相。

后世臣子对他的成绩都很认可,为何他还会面临牌位都保不住的局面?

一些对这段历史不怎么了解的朋友一般都认为是朱棣死后出现了一个暴君,对祖辈的牌位不敬,最终才造成朱棣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的。

但事实却比这种情况更复杂。

公元1521年,明武宗驾崩,但他没有儿子,兄弟又早逝,因此最后决定把皇位传给他的堂弟,也就是后来的嘉靖。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剧照

不过要说这位能做上皇帝,那也是极大的运气了。他父亲几个兄弟都无后,而他本来有个哥哥但也早逝,所以机会才给了他。

本来就是因为无人可选才被推上这个位置,当了皇上以后你就先当一阵孙子呗,先把那些权臣麻痹了再干想干的事也不迟啊。可这位皇上不一般,他刚上位就要搞事情,他要把他的生父兴献王追封为帝。

此话一出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都上书表示反对,理由是这不合规矩。而且他越是坚持,下面这些人越是反对。(有人认为嘉靖此举是间接清除杨廷和等一派独大的老臣)

就这样,这个事持续了三年时间,最后还是让他“得逞”了。将他生父追封睿宗,并把仁宗的牌位请出太庙,将睿宗的放进去。

因为太庙只有七个位置,而此时已满。并且之前本来是打算把朱棣的位置清出来的,但是大臣们都认为不可行,因为这位君主的成就和影响都太大,所以只能作罢。

嘉靖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这一件事却迟迟无法定夺?

这并不能全怪他,原因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扶持他当皇帝的是太后和内阁首辅,因此他当上皇帝后一直受制于这两方势力,尤其是内阁的杨廷和。

其次,像他这样继位的皇帝是有先例的,而且规矩就是要认前一位皇帝朱厚照的父亲为皇考,你不接受也是这个样子。在那个时代,礼制就是可以逼得你连亲爹都不能认。

再说回具体情况,嘉靖上位以后还是有一群的大臣支持他的。也正是这些大臣分成了另一派站到了首辅杨廷和的对面,尤其是张璁,最后嘉靖能得偿所愿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尽管身后有一众臣子支持,但是奈何这件事本来就不合规矩,且杨廷和背后也有很多固执的大臣坚持己见,甚至被杖责都不改变。

这些大臣如此坚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根据当时的旧制,太庙只能供七个牌位。如果按嘉靖这么做,那就要移出一位,规矩是按亲疏关系来算最远的那个。

而这么算被移出的就是朱棣。前面说过,因为朱棣名声太响、成就太多,把他移出来自然众臣都不同意。

从这件事能看出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尽管过程很麻烦,但是最终在1524年这件事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失败告终,这次斗争结束的标志就是皇上钦定大礼。

不过这件事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比表面上的更激烈,这场争论实际是明中期争夺首辅权利的斗争。

因此嘉靖这次胜利,不仅仅是达到了个人目的,还增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这些应该才是这件事的结果中最重要的。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评论交流】

王不解

朱棣从未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他的牌位也没有差点被扔出太庙。相反,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留在太庙,他的后世子孙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这事儿发生在嘉靖年间。

嘉靖皇帝,本是藩王之子,原本没有资格继承大统。可是,他的堂兄正德皇帝既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于是,正德皇帝死后,按照亲疏关系,嘉靖皇帝便被选中,继承大统。

但是有个问题。嘉靖既然当了皇帝,那就是过继给了正德皇帝的老爸——明孝宗。

但是,嘉靖皇帝并不想给明孝宗当儿子。其实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为何?因为嘉靖的亲爹兴献王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如果他给明孝宗当了儿子,那么他的亲爹兴献王就没有儿子了。

为了让自己的亲爹有儿子,同时又让自己的皇位来历清白,嘉靖皇帝便提出了一个天才的办法:把自己的亲爹追认为皇帝。如此一来,他爹的皇位来自他爷爷,他的皇位来自他爹,那么就与明孝宗没啥关系了,他就不需要再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

可是,大臣们不同意了,觉得嘉靖这是占了便宜还卖乖。于是,嘉靖朝掀起了旷日持久的所谓大礼议之争。

最终,嘉靖皇帝以惨烈的方式赢了。他的亲爹得以被追认为皇帝,牌位被抬入太庙供奉。

可是又一个问题应运而生:太庙正殿供奉的皇帝牌位是有数量限制的,加入一位,就要移除一位。按照亲疏关系,被移除的便是最遥远的那个始祖——当然,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牌位,是永远也不能被移除的。

因此,嘉靖把亲爹的牌位放进太庙后,按照规矩,便要移除朱棣的牌位。

可是大家知道,朱棣这一支的子孙本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是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所以他的子孙才能做皇帝。换句话说,朱棣其实是他的这支子孙们的开国皇帝。

鉴于此,嘉靖皇帝便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和太祖朱元璋一起永远供奉在太庙正殿。

既然朱棣的牌位不能移除,那就只好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的牌位移除了。

通过一些列操作、安排,嘉靖皇帝终于得偿所愿。

发条纪实

古代中国皇帝死后,其牌位都会放进祖庙,享受香火。

但明朝的第三位君主朱棣的牌位,却差一点被后代子孙从太庙中赶出去,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享受后代香火祭祀,是古代帝王的追求之一

中国古代的帝王,大都迷信,如武则天就因为担心自己死后无法享受到祭祀,才改变了立侄儿为皇帝的想法,重新立自己儿子为继承人,可见,进入太庙,是每一个皇帝的追求。

朱棣作为明朝早期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是有资格进入太庙,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的,而在他之后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按道理是会好好祭祀他的,但事情的变化是朱棣在生前想不到的。

(朱棣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孙断根,继承人出现了变化

每一个当皇帝的人都希望皇位在自己的子孙后代中永远传下去。

但意外总是会发生的,朱棣虽然有几个儿子,但在皇位继承中,除了大儿子外,其余的儿子被打入另册,二儿子还卷入谋反风波,后代永无出头之日了。

(明武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明皇位在朱棣大儿子一脉中流传,但到了明武宗去世时,却没有了直系继承人,只好在堂兄弟中选择,这一选,就选择了具有叛逆性格的嘉靖皇帝即位。

于是,死去的朱棣麻烦来了。

嘉靖为父讨出身,要摒弃朱棣

按照礼制规定,嘉靖接替明武宗当皇帝,就要认武宗的父亲为父,自己的亲身父亲要被抛弃。嘉靖不干,非要把自己的亲身父亲弄到太庙享受烟火。

而太庙只能放七位先皇的牌位,加上嘉靖的亲爹,就多了。

于是,嘉靖就决定把朱棣的牌位撤出去。

(明嘉靖皇帝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下,大臣们不干了,和嘉靖发生了长时间的争吵。

最后,决定给朱棣上成祖的庙号,算是能在太庙里多放一个牌位了,这才解决了这个争端,保住了朱棣在太庙的香火。

东方钺

黑明朝是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杯棣开始的,历史记载了他们的丰功伟绩,越黑越显得这两代帝王太了不起了,因为他们创造大明王朝的盛世辉煌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朱元璋为繁荣商业,规定对小商小贩不征税,对婚丧用品不征税,对私自征税的官吏,严惩不贷的亲民政策至今所被称赞不已。他果断处理胡惟庸,蓝玉两大叛乱集团,取消丞相制,建立内阁制为大明王朝统制,奠定二百 多年的吏治基础。后来的清朝根据明朝成功经验,二百多年一直没有恢复丞相制,可见朱元璋严惩胡惟庸叛乱集团,开创内阁制,是何等重要。坚决反贪腐,朱元璋是中国历代帝王坚决反贪腐最利害的帝王,对官吏的廉政考核是政绩的首选。二百多年的明朝官吏清廉是主流。明成祖朱棣继承朱元璋各项制度,亲自率军扫荡蒙元残余势力,巩固东北各卫印,将越南纳入中国版图,设交址卫所。派郑和率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巡航世界,最早发现,美洲大陆和澳洲,最早发现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峽。英国海軍军官,潜艇舰长孟席斯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和著名学者李兆良先生著《坤與世界万国全图解密》《宣德金牌啟示录》三部书用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最早发现世界。

明朝通过朱元璋和朱棣两朝长时间的统治实践,建立有效的民主和完整典章制度,继位者只要按制度办事,就能安享太平。明内阁制,分享了皇上处理具体事的责任,皇上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享受生活,也成为后世攻击的对象。因此出现皇帝沉迷道教,斗鸡玩蟋蟀,当木匠,沉迷酒色等现象,连贾宝玉都和好几个女人有性关系,还是同性恋者,更别说皇上如何好色了。但是国家这台大机器照样正常运转二百多年,並且是在领先世界的前题下正常运行,这是明王朝内阁封建民主制度成功运作的结果。久而久之皇帝的权力受到消弱,到末年万历皇帝连己立太子的的权力都被内阁剝夺了,皇帝罢朝抗议十几年,内阁就是不让步,朝政不受影响,最后万历让步,立庶出皇长子为太子,继位一个月就死了,由两个儿子天启和崇祯先后当了皇帝,最后败亡,因为他们两个都不是优秀帝王,明亡内阁有很大责任。明朝二百七二年的统制,日常工作是由内阁主持,提出处理意见,皇帝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做答复,内阁接照集体讨论结果,处理軍国大事和突发事件。因为内阁大臣都是饱学之士,在基层多有历练,经验丰富,又有锦衣卫,东西厂监督,很少出错。所以明朝皇帝往往被后人攻击不务正业,是很正常的。如果明朝不亡,继续演变下去就成为君主立宪制,明朝已经正在向这方向发展。明朝封建民主制己经形成,海瑞上书骂嘉靖皇帝不务正业,言词激烈,嘉靖气的七窍生烟,只能罢官而不能斩杀,后来海瑞又被重用,先后又升了三级,老而退休,这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出现的民主现象。


混迹于人世间的胖子

别瞎说,朱棣并没有被后世子孙唾弃,至于牌位差点被迁出太庙,那是因为嘉靖帝这家伙不地道,想把他没当过皇帝的父亲给放进太庙。

要知道,朱棣一脉能当皇帝,那最大的功臣就是朱棣,没有朱棣起兵靖难,后面那一流皇帝就全部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后世子孙唾弃谁也不会唾弃朱棣的。

至于朱棣的牌位那得从嘉靖帝那说。当年明武宗朱厚照病逝后,嘉靖帝就以藩王的身份继承了皇位。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事情,那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说白了,就是大臣们认为嘉靖帝现在当了皇帝,那就得认明孝宗当爹,嘉靖帝原来的爹兴献王从此就是嘉靖帝的叔叔了。这嘉靖帝肯定不乐意啊,由此引发了大礼议之争,争的就是到底谁是嘉靖帝的爹。

这争到最后还是嘉靖帝赢了,虽然中间过程曲折,但是还是成功的保住了自己的爹。可嘉靖帝从来都是多疑啊,他为了让自己的爹更加正统,于是就想把兴献王放进太庙。

可这太庙不是菜市场啊,那不是说放进去就能放进去的。一个是太庙里得是皇帝,另一个就是太庙供奉的皇帝数量是有限的,只有9个位置。而到了嘉靖帝这,他自己正好是第九个皇帝,所以嘉靖帝不想占用自己的指标。于是缺德的嘉靖帝就想把现有太庙里的皇帝请出去一位。

排第一个的朱元璋肯定不能迁出去,毕竟这位是明朝的开国皇位啊,这要是迁出去就真成大笑话了。于是按着顺序往下数,于是就到了朱棣这。嘉靖帝是有把朱棣迁出太庙的打算,但最终却没有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朱棣是嘉靖的祖宗,如果没有朱棣,那后世的这些子孙凭什么当上皇帝?正统还要不要了?再加上永乐盛世那可不是虚的啊,文治武功那都是杠杠的。于是嘉靖帝就放过了朱棣,而是把明仁宗朱高炽给请出太庙,然后把兴献王给放到了太庙里。

平心而论,兴献王进太庙,这纯属嘉靖帝的私心作祟,根本就不符合制度,只不过嘉靖是皇帝,所以大臣们也就随嘉靖折腾了。只不过嘉靖不知道的是,后来他儿子隆庆帝继位,就又把兴献王从太庙里扔出去了。

所以,朱棣根本就没有被后世子孙唾弃,这纯属瞎写吸引眼球。

史晓生

明成祖朱棣的排位之所以差点被扔出太庙,原因是明朝的后期出了一个兄终弟及的皇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帝。这其中的缘由,就要从传统的”天子七庙“以及嘉靖帝时代所发生的的”大礼议“事件来说起。

天子七庙

所谓天子七庙,是从周朝时传下来的规制。根据《礼记·王制》所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这也是儒家对于帝王将相祭祀先祖的礼制。而在周王朝后,历代帝王为尊重儒家以及尊崇祖制,将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

在七庙中,包含一个太庙和三昭三穆,所谓太庙,就是指本氏族第一位先祖。历来是指打拼天下、开创基业的第一人,如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而所谓三昭三穆,也是古代的宗法制度。大意是指自先祖之下的六位祖先,其中的昭,是指二世、四世、六世祖;而穆,则是指三世、五世、七世。

这其中,按照古人以东为上的原则,三昭为上,故列于太庙位之左,三穆为下,列于太庙位之右,所以就有左昭右穆的俗称,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古代帝王之家的宗法神位制度,这对于古代尊重传统以及崇尚儒家的帝王,尤为重要。

一朝两祖的明朝

在我国的封建历史上,大凡常规的朝代,大多数是一个朝代只有一个庙号为祖的排位,这个排位,属于开国皇帝。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一般不会出现一个朝代两个都是祖的庙号,但唯独明朝,就出现了两个庙号为祖的排位,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自不必细说,这是他应得的庙号。而明成祖朱棣,在明朝嘉靖之前,庙号为明太宗,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样的性质,两人均为开国皇帝的儿子。一直到明世宗时期,也就是嘉靖皇帝时期,才将庙号改成了明太祖,这距离朱棣去世已经有一百余年的时间。

因此,朱棣的庙号被修改,自然不是他本人的意愿,是后世子孙因为某些原因,将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使明朝拥有两位庙号为祖的皇帝。当然,我们后世在对朱棣的称呼上,大多沿用明成祖这一称号,事实上,有鉴于朱棣的功绩,也确实当得起“成祖”这个庙号。

大礼议事件

促使嘉靖皇帝朱厚熜将先祖的庙号进行修改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嘉靖继位之初所发生的“大礼议”事件。

明世宗嘉靖本是藩王之子,父亲乃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叔叔,换而言之,嘉靖帝朱厚熜只是一个藩王之子,是朱厚照的堂兄弟,如果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最多也就是个闲散王爷而已。而在朱厚照英年暴毙后,朱厚熜被推到了时代的前台。

朱厚照在为数年,没有留下子嗣。在其去世后,按照明朝“兄终弟及”的传统,以及皇室支持和内阁拥簇,曾经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成为了明朝新的皇帝。在继位之初,朝堂上以杨延和未收到额内阁集团对于这个小宗入大宗的地方藩王,认定年轻的朱厚熜要依从制度,改认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为父,而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则成了皇叔。这对于性格刚直的朱厚熜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因此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大礼议”事件。

在这个事件中,对于兴献王的谥号,群臣与皇帝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嘉靖皇帝认为儿认父,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更何况这与初登大宝的嘉靖来说,是一个立威的事情。而对于群臣来说,则是尊重传统以及对皇帝施压的时机。最终在一些列复杂的操作和采取强硬的额手段后,嘉靖皇帝取得了胜利,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追尊庙号为“明睿宗”。

不得不“祧”出太庙一位

在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定谥号为明睿宗之后,嘉靖帝就寻思这将自己父亲的排位移近太庙,毕竟,能够死后将牌位进入太庙,是一种比较大的荣耀。但此时的太庙,根据“天子七庙”的规矩,如果要将自己父亲加入太庙,势必要移出来一位,而移出太庙,在古代被称为“祧”,开国皇帝享受万世不祧得待遇,那么按照亲疏关系来讲,此时应当被祧的,应该是永乐大帝朱棣。

但是,对于嘉靖帝来说,朱棣是万万不敢祧的,因为如果没有朱棣当年发动靖难的话,他这一支后人,怕是当不上皇帝,那么嘉靖帝朱厚熜更不会是皇帝了,再者,朱棣在位期间,下西洋、征北元,加上永乐盛世,此等丰功伟绩,是除明太祖朱元璋外,无人能及的。因此,思来想去,朱棣的牌位是不能被祧的。

不祧的话,自己的父亲又进不了太庙,这如何是好呢?最终,在支持嘉靖皇帝的大臣建议下,将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这样,既然是祖,就能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依照顺序,最终被祧的是明仁宗朱高炽。

因此,朱棣的牌位,曾经差一点被祧出太庙,但是最终在调和之下,明世宗朱厚熜利用皇帝的而权力和身边大臣的支持下,打成了自己的目的,同时也照顾了自己先祖的颜面。而这背后所发生的的“大礼议”事件和兴献王配享太庙的举措中,深刻的额反应了明朝中晚期内阁势力的逐渐强大,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嘉靖帝朱厚熜对于群臣之间的驾驭之术。

萧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无之。这就是庙制,天子也只能祭祀七代祖宗,再往上就只能“祖宗的祖宗不是我的祖宗”了。按照宗庙制度,祖庙不祧,而宗庙如果亲尽了就要祧。祧也就是不能在太庙主位上享受后世子孙的祭祀了,因为你不祧,后面的人就没有位置了,所以前面亲尽了的祖宗就得给后面的人腾位置。所谓祧庙,用狄仁杰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的时候的说法,就是不能血食了,也就是不能享受活杀的祭献供品了。

但这里有个规定,就是庙号有祖的庙不祧,知祧庙号为宗的,甚至是没有庙号的。比如汉朝,就有些皇帝没有庙号,所以汉朝皇帝我们现在习惯称为汉文帝汉武帝,就是因为比如景帝就没有庙号,如果也像唐朝一样称为唐太宗唐玄宗,那么有些皇帝就没办法保持一致了。所以,如果想要后世不被祧庙,被踢出去,就要在庙号上称祖。

这个制度在周朝就已经形成了,而且执行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记载在周礼中,到了汉朝,实际上就是西汉末期,王莽秉政的时期,因为汉朝从高祖刘邦到哀帝已经是八世了,那么祔庙的时候就有了问题。因为是往上倒着追溯的,所以如果要祧庙,就要把文帝从太庙踢出去。而文帝在汉朝是有庙号的,也是太宗,反而是惠帝无庙。

当时出现了很多争论,先是踢出去了几个祖宗,很快又遭遇了水旱灾害,都是天灾,而当时正是谶纬之学流行的时候,所以很快留有人认为是把祖宗踢出去以后祖宗发怒了,上天降责,于是又重新讨论。到之前庙已经满了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过了一阵子又要讨论祧庙。就这样来回折腾了一段时间,世人就觉得汉朝气数已尽了,祖宗在太庙都不安生了,那还不该完蛋吗?


比如曹魏就有三祖,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是烈祖明皇帝,这就是都是祖了。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呢?一般一个朝代就一个祖,其他都是宗,汉朝王莽中断之后刘秀又重建,这么大的功劳,也才是世祖光武皇帝,曹丕曹睿能有多大功劳,也称祖?其实原因就是曹睿无子,曹芳曹髦曹奂都是外藩入继大宗。而在当时,就是为了保证曹丕曹睿不被踢出去,所以特意庙号为祖。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北魏,就有多个祖,除了太祖,还有显祖,世祖,世祖就是我们知道的迁都洛阳的北魏孝文帝,北魏建立庙制是在当时华北地区的世家大族辅导之下完成的,都是懂行的,为什么也搞了这么多祖呢?留因为北魏起家的过程比较长,一直追溯到拓跋力微时期,都要有庙,而且不想被祧,所以白弄出来四个祖,孝文帝更是推动汉化第一人,以中原正统自诩,当然更不想被祧了。

其实这个问题在东汉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解决了,那就是虽然七庙已经额度用完了,但是可以变通。这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是把本来已经亲尽应该祧庙的祖宗的牌位不再放在主位上了,而是放在夹室里,祭享的时候再请出来,一同接受献祭。这样就既满足了天子七庙的硬性规定,又不用把祖宗从太庙踢出去,后来基本上就都这么干了。唐朝、宋朝就都是这么干的,没有人提出什么异议,大家都很满意。


到了嘉靖的时候,这个问题才又被提出来了。因为嘉靖是在武宗无子的情况下按照“兄死弟及、伦序当立”的原则入继大统的,所以嘉靖提出要将他爹兴献王追尊为皇帝,这也就是大礼议案。先是他亲妈也要称太后,接着是他爹追尊为皇帝,再接着就提出,既然他爹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那么当然应该进入太庙,而他要进入太庙,就要从太庙里赶走一位祖宗。因为祧庙是向上追溯的,太祖朱元璋不能动,那就只有太宗朱棣了。

其实嘉靖当然心里很清楚,朱棣的位置肯定是不能动的,没有朱棣造反的靖难之役,帝系根本就轮不到他们这一支,怎么可能动呢?所以嘉靖其实就是故意给大臣出了个难题,让大臣去猜他想要的答案。大臣也不笨,最终达成的妥协方案就是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成祖,这样就万世不迁了,而且不用占名额,嘉靖的亲爹兴献王也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太庙了。这就比汉朝的定陶议和濮议都更进了一步。

其实从朱棣本人来说,他其实一直都是在模仿唐太宗,所以他更愿意要太宗这个庙号,这样才显得低调而华丽,可以隐藏他一直想隐藏的造反的事实。他登基后不仅废除了建文的年号,取消了建文给他爹朱标追尊的帝号,为的就是将帝系从太祖朱元璋直接接到她这一支来。而成祖这个庙号看上去好像比太宗高大上,其实等于承认了造反的事实,也违背了朱棣的本意。但嘉靖本人要把亲爹塞进太庙的愿望满足了。

故人史

古代的社会特别注重名分,比如甲是乙的儿子,但是被过继给了丙,按照古代中国的礼法,甲在祭祀的时候,只能祭祀丙,不能祭祀乙,更不能承认乙是自己的父亲,虽然现在看起来非常荒诞,但是在当时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明世宗时期的大礼议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朱棣尽管是一代明君,却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排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明武宗死后没有留下后代,后来选了朱厚熜为皇帝,朱厚熜父亲是明孝宗的弟弟,是献王的儿子,相当于是明武宗的堂弟,大臣们为了让朱厚熜继承皇位,于是让朱厚熜作为明孝宗过继的儿子,朱厚熜得以即位。

明武宗没有儿子,所以让堂弟朱厚熜白白捡了个皇位,史称:“嘉靖皇帝”。

能当上皇帝,对朱厚熜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即位没几天,按照礼仪追尊自己的四世祖,他当时是作为明孝宗的嗣子,应该追封明孝宗,但是他非要追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

这一点让大臣们没办法接受,于是文武群臣130多人伏哭左顺门,哭谏不起,紫禁城里面仿佛遭遇丧事,简直无法收拾。

此时朱厚熜刚刚年满19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于是下令廷杖,可怜一群大臣一天没吃饭,却吃一顿闷棍子,于是当场毙命17人,其余或伤或残,大臣们都败下阵去,没办法和皇帝对着干了。

大臣们败在了皇权之下,为了活命,只能同意嘉靖皇帝的提议,嘉靖皇帝朱厚熜生父的牌位作为皇考被放进了太庙中。

这时候又出现了另一个矛盾,因为太庙中有个传统,里面只能放七个牌位,这时候嘉靖多放了一个自己的生父,那就得请出去一个。

当时七位皇帝牌位中,朱元璋的牌位是无人敢动的,因为按照牌位位置,都是按照血缘关系来算,在大臣们和朱厚熜对比了半天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朱棣的血缘和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血缘最远,那只能扔掉朱棣的牌位了。

本来嘉靖皇帝打算请出朱棣的牌位,但是大臣们纷纷劝阻,说朱棣的庙号是成组,不能移除,否则对大明国运有损。

最后嘉靖只能把明仁宗住高层的牌位移除太庙,把自己父亲牌位放进去,嘉靖得以得偿所愿。

其实大礼议的事件影响非常恶劣,一方面明世宗对大臣失去了信任,开始宠信宦官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另一方面,明朝臣子的铮铮铁骨也在这次事件中被彻底打垮,从此再也没人敢冒死进谏了。

纪元的尾声

明成祖的确是当过一回“工具人”,在死去的114年之后。

朱棣乃是大明第三位皇帝,和朱元璋相隔了一个建文皇帝,但建文在位期间做的事情也的确够憋屈,所以建文帝的成就不如朱棣,朱棣便隔了一个皇帝,被追封为“明太宗”,这和汉朝、唐朝的发展是一样的。

永乐是朱棣的年号,所以朱棣也被称为永乐皇帝,本以为他是守成之君,却是拉动了数次北击草原的北伐,国内的文政大多数交给了太子朱高炽,虽分身乏术,但配合还算好,文治武功,朱棣都是完整的。

这也是朱棣虽说是“篡位”,但却还可以作为大宗,以“太”为定称继续传承的原因。

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成功登基,朱高炽奠定了“守成”局面的基础,大明开始转入一个“内在修炼”的过程,“仁宣之治”,本质是朱棣功劳的一部分,所以朱棣这一脉的传承,也较为稳固。

可时间久了,朱棣这一脉里面,也有了“嫡庶”之分。

明仁宗是朱棣的嫡长子,明宣宗是明仁宗的嫡长子,在接下来的几代皇帝里,“长子”成为储君,成为了稳定的大明局势下的一种常态,总的来说,这些皇帝除了“短命”这个缺点以外,倒是没有什么别的缺点,譬如不生儿子这种事情。

可时间久了,就总有人“不走寻常路”,那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乃是明孝宗之子,而当年朱厚照的爷爷朱见深,差点因为后宫的斗争搞得没有儿子的下场,多年之后重新认回明孝宗这个命运坎坷的儿子,可谓是给大明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一定要早点“立嗣”。

出生环境不同,明孝宗也确实是个人才,在执政上,明孝宗达到了太祖、太宗这一个档次,但是明孝宗对于儿子的教育问题没有搞好,于是便使得长子朱厚照不像是个“正常人”,朱厚照从来不考虑后代的问题,就顾着玩。

江山固然是好,但明孝宗教育这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大明也就危险了,明武宗即位后,被那几个宦官忽悠得团团转,每天玩的东西也是非常“反人类”的,以至于宁王朱宸濠都敢直接把自己的后代带上来,摆明要皇位。

后来还闹出了宁王之乱,可谓是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游戏人间的朱厚照也是短命,在驾崩前,连个可以传位的后代都没有找到,于是朝堂大家开始商量怎么办,朱厚照没有儿子,嫡传一脉算是断了,那么只能在朱见深的其他儿子里想办法了,就这样,朱厚熜被选中了。

朱厚熜和朱厚照属于“堂兄弟”,朱厚照的四叔朱佑杬乃是朱厚熜的父亲,虽然嫡传的传统打破了,但是总不能把皇位彻底脱离朱棣一脉,所以朱厚熜即位,也还是朱棣一脉的传承,但这里面,有了变数。

首先要知道的事,大明的朝堂环境,并不单纯。

明代因为废丞相的缘故,政治结构看似完善,实则扭曲。

皇帝想要说啥就是啥,但是又需要士大夫官员的辅佐,又不能给他们太高的地位,因此有了“内阁”。

可惜内阁首辅,一样被视为“丞相”,而且内阁一旦团结起来,皇帝比面对一个丞相更难受,明武宗是这样的,而朱厚熜一个“旁系”,更是逃不掉这些官员们的下马威,那么聪明的朱厚熜,该怎么办?

他很狂,率先下手。

不等士大夫给他挑毛病,他就先搞出了一样事情,那就是关于他那个王爷父亲,是否能被追封为“皇帝”的礼法大议,史称“大礼议”。

官员们说,要朱厚熜尊明孝宗为“皇考”,而朱厚熜实际上的父亲朱祐杬则是在名义上和朱厚熜失去父子关系了,这件事情,其实问题并不大,但不知道是朱厚熜出于真正的孝心,还是借题发挥,朱厚的意见很大。

他不愿意不认自己的父亲,即便他是“小宗”入主主脉的身份,都不肯认输,于是朝廷上年轻的皇帝和官员们就打起来了,朱厚熜要把自己不是皇帝的父亲追封为“皇帝”,百官们觉得朱祐杬根本就不是皇帝,不允许这样做。

而且他们给出的理由也非常给力:

“太庙人满了”。

大明的祖律是有规定的,太庙有着人数限制,天子七庙,超了就不行,而朱厚熜真的很想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那也不是不行,但是这太庙的确是满了,并不好办啊。

谁知道朱厚熜接下来怎么做?

他准备把自己这一脉的“明太宗”给搬出去,让自己的父亲进来。

这件事可谓是让人大为震撼,因为朱厚熜的行为等于自掘坟墓,自己本来就是小宗了,还把他这一脉的根基给否定掉,他自己也觉得不行了,于是给大臣们施压,让大家继续想想,该把谁给“摘”出去。

之所以这样做,朱厚熜不是真的不懂这些道理,而是想借此来和这些大臣们打擂台,臣子们也是看得明白,于是借坡下驴,既然要把“祖宗”给踢一个出去,那么朱厚熜这样做都没有心理压力了,他们执行更没有。

选来选去,朱棣不能得罪,而太近的又不能得罪,那么只能选一个“老实人”来欺负了,那么这些皇帝里,哪一个老实人最好欺负呢?

那就是被称为“仁”的朱高炽了。

因为朱高炽实际在位期时间很短,很多人都认为朱高炽在这里面的说服力最差,于是乎朱高炽就被“丢”了出来,朱厚熜就把自己的父亲朱祐杬迎了进去,这个朱祐杬,就正是大明的“睿宗”皇帝。

这便是“大礼议”。

所以朱棣差点被子孙扔出太庙,这件事还真的不是说笑,因为朱厚熜的年少轻狂,还是做得出这件事情的,但后来他恢复了理智,这件事情就没有再进行下去了,不然朱棣的名声倒是不保了。

可在本质上,朱高炽却是替朱棣挡了这一劫,被请出了太庙,其实不管是把朱高炽摘出去还是把朱棣摘出去,朱厚熜“不孝”已经是肯定的了,看似为了父亲争皇位,但实际上却是得罪完了祖宗。

这件事情之后,朱厚熜还继续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给自己的祖宗朱棣改一改这个庙号,朱棣本来是“太宗皇帝”,可是这太庙里的“宗”也是太多了,不符合规矩,于是乎朱厚熜借着这个机会,给朱棣提升一个档次,升格为“祖”。

本来是明太宗,就变成了“明成祖”,这也是朱棣在明朝历史上有两个“庙号”的原因,这件事情不是无缘无故的,就是朱厚熜在里面搅风搅雨,但对于朱棣的“升格”这件事情,对于他的地位是有提高还是降低,是有争议的。

朱棣本为“太宗”,太宗虽然是“宗”,低于“祖”,但因为汉唐之强盛,再加上宋,“太宗”是一个独立的档次,除了低于“太祖”外,就不低于后来的“祖”。

朱棣被改“太宗”,一下子就被取代掉了这个历史的地位,明朝的太宗皇帝就此模糊了,那么和汉唐来比,就不能与汉文帝、李世民来做比较了,可在帝王的历史上,这些被誉为“太宗”的皇帝,无一不是伟大的人杰。

当然啦,站在朱厚熜的角度来讲,这对他的地位是有帮助的,所以不管是把朱棣给赶出太庙,还是给朱棣升格身份,一切都是建立在朱厚熜为了“大礼议”的基础上的,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朱棣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的事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汉雷车灯

题主说的应该是嘉靖帝朱厚熜差点干的荒唐事了,与其朱棣不受待见,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较量的结果。

当初明武宗朱厚照早逝,又因为没有子嗣,只能迎立外藩入朝。选来选去,选中了当时的兴献王次子朱厚熜,应该算是朱厚照的堂弟了,这就是著名的嘉靖皇帝了。结果这哥们儿与众不同,上位之初便与大臣们掐了起来,他想追立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生母为太后,并迎进太庙。这下问题来了,可你是继承你堂哥的位子,按理他应该认朱佑樘为爹的,所以大臣们就不干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

最终大臣们还是妥协了,同意嘉靖的要求。但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按照规定,太庙内只能放七个排位,你把你爹放进去,那就得拿一个出来,拿谁好呢?朱元璋那是肯定不行的,按照传统只能以血缘亲疏来算,结果算下来,朱棣离得最远,这下大臣又不干了。于是,大臣们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开始动起了脑筋。最后,大臣们决定,改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下嘉靖没招了,因为一般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牛叉如李世民也只能称“太宗”。称祖之后就是牌位升迁百世不迁。

最终,嘉靖皇帝没办法,只能把朱高炽的牌位请了出去,才把自己父亲的牌位迎进去。

所以说,这其实就是一场政治较量的产物。

历史纵横帝

事情的导火索就是,嘉靖皇帝想把自己的父亲排位太庙供奉的“大礼仪之争”。元朝末年淮右猛虎朱元璋,一统天下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因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把帝位传给了皇孙朱允炆。建文帝仓促削藩引发了当时燕王的不满,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南下,攻占南京,加冕称帝是为明成祖(当时叫太宗,改成祖就是怕嘉靖皇帝把朱棣的排位清除太庙)。成祖作为皇帝成绩非凡:一、多次亲征蒙古、北逐大漠,扩张明朝疆土。二、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七下大洋,宣传大明的文治武功,比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多少年。三、修著《永乐大典》,对我国的文化留下了不朽的经典。可以说无论文治武功都在明朝皇帝前列。

一百多年后,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明武宗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大臣们《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原则,令14岁的朱厚熜承袭兴王爵位,宣布明武宗堂弟兴王朱厚熜为新任皇帝,这就是嘉靖皇帝。

这下可好,上来就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并进太庙,尊自己的母亲为太后。这一下炸锅了,君臣之间爆发了长时间的争吵,大臣不服,还被嘉靖皇帝打了板子,造成了“流血事件”。因为历代王朝基本都有“天子七庙”的规定,就是天子的太庙里只能放七位皇帝,如今太庙里已经满员了,嘉靖皇帝如果想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去,就得从中间踢出一个。老大太祖朱元璋不能拿出来吧,剩下的六个按照学血缘亲疏最远的就得说是朱棣了,这下大臣们可不干了,因为朱棣文治武功都非常厉害,堪称明君,大臣们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还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嘉靖皇帝和大臣各退了一步,把第三个皇帝朱高炽请出了太庙,这既是赫赫有名的大礼仪之争。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

正直的纳兰飞雪

不仁不义之人人神共愤

九鱼亭

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大明在他的手中走向辉煌,朱棣是大明最出色的帝王。要说他的子孙嫌弃他估计是不敢的,只是在建文旧臣和一些士大夫眼中,朱棣是个反叛者,他的即位不是名正言顺,所以遭到后世人诟病也在所难免。

(明成祖朱棣)

得位不正

建文帝即位后,在齐泰、黄子澄的影响下,开始削藩,这无疑触动了朱棣的核心利益。况且要不是朱元璋太过喜欢长子朱标,本来继承皇位的就该是朱棣。

几番刺激之下,朱棣决定出兵,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朱棣打的旗号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建文帝朱允炆)

朝廷内有奸臣,藩王可以出兵讨伐,这尚且说得过去。而奉天子密诏就纯属胡编,明摆着是和平年间,朱允炆让朱棣来打自己,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等朱棣打到了南京,理论上清君侧是除掉奸党,那除掉之后还是应该由朱允炆当皇帝啊,为何朱棣马上要抓住朱允炆,并很快即位。再说,哪怕是朱允炆死了,也应该是朱允炆的儿子来继位,也轮不着朱棣。不论朱棣如何辩解,藩王反叛、得位不正是板上钉钉。

杀戮旧臣

朱棣靖难的目的主要除掉奸党,针对的是齐泰、黄子澄等人,要说朱元璋给孙子留的这几位顾命大臣,实在是不怎么样,要能力没能力,要水平没水平,除了给建文帝出馊主意,没有办过什么正经事。

方孝孺同样是顾命大臣之一,朱棣本不想杀掉方孝孺,但方孝孺宁死不从,让他写继位诏书,方孝孺就是不写,这还没完,还对朱棣出言不逊。

史料记载“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方孝孺扔掉笔,宁死不屈,朱棣大怒,杀掉了方孝孺十族。对于不服统治的人,统统被朱棣杀死,比如练子宁、宋徽、叶希贤、周璿、卓敬等等。

权力交替之际,无数建文旧臣人头落地,有的大臣则甘愿俯首称臣,而那些被杀旧臣的家属必定不会说朱棣的好。

所以哪怕朱棣做出再大的功绩,国家再兴盛发达,也无法掩盖其继位前后的丑恶嘴脸。这就是朱棣被后世诟病的原因所在。

白衣少年狂

朱棣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在政治上励精图治,改革官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五征蒙古,收复安南,奠定了帝国版图。在外交上委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其文治武功达到了明朝帝王之最,创下了“永乐盛世”,若没有靖难之役的历史污点,甚至他的历史评价都不会低于朱元璋。

如此看来,朱棣堪称是大明朝的模范皇帝,为什么后来会有被移出太庙的事件呢?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件事儿,叫“大礼仪之争”,但是朱棣被移出太庙的可能性并不大,甚至为零。

事情发生于正德年间,荒淫无度的明武宗朱厚照突然暴毙身亡,死前也没能留下一儿半女的骨血,所以大明王朝的的继承人就成为了百官讨论的大事儿,按照明朝家法的规定,皇帝若无子嗣,可按照“兄终弟及”的程序传给同宗的藩王,于是威望较高的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成为了新皇帝的最佳继承人。

嘉靖称帝后,在内阁首辅杨廷的策划下,有意要把朱厚照和朱厚璁的堂兄弟关系变成亲兄弟关系,以凸现嘉靖皇帝的皇位合法性,按理来讲,朱厚熜幸运的从王爷当上了皇帝,占了那么大的一个便宜,改口孝宗当老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个朱厚熜却很有自己的性格脾气,认为自己有亲爹,坚持不认孝宗为父。

非但如此,他还为自己的亲爹抱不平,认为自己的父亲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嘉靖想要借助自己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让亲爹也能沾沾光,于是就有了后来把自己的亲爹追封为皇帝,还要把牌位送入太庙享受祭祀的荒唐之举,这明显与礼制相悖,但是嘉靖帝坚持一意孤行,最终凭借强权达成了目的。

但是在入太庙的时候,又出现了问题。由于天子九庙的约束,也就是说明朝太庙中只能供奉着九位皇帝,而现在太庙里已经有八位皇帝在里面了,如果再把自己亲爹摆进去,那自己就没有进去的机会了,如果想要在太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肯定要移出一个皇帝牌位给自己腾空子,为了缓解政治阻力,当然是挑出一个离自己年代最久远的皇帝牌位了。
按理来讲,除了太祖皇帝不能被挑出外,其他最远的就是太宗朱棣的牌位了,但是朱棣的名气太大,嘉靖是有心没胆,于是大臣投其所好给出了一个主意,保留朱棣的牌位,并晋太宗为成祖,把在位时间最短的明仁宗朱高炽牌位移出来,最后嘉靖纳其言,明仁宗被移出了太庙,保留了“明成祖”。

零零漆之9527

没有的事。

德泉少主

你的问题说法是错误的。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太庙九庙制",就是太庙正殿安放9位先帝牌位。当第10位先帝牌位进去后,要按顺序"迁祧"1位先帝牌位,摆放到后殿。但"祖"是"万世不祧"(朱元璋就是 明太祖,不能"迁祧")。

嘉靖皇帝继位,硬把自己爸爸(仅是王爷)的牌位挤进太庙,按顺序就要把 明太宗朱棣(永乐皇帝)"祧"到后殿。只是永乐朱棣这人太牛逼啦,没有他的"清君侧",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代子孙这一脉也当不了皇帝,所以他是绝对不能"祧"的。

嘉靖和大臣们商量决定:明太宗朱棣 改庙号为 明成祖,朱棣变成"祖",就享受"万世不祧"待遇。最后,按顺序就把朱棣的儿子 明仁宗朱高炽"祧"到后殿了。

渊默残痕

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记录。纵观明成祖朱棣一生几乎不干人事。我细细数来,单单空前绝后的大恶就有七八条:

《永乐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书,古书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却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孙的社会特权只断绝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从此朱元璋的子孙祸害百姓更加疯狂了;

建立内阁,彻底确立皇权绝对的地位,从此官员纵然有“为生灵立命”的心也不能决事了;

在没有彻底解决与北方民族的矛盾就迁都北平,放弃战略缓冲(明王朝好比是一张弓,可惜根本没有拉满的空间),从此明朝老百姓背负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兵役(戍边)和劳役(修长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费空前绝后,却连蒙古正规势力鸟毛都没摸到;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铲除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势力,之后除了给他们权贵间的库房里多几个赏玩的小玩意没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却绝了中华民族向地球南部发展的路;

锦衣卫和东厂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坏蛋的代名词。

逼杀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气,儒家最后一口气就会被散掉。其祸如果促成,其影响会刨掉汉人的根。

最知之

“嫌弃”和“扔出太庙”之言多少有些耸人听闻。但是嘉靖对朱棣的“热爱”却摧毁了朱棣多年经营的“正统”。朱棣虽文治武功样样不落,但是得位不正,他既不是父死子继,也不是兄终弟及,而是最为后人诟病的“篡位”,篡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因此朱棣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正统性而努力,更是将自己改为马皇后嫡子,身后庙号“太宗”,以显示自己的得位之正。

题主所言朱棣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到是朱棣所乐见的。“周制,天子七庙。太祖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亲尽而迁。”朱棣迁庙之时,恰遇嘉靖帝小宗入大宗之际,而嘉靖帝“孝子心切”要追尊自己老爹兴献王为兴献皇帝,便引发了“大礼议之争”。

但是嘉靖帝又想要让自己的老爹入太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而明朝因太祖制改为供奉九位皇帝,除开国皇帝外,后世皇帝的牌位都遵循“亲尽则祧”。其实就算将兴献王塞进太庙也不用祧朱棣出来,因为朱允炆和景泰帝未入太庙,因此刚好九缺一。但是嘉靖帝野心不止如此,为防自己死后,大臣借嘉靖帝入太庙之际,以其父非正统皇帝为由将其父移除太庙,所以嘉靖帝要先给自己留好位置,因此就要将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远的移出太庙,而此人正是朱棣,但是朱棣作为自己一支的开山鼻祖,再加上万世功勋,嘉靖帝是万万不敢,因此嘉靖帝就改“太宗”庙号为“成祖”,让朱棣与朱元璋一般永世配享太庙,然后将朱棣之子仁宗朱高炽移出。

所以说朱棣并没有被子孙嫌弃而差点移出太庙,反而是因为敬畏而加尊成祖,永世配享太庙,只是彻底毁了朱棣继位的正统性。

个人之见,还请大家踊跃留言,一起探讨。

铁框

朱棣不是什么明君,是朱元璋的叛逆。对内挤压,对外屈从。

大海无忧

朱棣乱臣贼子也。

确实承认朱棣当皇帝做了很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更加强大,明朝的强盛有朱棣的功劳,但是朱棣得到皇位不正,典型的乱臣贼子。

朱元璋如果知道朱棣敢叛乱,肯定会将朱棣干掉。

一、老实人做不成皇帝

皇帝不是老实人可以做的,因为想当皇帝的人太多,如果老实人没有强悍的手腕,肯定做不成皇帝,朱允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朱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朱棣是一个枭雄,朱棣可以装疯骗过朱允炆,逃回北京根据地起兵造反。朱棣也可以骗自己的兄弟,得到强悍的蒙古骑兵。

朱棣为了达到目的,没有原则、没有诚信,只要能办成事,朱棣可以使用一切手段,但是朱允炆不行,朱允炆始终担心背上杀害朱棣的名声,最终丢了皇位。

二、朱棣不是合法继承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朱允炆是大明王朝合法继承人,是官方和民间认定的正统皇帝。

朱棣是起兵造反,烧了南京皇宫,朱允炆下落不明,从朱允炆手里夺得的皇位。

朱棣虽然篡改了史书,说朱元璋如何重视他,但是整个大明王朝都知道,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赢得了皇位,法理上朱棣不是合法继承人,是典型的乱臣贼子。

三、重视正统的古人不认可乱臣贼子

古人是讲究规矩的,朱棣是典型坏了规矩。

如果朱元璋在世,朱棣肯定会被干掉,这样的乱臣贼子,历朝历代都不认可,谁的王朝也不想出现如此的叛乱。

古人,尤其是读书人,肯定从始至终不认可朱棣,虽然朱棣有生之年一直在努力工作,为了证明自己多优秀,但是世界都知道朱棣皇位得的不正。

任何时候,大家都会重视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显然朱棣不具备这些条件。

故史轻言

可能有的朋友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就是“朱棣的牌位曾差点被嘉靖皇帝扔出太庙”,其实这只是一个误传,事实上这个误传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嘉靖初年那场“大礼议”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后续的“太庙之争”,至于这件事发生的前后始末,我们下面来看。

前因

公元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朱厚照生前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在太后及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商议下,决定立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为帝,他便是嘉靖皇帝。

虽然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4岁,但他聪慧过人,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当他到达北京后,礼部本计划以太子之礼来迎接他入宫,可被年少的朱厚熜予以坚决否定,他不能接受自己以“皇子”身份入宫即位,这触碰到了他的自尊心以及伦理底线。

当时的大臣可能会有所尴尬,但他们也没有多想,最多只会认为这是一个小孩子不懂礼法的随意吵闹,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通过这件事其实就能看出朱厚熜对“名分”的极度重视,以致于在他登基后不惜采用任何所能想到的极端方式来维护他所谓的“名分”。

其实,朱厚熜即位后,最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名分”问题,而“名分”问题的根源就是朱厚熜究竟应该以谁为皇考,当时包括礼部大臣在内的大多数朝臣都认为,朱厚熜以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以明孝宗为“皇考”,至于他的亲生父亲则应为“皇叔考”,对于这个提议,朱厚熜完全接受不了,他根本接受不了自己的父亲突然成了自己的叔父,而自己的叔父变成自己的父亲,虽然只是名义上的改变,但“名分”对他而言如同生命一样贵重,容不得半点差错。

结果

因为要重新“认爹”,所以他开始反抗,他执意要给自己的父亲上皇帝谥号,甚至要让他入主太庙,接受后世子孙的供奉。为此他不惜下令梃杖跪在左顺门外以此来表达抗议的大臣,梃杖造成十六人死亡,还有上百名官员或停职或下狱,总而言之,为了给自己的父亲一个皇帝的名分,他不仅得罪了朝廷官员,甚至连天下的读书人都一并得罪了。

不过封建王朝,皇帝依旧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地位不可动摇,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显得异常苍白无力,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事件以朱厚熜的胜利而结束,朱厚熜如愿意以偿的追谥朱祐杬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其死后修建的王陵重新进行修建升格为皇陵,取名显陵。

就这样兴献王朱祐杬生前没有做过皇帝,死后在儿子的奋斗下享受了皇帝该有的一切待遇。

既然父亲的名分有了,那么按照《周礼》所规定的宗庙制度,父亲的灵位就该摆在太庙中殿之上,但是父亲的名分是追谥的,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它牵扯到古代宗庙祭祀的一些礼制,这里鉴于篇幅有限,笔者尽量简单叙述。

宗庙制度

宗庙制度是古人祭祀祖先过程中所慢慢形成的一种礼法,《周礼》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简单来说,皇室祭祀先祖,大殿灵堂内只供奉七位先祖(即七庙),居中为始祖牌位,后世子孙则遵循左昭右穆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爷爷在中间,那么儿子就在左边,孙子就在右边,以此类推,不过随着皇权的逐步加强,天子七庙也逐渐扩大为九庙,像明朝就是九庙。

但是如果一直这么排下去的话,九代之后又该如何供奉呢?对于这个问题,《周礼》也是有规定的,即“毁庙”与“太祖不迁”,“毁庙”就是“祧迁”,“祧”即祭远祖之庙。

以明朝为例,假如太庙中已经供奉了九位先祖,那么当世皇帝驾崩后,后继之君应该将原先所供奉的在血缘上离自己最远的那个远祖牌位撤下换上过世之君的牌位,然后将撤下的远祖牌位放入在太庙后殿修建好的“祧庙”之中继续接受供奉,这就是“祧迁”。

不过,由于“太祖”有开创万世基业的不世之功,所以历代以来,皇室都规定“太祖不迁”的原则,还有“始祖”是万世之祖,也不能迁,这就意味着明朝太庙中殿要一直供奉着始祖和太祖,即明德祖和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从自己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把他们全追封为皇帝,分别是德、懿、熙、仁四祖,然后修建太庙,在太庙中殿修建九室并将他们的灵牌放入其中供奉,德祖就是始祖。

明孝宗继位后,太庙九室已经满员了,这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情况,需要将与明孝宗血缘最远的远祖牌位撤下,经过商议,朝廷将懿祖的牌位撤了下来,换上了明宣宗,至于为何没有将血缘更远的德祖牌位撤下来,当时大臣的意见是:

国家自德祖以上,莫推世次,则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宪宗升祔,当祧懿祖。宜于太庙寝殿后,别建祧殿

其实就是将德祖以始祖地位对待,不进行祧迁。

  • 那么到了嘉靖帝继位后,他就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了,明武宗的牌位要放入太庙,父亲明睿宗的牌位也要放入太庙,朱元璋和德祖的牌位更不能迁出,如果按照血缘远近的话,当时庙号还是明太宗的朱棣的牌位就要被迁出来了,可是朱棣的功绩远不在朱元璋之下,如果将朱棣的牌位迁出来,难度甚至要比“大礼议”事件还要大,到时候反对的可就不仅仅是读书人了,恐怕天下人都要反对他,所以嘉靖帝根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迁朱棣的牌位。

但是不迁朱棣的牌位难道要隔代迁仁宗或者宪宗的牌位吗?大家的谥号都是“宗”,隔代迁出太庙完全不符合礼法,该怎么办?嘉靖帝思来想去,终究还是想到了解决办法,这个办法要分四步实施。

迁入太庙

第一步,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下旨:

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

也就是说,嘉靖没有着急把朱元璋之后的皇帝牌位迁出太庙,而是先把始祖德祖的牌位迁出,与之前迁出的懿,熙,仁三祖一同供奉于祧庙之中,然后将太祖朱元璋的牌位供奉于中殿正中,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七位帝王的牌位依次位列左右两侧,这样一来就留下一个位置空着,这个位置就是给他爹朱祐杬留的。

第二步,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嘉靖帝趁南京太庙失火被毁之际在北京改建太庙,两年后太庙改建完毕,改建之后的太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

新庙成,更创皇考庙曰睿宗献皇帝庙。帝乃奉安德、懿、熙、仁四祖神主于祧庙,太祖神主于太庙

是的,嘉靖帝没有直接将父亲的牌位放入太庙之中,而是先另建一座皇帝庙,以此来掩人耳目。

第三步,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嘉靖帝改谥朱棣明太宗为明成祖,嘉靖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既然朱棣功绩伟大,不能迁出太庙,那我就让他成为“祖”,跟朱元璋一样,也永远不用迁出。

第四步,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嘉靖帝正式下旨:

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皆南向

嘉靖帝从嘉靖九年开始谋划,一直到嘉靖二十四年,经过十五年的准备后,他终于将自己的父亲牌位成功过迁入了太庙。

可能有的人并不理解,嘉靖帝为何如此煞费苦心的将朱祐杬的牌位迁入太庙呢,正如笔者之前所说的,嘉靖帝非常看重名分,既然要追谥他爹为皇帝,就必须要让他爹当一个真正的皇帝,真正的皇帝所能享受到的礼遇都必须有,其中,死后入太庙是对一个皇帝以及“皇权天授”的最大的肯定,也可以说,只有死后入太庙,皇帝才会被上天以及万民所承认,这个皇帝才算真正的有了皇帝之实。

所以,这也能理解朱棣和朱祁镇当年为何没有将朱允炆和朱祁钰的牌位迁入太庙,因为不承认他们的皇帝是正统,因此各位也能理解嘉靖帝为何会那么执着的将朱祐杬的牌位迁入太庙了吧。

汗青正浩

自周以来,就有“天子七庙”之说,意思就是太庙的主殿,一共可以供奉七个牌位,其中最重要,也是位于正中间的,就是始祖。始祖之下,另设六个牌位,分别是离当今天子世系最近的六位帝王。

无论世系如何延续,始祖始终要在主殿祭祀,因此被称为“万世不祧”,至于其他的帝王牌位,则会随着世系的疏远而不断地被移到偏殿去祭祀,也就是被“祧”出去,朱棣后来就有传言说因为世系过于久远,而差一点被祧出太庙。

明太庙原本只有朱元璋享有“万世不祧”的资格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太庙里本来只有四个牌位,分别是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以及父亲。而且由于朱元璋比较喜欢“九”这个数字,所以针对“天子七庙”做了小小的改动,将其改为“天子九庙”,这样一来,明朝太庙的主殿里就一共可以祭祀九个牌位。

朱元璋死了之后,他的牌位自然进到了主殿,而且由于谥号为“太祖”,拥有了万世不祧的资格,除他以外,其他帝王皆可祧。可是等到朱厚熜继位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他并非先帝武宗之子,而是其堂弟,所以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本无法入主太庙。然而朱厚熜却是一个极其孝顺之人,一心想把没有当过一天皇帝的父亲送到太庙里面去。

为让父亲进太庙,朱厚熜祧出一位先祖的牌位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朱厚熜就一步步地给父亲加封,从原本的兴献王,一直加封到“睿宗献皇帝”,拥有了皇帝名号之后,朱厚熜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父亲的牌位放到太庙里去了。然而此时的太庙,早已满九,朱厚熜想要实现目的,就必须祧出一位,那么他祧的是谁呢?难道就是朱棣吗?其实不是的,当时被朱厚熜祧出来的,是朱元璋的父亲,虽然也被尊为“祖”,可他的皇位却是朱元璋追封的,祧他出去,反对的声音就会小很多。

为了给自己占位,朱厚熜祧出了明仁宗

既然朱厚熜并没有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入主太庙而祧出朱棣,可是为什么又有传言说朱棣差一点被移出太庙呢?其实这个传言还真是有根据的,因为被朱厚熜祧掉的牌位,可不止一个,除了朱元璋之父外,还有明仁宗,他是朱棣的儿子,也是除朱元璋和朱棣之外,离朱厚熜世系最远的帝王。

之所以要祧掉这位先祖,目的就是为朱厚熜本人腾位置。虽然他还没有死,可是孝烈皇后却先行去世,于是他就在皇后去世之后,将其牌位直接移入太庙,等于是提前在太庙里给自己占一个位置。

朱厚熜追封朱棣为祖,以确保他“万世不祧”的资格

正是因为这样,明仁宗才会被朱厚熜从太庙里祧出去。然而从世系来说,朱棣显然要更远一些,为何朱厚熜不祧他出去呢?这其实就是朱厚熜动的小心思了,他深知朱棣的牌位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动的,因为朱棣的皇位,夺自他的侄子,如果将朱棣祧出去了,岂不是等同于宣告他这一系的帝王皆非正统?这样的傻事,朱厚熜肯定是不会做的,所以在祧出仁宗之前,他就预先给朱棣上了“成祖”的庙号,这样就可以保证朱棣“万世不祧”的地位了。

所以说,朱棣并没有被后世子孙嫌弃,非但没有,反而还很受尊重,甚至为了让他不被祧出太庙,而追封他为成祖。这样的待遇,足可与周朝的武王比肩,当然了,以朱棣的能力和对大明的贡献,享受此等待遇,也是应当的。

参考资料:

《明史》

这个历史很正

这件事发生在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嘉靖帝时期,嘉靖皇帝改明太宗朱棣的庙号为明成祖。

嘉靖帝上台后没过多久就发动了大礼议之争,但是遭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反对,最后再嘉靖皇帝的高超的政治手腕之下,历时两年的大礼议之争最终以嘉靖皇帝获胜而宣告终结。

言归正传,大礼议之争是嘉靖皇帝想抬高他父亲的地位,而使得他进入帝王的行列,最终目的是成为一支新的皇位继承世系的始祖。

先来看永乐帝的庙号,开始是明太宗,后来改为明成祖。由“宗”改为“祖”,这意味着朱棣是推翻自己侄子而开创的一支新的皇位继承的世系。

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的庙号都是“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而自此以后,所有的继承皇位的庙号都是以“宗”。嘉靖皇帝通过将明太宗改为明成祖,给予了他开国皇帝的相同礼仪的身份。

嘉靖皇帝这么做就是认可了朱棣篡位的正统性。

大蒜哥

作为经历上非常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在阿谁期间的概括国力也算得上非常强大的,不过也没有逃得过王朝“300”年的魔咒。

在明朝存在的264年间,共产生了16位天子,他们也都性格显然。

洪武13年,朱棣获封燕王,镇守北平,其时的北平可不是甚么平静地界,时常受到疆域劲敌侵袭,能够说是明朝与朔方游牧民族对话的前站,朱元璋能把这里交给朱棣,也能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信托,朱棣没有亏负冀望,屡次带兵出战,活捉北元上将帖木儿,军功赫赫,让朱棣渐渐成了家属中非常受依仗的藩王。

朱棣的登位,本来不但彩的,他是从本人的亲侄子朱允炆手中掠取的。

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并且胜利登位大宝;他带兵亲征,痛击蒙古部族,军事才气在历代天子之中轶群;他发展了天下上初次大范围帆海,将天朝威名远播四方;他下诏编修《永乐大典》,留下无法逾越的文明丰碑......能够说,这些功勋都是亘古未有的。不过即是如许一名帝王,其牌位却差点儿被他的子孙后代丢出太庙。朱棣的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这件事,产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并且也并非是嘉靖厌弃他才将他的牌位扔出去的,而是由于嘉靖要把本人生父的牌位放进入,不过太庙里供奉祖宗牌位的地位有限,务必要请出去一个,才气在进入一个,挑来挑去,就挑到朱棣头上了,这即是明史上闻名的“大礼议”事务及后续影响。

当嘉靖说出筹办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的时分,朝中的大臣就差干脆撞柱明鉴了,追封本人父亲为天子曾经不行能之大概了,当今又要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去,这怎样能和议?不过朋友们也都晓得嘉靖的刻意和手法,一不当心大概命就没了,因而大臣们就想到一个万全之策,即是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由于自古都有一个划定,但凡庙号内部带有祖的,那就必然不能够请出太庙,这个设施也胜利保住了朱棣的牌位。

嘉靖帝看无法从朱棣动手,那就从明仁宗朱高炽动手,就如许朱高炽的牌位就被请了出来,接着太庙内部就放了明睿宗也即是兴献王的牌位。这让大臣们的否决声响少了许多,真相比拟较朱棣来说,朱高炽虽说也有才气,但论影响来说或是差了少许。这即是嘉靖帝差点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的前因后果,不得不说嘉靖帝不像是在做天子,而是在做本人,甚么工作都愿顺从素心并举行现实。因此,朱棣的神位差点被扔出来,并非是遭到后代子孙的厌弃,并且,被扔出的大概性仅仅存在于表面上,现实上非但没有被扔出来,他的职位还被吹捧了

安奕小窝

明成祖朱棣是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一生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但因为他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又有人说他篡权夺位,是朱元璋的不肖子孙。

朱棣本人对此也很忌讳,因此他自称是马皇后所生,就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正宗嫡子,登上皇位是天经地义。

朱棣去世后按照顺序庙号应该是太宗,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才能称祖,可朱棣的庙号却由宗变成了祖,这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缘由。

一、朱厚照去世无人继承皇位

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可这位皇帝年纪轻轻三十一岁就驾崩了。更可悲的是朱厚照没有儿子,皇位无人继承。

(朱厚照剧照)

朱厚照是独子,这是因为他的父皇明孝宗是位痴情种子,一心宠爱张皇后,这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是独一份。而张皇后只生了朱厚照一人,使得朱厚照真成了孤家寡人。

朱元璋当年已预见到怕皇帝无皇子,皇位无人继承,早已立下规矩,“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

基于这个规矩,必须得从其它宗室中找出一位子弟来继承皇位。

以杨廷和为首的众大臣本想找一个容易操控的人做皇帝,这样他们这些大臣的地位便会稳固不倒,于是选择了只有十五岁的兴献王朱厚熜,而且他的亲生父亲早已去世,这正是最佳人选。

二、朱厚熜年纪虽小,却极有主见

让张廷和等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兴献王年纪虽小,却极有主见,

照理说朱厚熜是兄终弟及继承皇位,应该认明孝宗为父。但他偏偏不按规矩办事,朱厚熜认为自己有亲生父亲,为什么要认他人为父,他只认明孝宗为伯父。

不旦如此,他还要把亲生父亲追封为皇帝,并将牌位送进太庙以享祭祀。这于礼不符,可他却偏要这么做,于是便有了历史上皇帝与诸臣子之间著名的“大礼议”。

大礼议中皇帝与大臣僵持不下,但总要有一个解决的办法。朱厚熜以强硬手段逼大臣们就范,大礼议的结局以朱厚熜胜利而告终。

朱厚熜最终追封生父为皇帝,并对生父母给予了一系列的追尊,这样一来朱厚熜的皇位来得更加名正言顺,他虽是少年皇帝,却在朝堂上更具有权威性。

这也许是朱厚熜一再坚持的原因之一,他知道众人欺他年少,必要立威于众臣,这样自己这个皇帝才不会被他人看轻。

(朱厚熜剧照)

三、太庙的牌位如何供奉成了另一个难题。

生父的名份终于定了下来,可问题又来了,朱厚熜既已追封生父为皇帝,必要将他的牌位送进太庙进行供奉,可这时太庙的位置不够了。

根据《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但是到了明朝的时侯变成了天子九庙,也就是一祖四照四穆。

到了朱厚熜这时,前面已经有八位皇帝的牌位供在太庙里,(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入太庙)。

现在加上自己的父亲已经有九位,可朱厚熜要给自己留一个位置,他怕自己死后入不了太庙。

这时就要将前面的牌位移出一个,但是移哪一个呢,这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

按照规矩应该是移出与自己关系最远的长辈,最远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但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可在太庙永享祭祀。

其次就是朱棣,可朱棣是自己这一脉的老祖宗,如果把朱棣移出去,那肯定要被人笑话。

到底怎样才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时杨廷和想出了一个主意。朱棣是一代雄主,把他的庙号由宗改祖,这样就可以享有万世不祧的待遇。

朱厚熜采纳了杨廷和的建议,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并将在位时间最短的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移了出去。

由此我们便会明白为什么别的朝代只有一个祖,而明朝却出现了两个祖。

有人说朱厚熜是最孝顺的皇帝,他除了自己的父母之外没有爱过任何一个人,这话有一定道理,我们从大礼议这件事上就可以窥见一二。

明朝在整个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每位皇帝都独具特色。明朝没有蠢皇帝,他们有的表面看起来不务正业,却暗藏机锋,只等着关键时刻露出锋芒。(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史漫今生

朱棣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最牛的皇帝之一,其创造了几个史无前例的记录,一是,以一个当朝王爷的身份起兵造反,竟然推翻了皇帝,自己做了皇帝;二是,自己亲自率兵5次深入大漠,疯狂打击蒙古人,堪称史上打仗最厉害皇帝;三是,世界首次开展大规模航海,下西洋活动。可谓用千古一帝来形容一定不为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帝王,死后一百多年,其牌位却差点儿被他的子孙后裔丢出太庙。

最后还是他的儿子朱高炽替他挡枪,他才能幸免于难。这件事发生在嘉靖年间,也就是在朱棣驾崩一百余年之后。明世宗嘉靖皇帝,本身只是外地藩王之子,能够荣登大宝纯属是撞了大运。这事放在其他人身上,肯定是对先帝和太后敬谨如命、感恩涕零。

然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却不按套路出牌,嘉靖帝作为藩王之子入继大统,按道理应该处处小心谨慎,和善的对待拥立的大臣。但是嘉靖皇帝一上位就变了,非要追封生父为皇帝,并把父亲的排位放进太庙。但是嘉靖帝是以武宗的堂弟身份继位的,应该认武宗的生父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而嘉靖只能称他的生父朱祐杬为皇叔,但是嘉靖帝这哪能干呢,于是便引发了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朝中官员实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给这位新皇帝上折子,说这么做有违天伦纲常。不过嘉靖皇帝却是铁了心,对这些建议根本不理会。随着时间推移,群臣与嘉靖皇帝愈发对立,其分歧也越来越大,最终嘉靖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派锦衣卫将大臣处以廷杖,数十位大臣瞬时血溅当场,这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之争”。后来群臣实在拗不过嘉靖皇帝,只好允许了朱厚熜的做法,让其把生父朱佑杬的牌位奉入太庙。

可是古代有着“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的说法,意思就是太庙中只能有七位皇帝。嘉靖父亲牌位进去,就得有一位皇帝牌位出来。按照关系亲疏远近,一开始选择朱棣。可是大臣们的坚决反对,只好让嘉靖换了人选,登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牌位被挪了出去。就这样,明成祖朱棣的牌位最后还是保住了。可他的儿子却没办法跟他一样幸运,惨被嘉靖皇帝父亲——也就是自己的四世孙所取代,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天涯云水间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

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明一下。

什么是太庙

太庙是明清两代供奉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正殿供奉皇帝九代先祖的牌位,太庙享殿东配殿供奉亲王牌位,太庙享殿西配殿供奉功臣牌位。

我们单说明代太庙。

题目中说的“后世子孙”指的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确实动了祖宗牌位的心思,但绝不是因为嫌弃,而是另有隐情,我们暂且不表。

太庙正殿中供奉的皇帝牌位数目不是想加就加的,而是有定式的: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

也就是说,从开国皇帝算起,只能有七个人能进入太庙正殿接受后世子孙朝奉,其他的皇帝牌位只能接受去偏殿的安排。

朱元璋将之改为“一祖三昭三穆二祧”,也就是说有九个皇帝死后可以入太庙正殿,地位尊崇。

而到了嘉靖时期,太庙正殿中供奉的先祖依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还剩下一个名额,算上嘉靖皇帝自己正好是九个。

嘉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

既然只能有九个皇帝死后可以入太庙正殿,而嘉靖正好是第九个,不是正好吗?那为何嘉靖皇帝还要打朱棣或其他祖先牌位的主意呢?

原来嘉靖另有心思,他是想给他的亲爸爸明睿宗(兴献王)也抬入太庙,这样显得父子多圆满。可大臣们却不愿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传位给嘉靖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说起。

朱厚照是明孝宗的独子(划重点),自即位后把孝宗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弘治中兴”)抛到了九霄云外,在他的人生词典里只有一个字:“玩”。这位正德皇帝可谓是玩出了花,封自己为大将军,还改名“朱寿”,领兵前往前线与蒙古首领小王子真刀真枪地拼杀。他还耽于声色,在宫中建“豹房”,与美女们日夜淫乐。后来宁王朱宸濠抓住他“荒淫无道”的小辫子,起兵造反,誓要“敢教日月换新天”。朱厚照闻听此信,精神陡增,下令御驾亲征。

哪里知道他时运不济,头条被明朝大圣人王守仁(王阳明)夺了去。王守仁仅凭一己之力便短短几十天将宁王活捉,平息叛乱。朱厚照大军已经启程,岂肯无功而返,在玩了一出“捉放曹”之后,志得意满地班师回朝。岂料途中竟不慎溺水,回京不久便以三十岁的高龄死掉了。

朱厚照这一死可乱了套,我们说了他是孝宗独子,并无兄弟,于是大臣们只能在近支宗室里选拔优秀人才承继大统。选来选去,大臣们觉得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不错,年龄不大,听说智商也一般,应该好控制,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的宰相)杨廷和一锤定音,就是他了。

天上掉馅饼,不吃白不吃。朱厚熜当然乐得屁颠屁颠地从湖北一路跑到北京上任,这就是嘉靖帝。

明世宗嘉靖皇帝像

不服输的嘉靖

正当大臣们乐呵呵地想着拥立之功时,杨廷和不合时宜地劝说嘉靖帝从此以后只能管孝宗皇帝叫爹,他的亲爹只能叫叔叔了。

哪知道大臣们眼中“智商一般”的嘉靖帝竟然立马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让我换爹,我宁可不当这个皇帝。双方相持半天,大臣们终于让步,从了嘉靖帝。于是他兴高采烈地追封自己的亲爹“兴献王”为“兴献帝”,庙号“睿宗”。第一回合,嘉靖帝胜。

尝到苦头的大臣们不知道的是,接下来小皇帝还有雷霆手段。

没几天,杨廷和被新帝抛弃,回家养老去了。看着老杨蹒跚的背影,嘉靖帝心里冷笑不止:让我换爹,做梦!

紧接着,嘉靖三年,皇帝下旨要把亲爹兴献帝的牌位供奉到太庙里,同时为了给自己也腾出一个坑位,他决定将之前的祖先挪走一个。

这消息一出,百官群臣呼天抢地,纷纷前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皇帝手下留情。这其中尤其以杨廷和的儿子、状元出身的杨慎(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家伙)言辞举止最为激烈。嘉靖帝哪管得了那么多,自己的亲爹在偏殿等得着急,不将他搬进正殿,说不过去!至于求情、阻挠,哼,打出去就是了。于是先打杨慎,又将其他人一起也打了屁股,下手的兵士不懂轻重,竟当廷打死了十六人。

这一下子,谁也不敢说话了。坑位是他老朱家的,命可是自己的,为老朱家的事丢了自己的命,犯不上!

这一回合,还是嘉靖帝赢了!于是下一步就是挪牌位了。

挪谁呢?朱元璋是开国老祖宗,占了“一祖”的C位,肯定挪不得;武宗刚死,自己接了人家的帝位再霸占人家的牌位明显地不仗义,也不能挪。皇帝犯了愁,想来想去那就自朱元璋以下一个一个捋呗:太宗朱棣,那可对自己当皇帝是直接的当事人,如果没有他,怎么有自己?不能挪。非但如此,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位祖宗的敬意,他还将其庙号由“太宗”升格成了“成祖”,成了“祖”了,便能享受万世之供奉,什么时候也不能动他的牌位了;宣宗、英宗、孝宗也有不挪的理由;对了,还有一个仁宗朱高炽,这家伙只当了8个月的皇帝,自己刚才都差点漏了他,就是他了。

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就被嘉靖帝挪到了偏殿。这一回合,仍是嘉靖帝胜了。

他真的胜了吗

没有。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一直牢牢把控着朝政大权,只不过他死后,其子明穆宗朱载垕基于同样的目的,为了给自己留一个坑位,毫不留情地将爷爷兴献帝的牌位挪到了偏殿。

嘉靖帝终于没有获胜!

大师兄追剧

最主要的原因是后继者不是自己的直系血脉。

中华五千年是家天子的传统,血脉是传承的首要条件,皇位更是如此。

一个不是自己嫡系血脉的人上位,必然不能维护你的利益。大家都是皇室中人,你能享受香火,我的父亲也应该能,不管你曾经做了多少贡献。这是名分的事情!

西宫太后说

其实这个问题准确来说应该说的是为什么朱棣的庙号会从明太宗变成明成祖,其实这是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所做的好事。这也恐怕就是题主题目之中所说的不肖子孙。而且现在所熟知的明成祖实际上用的时间要比明成祖长,而且在《明实录》之中也只有太宗实录,没有什么成祖实录。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还要从明朝皇帝的一脉相承开始说起,明武宗朱厚照当了十六年的皇帝,但是却偏偏没有留下一个孩子。而更可悲的是朱厚照还没有兄弟,当初的朱佑樘只是宠爱皇后一个,因此唯独留下了这么一个独苗。所以两人去世之后,谁来继承大统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而恰好所挑选的就是之后的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这么一来也就出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朱厚熜当了皇帝,但是却不是朱厚照这一脉的,那么朱厚熜的父亲算不算是皇帝呢?要不要追封呢?最后的情况就是朱厚熜成功的将自己老爹追封成为了皇帝,并且放入了太庙之中。也就是这个过程之中,朱厚熜顺手就把太宗皇帝朱棣的谥号还有庙号一起改了,这也就有了明成祖的由来。要知道这一次的改变是大明正统继承血脉的改变,明朝一共有过几次变化,第一次是朱棣改变了朱标一脉,随后则是嘉靖皇帝改变了朱棣一脉。

而当初朱厚熜为了能够将自己的父亲抬入太庙之中,所以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恢复了明堂制,并且表达自己的孝心,这么一来也就有资格给自己的父亲上庙号了。但是大臣不同意,祖宗里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外,那就是朱棣的功劳最大了,所以朱棣绝对是配得上太宗的称号的。然而朱厚熜不答应,既然太宗是有大功德的意思,那么就想过一个称号来补偿朱棣好了,因此成祖应运而生。

所以说朱棣险些被丢出太庙这话说的有些言过其实了,但是嘉靖皇帝的确是做了一些违背祖宗的事情,而且还将朱棣弄得名不正言不顺,着实是有些过分了。只可惜泉下有知的朱棣不能有什么行动,不然嘉靖皇帝非要被铁血朱棣打一顿不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59条/2页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