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明朝亡于魏忠贤,还是亡于东林党?

你认为明朝亡于魏忠贤,还是亡于东林党?

问题补充:魏忠贤与东林党什么关系?

1005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9-02 15:55:55
共有12条回答
云台山闲人

魏忠贤由于动了东林党的蛋糕,控制舆论的东林党就刻意的抹黑他。魏掌权时,明军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袁崇焕的几次战功全在魏掌权时诞生。由于明军的军饷充足,所以士气旺盛,整个辽东局势可以说是稳定向好。

辽东战局形势之所以好转的原因就是国库的充盈,魏向富裕的江南财团收税是国库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如此才引起了江南财团代言人——东林党人的极大反对。由于北方旱灾频发,魏忠贤还免除了北方的赋。所以在魏忠贤当政期间,辽东军饷充足,国内也没人造反。

而魏忠贤被杀后,一家独大的东林党马上免了江南的工商税,江南盐茶税一年竟然只收了12两。当时北方连年灾害,却还在增加辽饷,同时富裕的江南财团却不上税。国内农民起义不断,辽东缺饷士气底落,战事不断恶化。而财政崩溃的祟祯却束手无策。而天启皇帝在的时候,有名的民变只有一次,就是苏州五人墓碑记记载的那件事。这时就要问了,为什么天启帝时期魏忠贤乱政那么厉害人民却不造反,而崇祯后期却那么多人造反,都知道,天启帝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不理朝政,而崇祯却是不贪财,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衣服上还打的补丁。有人要说了祟祯后期由于连年灾害才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那不禁要问了,既然连年灾害为什么还要增加赋税呢?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说,看历史不仅要看表面,还要用脑子多想个为什么。

当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撞钟,文武百官竟无一觐见,而唯一一个陪在崇祯帝身边的人,就是当今我们最瞧不起的太监!!!崇祯死前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当年明月都说过,崇祯时候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魏忠贤在的时候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委以重用,魏忠贤死后,孙承宗被罢,袁崇焕被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历史把魏忠贤说的如何混蛋,明朝也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把东林党吹的多么伟大,明朝就是亡在他们手上。

杨小天64595202

清朝把明朝厂卫作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我们很多人纷纷以为是,其实大错特错,上了满清的大当,厂卫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荒废厂卫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王朝的存续在于,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明朝民间总的来说很富,这不用我多说,多少西方传教士记录都能证明,但是为什么民富却变成了明朝财政破产,民富却成了国穷,这就是政治基础出了问题。

  政治最重要的在于权力的平衡,同时也要有监督反馈机制的到位,这两点是科学管理的基本要素,我想除了小学文化的人,有点管理知识的人都能明白,而崇祯时期却在这两点上全面失衡,大臣可以擅杀节将,皇帝得不到实情,皇帝的命令也往往没人执行,具体事实可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崇祯与某首辅谈到:“我想做的你们不愿意做,你们想做的我认为不何适。”包括遗诏中的:“百官误朕。”这都明显的说明了崇祯朝的管理的两大要素,平衡与监督全面崩溃,李自成入京之后,崇祯朝官员的贡献就可看出,这些官员贪污累积了大量钱财,崇祯很节俭,官员怎么会如此大量贪污呢?其实很简单,现代有句话:“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天下是崇祯的,崇祯当然不会贪污自已家的,但是其他官员就不同了。

  我们回头说明朝的权力和平衡机制。朱元璋实行地方三司分离的制度,初期有效保证了权力的平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地方三司间长期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监督也难保证,特别是三司统一于巡抚之后,更谈不上平衡和监督了,后期御史还有点作用,但御史止于上书,没有任何权力,特别是随着内阁的权力扩大化,文官集团内部自己监督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这时只能靠锦衣卫和东厂。

  锦衣卫和东厂是干什么的?有些人顺着满清的思维只会张口就骂锦衣卫不好,东厂不好,而连锦衣卫和东厂的实质都不明白。锦衣卫是监察百官,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当然也是保卫皇帝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和反贪局。这样的机构是好还是坏,这要看人了,对官员来说,这样的机构坏极了,最好没有,对百姓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构太重要太好了,国家有之安,民有之福。

  实际上明朝锦衣卫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本来也是针对百官。东厂是皇帝对锦衣卫的工作还不完全满意,进一步建立的一个情报组织,他们的监察对象,除了百官还有锦衣卫,但东厂没有执法权,所以,行动时往往要锦衣卫配合,所以,世人把两都联系在一起,称“厂卫”,大家明白了他们的任务,其实对他们的好坏就有个基本认识了,他们是国之柱石,民之依靠之一。对于满清诬蔑,其实很简单,厂卫作为一个机构对国家对人民是好的是必须的,但其中会出现坏人,也是必然的,不要拿魏忠贤和刘谨说事,把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厂卫中有名的贪官比一比,看看那边的多,这还是因为满清篡改了史书的结果,历史上的厂卫应该比我们知道的更好,要知道,东厂立的神像(他们学习的榜样)就是民族英雄——岳飞。

  总的来说,除了个别一些实期,在200多年里,厂卫是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保证了明朝政府的顺利运行,就连魏忠贤都要搞一搞“反腐风暴”来装装样子。但这一切在崇祯执政之后被打乱了,崇祯搞垮魏忠贤,可以,但他不该同时搞垮厂卫,就如同检察院院长和反贪局局长也贪污了,惩办他们,但不能取消检察院和反贪局。崇祯搞垮魏忠贤后,极大缩减了厂卫权力和职责,锦衣卫几乎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镖,东厂更是几乎荒芜,于是皇帝控制不了百官集团了,举报有人给权贵送了礼,文官集团一去查,一般就成了“查无此事”,如有人举报袁崇焕送钱龙锡的礼一样,如果是锦卫衣去查会怎么样,天知道?这可是实名举报,举报人又不是疯子,没有证据怎么会去得罪那个权力比曾经的宰相还大的内阁首辅钱龙锡。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崇祯就已经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自己的方针实行不下去,对此,他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竟,但是,立场决定行动(应该说是集团利益决定代表人的行为),原来听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崇祯不断更换首辅的行为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原因就是厂卫失去了自己的职权。没有了耳目和手脚的皇权根本无法控制百官。于是百官成了经商集团代言人,最富的人不用交税或缴很少的税,最穷的农民反倒要负担全国的主要税收,于是,明朝的财政破产了。那样政治破产也不远了。

  政府失去权威。以卫青大将军惊天动地的战功,之让匈奴胆战心惊之神威,倘不敢私下处决一个违纪的部将,一个小小的袁崇焕,竟然敢假传圣旨杀害拥有尚方宝剑的朝庭节将毛文龙,并且不受处罚,其实已经说事实上说明,朝庭已经逐步对军事将领失去了控制,失去了权威。有人说杀了毛文龙去了满清的心腹之患,帮了满清大忙。实际上,这还是次要的,更重了的是这是一次完全严重违法乱纪的,蔑视朝廷权威的行为,此事带了一个很坏的头,使得明朝军队走了集团化,军阀化的道路,之后的关宁军在京城遭到后金侵犯的时候临阵脱逃,左良玉部前不听杨督师指挥,后公然发动叛乱完全起因于此。杀毛文龙军事上损害,如果出个优秀的军事家还可以补救,但对明朝法治和朝庭权威造成的损害,却是明初刘徐重生也无法补救。

  最后,崇祯回首,说“百官误朕。”实是不懂管理学的结果,他一举取消了国家***、国家内务部、国家监察局和反贪局,形成的官僚集团完全失去制约,自己无力控制,国家怎么会不亡。所以,崇祯是明朝最节俭最勤政的皇帝,却成了一个亡国之君,实在是因为他完全不通管理学的基本要求,管理能力太低之故。

  下智治事,上智治人,睿智治法。朱元璋是睿智,天启是上智,崇祯不幸是下智。

遗产君

对于明朝的灭亡主要还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代表江南士大夫、贵族商人和大地主利益的东林党之间的党争造成的,其党争的结果就是魏忠贤的阉党集团被崇祯铲除,书生气的东林势力卷土从来,借崇祯帝清除魏忠贤的机会,将许多政见不同者一并打压,最后只剩下东林党一党独大,没有任何实力来监督,制衡他们,他们在朝廷得势后,取消或降低了面向他们自己征收的税收大头的工商税,盐税和矿税,国库立马就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钱、钱、钱,没了钱,一不能救济灾民,二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军饷,没有钱谁替你去镇压农民起义,谁替你去抗击满清的入侵,明朝灭亡就在所难免。


明朝的灭亡如果要追本索源的话,就要上溯到嘉庆、万历时期;想当年朱元璋和朱棣都是亲手打下的江山,他们都有雄才大略,朱元璋废了宰相一职后,他们处理内政也是游刃有余。到了后几代帝王,从小深居宫中,蜜罐子内长大的主儿,不思励精图治,精力逐代萎靡,到了嘉庆万历时代,皇帝多年不理朝政,致使宦官势力把持朝政,国力逐渐衰败,东林党人只会内斗、敛财,毫无治国之策,双方你来我往互相牵制,到了天启年,天启帝也无心理政,魏忠贤趁机大势剿灭东林党,这种权力的平衡就此打破,魏忠贤向江南工商业者和大地主征缴重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国库也有盈余,北方战事捷报频传,魏党虽然乱政却稳定了国家。


崇祯即位灭魏党,助东林党,再一次制造了政党的权力平衡,东林党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碰到了一个无能的皇帝,他们赢了党争大明也亡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无休止的党同伐异,前几任留下来的超级乱摊子积重难返,官富国穷又加上内忧外患,明朝也该灭亡了。

123456GaaN

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跟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处境十分类似。

阎锡山是在中央军、八路军和日本人三个鸡蛋上跳舞,而明末帝国的最高权力,也是依赖于“皇帝、内阁文官集团和宦官参政机构司礼监”三者的政治平衡。

朱由检从哥哥天启皇帝手里继承的大明江山,初期呈现“崇祯、东林党、魏忠贤”三足鼎立的态势。

作为统治阶层的三大代表,他们都是权力金字塔的终端尖顶,是社会财富的最终流向。所以在李自成、张献忠等底层农民百姓群体看来,他们都是要被抓起来砍头的对象。

这块“塔尖”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东林党与魏忠贤就是斗得死去活来的两方。天启帝在位期间,宠幸魏忠贤,因而东林党被阉党压着吊打。而到了崇祯时期,以魏忠贤的死为标志,太监集团再也没能染指最高权力。

经过200多年的财富兼并,明末藏富于官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魏忠贤一死,便无以抗衡代表富人集团利益的东林党。而为了保持国家财政税收和边关告急所需的军饷,崇祯只好把税目摊派至广大农民百姓身上。

在旱灾、蝗灾和不堪重负的税务影响下,河南、陕西等地的农民相继揭竿而起,起义队伍席卷整个中原地区。于此同时,辽东满洲八旗屡屡突破长城防线,突入北京周边区域,一次次给明王朝放血,最终导致帝国财源枯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

崇祯也曾尝试向文官集团伸手借钱筹集军饷,但这帮老抠死活不肯拔下几根毛,到头来全让李自成用杀威棒逼着全部吐了出来。也该农民军用点硬手段,要是这根棒子握在魏忠贤手里,指不定崇祯也能榨出文官集团好点银子。

魏忠贤是个什么人?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出生于北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县),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混迹于市,除了吃喝嫖赌,整天无所事事,因为一次赌债走上绝路,不得不阉割了自己进宫当太监。

日常生活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不识字或者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反而因为善于能说会道、阿谀奉承,在社会上很混得开。有文化或者拥有高学历的人,倒是因为太老实和不会讨好上司,常常得不到重用。

魏忠贤就是这样的例子!因为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进宫后的魏忠贤在上司魏朝和乳母客氏的引荐下,经常有机会到皇帝身边当差,并且很快受到了天启帝的宠幸。

天启帝生来不爱管理朝政,反倒对木匠工艺十分感兴趣,于是便让宠幸的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专门替皇帝审阅奏折和批红事务。

从此魏忠贤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开始了长达7年的专权,权势最盛时被奉为“九千岁”,全国上下官员为了巴结这位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纷纷为其修建生祠。

魏忠贤手握东厂和锦衣卫两大特务机构,庞大的情报系统和党羽组织,使得他具备充足的实力与东林党叫板。

由于魏忠贤出身贫苦,对市井民间多有了解,也晓得农民普遍交不起税,因此主张富人商户多交税务。另外,他还力主在东南那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征收工商税、矿税,为明朝的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魏忠贤也贪污受贿,但从富人口袋里掏钱,总比压榨赤贫老百姓逼着他们造反强吧!

只不过东林党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他们作为庞大的社会上层利益集团代表,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社会财富,却享受着豁免税赋等诸多特权,因而所以魏忠贤的征税主张受到了东林党的极力反对。

这种情况下,高明的皇帝就应该充分利用魏忠贤和东林党的矛盾,站在中间左右逢源。

然而,崇祯继位时年龄才过17岁,而且也没接受过正规的帝王之学教育,看不清魏忠贤正反两面的作用。他只是一味看不惯魏忠贤的专权行为,刚当上皇帝就马不停蹄地拿掉魏忠贤。

少了魏忠贤的牵制,光杆司令崇祯再也掌控不住势力遍布天下的东林党。其实崇祯搞掉魏忠贤,并不见得是件坏事,但他没有看到东厂和锦衣卫对民间社会的情报搜集作用,一棍子打死司礼监势力,便是极为不明智的失策了。

崇祯年间,东林党抱成团,向他们征税基本不可能,可对战满洲八旗的“辽饷”、扑灭农民军的“剿饷”总得要有地方来,从哪里来?还不得向本就已经濒临破产的穷苦老百姓身上榨取!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农民军是越剿越多,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王朝覆灭。

自己的国王3

是东林党亡了明朝,作为江南大地主大商人集团的代言人,争权夺利,绑架舆论以造声势,依附政权争取最大利益,却不愿意为这个国家做点实事,蛊惑人心做炮灰,真正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就去投靠新主子,有个《五人墓碑记》的文章,其实就是大商人企业主不愿意交税鼓动平民闹事,让这些人润色后尽然成了反抗暴政的英雄壮举,所有的税赋在他们看来就应该让其他阶层负担,他们只顾袖手清谈,争权夺利就好,否则就是皇帝昏庸,朝多奸臣,而朝政彻底失控的时候正是他们所努力的“众正盈朝”的时候,满清铁骑到来之时大多毫不犹豫的选择改换门庭,换个主子继续这一套,北方的商人则是早早就投靠满清,为满清的做大呕心沥血,为一次次的入关抢掠提供情报便利,生生把条蛇喂成了毒蟒,其实也就为了利益,晋商晋党和东林党人一南一北那是把既得利益阶层的嘴脸暴露的再清楚不过了,那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礼义廉耻在他们的利益面前,都是个蛋。

5555火山

不说别的,先说李自成围攻北京前,崇祯皇帝想迁都南京,但这一想法被一批东林党文臣阻止,带头的(名字忘了)慷慨激昂地要与京城共存亡。可当李自成攻进时,率先投降的就是这位臣子。又有一人,说国亡时全家自尽与国家共存亡,当夫人投河自尽时,他却说水太冷,不投河改投降了。说说这些,可想当时崇祯若迁都,一时半会不会亡国。

游海外行省

谁都不是,他们其实是党派的雏形,当时应该顺应时代,建立多党派议会,接下来就是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发展。但是中国总是过分强调大一统,抹杀多党参政,总是扣上党争的帽子。

中国上千年保持统一就是集权的产物,是民主的倒退。民国时期所谓的军阀割据其实才是健康的大一统,各地拥护自己的选举人,当大总统毫无作为的时候“军阀”可以掀翻大总统,是强有力的检察体制。

各地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会颁布很多有利于自己地方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吸引资金、人才流入。

所以明朝毁灭不是党争,党争是时代的发展必然发生的,毁灭是因为集权!

华夏大汉旗

首先明朝其实没有什么阉党,明朝的宦官权力也不大,刘瑾被人称为站皇帝可被一道圣旨就处死了,魏忠贤也是这样。明末主要是楚党和东林争权,楚党最后敌不过东林不得已依附于宦官所以东林污蔑其为阉党,就双方行为来说,东林比较清廉阉党多腐败,但从政治理念来说阉党赞成开海禁收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民的负担可以让晚明不至于崩溃,东林严厉反对收商税和开海禁就会从农民手里压榨。最后我要说的是崇祯一辈子杀过很多大臣只有魏忠贤他最后后悔了,他最后也明白了如果有魏忠贤至少他不会去上吊

龙义清

东林党

超然视野

明朝既不是亡于魏忠贤更不是亡于东林党,而是亡于明朝已经腐朽的国家体制和僵化的贵族官僚体系!

野渡无人舟自横5

明亡于农民造反,农民造反是由于赋税太重,赋税太重又因于财政入不傳出,财政入不傳出是政府花钱太多,而明末两大集团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国家没钱时,第一个被政府牺牲是农民,第二个是富商,历朝所谓的改革新政,就是拿士绅即得利益开刀,即于能否开的动,就看国家是否有反对党,如果有的话,朝代还能廷续一段时间,没有的话,就直接烂掉,而廷续朝代根本因素是,政府的税赋与国民的收入要达到互相制衡。没有这一条,终要逼民反,从而为外族入侵创造条件!

梦中想着你211620873

动摇明朝根本的,既不是魏忠贤,也不是东林党,更不是东厂西厂,而是藩王和贪官污吏!由于全国的土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被藩王及贪官污吏所兼并,农民百分百没有土地,造成全国性的大饥荒!广大民众只能以吃草根、树皮、观音土度日,有的地方竟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陕甘一带最为严重!朝廷又不赈灾,直逼得陕甘人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最后彻底推翻了明朝!!!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