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倪光南能掌控联想,那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

如果当年倪光南能掌控联想,那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

如果当年倪光南能掌控联想,那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

1018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9-02 15:47:12
共有60条回答
本质研究所

这个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认为中国芯不是单靠一个“倪光南掌控联想”就能好起来,要和当时的环境紧密以及后续中国经济发展紧密集合起来分析。01联想的起步,其实比华为还早了3年。1984年,北京中关村。三个男人在办公室里愁眉紧锁,公司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创业不到半年,20万的创业经费已经被骗走了14万。几个坐办公室的大男人,用板车拉着运动裤、旱冰鞋和电子表,沿街叫卖,维持生计。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他们是中科院旗下的新技术发展公司正式员工。但再这么折腾下去,说不定会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抓起来。不能这么混下去了。在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那一天,他们三个把各自的想法写在纸条上,默念几秒之后同时打开,三张纸条写着同一个名字——“倪光南”彼时的倪光南春风满面,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香饽饽。一年前,他刚刚谢绝加拿大的重金挽留,带着自费购买的研发汉卡所需的主要器件,回国了。他说:“如果我不回来,我此后所做的一切不会对中国制造有所帮助。”果然,不出一年,倪光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此刻,在整个北京城,手握核心技术的他,更是被无数公司高薪相聘,却都被他一一拒绝。因为他只想做出“汉卡”。此时的柳传志等人,也十分担心。他这样的超级大神,会来我们这还不知道有没有明天的小庙吗?和倪光南不一样,柳传志是个苦出身。柳传志回忆上中学时的饥馑:每月家里只有半斤油,炒菜只能用筷子蘸几滴。他饿到不行时,夜里爬起来找东西吃,饥不择食地把银翘解毒丸吞了下去。青年柳传志在宝鸡参加劳动生产。一个青壮劳动力,每天的工钱是八分。没油水,吃不饱。求生的恐惧感,支配了柳传志的后半生。40岁,柳传志奉旨创业,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个商场上的菜鸟,缴纳了14万的“学费”。为了活下去,他转过头卖旱冰鞋和电子表,哪怕和创业的初心毫无关系。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出山。此刻,公司陷入绝境之时,柳传志三人也决定,亲赴倪光南家,请他出山。倪光南开发出我们自己的“汉卡”,想找市场来应用,而柳传志们,则需要拿技术换市场,似乎是一拍即合。倪光南答应:出任总工程师。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不做官、不接待记者、不赴宴会。他只想做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进公司仅仅半年,倪光南便向市场推出了,适用于PC机的第一型“联想式汉卡”,当年就销售了300万。这个前途飘渺公司的命运,就此改变。也因为倪光南的“联想式汉卡”,1989年,公司正式改名“联想”。不过,汉卡使用的Z80芯片,依然来自于一家美国公司。从那时开始,倪光南就坚持,在技术上,我们必须走自主研发道路。1988年,倪光南赴香港组建研发部门。第二年,便自主研发出汉卡的芯片,全线产品皆改为自主。此时的联想,靠着倪光南团队研发的产品,年营收数千万。接着,他又带领整个板卡团队,自主设计了整个主板和主板芯片。1991年,倪光南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打印机芯片。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研发的芯片,居然比当时的打印机巨头惠普,自己研发的芯片还要好。于是,靠着和惠普的合作,联想的势头一片大好。接着,1992年,倪光南又开始全力研发程控交换机。2年后,研发成功。今天我们都知道,华为是世界通信业的技术龙头。可是在那时,靠着2.1万元起家的华为,整个公司的营收,都比不上联想一个程控交换机产品。技术更是被联想远远甩在身后。更何况,倪光南还在马不停蹄地研发,几乎每年一个产品。1993年,倪光南又搞出一个金融平台软件。一经推出,同样大受欢迎。倪光南带领研发的每一个技术,都像一只下金蛋的老母鸡。这一系列卓越的成果,在1994年结出一个大果,倪光南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而彼时的柳传志,也是难得一见的运营和销售奇才。二人珠联璧合,在几年的时间里,联想迅速成为了中国科技企业的龙头。然而,在联想的辉煌路上,祸患的种子早已埋下。技术的研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1987年,后来叱咤风云的台积电成立,投资额相当于4500万美元。当时联想营收不过几千万人民币,从来没搞过芯片,连设计用的工具软件都没钱买。倪光南带领技术团队虽是高歌猛进,给财务带来的压力却是巨大的。关键是,柳传志还发现:争夺市场不一定要靠技术,最重要的是客户满意。联想的技术团队有过败笔产品:四型汉卡,单板机……曾经费大力气研发,却先后被市场拒绝。相反,一些简单轻巧的创意,如一键上网、一键修复等,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底是继续要闷头搞技术,还是面向市场搞营销?这本来不是一个选择题,但是对于创业十年的联想来说,人力物力有限,这是他们最现实的问题。1995年,联想走到了命运的分岔口。6月30日这天,联想200多名中高层干部,乌压压地坐在总部会议室里。主席台只放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联想最大的上级——中国科学院派来了一位代表,宣读《关于联想集团领导班子出现分歧的情况通报》。此刻,不过是矛盾的爆发。他们的争吵,已持续了两年之久。起因是1993年底,倪光南成立“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要做自己的CPU。这是一个所有PC产品都要用到的核心部件,彼时,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几乎垄断着全世界的市场,只有日本还在做最后的殊死抗争。也许倪光南意识到,这是中国发起冲击,防止市场被血洗的最后机会。然而,这个产品不像前面的一系列芯片,操作简单,投入较小。这是一个押上联想整个公司的命运,都负担不起的产品。可倪光南着急啊,此时的他已经54岁了。退休前产品能不能问世,还是一个问题。他更打心底里明白,科技对中国的重要性。于是,1993年,倪光南用他强大的人脉,拉上了长江电脑公司和复旦大学,一起研发。但是在柳传志眼中,挑战英特尔的CPU,可能是世界上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联想的PC业务稳赚不赔,已经是稳定的现金牛。柳传志还搭上了房地产的顺风车。他从1992年开始,就在烟台、福州、惠阳等城市买地,建立联想工业园。联想集团副总裁李勤,常常和倪光南吵架。他说,倪光南每年都要拿上百个研发项目来申请,大多都是只赔钱不赚钱的,我当然要指出来了。柳倪二人开始频频内耗。柳传志更换财务总监,倪光南举报柳传志有个人经济问题。柳传志表示再也无法与倪光南共事。联想集团最后的决定是——留用柳传志,解除倪光南总工程师和董事的职务。021999年,彼时已经60岁的倪光南,离开了联想。已被解聘的他,落寞地向联想呼吁:请不要解聘我的工作成果。他害怕连带自己的成果,也被联想一起解聘了。没想到一语成谶,联想几乎裁撤了所有技术团队,彻彻底底变成了一家贸易公司。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受到波及:网易发行价15美元,跌到0.47美元,被纳斯达克摘牌;中华网的股价缩水到市值的1/200,被人收购出局。柳传志目睹了无数科技企业的猝死,他决定:转移联想的业务重心。从那一年起,联想成立联想控股,高调进军各个行业。神州租车、拜博口腔、房地产企业融科智地、互联网金融企业拉卡拉、水果公司佳沃鑫荣懋、私募和风投公司君联资本和弘毅投资……联想处处发力,除了老本行。但是柳传志的路风光无限。这一年,联想正式被纳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柳传志的联想活色生香,倪光南,却成了那个被解聘的人。已是快要退休的年龄,可是他还铆着一股劲——要做中国自主的操作系统和芯片。他永远记得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那句话:“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芯就是芯片,魂就是操作系统。这是中国科技之殇。恰好1999年9月,把濒临倒闭的BBT,重组成为“中芯微”的李德磊,找到了倪光南。倪光南和李德磊相识于加拿大访学之时。曾经的他们虽没有过多交集,但这支“中芯微”(方舟科技前身)的技术团队,曾承接摩托罗拉的外包业务,也做过日立的芯片业务。从这支带着技术基因的团队身上,倪光南似乎一下子,看到了“中国芯”的希望。他不要一分钱,也不要一点股份,搭上自己的全部,为李德磊找人、找钱、找资源,还拉来了科技部的项目。2001年4月,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枚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诞生。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芯片。接着,又研发了”方舟2号“。国家也开始投入资金支持,并全力配合方舟芯片的推广。北京市政府直接订购了几万台,国务院众多部门,还有其他的行业也被召集起来,大家要一起支持国产芯片。与此同时,倪光南还用自己的人脉,拉来了很多企业客户,但李德磊却拒绝为他们供货,他从一开始,就只打算把这些货卖给政府客户。因为操作系统早就被Wintel联盟垄断了,不支持方舟搞的这一套技术,各种软件也不兼容。市场上的人不会买单的。可是,政府部门的人也纷纷抱怨,买来的机器甚至成了被封存起来的废铁。与此同时,李德磊也放弃了”方舟3号“的研发。倪光南赌上了自己的信誉拉来了客户,却不能为他们供货;方舟3号也无法继续研发,不得已他只得离开了方舟。而此时的李德磊,却靠着倪光南拉来的资源,在中关村盖起了方舟大楼,直至今日依然屹立不倒。很多人都说,这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再加上没能成功研发的芯片,对倪光南的负面扑面而来。2018年,中兴被美国制裁,倪光南当年的助手梁宁,回忆起这段往事,无比沉痛。她写道: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唐吉柯德。被柳传志逐出联想,曾经推动的重大项目未能完成。为了这个梦想被一个又一个人利用。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还是宁可冒着一世英名赴水流的风险,还是继续尝试、继续努力。不作为,无过错的人们嘲笑他:“不识时务”、“老被人骗”、“被人骗了还在继续做”……然后所有人,继续直接间接地为“无芯”买单。只是,那时的他,在人们眼中,只是一个骗子般的固执的科学家。2006年,因为此事,被牵连的倪光南,只能一遍又一遍遗憾又愧疚地说,自己看错了李德磊。然后,67岁的他独自落寞地向科技部负荆请罪。于此同时,联想正处于人生巅峰。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国人震惊了:从来只有外资吞并中资,竟然有中资收购外资?一时间,联想被视为中国品牌的骄傲,柳传志被视为中国企业家的骄傲。2005年,人民网放出了这样一篇报道——《联想三代CEO的接力与演进》。在文章中,联想的崛起,被视为中国企业的典型样本、中国经济的反映。讽刺的是,收购IBM仅仅一年,联想就宣布将全球总部从北京迁往纽约,迈出了成为“美帝良心想”的第一步。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浪潮下,像联想一样,成长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有能力做研发的自然也越来越多。然而,在以利益为重的企业上栽倒两次的倪光南,此后再也没找任何企业合作。只是,直至今日,已经80岁的他却从来没有一天停下,为国产操作系统和芯片奔走呼号的脚步。即便无数人都说,他带着那股堂吉诃德的“傻气”,即便他的一世英名,在很多人眼里,早已荡然无存。在博客中国上,他的个人专栏,只有50个粉丝。然而他却写了115篇文章,几乎都在为自主设计芯片和操作系统,还有开源软件等发声。2005年,2006年,2007年,... ,2017年,2018年2013年,他还作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了“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并为联盟拉来了近百家成员单位。直至今天,满头华发的他依然在为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发声。03如今的倪光南院士,似乎已经成为了最大的“联想黑”。去年年末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倪光南院士曾说,“华为和联想这30年来,犹如龟兔赛跑。”1995年,联想销售额67亿元,是华为的4.5倍;2001年,华为销售额超过联想,而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联想市值81亿美元,而华为估值已超4000亿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默默研发坚持、不断搞创新的华为跑在了前面,而那个聪明的、只看到眼前利益的兔子远远落后了。倪光南院士自己,则几乎成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旗手。在任何地方,如果你看到一个老人在振臂高呼“中国技术必须自主可控”,他是倪光南。他在回顾“方舟”项目时说:“这是企业的失败,不是技术的失败。”什么意思呢?这个企业没有活下来,但是技术的尝试,却是有价值的。软件1.0往往不太好,那么1.0就不去做了吗?1.0不一定是失败,1.0只是一个过程。没有1.0哪有2.0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方舟”也许失败了,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芯”失败,更不意味着中国的自主研发失败。中国不止一个“方舟”,我们还有无数正在奋进的方舟,就像如今人人皆知的,华为的“诺亚方舟”。而联想呢?即使被网友群嘲,杨元庆似乎依旧春风满面。比起正遭遇美国禁令的任正非,还是他看起来更得意一些。2019年4月,联想的2018年财报出炉,年营收超500亿美元,CEO杨元庆在发布会上总结道:“现在是联想的最好时刻。”同期,华为的2018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任正非被记者问道:“华为下一步会不会倒下?”任正非回答:“早晚的事情。”2019年5月,中国的高科技行业尤其芯片、AI行业等被美国严重钳制,举国上下忧心忡忡。杨元庆却很淡定:“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联想并不打算做操作系统和芯片。”任正非也说,支持全球化,我们应该购买美国芯片,但他是这样说的:“所有的高端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制造。尽管自己芯片的成本低得多的多,我还是高价买美国的芯片,因为我们不能孤立于世界,应该融入世界。”前几天,联想CFO黄伟明接受采访,表示联想对于“美国增加关税”早有对策:联想在全球设有制造基地,如果美国再对中国增加关税,联想可能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不受关税影响的国家。虽然后来,黄总对这番言论进行了道歉。但是他在道歉中仍然说:“即便个别地区政策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仍然能够以中国智造作为根基,通过布局全球的产业链,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谁能告诉我,这是澄清还是文字游戏?联想准备好了对策,华为也准备好了。5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华为的禁令推迟90天实施。任正非说:“这个90天对我们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们不需要这90天。”平心而论,华为要做世界第一,但联想也是世界500强。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企业。首先要活下来,然后才是怎么活。商人是逐利的,无可厚非。站着赚钱,还是跪着赚钱,都是赚钱。只不过,难免被人喷。04尾声1998年,柳传志公开提出:“贸工技”是联想应该走的发展路线。从那时起,到2004年联想收购IBM为止,联想在国内的声望达到顶峰,甚至有人形容为“柳传志神话”。而当时的倪光南,处境是非常艰难的。有人认为,倪光南太书生意气,太固执、太自私:“历史不可能回到1995年再按照倪光南的意愿重新走过,而柳传志今天(2004年)的联想似乎比1995年能够想象的还要辉煌。”但实际上,1995年倪光南离开之后的8年里,联想集团的年销售额仅仅增加了不到5倍。而在1995年之前的8年中,联想集团的年销售额却增加了至少60倍!

所以,倪光南掌控了联想,有可能存活都是个大问题,更别说后期的发展。

Geek视界

美国的禁售令,让我们看到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如果当年倪光南能够主导芯片研发,度过暂时的困难期,那么中国的芯片产业格局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样,毕竟联想错过了一个发展芯片产业的最好时期。

倪光南和“联想汉卡”

历史回到1985年,当时的计算机内存和硬盘比较小,硬盘最多也就100M左右,无法处理海量的中文字库。“汉卡”插在计算机主板上,实现中文处理,倪光南教授研发的“联想汉卡”,可以实现上下文关联(完全靠算法和硬件实现,而不是现在的大数据)。

联想公司依靠“联想汉卡”获取了上千万元的利润,正在联想蓬勃发展的时候。以倪光南的“科技核心”为代表的“技工贸”与柳传志为代表的“贸工技”发生了冲突,最终倪光南被迫离开联想。倪光南教授主持的“联想程控交换机”和“微电子设计所”均被废除,从此联想成为了贸易和代理公司,错失成为一流芯片和通讯巨头的机会。

联想和华为

倪光南院士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在某种程度上,联想成为了生产车间+营销公司的模式,联想最稳定的利润来自于润科智地房地产。”

联想和华为的30年犹如“龟兔赛跑”,当初联想估值曾经是华为的50倍,而现在华为估值可能是联想的50倍以上。当初,如果“联想程控交换机”研发成功,也就没有华为“CC08程控交换机”什么事了。倪光南教授总结来联想和华为的差距是由于“路线不对,知识产权0股份”造成的。


总之,由于身为“总工”的倪光南教授遭到联想的驱逐,联想走向了“贸易优先”的路线,措施了发展芯片和操作系统的黄金机遇,现在才开始追赶难上加难,技术壁垒、专利壁垒很高。

嘟嘟聊数码

当年倪光南在联想的时候,联想曾走在一个未来发展路线的分岔口上,倪光南主张走“技工贸”路线,也就是希望联想把更多精力放在研发自主核心技术上,因为过度依赖英特尔CPU等芯片会使联想对国外企业形成很强的依赖,即使联想发展的再好,一旦核心芯片被外企卡住也就等于失去了命根。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倪光南当时的主张还是很正确的,但是联想受限于当时的财力和竞争环境,柳传志仍然坚持贸易营销驱动策落,也就是走“贸工技”的道路,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联想的成本和风险,尽快进入和戴尔、惠普等国际大厂竞争的行列,这条道路看似眼光短浅,但是联想当年若不是走这条路线,恐怕都活不到今天。

所以在我看来,当时倪光南坚持研发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不适用于当时联想的现状,联想能走到今天与当时更现实的“贸工技”路线是分不开的,但是联想后来成为数一数二的PC厂商,错在了安于现状,不仅痛失了手机市场,而且也一直没有发展出来自己的核心技术成果,如果英特尔把CPU芯片等关键技术卡住,联想的生产和服务也就基本停止了。

如果说倪光南当年能够掌控住联想,并专注于技术研发,说实话风险是非常大的,看看华为这几年投入了数百亿美金也不过取得如此成就,当年的联想如果大本钱投入芯片等技术研发的话很可能血本无归,毕竟如今华为麒麟也是建立在ARM架构授权基础之上,而英特尔是不可能给你X86架构授权的,自主研发难度会更大。

LeoGo科技

感谢您的阅读!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描述:那几年,被拿了总工程师头衔的倪光南,没有权利,不能参与研究!满腔抱负不得抒发,满腔热血不知为谁?头发花白,倪光南苦矣。

我想,1995年—1999年,这四年间的倪光南一定很痛吧!1999年,倪光南被联想解雇,却也让他解脱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倪光南柳传志之争,到底是“技工贸”和“贸工技”的路线之争,还是权利之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联想如今是成功的,柳传志下的联想至少没有塌下来,更主要的是,它仍然是国际PC电脑的销量冠军。

联想需要柳传志还是倪光南呢?1984年到1994年十年间,两人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也是因为倪光南的研究,柳传志的销售,让联想有了中国第一,中国骄傲的美誉!

然而,纷争还是出现了。在面对国外市场的品牌纷纷踏入,联想面临着困窘,是咬紧牙关发展技术;还是大力销售,搞“组装”?在面对理想还是馒头的时候,两人有了分歧,这种分歧!确实柳传志获胜了,他也不得不获胜,他的人脉更广,倪光南是典型的科学家,柳传志是商人,两人的角色不同,在董事会决定的时候,已经注定了倪光南的失败!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可是现在的联想却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有了折扣,它更多的是组装厂,而不是科技公司!这到底是谁的错?是柳传志吗?我看不一定。

我觉得是联想的高层的决断,并不是某个人的决定!柳传志到底是给联想带来了一条路,目前的联想依然存在,依然很强大,这一点柳传志至少没有错!

可是,目前的联想没有核心技术,在以后面对美国的禁止时,联想怎么面对!这些,似乎算到他的头上!

我们不知道有了倪光南会怎么样?历史改写不了,但是未来的历史可以修正!如果,此时联想有觉悟,“科技自主”!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历史了。

肇俊武

中国芯,与倪光南被离开的当年联想不可能联系上,在今天的联想则连想都不能想。

要不然的话,当年倪光南不会被离开,而是会与柳传志一直做搭档掌控联想,甚至后来也作为技术领军人与杨元庆搭档,今天的联想会至少与华为一样由于科技自立、创新驱动,而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双骄。

1 一错

(1)路线之争

认为,当年的倪柳之争,倪光南若胜出,也没有可能掌控联想,而是很可能依旧与柳传志做搭档。

但是,有没有这2个可能不关键,为什么?因为,根本不是2人话语权力或掌控权力之争,而是2条经营路线之争。

(2)决定于第三方

倪柳之争,经第三方裁决,柳传志胜出,即在联想,贸工技路线替换了之前的技工贸路线,确定下来、执行下去了,成就了后来的联想。

也就是说,当时,柳传志主要是以赞成或主张贸工技路线而胜出,后来不过是执行了这条路线。

(3)时势胜出

怪第三方?可以怪,因为可以说是预先设定了立场,即认为贸工技路线当年可行。

偏偏,倪光南不识相,非争不可,科技人本就这样的相貌,殊不知,第三方认为倪光南当年的主张不合时宜,或者还有太过超前、太有风险的认为。

又可理解第三方,确系受当年的历史局限,眼前先把经济发展起来是当务之急,没顾及甚或没认识到用科技发展作长远支撑这一层,也就不认同倪光南的主张。

第三方更没有悟出倪光南给联想打下的技术底子之与当时联想组装和销售繁荣的重要价值,尤其是没有悟出把既有技术坚持下去、提升上去,对未来工和贸的重大意义。

(4)柳传志有错

柳传志也没认同、没悟出?不像。

自创始联想起,倪光南带领下研发出的创新性先进技术支持了联想十来年,创造了当时一枝独秀般的制造和销售繁荣,柳传志自己也有实际主张与领导和推动与把控之功,怎么会不认同、悟不出?

很可能是为赞成第三方的立场而赞成,而由后来亲口明言的技术创新不适合之说可见,更可能是因为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而才赞成第三方,或才向第三方主张。

于是,也就助长、加重了第三方对倪光南路线的不认可。

(5)柳传志错不算小

如果前文分析属实,当时,柳传志若是甘愿冒犯和承担技术风险呢?

于是,便能与倪光南共同力主技工贸,估计,十有八九,第三方也会认同。

结果,应该是柳传志仍然掌控联想全面、倪光南仍然掌管联想技术,而这个组合在当年稀缺、够强,那么,今天的中国芯片会是怎样?

应该说,此为柳传志的第一次错。

2 再错

(1)接班人以贸为强项

杨元庆成为接班人,是柳传志仍然坚持和主张贸工技路线的结果。

杨元庆正是以贸为强项,在倪光南们推出的技术支持下,当时由杨元庆带领下取得的销售业绩可谓辉煌,无出其右。

(2)杨元庆执行着柳传志主张

杨元庆成为CE0时,走的当然是贸工技路线,也必须得走,因为老大正是长期主张这条路线的,以背景+组装+人脉也真在当时让销售获胜了。

杨元庆自柳传志辞去董事长而由自己担任的2004年,至2011年柳传志连董事会主席都不当、仅当名誉董事长时,还是在执行那条路线,不折不扣,也仍然有必须得执行的原因或理由。

何况,联想在此期间还稳坐世界PC老大的位置。

3 三错

(1)错之所在

曾回答过,即使在企业界教父级大佬柳传志仅仅当名誉董事长之后至今的七、八年里,杨元庆也有不得不执行或遵守贸工技路线的苦衷。

自然苦的是联想,八年期间里,联想从世界笫一的位置跌落下来,刚刚重新坐回,这就是犯错了,是联想掌门人所犯的第三错。

(2)错之主因

——是怯懦?

杨元庆如果真是原来认同或后来改认技工贸路线,到了自己全面主政时就会真的愿意并实行,哪怕是慢慢来,却没有实行,就凸显了作为后辈的掌门人实在怯懦,过于畏惧前辈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对日前柳传志发出的"联想生存法则″,杨元庆还得从、仍得听。

——是怯懦!

主要原因不在于畏惧前掌门,以及不好驳其面子,而是畏惧技术研发和创新风险,同前掌门一个调子、一样心思,尽管彼此年龄差不少、所处时代不一样。

执行和践行前掌门的路线多年,经历过一起成功、独自失败,联想已呈保二争一之势,实力减弱、强手环伺,而美国又打压着、限制了另一家中国企业的高科技,于是,越干越没底、越没底就越害怕,那,就守已成吧、别冒险了,冒险将失去现有之成、现呈之势,得不偿失。

再于是,也就没有认错和改错的迹象,费大劲重返第一之后,也未见要改变路线,仍在致力于以销售保住PC的世界第一宝座。

对这一切,局外人怎么可能会深深切切地体会到。

最后写:与中国芯发展相联系,往远了看,毛主席那个时代的中国,宁可当了裤子也要发展核武器,也真就搞出来了,不信邪,根本就没怕因为搞核武器而有得罪美国的风险,往近了看,中兴事件之后,曾经有著名中国经济学家等公知先生,就今日的中国将不惜一切代价研制高端中国芯发表了不同看法,怕因此而得罪以至激怒美国,何况投入太大,又很可能搞不出来,总之是风险太大、太多,但中国没听,如果听了,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的?

最后写的这个,会不会是总症结、深根子?

游离之心

不了解。倪光南会比柳传志强吗?没法确认,也许联想一开始做二道贩子组装机器挣钱太容易了,自然就放弃了自己研制。再加上有的所谓精英都被美帝洗过脑,坚信了国际分工理论,把自己已经恰当永久得定位在那个贩子位置了。也许不是柳传志个人问题,联想的开始就已经让自己失去了联想。很少有突破和拓展,只是沉迷于收购,资本运营,竞争策略,寄望垄断。这可能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选项吧。抛开这些,其实美帝这次对中国的打压并不可怕,因为历史,重压之下,中华民族反而多有突破,反而更容易沉下心来去做事。倒是糖衣炮弹式的和平最恐怖,回首30年前,下马过的运10,直7,8等等,那才是可惜。毛主席总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美帝是否对中国是否进一步打压,由不得我们,但期待在重压之下有新的两弹一星成就,而中国企业可以作出更好的事业。

叫兽科技说

倪光南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1989年任联想集团董事兼总工,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在1994年,联想在以后往什么方向上发展出现了争议,柳传志与倪光南是联想集团的两大·核心人物。柳传志主张走“贸工技”的路线,将联想做大,但是不一定强,注重市场,不注重研发。而倪光南主张走“技工贸”的路线,坚持自主研发,大力发展芯片和操作系统。最终在柳传志坚持走“贸工技”的路线,倪光南被联想集团开除。

现在很多人都在深思,如果当时联想集团按照倪光南的想法去做,今天会不会是另一个局面,会不会像华为海思一样,中国芯会不会更强。

其实按照倪光南的路线去走,联想可能要走两个极端,要么像华为一样强,要么研发失败,早已不存在这家公司。

像华为一样强大

在1995年,联想销售额67亿元,是华为的4.5倍。2001年,华为销售额超过联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联想市值81亿美元,据估值华为价值已超4000亿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2019年联想的销售额为3000多亿,而华为是8000多亿,华为的销售额将近联想的3倍。在这25年内究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让华为超越联想这么多?

1995年,华为决定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大力发展芯片,不断向芯片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联想注重市场,没有注重研发,虽然联想现在在电脑业务上也是非常强的,但是没有自己的核心就是,算是一个买办企业吧。

如果当时联想像华为一样,按照倪光南院士的思路发展,或许今天联想没有这么大,但一定会非常的强,或许今天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电脑CPU与操作系统。

或许研发失败

芯片不像软件一样,软件你只要敢于投钱,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芯片的研发难度非常的大,有可能投资几百个亿进去,甚至几千亿都不会成功,如果联想按照倪光南院士的路线进行发展,也很有可能研发失败。

不过,当时的联想已经非常的强了,成功的可能性要远远的大于失败,一个企业只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会有长久的发展,才不会被其他公司左右。如果倪光南院士能掌握联想集团,或许今天中国手机、5G界有华为,电脑、操作系统界有联想。

不得不佩服倪光南院士的远见,也希望联想可以改变一下发展放向,逐渐向芯片与操作系统靠拢。

追科技的风筝

谢谢您的问题。倪光南如果能掌控联想,联想技术研发一定会有所成绩,但是历史无法重演,更不要把芯片与个人联系。

倪光南因理念差别离开联想。1994年,联想在何去何从上产生重大变化。柳传志和倪光南两大核心领导人物产生了思想分歧。倪光南认为技术与创新为先,柳传志认为生产与销售为先,这就是联想发展历史上著名的“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最终,倪光南离开联想作为结局,道不同不相与谋。直到今天,联想的精神深处还有当年“贸工技”的影子。联想对新品研发不感兴趣,认为半导体产业分工很细,采购高通、三星、英特尔等厂商芯片已经足够,不打算自主研发芯片。所以,联想本质还是下游企业、组装型企业,与倪光南的思想和主张,从根本上就不一样。所以,所谓的掌控都是表象,企业内涵和价值已经行同路人。

联想发展史因倪光南离开而变。这里必须拉上华为比,因为两者都是科技公司。1984年,联想成立,前身是北京中科院计算所。1987年华为成立于深圳的破旧民房。与其对比,联想的出身十分高大上,而且在1995年前,联想“技工贸”领先于华为“贸工技”,华为的销售额只有联想的20%。倪光南离开后,华为的“技工贸”逐步追赶、很快胜出联想的“贸工技”。截至2018年,联想市值抵不上华为的1/50。

假设历史没有意义。第一,联想以PC业务为主业,倪光南即使留下了,由于研发芯片需要大量的资源和长期的技术积累,以联想卖PC支撑研发,联想能否做出芯片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第二,联想成为今天组装厂,中间已经错过了很多技术转型的十字路口,不能说联想错误,联想也很“执着”,但倪光南即使留下了,以联想的气质与价值,未必会敏感于技术。第三,倪光南掌控联想的前提是与柳传志的思路一致。但是在柳传志心中,联想的目标是做大,而不是做强,这就是做技术和做企业之人的极端化差别。联想虽然收购IBM后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的PC厂商,技术创新却被华为长期碾压,但是杨元庆认为这没有什么问题,这是思路与理念的对抗。所以,倪光南掌控联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倪光南带领联想做强芯片更是“水中望月”。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互联网的放大镜

谢邀!

事实上说句扫大家性的话,如果倪光南掌握了联想,联想可能都活不到今天。一直以来我们说倪光南的策略是正确的,但这个策略要看在什么时候实施,而并不是说这种策略从联想刚开始就实施,那对于联想来说简直是个灾难。



没有人会否认研发的重要性,也没有人会否认核心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年,八九十年代,倪光南就能有这个想法,证明整个社会还是有大批量的这样有识之士的,只不过这样的想法更多的并不适合当时的企业。

对于联想来说,当年刚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首先是活下去,即便是对于华为也是一样,首先所要做的就是活下去,有了市场有了资金才能够做研发。当年的联想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尤其是面临着世界巨头的压力,联想首先是要稳定住市场,能够让整个联想正常运转,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柳传志会提拔,销售做得非常出色的杨元庆来当接班人的原因。事实上,在核心元器件层面研发的费用可不是个小数目,同时技术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你光当时掌握联想的大学,就开始研发各种元器件的话,那么其实联想和世界知名品牌的竞争力,是完全没有办法相比的。

当然也并不是承认联想的,这种模式就是正确的联想,其实也是错误的,就是说两者都在走极端,比如说杨元庆和柳传志都认为,贸工技才是最适合联想的路线,而这一条路一走就是40年左右,相比来看的话,倪光南虽然认为技工贸更为重要,但也不能从一开始就走技工贸冒这个路线。



所以联想其实在后续的发展中,也就是九十年代末期的时候,联想基本已经可以站稳脚跟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慢慢的向技工贸路线转变,这个转变速度可以不是很快,但必须要转变,这才是联想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很遗憾的事,两个都是非常强硬的人,在最终的碰撞之中,倪光南出局了,联想也就彻底失去了,从贸工技转向技工贸的一个力量。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凡事都没有绝对的结果,解决办法也不是只有两种,非黑即白,而是说我们要更加灵活的去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方向问题,如果能够两种模式,就是互相促进的发展,其实对企业来说才是更好的。

所以对于市场经济来看,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从全局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偏执的去走一个极端,该妥协的时候就要妥协,当机遇来临的时候,又要完全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涨亭板

抛开当前媒体上关于联想的一些争议不说!

联想当年的路线之争,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我们作为局外人,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看,当年联想路线争议的最佳解决方案应该是:联想设立一个子公司,给倪光南一个小团队,外加一笔能够承受得起的“嫁妆”,在给予倪光南有限支持的情况下,让其独立搞芯片。而倪又真的能够不孚众望,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长袖善舞,能够吸纳联想以外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人才、市场等,把国产芯片产品做出来,把市场打开。

很明显,当年如果按倪的建议走“技工贸”路线,对联想的生存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芯片是一个投资大、胜算不高的领域,就算放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还有很多疑难问题亟待解决。在将近二十年前的条件下,由一家还在创业求生阶段的公司独立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做一件成功机会不大的事情,有点过于苛求了!

客观地说,当年我们连组装电脑都做得差强人意,用过当年联想系列产品的人恐怕都深有体会。我记得我们当年做顾问,经常出差,所以公司必须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才能适应办公需要,开始我们用的是联想昭阳,经常死机、重启,经常因为丢失数据害我们加班熬夜! 但是,就这样的联想笔记本,还是国产货里面做得最好的,价格又相当便宜,只有IBM、戴尔的一半不到,作为当年的愤青一枚,我们真的是又爱又恨,我们是多么希望国产货质量能够升上来,不要老是死机呀。联想笔记本电脑的质量,直到收购IBM PC业务后才出现质的飞跃,到今天,我们用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已经非常棒了。

联想的路,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他们有多难!

而今天,联想稳居个人电脑全球前三甲,全球业务收入51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3000亿元,外国笔记本电脑在国内也不敢卖太高价格,这难道不值得自豪吗?

我们站在今天的位置说: 如果当年做了芯片,就不会到现在受制于人。这是有些片面和不负责任的。部分人站在今天的角度算今天的帐,责怪联想,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用一个问题来反问你,假设90年代末你爸爸妈妈在做水果生意,后面生意越来越好,你们家也越来越富有,不过也不是那种巨富。但如果你爸爸妈妈当年用很低的价格一直在北京、上海收购一些低价的胡同房子,现在你家可能都成为中国首富了。这站在今天的角度是合情合理的假设,但是,你可以这样要求你的爸爸妈妈吗?你的爸爸妈妈又会怎么回答你呢?你爸可能会说:“你个兔崽子,钱都拿去投资房子,没有流动资金,生意怎么做,没有现钱,你们兄弟姐妹几个喝西北风呀,我和你妈怎么供你们上学? 还有,万一要是亏了呢?你们都上大街做乞丐吗?”

在骂联想骂柳传志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想想上面这个问题,想想你爸爸妈妈的立场吗?

有些问题,可以提前有所准备,而有些问题,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具体是哪些问题,就要看你的现状、能力、资源等综合条件和志向了。

行军打仗,到底是要轻车简从、衔枚疾进,还是要深沟壁垒、步步为营,取决于当时的战略位置、关键任务、主要矛盾是什么。当年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毛主席给林彪的任务就是带领精干将士和必要的轻武器,抛弃一切重装备、多余粮草和伤病人员(由后续部队接收),快速急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夺泸定桥控制权,林彪果然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帮助中央红军摆脱了被全歼于大渡河的危机!难道过了河之后,我们可以埋怨林彪把装备弄丢了?

装备可以再买、再造,芯片,我们今天奋起直追也还来得及,但是人心一旦凉了,就真的很难挽回。联想真的犯罪了吗?如果没有,对于一些商业上的选择,不应该过责!

当前,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战略节点!也许用生死存亡这个词都不为过!

毛主席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毛主席还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联想、柳传志、杨元庆、郭为那都是一个时代的骄子,就算到今天,也是民族企业的中坚力量。一些无脑自媒体对他们的辱骂、苛责,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把他们推向战略对手的怀抱!

好了,离题絮叨了这么多,还是回到主题上吧。

联想当年为什么没有选择前面提到的在今天看来的最佳解决方案呢?

我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当年创投不够活跃,这是事实。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没有想到,其实联想可以只投小部分资金,做出产品雏形后通过创投融资来解决后续投入的问题。联想怕一直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把联想拖垮。

2,当时国内企业合作方面还不成熟,思路投资不够开阔。其实做独立开发芯片这件事情,国内一些大电子、电器、通讯设备领域的公司都是有需求的。用现在的观点看,联想也可以让倪光南组织团队,然后再联合华为、中兴通讯、海尔、美的、格力、长虹、创维、中移动等等大公司一起搞啊,可以起到分散风险和提供部分市场支持的作用。你看现在互联网领域就是很多相互投资、参股来做一些投资大风险也大的领域嘛。

3,时机未到,当时中国还有很多领域可以做大做强,抢占二线强国市场份额,不能也没必要在芯片等核心高科技领域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过早地激发美国队中国的打压,搞核心芯片没有取得国家的战略支持。

4,柳传志没有足够的容人之量,不能把倪光南留在联想做芯片理论研究、前期研发,等待时机再做抉择。

5,倪光南作为科学家,情商不够,把争取资金搞项目活生生演变成了对柳传志领导地位的挑战!

总之,联想当年没有以自主开发芯片为主,肯定有当时不得已的原因。倪光南矢志不渝做国产芯片令人钦佩值得尊敬!但是,没有必要因此就过多苛责联想,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企业推向战略对手的怀抱!


分享财经知识和经验,启迪财经智慧,我是涨亭板,中国注册会计师,欢迎关注我

智慧新视界

倪光南院士最早是联想的技术核心,但从来没有贪恋过权利和金钱,在出任联想总工时就约法三章:不做官、不接待记者、不赴宴会,所以倪光南也不可能掌控联想,倪光南院士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到了发展中国自主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和产品上了。联想最早是中科院旗下的纯粹国有高科技企业,由于最早坚持倪光南院士倡导的自主研发道路,联想成功研发了联想汉卡、联想主板、联想微机等拳头产品,并且在核心芯片、通讯和自主操作系统等领域都早早做了布局,使联想成为当时中国高科技领域自主研发的一面旗帜。如果联想的高层能够坚持倪光南院士坚持的自主研发道路,联想很可能成为国际一流的芯片、通讯和软件企业,而中国的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也不会受制于人!

联想坚持倪光南院士的自主研发道路,联想有可能成为国际芯片和软件巨头,中国将拥有自主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中国芯片也不会受制于人

联想作为中科院计算所旗下的全资国有高科技企业,当时联想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完全具备研发自主芯片、操作系统的能力。在以倪光南院士为核心的联想科研团队,在1988年就开始研发芯片,1993年就研发处五个ASIC芯片,广泛应用于联想汉卡、联想主板和联想微机,而这些产品都是当时联想的拳头产品,联想汉卡为联想赚到了第一桶金。

上图为采用了ASIC技术的7型卡,就是DLX9000芯片,它集成了约6000个门,采用1.5微米工艺,在当时是较先进的,并成为联想式汉卡中销量最大的一个型号。联想也为联想汉卡而得名,联想汉卡也为联想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图为采用ASIC芯片LXCG9000的联想激光打印卡,使打印汉字的速度提高十倍左右。联想激光打印机采用自主芯片,使联想打印机从无到有,并一举成为国内激光打印机第一品牌。

倪光南主导研发的联想自主品牌286在1990年上市大获成功,速度是当时市场最快286(AST286)的1.7倍,联想286主板就采用了联想自主的ASIC芯片。

联想后续在国内推出第一台486和第一台586微机,都是采用了自主设计的主板,而这也为联想未来成为PC霸主,奠定了坚实基础。

联想总工倪光南于1992年立项研发联想程控交换机,1994年7月,联想与华为同时取得了入网证,当时倪光南的学生罗争领导的联想程控交换机事业部已成为联想集团第二大部,仅次于杨元庆领导的微机部,其全面实力超过了当时的华为,连中南海都采购了联想程控交换机。上图为联想LEX5000数字程控交换机。如果联想程控交换机项目不被废除,联想很可能成为华为的重量级竞争对手。

时任联想汉字部总经理的皮卓丁决定开发LX-Office(汉字办公应用软件系统),包括LX-WP(文字处理)、LX-DTP(排版)等软件,倪光南对此全力支持。但是,1995年6月倪光南院士被免职后,汉字系统事业部总经理皮卓丁及其他骨干纷纷离去,LX-Office计划胎死腹中,汉字系统事业部也逐渐“消亡”。


1994年,联想总工倪光南在联想领导层参与下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资建立芯片设计中心(“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的意向,准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如果这个计划不被联想高层废除,联想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顶尖的芯片设计公司,而中国在核心芯片、软件、操作系统等领域也不会受制于人。

联想如果坚持倪光南院士的自主研发道路,中国将形成强大的信息产业集群,在信息技术产业具备同欧、美、日、韩竞争的实力

如果联想当初一直坚持倪光南院士的自主研发道路,而不是搞贸易和资本运营,把精力主要放到研发芯片、通讯产品、软件等核心技术和产品上,很有机会成为Intel、微软一样的芯片和软件巨头,而联想作为当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领头羊,中国也将形成强大的信息产业集群,一大批世界一流的芯片设计公司、芯片代工厂、半导体公司、软件公司、操作系统公司将会涌现,而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将具备同欧、美、日、韩竞争的实力。

联想如果坚持倪光南院士的自主研发道路,中国不但不会花巨额资金进口半导体产品,而且依靠半导体,赚钱更多的外汇。

目前中国每年进口半导体超过3000亿美元,超过了石油进口,消耗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如果联想坚持倪光南院士主导的自主研发道路,自主研发芯片,中国不但不会花巨额的外汇购买半导体,还很可能因为半导体出口赚钱更多的外汇。

华为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有能力发展自主的芯片、软件、通讯等高科技技术和产品

华为起步比联想低很多,没有中科院的背景,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都不如联想,但是华为始终坚持倪光南院士倡导的自主研发道路,专注通讯等高科技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目前已经成功推出了麒麟手机芯片、鲲鹏pc芯片以及鸿蒙系统,华为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完全有能力发展自主的芯片、软件、通讯等高科技技术和产品。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于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就是想遏制中国的芯片、通讯、软件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所以发展中国核心的芯片、软件、通讯技术和产品,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倪光南、任正非等有良知、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而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


笑对人生花开四季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故事中,都有存在。

其实没啥意义。

倪光南先生离开联想就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了吗?还是本来就没有那么坚定,或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更没有成功的希望。毕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

联想现在走的路本身就是选择的结果,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早就权衡过利弊了。在当时技术条件和环境中,更大的可能也许是只有这么作才有生存的机会。

沧海逆风舟

呵呵,芯片是想搞就能搞起来的吗?资本人才工业基础哪一样那时的联想那的中国具备?倪没在联想搞也没闲着国家给他投了多少钱搞了多少年还不是一事无成!就是现在被吹上天的华为芯片搞的又如何呢,手机CPU是买的公版核心优化而成,制造还得靠台积电代工,基带是他本行优势当属一流,其他一些非核心芯片虽基本可用但性能稍差只能当备胎,平时拿出来与先进水平竞争肯定不行,这还是十多年持续投入的结果,以联想当年的体量及利润根本不可能支撑如此投入,柳传志当初选择没错,倪此人过于书生气过于理想化,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龙芯的胡伟武坚持这么多年,龙芯现状如此?华为自然可敬但研发芯片也要量力而行,不可一概而论。当然联想以后的路线我们不做评价,至少当时柳的决策并无不妥

科技数码随时答

感谢邀请

如果当年倪光南能掌控联想,那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

倪光南和柳传志两个都算是有点极端的,就像现在的联想是按照柳的思路在走,没有了自主研发了,而如果按照倪光南的思路来走的话,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结果其实并非会很好,因为两者的结合才会更好,再者来说就是这个命题有些错误的,因为倪光南的身份是不同,算是研发部门的高管,即便是柳同意了倪光南的做法,倪光南也不会掌控联想的。


为什么说两者的结合才会更好呢!单独个人并不能发展的长远:

因为当时的局面是这样的,联想的汉卡确实很厉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的一些品牌进入到了中国市场,联想的汉卡已经没有优势了,所以如果再不转型的话,联想可能就要破产了,这绝对不是大话,但是当时倪光南还是坚持要走自主研发的路线,两者的意见不合,所以柳传志通过董事会决议把倪光南踢出局。

而现在的倪光南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虽然一直在研发可以代替windows的软件,但是目前还没有什么显著的成果,其实我们可以从结果来看的话,倪光南如果胜利的话,联想走向研发,也只会走向灭亡。

所以说两个人是需要互补的,因为商业道路走向很顺利,联想在辉煌的时候收购了IBM,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搞研发了,但是倪光南不在了,其实确实有些可惜了,两个人的想法不错,但是柳打下的基业是要先报住命,而倪光南作为研发者,其实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触发的,而柳是从整个全局去考虑的,都是很固执的。


总结

两个人的想法都没错,但是两个人的位置不同,想法就不同,所以如果没有柳传志就没有之后的收购IBM和摩托罗拉,如果当时倪光南胜利,不股全公司的大局也不会有现在的联想,所以倪光南走了,柳的商业模式蒸蒸日上,在日进斗金的情况下,还会花费打的力气去研发吗?很多人拿华为和联想相比,但是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任正非是军人出身,同时又柳和倪的两种想法,所以才有了后台的华为,所以说两者结合联想会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如果没有的话,任何一方得到主权都不行,就像现在的联想。


回答完毕

欢迎留言发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品悟商业要领

倪领军的,更包括操作系统。当时中国非常想做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且国家极力支持。

可如果联想当时按倪的路线走的,成功是很小的概率,很大的可能是活不到今天。

倪离开联想后并没有无所事事,而是主持了一些这样的国家项目,并与其它企业合作。但没有取得商用上的成功。甚至倪老好像还被有的企业说成骗子。

不单纯是技术能力问题,当时的想法还是简单的,一些事情还认识不到。

在当时情况下,柳的路线和思维方式把联想领向成功,但这也成为联想后来的基因,这种基因让联想谨慎有余但突破力不足。

胖胖鱼192156991

这几天,因为杨元庆说联想不搞芯片不做自己的操作系统,被又被无数网友狂喷,我发表一点偏见。

一个企业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和办法,为什么要抨击它呢?中资企业多了去了,进入海外市场的也数不胜数,为什么一定要让联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呢?真逗!

PC操作系统就是WIN和IOS,操作系统这个世界已经平衡了。所有的软件开发都基于这两个操作系统。如果联想投入巨额资金自己开发一套操作系统,意义何在啊?哪天再被美国扣个帽子,停了业务,再没有了市场,没有了用户,联想投入的资金不是国家的钱吗?而且,系统有了,关键是第三方在这个系统上搭建应用,这个系统才有存在的价值意义。IOS和WIN已经占有了PC系统的世界,没有第三方搭建应用,联想自己搞个操作系统,能有任何用处否?

如果认为一套新的操作系统有必要,国家战略意义深远,国家可以投资让许多公司一起参与啊。美国军工就是这个模式啊。

芯片。芯片的投资也是巨大的,联想只是一个企业,如果国家让联想肩负这个使命,那联想不干也得干。可是,如果国家战略投资芯片的话,完全可以不委托联想啊,能做的企业大把的是。

这就是咱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好处,国家战略,国家可以出手自己做。

联想就是一个企业。冲入国际市场的中资企业之一。

腾讯每年营收多少?阿里多少?工商银行多少?建设银行多少?中国烟草多少?钱多的花不完吧,让他们投资做芯片啊?!?!笑谈!

还有人抨击联想是组装机公司,没有技术含量。

请问,惠普是不是组装机公司?戴尔是不是?华硕是不是?索尼是不是?苹果是不是?宏碁是不是?以上这些公司,有谁是从显示器,处理器,内存,主板,显卡,声卡,电源,机箱,键鼠,风扇全部是自己做的?去掉一些科技含量低的也行,CPU,主板,内存,这三大件以上公司有没有自给自足的?乌鸦落猪身上,只看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

联想从出身那天开始,就是做现在这项业务的,从收购IBM的PC业务开始,他就注定了要走这条路子,否则收购IBM抛弃的业务干嘛?从联想最新的媒体报道的财报显示,联想挣钱啊,而且许多是挣的海外客户的钱啊?联想是国企吧,他挣钱难道不是给国家挣钱了吗?如果按喷子们的意见,英特尔是不是早就黄了?AMD是不是早就破产重组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联想是个学生,人家就爱学理科,理科学的也非常好,也考上了最好的理工大学。可是,他的家人和邻居们都说,联想这小子就学理好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去学文学艺术音乐?是不是再学文学艺术音乐就可以全能了?给全家争光了?给村里争光了?村民们脸上有光,村长脸上更有光了?

黑码SD

一家科技公司要想走到金字塔顶端,市场与产品的双面结合是必须的条件,现在的华为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如果当初不是余承东提出要搞好手机市场,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芯片成绩。苹果的研发虽然很厉害,但它也从不在推广的路上懈怠。

聊聊当年的“柳倪”之争

倪光南对于联想最大的贡献就是放弃加拿大高薪,加入了柳传志的联想集团,为联想带来了汉卡技术。为联想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并且为后来联想微机和主板奠定了基础。让联想当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同样也让倪光南个人成为了中国首批工程院院士。“柳倪合壁”让外界非常看好,一个主攻技术,一个推销产品让联想超过了一大批同类型公司。

但前路不会一帆风顺,很快国外品牌就瞄准了中国市场,面对因特尔的大举进攻,汉卡根本就不能与之抗衡。为了公司发展,联想必须重新调整战略,此时两人意见出现了分歧。倪光南的意见是大力研发要占据科技的制高点,但柳传志觉得研发投入太大,而且不容易看到成效。纵然柳传志很欣赏倪光南,到最后还是罢免了倪,“柳倪”从此分道扬镳。

联想适合大力发展科研吗

在九几年的时候,联想一年的销售额就能达到50亿左右的销售额,已经非常厉害了,可能现在很多创业板公司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因此个人觉得当时的联想的确有实力搞研发。即使不能一鸣惊人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看不到进步,也难怪倪院士忍不住要调侃一番“龟兔赛跑”,当年的华为可还比不上联想的1/4,重市场不重研发其实就是策略上的失误,虽然都不想承认。

当然,柳传志的市场的确搞得不错,比如现在的联想电脑份额仍然是数一数二,只不过短板也是非常明显,这不应该是一家老牌科技企业的状态,我们国产汽车都能造发动机了,而几十岁的联想却仍拿不出一颗“芯”。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柳倪”始终不能齐心,即使倪光南掌控了联想,也很难在研发上有多好的表现。没有资金的支持研发不会长久,只有将产品研发与市场结合才有可能,而两人当时都只偏重于一面。

时光永远不会回转,这样的传奇故事终究成为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娱资本!

谢阅!赠人点赞,手留余香。我是黑码科技,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们互相交流一起共同成长进步!

爱思考的奥特曼

如果真的是倪光南院士掌控了联想,也许情况并不会好到哪里去,甚至不会再有联想这家公司。

有人可能会说:倪光南院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德高望重,难道他当联想的CEO就会比柳传志差?

可能真的是这个样子!

国士无双——倪光南

我们将视线移回上个世纪。

那个时候,倪光南和柳传志,还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无间的商业伙伴。

1985年,倪光南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大多数朋友可能不知道当时加拿大的NRC机构给倪光南开出的待遇有多高,足足是国内的70倍!倪光南先生自掏腰包购买设备,选择回国潜心研究汉字处理。

倪光南的付出有了回报,1994年,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联想汉卡”面世,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决定创办全民所有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也就是现在的联想),倪光南应邀担任公司总工程师,同时把汉卡将联想式汉卡的全部技术都带到了联想。5年后,倪光南成了联想的董事兼任总工。

倪光南想做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研发国人自己的SOC,当时看来联想似乎真的有这个实力,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随后的事情却出乎人们意料:

1994年,倪光南被联想摘掉了总工程师的帽子,不久后直接被联想解聘,柳传志成为了联想的CEO,从此二人分道扬镳。联想也从最开始的民族产业,变成了现在人人嫌弃“卖国企业”。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倪光南和柳传志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但假设倪光南能继续领导联想,联想的现状一定就会比现在好吗?

不一定!

柳传志有没有毁了联想

倪光南在离开联想后,回到了中科院,负责另一项计划——方舟。可惜在国内外双重的打压下,方舟没能成为救世主,最终黯然落幕。

站在上帝角度来看,1994年到1999年那段时间,国外众多品牌涌入中国市场,联想面对着空前的压力,是走以柳传志为首的“贸工”还是倪光南为主的“技工”路线,不光是联想要选择的,也是那时大多数企业要选择的。很显然,联想选择了前者。

当时的情况是,我国的计算机业“缺心少魂”,处于一个半封锁状态,自己的产品没有市场,搞自主研发需要太多钱和时间了,遗憾的是当时这两者我们都是不具备的。两者皆次取其轻,这也许是当时柳传志的想法。

客观的说,柳传志并没有毁了联想,相反的,联想在他手中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PC供应商,占了全球6成以上的市场。

作为一个商人,柳传志是成功的。


虽然联想已经成为了PC厂商的一颗大树,但毫无疑问,柳传志的决定也耽误了中国发展自主芯片最好的时机。同样的,倪光南太理想化,也许在他手中,联想甚至不能熬过2001的那个寒冬。

站在后人的角度上,很多事情,真的没办法去评判它的对错。

谈天说地也

企业经营什么,怎么经营,是企业家自己的事,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这样的环境才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联想不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并不因此就应该受到诟病,原因有三:

第一,操作系统和芯片研发投入巨大,即使联想砸锅卖铁,也不一定能研究出世界先进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不是研究芯片和操作系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第二,研发操作系统和芯片,不是每个相关企业都要去做,若干个有志于此的企业做就可以了,不需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家一哄而上。

第三,术业有专攻,企业定位不同,现是相互协作的时代,做好自己擅长做的这一段就好了,什么都做,也许什么都做不好。

至于给联想扣帽子,打棍子,辱骂和攻击,更是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更是对企业生存环境的破坏。好的发展环境,就是要给企业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这个空间破坏了,不仅联想发展不好,其他企业发展也不会好到哪里。大家都知道联想,说明联想有一定的知名度,说明他是一家不错的企业。人人争当第一固然好,但不是说第二就应该杀掉。只有大家一起前进,我们国家才会发展壮大,越来越好。

TOP微教育

华为和联想都是伟大的中国公司,而且都是商业公司,从它们成立的第一天开始,第一要务是活下去,第二要务是发展,第三要务是赚钱。

没有华为类型的公司,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可能永远只是空中楼阁。同样,没有联想类型的公司,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也不会如此迅猛。试想,如果所有商业公司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甚至制造的商品都同一化,结果会怎么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用在中国企业发展身上同样适用,这样才能使中国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经过优胜劣汰,从而实现各类型配置合理、稳定、高效。

华为能走到今天,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是最主要抓手,狠命投入研发创新,最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拼出一条血路而站到世界最前沿,一路艰辛!联想走到今天,以贸易为抓手,精确客户需求,最终不断得以壮大终成业界巨头,一路风光!

可惜的是华为渐入佳境,联想是渐入困境。为什么呢?这好比我们平时就餐一样:华为先把难吃的吃了,剩下的是越吃越有味;而联想是先把好吃的吃了,剩下的尽是难吃难啃的。

个人觉得,华为在未来发展中绝不能犯自骄自傲自以为是的错误,觉得剩下的都是好吃的就放松警惕,唯有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联想更要抓住百年一遇的机会一一美国不惜一切打压中国高科企业,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转型-一重研发创新、实现科技自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唯其如此,正好树立起积极的中国企业形象,也最终能够让自己像华为一样,在全球化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可能有人说华为不可替代而联想绝对可以替代,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在中国的土地上既然能够成长起华为一号,那么这片土地上即使华为一号未曾出现过,她也一定会成长起华为第二号、第三号⋯⋯,中国华为这样的公司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涚:华为并非不可替代,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按照倪光南院士当年的发展路线去发展联想,中国会多一家拥有某些核心技术而傲视全球的一家大公司,但是,中国国内的信息化进程可能会由于没有联想这样的同时面向企业、面向个人的"超级电脑组装公司"而有所迟滞。所以凡事要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时也!势也!对于公司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抓住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最好发展机遇显得尤为重要!

magician1982

如果把联想定位为科技企业那就必须研发和营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上联想只是处于科技链的最末端,就是组装。相比较小米,至少小米还有自己深度定制的安卓皮肤。小米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小米就疯狂的走性价比,走迎合消费者,走营销的策略。而联想太傲慢,太看高自己,不肯放下身段,一个代工厂性质的企业非要把自己搞得看上去很高大上。去美国这么多年也没有学到人家的高科技,随着国内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联想那套已经忽悠不了国内老百姓了。联想不要用阴谋论来为自己开脱,最关键的就是你们脱离了生你养你的土壤。

鱼儿聊斋

如当年倪老爷子可引领联想,那么今天中国芯将会是天壤之别,云泥之分。在九十年代初联想的软硬条件好过华为万倍不止,彼时的联想是亿万民众寄于厚望的首屈一指的科技龙头公司,联想脱胎于体制,而又得益于体制,一时风头无两。而反观1988年创立的华为则名不见经传,从最初数人的小作坊开局,甚至曾一度接近倒闭,那时的任正非还是一个在深圳街头最低层的,每天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跑跑匠,在最后关头任正非赌上全部身家,破釜沉舟贷款搞交换机,不成功则成仁。好在最后华为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了,今天中国唯一拿得出手的科技企业只有华为了。联想沉沦多少让人遗憾,可叹当年倪老爷子被无情驱逐,是中国科技进步发展史中最大的悲剧!

寻找2685

个人认为当时如果柳总和倪院士能解决分歧实现合作,柳总负责市场,倪院士负责研发。开始依然做代理贸易,逐步发展自己的品牌,如联想电脑。同时不放弃研发,除了联想汉卡,也研发其它产品,如联想程控交换机等。

客观地讲,联想能做到现在规模,也是成功,而其中最大的功臣是柳总。如果不是当初柳总做出收购IBM重大英明的决定,联想不可能进入北美等西方发达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目前在美国最为美国人熟悉的中国品牌是什么?可能大家想不到,就是联想和海尔。只有柳总才敢走这步棋。

当然放弃持续技术研发,尤其是赶走倪院士,是联想重大损失。没有倪院士,不可能研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如果倪院士不离开联想,完全可以想象联想极有可能成为目前的华为,起码与华为体量差不了太多。要知道,相比华为,联想一个重大的优势是市场大,尤其是进入北美市场。现在联想的手机在美国销售额是第三名,因为其它竞争力品牌进不去。联想和华为涉及的产品领域差不多,如果倪院士在,联想也可以把通讯设备做起来,也做手机。

当然,杨元庆在收购IBM后出现了众多十五额,导致很多发展机遇错失,例如手机掉队了,个人电脑发展也不顺,一直考收购保持市场份额第一,一度被惠普超越。

关于中国芯,即便倪院士不离开联想,芯片未必能做起来。一是芯片投入太大,风险太高,以柳总的思维,他不会同意;二是竞争对手英特尔太强大。当然,联想如果联合国家队,包括国家投入,联想公司主导,芯片有可能成功。而其它如通讯设备等,联想很有可能做大。

错过的发展机遇不会再有了。

影云客

作为国家战略企业的联想,一路走来联想都集万般恩宠于一身,而掌舵者为一己之私枉顾企业发展前途,死谏不改,逼走有识之士,在接班人问题上狼狈为奸,仗着国人的宠爱不思回报,在国内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在国外认贼作父,摇尾乞怜。发展到今天除了中饱私襄外沦为组装企业,作为国家战略企业来扶持的联想对国家战略无一点用处。反而是野孩子成长起来的华为却成了国之杖梁!这没什么,自己孩子宠坏了望能改正就好,可是,接下来这扶不起的阿斗却干了枉顾民族大义的事,高通投票事件败露后,面对国人的批评指正,联想领导层不扪心自问,静思己过,嚣乖惯了反而上腾下窜,拉邦结派振臂狂呼:要为联想名誉而战胜衣食父母。可叹可悲之极!面对国人的指责死不悔过,拉出科技无国界之大旗欲盖弥障,愚弄大众,嚣张跋扈,我是国际大企业我怕谁,大不小搬出中国云云…甚至对友商努力取得的成就不以为傲,不屑一顾,姿意贬损,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可笑之极。如此品位格局之人何予堪此大任?!作为“正位太子”的联想本可以比“平民野小子”华为取得更辉煌的成就的。20年前,时任联想总工程师的倪光南就贡献了伟大的联想汉卡,主张重视发展核心科技,却被时为副总经理的柳传志用200字的纸条上谏高层,倪院士自然抵不住那些奸滑卑鄙下作的手段被挤走,自此,柳传志把持一切为赚快钱好大饱私襄走上了贸工技的窄路,葬送了联想的大好前程。20年前伟大的联想汉卡跟世界最前沿差距不是很大的,试想发展到今天,何来蕊片被掐脖子之事,国家战略何至于如此被动。可悲,贼子误国也!


阿哥说科技

优秀的科学家“未必”是成功的企业家,反之亦然!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分两部分来回答:

  • 倪光南院士主导联想技术,联想会怎么样?

  • 倪光南院士主导联想技术,中国芯片技术会怎样?

要相对科学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来认识和了解倪光南院士。

  • 倪光南,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总工程师(简称“计算所公司”,即联想集团前身)。

  • 倪光南院士一生为国发展,主导中国许多技术研究。但有两个关键点:

1、一直不遗余力地呼吁中国发展IT核心技术,特别是自主操作系统和国产CPU;

2、没有倪光南,就没有联想。


柳倪之争

  • 1994年,联想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而总裁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做大企业自主品牌。就是后来盛传的“柳倪之争”,即企业究竟走“贸工技”和“技工贸”路线之争。

  • 当然,最后联想走的是“贸工技”这条路线。现在许多人一直针对这条路线存在许多争议,其原因是因“华为”。

联想与华为

“任正非的华为”和“柳传志的联想”,这两个企业及创始人都有许多共同点:

  • 两位企业家都生于1944年,一个创建联想,一个创建华为。
  • 任正非196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合并为重庆大学),曾就业某建筑单位。1974年应征入伍,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1987年创立华为。
  • 柳传志196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国防科工委十院十所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8年创建香港联想。

华为今天成功了,在许多技术领域都有自己的核心产品;联想虽然差点,但也是500强企业,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当前的联想在谋求业务转型。


倪光南力导自主核心技术,坚持联想下一步应当进军核心技术。

  • 程控交换机方面:联想1992年立项研发程控交换机。1994年7月,联想与华为同时取得入网证。当时联想程控交换机实力超过华为,连中南海都采购了联想程控交换机。

  • 联想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资建立芯片设计中心,准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并呼吁中国发展IT核心技术,特别是自主操作系统和国产CPU,认为这是关系到信息安全,也关系到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小结:如果联想当时和华为同走程控交换机这条路线(通信领域),可能就没有华为在电信设备领域排名第一这个事。

如果联想继续走自主操作系统和国产CPU的自主设计、研发这条路线,我认为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联想。(愿望很好,在当时的背景下,难度极大)

  • 设计、研发芯片非常“烧钱”,联想的资金能撑多久?国家虽然计划走国产技术芯片这条路,但资金匹配有限。这可不是几亿人民币可以解决的。

  • 我们国家当时在技术、配件、材料上都缺乏,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实行的是技术禁用和封锁。

  • 2000-2002年,方舟芯片之路(这段历史少为人知)。曾担任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微处理器设计总监李德磊回国创办方舟科技,找到倪光南协助做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的芯片,并获得了国家一定支持,也造出了“方舟1号”,然而,面对专利保护、设计核心电路板、系统生态,无可配套软件使用等,方舟1号流产了。


结束语:回到正题。

中国的造芯梦从未停止,目前也有一定能力和水平。

如果当年倪光南能掌控联想,那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

  • 如果一味主导研发、生产自主操作系统和芯片,可能没有现在的联想。

  • 倪光南院士主导联想技术,中国芯片技术会怎样?如果当时能有联想这类几家大企业,共同来主导,中国芯应该不止步于今天的技术。

关于“柳倪“贸工技”和“技工贸”路线之争”,不能说对或错,因为历史不会重演。


我是“阿哥说科技”,你是如何看?欢迎你的点评。

随风71353663

估计芯片没做成,联想已经被倪光南搞死了,当然联想死了也没关系,也许是方正清华同方神州等等做大,当然也有可能是外资品牌独大,谁知道呢 ,所以现在的结局算是可以的,至少是中国品牌,虽然组装电脑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至少比外资独大好,外资赚钱可比中国企业狠,它们才不赚辛苦钱,中国缺芯怪到联想头上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

WCWW198198198

现在改组联想高层还不迟,现在姓中高端企业要严格管理,让其真正姓中,我们到了走出去时候,要严把进入关,

废墨faymo

估计早倒闭了

heqishengcai

眼光短浅的联想,倪光南有远见但老爷子没有手段!联想让中国措失大好机会!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Simon叔的商业观察

在我看来,如果当年倪光南掌握了联想,很有可能打造出另外一个华为。联想今天在手机行业可能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尴尬。

第一,1994年7月,倪光南当年已经开发出了程控交换机,和华为同时取得了入网证。如果联想沿着技术开发路线,并在通讯行业持续发展,比在PC行业前途更大

第二,倪光南是科学家不假,也许不善于企业经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黄金年代,而通讯行业是技术驱动的行业,只要研发力度和进度跟上,能拿出领先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有立足之地。如果联想当年倪光南掌权,会吸引大量技术精英加入,联想就可以靠技术立身。而经营人才,也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吸纳进来,并非离了柳传志和杨元庆之流就玩不转了。

第三,如果以科技先导,固然一开始会慢一些,难一些,这是一条窄路。走宽路可以成功,走窄路可能倒闭,也可能获取更大的成功。从当年联想掌握的资源来看,选宽路是一种偷懒和投机取巧的表现。

第四,靠组装和市场运营做品牌,中国一点也不缺这样的企业,而靠技术创新立足,才更有说服意义。一个没有技术的联想是无足轻重的,而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华为是不可取代的。

当然,历史不能重演。我们不能拿柳传志现在的地位和成就而否定倪光南。倪光南的人品,气魄,胸襟,放到现在企业家群体里也是少有的。更可贵的他还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具备大企业家的胸襟,而非仅仅是生意人而已。这是他和柳传志最大的差别。

如果当年有更好的机遇,倪光南肯定能把联想带到华为今天的境地。那么,很可能让今天无论在PC还是手机,中国的CPU芯片都可以撑起来整片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华为撑起一小半,一大半还在高通和英特尔手上。

老驴绿鱼

十八年前我加入联想工作,那时颇为同情倪总遭遇,现在早就离开联想创业,只想说柳总英明,联想幸哉!倪总以一己之私让团队陪葬,恶之极也

寂寞高手111111111111

真懂技术的专家,如果不懂迂回和妥协,没有出路的,科学家也必须拿出精力来想别的问题

c33134

让倪光南搞出成绩来了怎么办,柳传志去干么,让位给他不现实,柳更适合搞政治,倪那套行不通

薛定谔的神兽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所以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想像一下。

首先,从倪光南院士个人来看,他是位科学家,而不是商人。从他当年在倪柳之争中败退后多次举报联想来看,也是位性情中人。这样一位性情中人掌控联想,有很大的概率是把联想带成一个技术先进但脱离市场的企业,那样的话,也许我们今天已经看不见联想了,更看不到所谓联想的芯片了。

第二,芯片的范围非常广,但鉴于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联想,那我们假定题主说的是电脑芯片吧。电脑芯片的复杂程序是现在的手机芯片以及其它各类专业芯片不能比的,所需要的人才储备、技术积累、投资都是非常巨大的,还需要在材料技术和工业能力上的突破。在当年的条件下,别说是联想一家企业,即使以举国这力,失败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最好的结果就是芯片做出来了,但是与国外芯片差距明显。除非不允许国外芯片进来,否则这样的芯片在市场上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第三,倪院士多年来一直呼吁中国自己的电脑芯片和操作系统,出有一些公司做出了一些成果,但最终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在电脑领导,wintel联盟(即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的CPU)多年来一直在全球PC市场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倪院士就像面对风车的唐·吉诃德一样,这样的勇气是值得钦佩的。

仅仅针对题主的问题的话,我的答案是,如果当年倪光南能掌控联想,最可能的结果是,我们仍然没有和美国一样先进的电脑芯片,而联想在他的带领下,可能早就倒闭了。

第四,上面更多的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的。但中国的电脑芯片和操作系统的问题,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市场。美国是以国家安全的借口来打击华为的,而真实上,我们对美国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就那么放心?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些芯片和操作系统也许暂时没有那么先进,也许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但这就像当年的两弹一星,以及核潜艇一样,这是我们必须有的东西。这应该是国家来完成的工作,而不是哪一个企业来完成。这需要国家有一个整体的布局,以及出台各种奖励、引导的措施,就像5月22日公布的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那样。

羽能

没了倪光南,联想就是个卖机箱的。有倪光南在,现在美国傾国打压的将是联想。近利或成功一时,眼光决定发展。

你我都别想多了,人家就只想做个中间商,赚点小老百姓的钱。

一只王胖子

是非功过后人论,联想当年的辩论不能说谁对谁错,柳传志在当时环境下稳住经济快速扩张市场是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当时国内的确需要自己的PC品牌来抵制戴尔惠普等外企的全面强势入侵,如果没有政府扶持联想,今天中国的PC市场肯定是外企独大,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想想都恐怖。当然倪老的想法也没有错,只能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利于联想的发展。联想的失败在于当联想已经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后,没有能够居安思危,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杨元庆盲目的全球化扩张战略,让联想深陷泥潭,同时企业形象严重受损,本土市场的经营不善。我觉得还是决策者的战略眼光的问题,现在的联想应该回归本土市场,发展自己的优势,不然未来可期。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张德博格

当年倪可以引导国家的聚焦,而柳一直在经商。倪的进展能撬动国家对芯片发展的信心和投入。引导整个行业的追赶步伐。中国欠倪老一个终身荣誉。

三立兄

联想,联想,等于空想。

杰豹2

不了解倪光南院士的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但欣赏倪院士对创新和技术的追求。既然联想以科技公司扬名立万,享受国家对科技企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就不能挂着羊头卖狗肉,搞成了实质性的贸易公司。虽然联想也大量的生产电脑,但除了品牌外它的产品与惠普,戴尔有区别吗?有没有其它品牌所不具备的功能和品质?它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中有没有开创性发明。很显然,我们没有发现。所以,联想作为一家组装厂倒是无可厚非,但冠以科技公司就有些名不符实。

鳄鱼哥哥8341

可能联想已经不在了,也可能做的更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60条/2页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