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杰地灵,九州之中。曾是李唐的陪都,武周的正都。但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盛唐在长安,衰唐在长安。
洛阳是唐朝的陪都,武周的正都。整个唐朝290年。就是武周15年加唐朝灭亡的前3年,一共18年时间,在洛阳建都。其余270年全部在长安。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期间,东都洛阳为长安的陪都。唐朝一共21任皇帝,19个皇帝的陵寝都在长安附近。只有唐朝灭亡前三年被朱温掳到洛阳的唐昭宗的陵墓,唐和陵建在了洛阳附近。中国古代皇帝的陵寝,都会建在都城附近。
只有对历史无知的人才会如此大放厥词!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少有的几个强大王朝之一。
不仅疆域辽阔,而且经济发达,文明昌盛。放眼同期全球世界历史,也是顶尖的王朝。
而唐朝定都于长安,这是世界历史公认的唐朝都城,而且是整个唐帝国的中枢。
无论是唐太宗时期开创的贞观之治还是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其政令发行、中央所在均为长安。
如果唐朝的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时期都不能算作盛世,那什么时候算作盛唐呢?
整个唐朝290年,只有武周15年加唐灭亡前3年,一共18年时间,是建都在洛阳。其余270年全部在长安。
唐朝一共21任皇帝,19个皇帝的陵寝都在长安附近。只有唐朝灭亡前三年被朱温掳到洛阳的唐昭宗的陵墓,唐和陵建在了洛阳附近。
就连在洛阳称帝的武则天,最后都葬在了乾陵。
仅这两项数据,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盛唐在哪里,衰唐又在何处。
自古在洛阳建都的朝代,几乎没有强盛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再怎么颠倒,也不可能堵住悠悠之口。
武周女皇武曌到洛阳过了把皇帝瘾。不可否认武则天的政治才干和雄材大略,她继贞观之治执政四十多年把大唐的政治经济发展推向顶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好多历史问题还是要请教历史学家们。
你这是听谁说的,只是武周时把洛阳当陪都吗?盛唐万国来朝可是在长安。
说到唐朝,就绕不开两个城市:西安(古代长安丿和洛阳。西安是大唐的国都,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从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到唐太宗时贞观之治,以及在神龙宫变之后李显登基,都城从洛阳迁回长安,此后唐朝的都城就一直是长安。包括大唐最繁荣时期唐玄宗年间的开元盛世,长安都是大唐王朝政治中心。公元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为东都,实行两京制,洛阳与西京长安并列为首都。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这一时期,洛阳在唐代达到空前繁荣。但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由于唐代中后期战乱,以及自然环境影响,唐代中后期皇帝曾多次迁居洛阳,但时间不太长。根据历史考古,洛阳在唐代政治地位要弱于西安,但不可否认,洛阳在唐代尤其是武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洛阳是最早的中国、华夏文明肇始之地,定都史除了异族政权和个别例外外,几乎贯穿中国整个历史,是从夏到民国唯一一个除秦明外几乎所有汉人政权都是首都或之一的城市。所以大多洛阳人对历史,不想也不需要跟别人争什么,更不会像有些人那么狂热,全民学历史。
不过仅探讨历史而言,盛唐大多数时期确实是定都在洛阳。很多人以为发生在长安的盛唐历史事件,其实大部分都发生在洛阳。比如杜甫就是在洛阳遇见的李白,也是在洛阳两人一起聆听李龟年,太平公主和玄宗都是在洛阳出生、长大,唐朝最辉煌的宫殿紫微城也是在洛阳,当年盛唐的顶峰汉人政权版图最大的30年也是定都于洛阳,平辽东、征百济,收复安西四镇,献俘百济国王扶余于洛阳则天门。
盛唐是指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至唐玄宗天宝初年742年近90年时间。唐朝初都长安,公元657年(显庆二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实行“两京制”,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营建东都洛阳,国家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从此,洛阳作为整个中国的政治的中心贯穿整个盛唐时期。在这方面,没有比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的总结更为精辟的了:“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洛为会同之府。”所以盛唐建都洛阳,不仅是皇帝本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皇帝对自己执政经历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说盛唐在洛阳,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洛阳为盛唐时期皇帝执政及朝廷所在主场地,并创造唐朝最伟大的辉煌
盛唐期间,唐朝(武周)经历了5位皇帝,分别为高宗、中宗、睿宗、武皇、玄宗,在洛长达45年,以洛阳为中心执政活动。
1.唐高宗(公元657-683年)。高宗刚继位永徽年间,帝后已多次临洛,待朝廷已稳,并将洛阳确定为东都后,直至高宗去世,高宗、武后以都洛为主,朝廷中心移驻洛阳,而长安沦为副都,高宗于弘道元年(683年)在东都贞观殿去世。高宗期间,军事政治势力空前强大,平辽东,灭百济,俘国王扶余义慈于紫微城则天门,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都不曾完成的功业。唐代的版图,在高宗后期开辟至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延至中宗、睿宗、及武周,为元朝前中国最大的版块,也是汉族人创建最大的版图,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在洛阳开创并维持了近30年,这一纪录直到元朝建立才被打破。
2.中宗、睿宗首次称帝期间(公元683-690年)。高宗驾崩后,中宗继位称帝。武后废中宗后,唐睿宗继位称帝,并于宗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东都为神都,这7年间,洛阳成为大唐唯一的都城。中宗、睿宗继位、退位均在洛阳宫。
3.武周期间(公元690年-705年)。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9月,武后代唐为周,改朝换代,延续定都神都洛阳,直至公元705年(神龙元年)退位。洛阳作为武周唯一的都城,继位、退位均在洛阳,并去世在神都上阳宫。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
4.中宗复辟后(公元605年-606年),继续以洛阳以洛阳为都城1年6个月。政变后虽然中宗拨周反唐,但是还是以洛阳为国家中心。如:“五月,迁武氏七庙神主于西京之崇尊庙,东都创置太庙”,意思就是把武周的太庙由洛阳迁移到长安,把武周太庙撵走,在洛阳建立大唐太庙。期间,洛阳延续被称为京师。“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指武三思)”,神龙元年五月“臣闻京师喧喧,道路籍籍”。
5.中宗复辟后至玄宗开元五年(706年-717年)。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唐朝复辟已有一年六个月,唐中宗返回西京长安,朝廷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长安。接下来以长安为都城10余年,这十年间为盛唐的不稳定期、低谷期,朝廷内忧外患、人心不稳、动荡不安,韦后乱政、重俊造反、中宗被害、唐隆政变、太平擅权直至被诛,至开元前几年间才逐渐稳定下来。
6.唐玄宗(717年(开元五年)-天宝年初(742年)。朝廷稳定后,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这期间是开元盛世的主体时间,25年间,唐玄宗都洛长达13年,重大活动开展围绕洛阳进行。创建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丽正书院,在洛阳颁布开元盛世的集大成之典《大唐开元礼》。此段时间的洛阳政治地位是高于西京长安。从唐玄宗制敕可看出“其上都委中书门下疏理,京城委留守,天下诸州长官当日处理”,洛阳被称为上都,“上都”在唐人的观念里也就是现在首都的意思。
二、洛阳城是盛唐最雄伟繁华的都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隋唐洛阳城的繁华和华丽程度无疑是远超包括长安城在内当时任何城市,这个不管是史料记载还是现在考古发掘都是普遍认同的。
隋唐洛阳城由建筑大师宇文凯兴建,宫城紫微城面积为隋唐各宫城之最,“穷极壮丽,自古都邑莫与之比”,营建东京洛阳时,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与比。”其正殿乾阳殿三重屋檐、大到需要“从豫章采来,二千人曳一柱”。大殿“仰之者眩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城正殿。唐时重建又称乾元殿,武则天拆其上层而建明堂。
高宗和武皇时期更是在前代基础上,将洛阳城修建的更加富丽堂皇,建成著名的“七天建筑”,分别对应天上的七个星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天阙(伊阙)、天街、天津(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通天浮屠)。“七天”建筑群南北纵贯隋唐东都洛阳城中,一幅以“紫微垣”为中心的天上三垣呈现在人间,洛阳隋唐都城的中轴建筑群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一幅以“紫微垣”为中心的天上三垣呈现在人间,洛阳隋唐都城的中轴建筑群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武则天修建的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号称“万象神宫”,高达98米, 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亦为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大诗人李白《明堂赋》中赞美道:“盛矣美矣,皇哉唐哉!”“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年兮悠哉!”。用唐朝人自己的话说:“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
营都洛阳城,唐高宗、中宗、睿宗、武皇、玄宗经常临幸上阳宫,武则天留恋此宫,终老于此。史料记载上阳宫也是上述宫殿中耗资最大,最气派的一个,“万方朝谒,无不睹之”面积约8平方公里,为大明宫两倍,期中观风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阳宫组团,建筑奢华,风景秀丽,被誉为“人间仙境” 。诗人王建有诗赞曰:“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白居易亦发出“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的感慨。
城西神都苑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又称西苑、芳华苑、上林苑等,周回200里,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名花仙草,修竹垂柳,奇山异石,珍禽古兽,充斥其间。“春暖花开之季,花之王牡丹更是争奇斗艳,冠压群芳。”“洛阳牡丹种植遍及东都宫廷和民间,尤以神都苑为胜”。
隋唐大运河通运之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每日,数以万计的船只往来于洛阳和各地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贸网。唐朝,武则天又迁关中数十万户至洛阳,商业发展空前繁荣。含嘉仓、回洛仓为国家最大的粮仓。盛唐洛阳城(不包含郊县)极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突破百万人口的城市。
三、古人对洛阳的高度认同
洛阳地区,自古又称中国中土中华中夏中原中州华夏神州神京,夏商周三代所之居地,华夏族最早发源地,自古为天下中心,在古人心目中历朝历代,能把定都洛阳作为检验是否正统的,是否成就帝业的标志,这也符合华夏族自古有崇拜中的观念,中庸思想。
“王者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 ,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彼偏居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周武王“依太室、定天保”,周公“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为天下之大凑”“八方之广,周洛为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汉高祖“吾行天下,唯见洛阳”;隋文帝“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雒”;唐太宗李世民“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百姓”;宋太祖赵匡胤“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明太祖朱元璋迁皇太子巡视关、洛之后,志欲定都洛阳,归而献河洛地图。
隋唐渊源于北周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又发源于北魏,北魏建都于洛阳,如著名的老丈人独孤信,洛阳人;与北朝对立的南朝源于汉魏晋,均都于洛阳,虽然分裂期间王都在邺城、长安、建邺,但上层贵族行为规范都以继承洛阳为荣,标榜正统,这从南朝陈庆之和北朝杨元慎的洛阳话交谈中可以看出,洛阳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中心,而是方方面面的中心,天下的规范,如唐朝普通话为洛阳音为标准,在朝廷上说关中口音被视为没文化标志,要是被嘲笑的。“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唐李涪:“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所以当隋朝统一后,皇帝急需要弥补南北分裂400年的隔阂,树立统治全国的威望,而其中重要措施就是建都洛阳城,延续汉魏晋北魏正统,这不仅是皇帝的观念,还是所有老百姓的观念,但是这事要量力而行,能成不能成,还看有没有能力。所以不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称帝后,都先想着建都洛阳,只不过隋炀帝付诸实施,唐太宗被大臣劝谏说国家初定、花费巨大而作罢。而盛唐稳定后,得以迁都洛阳最终实施。还是玄宗的那句话““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洛为会同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