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这间美国连锁超市无论美国还是中南美洲生意确实不错,但火爆的情度肯定不会像上海那样如此震撼!原因是刚刚第一间开业
Costco在全世界线下零售中如今是个异类,家乐福在收缩,而Costco一直在扩张,你可以从他的股价上来了解这家零售卖场过去若干年的发展轨迹:
在业绩方面,2013年这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在20亿美元左右,而到2018年其利润递增到30亿美元左右。而营收13年为1052亿美元,而到2018年其营收为1416亿美元。可以说业绩数据并不难看,也可以说很成功。Costco全球范围内500家门店,大部分在美国境内,这说明其在美国生意做得也不错。
之前在美国的成功有很多人认为是美式生活方式带动了Costco,其实这有很大的误区,开市客并没有太多独有的经营模式,其经营核心特色非常简单。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1、卖量大的产品,你可以理解为高流量产品。不卖量小小众的产品。
2、薄利多销,仓库和卖场一体,压缩物流成本。提高周转。
3、卖会员,薄利多销的利,一部分通过会员费回收。
4、部分亏本产品。根据当地特色确定,通过一些便宜的高流量商品来吸引客户,从而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
5、严选。品质相对稳定的品牌商品。
我们看到,很多零售业追求高流量都是如此做的,至少你可以联想到一些企业过往的做法:
比如小米饥饿营销小米手机,实质上是为了减少积压提高周转,然后通过小爱音箱带动小米商城的其他产品。
比如京东和网易考拉。电商领域这些手段驾轻就熟,他们也在卖会员,他们也在通过自营的方式严选。美中不足,这些电商最终还是无法回避物流成本。
比如优衣库的联名款。同样导致了抢购,便宜的联名款带动了其他商品的销售。
所有的零售行业的卖场模式,都有入乡随俗的考量,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追求高流通,高周转和低库存。存货积压在仓库,那就惨了。
至于Costco在上海的门店遭遇高客流不得不临时停业,个人认为这说明Costco对中国市场做了一些功课。传统意义上,吸引人的产品超市会选择粮油和食品,这些产品价值较低,顾客贪便宜买不了多少。而在美国Costco偏向于对汽油类产品打折,因为有Costco加油。但在中国,Costco很聪明的在开业期间将优惠的重点摆在了高值产品上面。比如茅台、爱马仕。可以说这几年海外代购者已经充分说明国人在这几个领域上的热情。Costco很聪明的通过一些段子和几个高值产品树立了物美价廉的总体印象,并形成了不小的抢购风潮。
综上,零售企业需要一些入乡随俗的能力,要对当地消费者进行深度分析。同样的,如星巴克,一边是便宜的瑞幸咖啡,一边是经久不衰的星巴克,他是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星巴克一直利用大数据在分析用户心理,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产生好感。更加具备代表性的是肯德基,如今肯德基中国豆浆油条都有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肯德基口味远不如中国的肯德基。
一个企业,成功有很多种理由可以总结,但是最终大多数企业得益于对消费者群体的分析,并拿出对应的战略对策,做出该有的改变。至于Costco未来在中国是否能站稳,其实就看其保持量的同时,能否在其他方面压低成本,特别是物流,而实际上,本国的物流相对于美国优势更加明显。
为什么其他一些零售商场做得不好,比如家乐福。个人的看法,没有难做生意,只有不会做生意的人。
其实不用太多高大上的理由,买东西和卖东西都是聪明人。有段子说:一家人全体出动,1499的茅台转手卖2500,一共抢到12瓶,一来一去买了商品之后还赚了一笔。个人认为,这依然是段子类型的,虽然理论上的确如此,即使会员299。但这也的确说明国内部分零售企业价格虚高的事实。
2015年、2017年我去美国旅游住朋友及儿子家。Costco去过多次,就是个很普通的超市,不过就是会员制的,进去要卡並绑定信用卡的。里面东西确实很便宜,我曾经买到过10美元一条李维斯501的牛仔裤。上海现在这么拥挤只不过是新开的原因,时间长了也就平常了。
美国COSTCO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因为价廉物美、无条件退货等因素之外,还因为美国没有农贸市场,所以美国人买食品、日用品都必须去超市,COSTCO商品质量也比较有保障,所以有稳定的客户。我去过硅谷的几个COSTCO,周末双休日去晚了,车位都不好找,结账、快餐都要排队,而且这两年比前两年人又多了许多,真的人气挺旺。
作为第二大零售巨头、其在美国的市场已经做的非常好!我们认为,在中国内地市场上,Costco将面临以下几大挑战:
第一,对中国消费者的深刻洞察力。Costco整个商业模式“大厦”是建立在其对目标客户的深刻洞察力的基础之上的。从Costco虽然志在中国市场多年,但是并没有急于进入的策略还是可以看出其用心之深。
它采取了非常稳健的三步曲,即天猫国际→天猫→线下。4年磨一剑,Costco正是想通过线上试水获取到真实的运营数据,从而在中国市场能够描绘出精准的消费者画像,进而为线下开店做好准备。
事实上,中国与Costco的美国主战场相比,人口密度、消费习惯、思维模式与文化习俗等都有实质性的差异。比如美国的中产阶级,基本都是大家庭,一周去一趟Costco进行大采购,所以大包装商品备受青睐。
但是在中国城市,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小家庭其实并不喜欢大包装。如果Costco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而采用小包装,这种看似“贴心”的改变,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会在其商业系统中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规模效应将受到影响,并冲击其低价运营机制,而这恰恰是Costco价值主张的基础。
第二,中国零售市场的惨烈竞争。中国零售业的竞争异常激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也出现了很多以Costco模式理念为母本,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互联网玩法的企业(拼多多、盒马、小米、网易严选等)。
以盒马为例,不同于Costco在中国内地市场线上借助天猫的简单模式,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盒马完全具有在模仿中实现超越的潜质:
一方面,盒马的大数据技术在实现对顾客的精准分析同时,极大提高了人效;
另一方面,盒马重金打造的线上商城和物流系统所形成的战略“护城河”不容小觑。因此,当Costco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面临的是盒马等强劲竞争对手的四面夹击,前景必然充满不确定性。
实际上,不想错过中国消费升级的这一波大潮流的Costco在试水中国市场时就选择了与阿里合作。一方面阿里的电商和数据能力可以帮助Costco适应中国的“新零售”环境;
另一方面一直靠实体打天下的Costco可以借助阿里的经验拥抱互联网,来应对亚马逊+全食和转型中的沃尔玛的新一轮竞争。但是,对于Costco而言,阿里既是合作者,但也是竞争者,如何处理这种“微妙的关系”将是未来的一大挑战。
第三,成本控制能力在中国内地市场将面临巨大挑战。实体店受限于选址,好的物业非常稀缺,而且竞争异常激烈。在低成本运营模式中,自购地块与自持物业是Costco最重要的一步“棋”。但到了中国内地市场,物业成本的猛涨必然会对其商业体系的根基,即低成本运营模式,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另外,进入中国后,Costco需要在对中国消费者深刻洞察的基础上思考建立适用于中国内地消费者的一整套商品SKU体系,这也是一个大挑战。在中国内地开店,如果商品大多是中国本土制造,那如何与其他零售商进行差异化竞争?如果是全球采购,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又将对低成本运营的业务模式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在美国新闻来看,costco是近几年来实体零售超市增长最迅猛的,沃尔玛是不断下滑。
东部和湾区实际购物来看,下班时间段,十个左右收银台,每个收银台平均排队3-4人。买整块披萨一般要等二十到三十分钟。
Costco加油站一般二十个左右或更多加油机,三辆车三个机器一队,一般要等二到三轮。
反正是挺火的,湾区以外是啥样 没见过 不瞎说。
只要上海银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零售模式进化过程如下:
百货公司-普通超市-仓储式超市
普通超市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候以卡诗寇为代表的的仓储式超市已经在美国兴起。我们的零售模式落后了。
卡诗寇就是类似宜家的超市。
本人亲眼看到Costco在美国所向披靡,杀遍天下。
相信在中国也一样会成功。
本人在该公司总部和发家的风水宝地Kirkland。
说这个地方你大概不知道。
给你个定位就明白了:
大马路开车向东十分钟,是雷德蒙微软全球总部。有六万程序员在那里工作。
如果拐弯上高速,十五分钟过520浮桥,是西雅图亚马逊全球总部。
再开十分钟马路,到海边,是西雅图星巴克全球总部和第一家咖啡厅。
就问你,这风水,服不服?
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光是湖东面,Costco开了五六家。有三家是这两年新开的。
运动场一样大的的停车场,没地方停车。
人们开着商务车越野车,满满的一购物车一购物车往车后面塞。
十几个收银。每个都有一个助理帮着装车。
每个都排着十几米的队。
从开门到打烊,人那叫一个挤。
每天都像过年的南京东路。
到这里,你会发现,美国人,其实一点也不少。
东西牌子好,但选择少。
价格低,但不便宜。
低是指合算,便宜是指货烂。
我最喜欢的是9.95刀的18寸大pizza。
从烤箱里现拿出来的。一只手都拿不动。
得两只手托着,像捧着个圆桌面。
闻着盖子边上飘出来的香味。
想着共产主义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切开有十二条。
一个无论多饿的成年男人,三条都能吃得打嗝。
第二天烤箱烤烤,第三天微波炉热热。
吃到后来剩下一两片只能扔了,给外面的浣熊吃。
但,过不了俩礼拜又想去吃。
没办法,太好吃了。
九块九毛五。
也有出问题的时候。
一次买了俩西瓜。
放了一天,打开发现不新鲜。
塑料兜送一个过去给客服看。
问都没问,把信用卡拿过去。
十秒钟,把俩西瓜的钱都退帐上了。
我都不好意思。
不过听了一上海朋友的故事,就不再那么有负疚感了。
那一年,他们买了一套院子里的阳伞六件套。
用了一年半。
冬天刮风,自家树干把玻璃桌面打碎了。
配套的四把椅子,摔断了两把。
哥们只扛着两把破椅子,还有桌面的铁圈去了Costco。
居然也能全退款。
Costco里的工作人员,各个精神抖擞,互相开着玩笑。没办法,人家工资高福利好。
就是零售界的海底捞。
再看看沃尔玛,一个个黑着脸,像是被拘役的劳改犯。
你说的英语他们听不懂。
他们说过的英语你听不懂。
别和我说什么水土不服。
我看好Costco.
哪里的人都想成本价买好货真货。
需要Costco来教育一下开商场的懒虫们了。
关注本人头条号,有惊喜。
有可能倒闭,很可能水土不服,除非中国人管理,采用中国人规则结合下外国经验,大家难道不闻在加拿大中国人不拆标牌,买件衣服,一个月给退了,敢无条件退货,中国的大爷大妈还有更多人,尤其上海人,退死你,北京有个洗浴中心优惠大办卡,开业时办卡营业额大增,但后来被洗倒吃倒,发现大爷大妈托家带口,天天连洗带吃,足底按摩修脚根本不做,甚至搓澡都不做,这么说吧只要收费的一率不消费,这个洗浴中心很快倒闭了。
美国人口没那么多,当然不会像中国首家和唯一一家这么多人了,我家附近有两家Costco,距离大概20多公里左右,但每逢周末还是蛮多人的,感觉哪里都没有Costco多人,最主要的原因是里面的东西比外面便宜,质量也有保证,至于说大包装,在美国就不成问题了,基本家家有车库,再加上还有4%的现金回扣,绝对划算!
美国的Costco非常受欢迎,但不可能像上海那店那样,如果购物这么受罪,美国人可不回去
- 下一篇:列支敦士登是个怎样国家?
- 上一篇:现在彩票是体彩靠谱还是福彩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