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用哪一个写诗词更好?为什么?
前言
从创作的方便性来说,使用中华新韵更好。从欣赏和学习古诗词的角度来说,只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更好一点。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用毛笔临帖是学习书法,用硬笔写字也是书法,但是两者还是有些不同,硬笔和毛笔是两种不同的技巧。
一、平水韵
古人作诗,隋唐前,用口语押韵。隋唐后有了韵书,如《切韵》《唐韵》等,特别是科举开始以诗赋取士以后,规定了作诗赋押韵的标准,于是诗人们开始按照韵书来作诗填词。
不过,平水韵是宋金时期的韵,唐朝人当然不会用宋朝的韵书来押韵,但是宋朝韵书是根据隋唐韵书传承而来,因为唐诗大部分符合平水韵。
后来的诗人们作诗,开始用平水韵押韵,一直到民国时期。
所以,假如我们作诗,也使用平水韵,更有利于我们欣赏学习古诗词。
二、词林正韵
唐宋词填词,是没有词韵的,他们填词就是按照诗韵。有人作词,和作律诗一样,完全一韵到底,更多的人填词,依照古体诗的标准,可以邻韵通押。
因此,在清朝出现了类似于邻韵通押的词韵:《词林正韵》。
我们看到的唐宋词,很多作品押韵符合《词林正韵》,并不是古人用后代人的韵书,而是因为后代人归纳了唐宋词的押韵方式,总结出来的《词林正韵》。
同时,也有很多的唐宋词,并不符合《词林正韵》,例如秦观的《千秋岁》就分别押了两个韵部。
三、中华新韵
其实新韵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民国诗人作旧体诗不肯用而已。
新中国又出了几版新韵,最近的是前几年出的《中华通韵》,基本又回到了隋唐以前古人作诗的方式:用口语押韵。其实就是普通话押韵。
使用新韵最方便的就是,作诗的时候,不需要查询韵书了,解决了今古韵不同造成的障碍。
结束语
简单来说,用古韵作诗,有利于学习和领悟古人作诗的方法。弊端就是入声韵记不住,很多字,今古意义和发音不同,需要总是检查韵书。
用新韵作诗,有利于创作,弊端是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在新韵和古韵中切换。
我个人从新韵到古韵,现在只用古韵,是因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必须养成用古韵的习惯。
@老街味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现代人写诗词还是用中华新韵写最好!因为我们没法穿越到古代,写诗读给古人听,也不参加古代的科举考试。我们现在写的诗词是让现代人读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有人非要做孔乙己,那也没有办法。
题主问得太笼统。平水韵一般用于写诗,词林正韵用于填词、中华新韵诗词皆可用,一般填词用词林正韵较好,也可用中华新韵。写诗用平水韵、中华新韵。
任何事物都会有发展、演变。语言也是这样。而今全国都在普及普通话,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还有古韵中的入声,都在随着文化的普及逐渐消失。特别是古韵中的入声,即使我们懂得,还有多少人能读出来呢。就是在同一个韵部的字,现在也读不出押韵的感觉了。而且现在学校要求古诗要用普通话朗读,已经失去了古诗原有的格律。我认为既然推出了按照普通话编排的中华新韵,我们更应该推广用新韵去创作格律诗词,这样才能读出诗词的格律韵味。
这无所谓啊。用哪个方便就用那个吧。个人管见:如果普通话掌握的比较好,用中华新韵方便,韵部也较宽松。如果南方方言熟练,用平水韵方便一些。就宽松程度说中华新韵最宽松、词林正韵稍次,平水韵韵部最窄(它可以用“通韵”)。
平水韵中许多字在中华新韵中都变成了平声字,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平水韵中只有三是平声,其余都是仄声。而中华新韵中,一、三、七、八、十都是平声了。
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中只能遵守这三种韵中的一种,不能混用。
有的时候一首诗可能即符合平水韵也符合中华新韵,尤其是字数比较少的诗词,这也算是一种特例吧。
谢邀。
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用哪一个写诗词更好?为什么?
这个问题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回答过多次,每每回答,总有一些朋友不甚满意。因为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而且学习古诗词创作者,特别是进阶者,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我说的,符合他的观点,就欣然接受赞同,不符合,则嗤之以鼻。
所以,这类问题,基本上只有初学者才会提出来——因为你学习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用什么韵都可以。
只有在特殊的、指定条件下,才会出现对用哪种韵的要求,甚至现在基本上没要求。因为诗歌的质量无非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押韵作为一个诗歌的基本要求,算不上对诗真正有要求的人的衡量标准——你押韵才是诗,至于押什么韵,和你要表达的内容,构建的意境,比起来,又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如今写诗,押韵就行。
那么题主列出的这些韵,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自然还是有的。唐音宋调符合平水韵,写词用词林正韵,今人多用新韵,或者最新出版的中华通韵。
平水韵是在隋朝陆法言《切韵》,唐朝孙缅《唐韵》,大宋《广韵》的基础上大幅合并韵部得来的。这种变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因而一直被文人遵从写诗,直到近代白话文写诗开始普及,民国时期才开始制定新韵书。
而唐宋之人写词,基本上是遵从诗韵,因为词牌本就是“诗余”,并没有专门针对词牌的用韵标准。直到清朝戈载在平上去入的基础上,融合语音的宽松变化,编著了《词林正韵》,成为后世词人的填词教科书。
至于中华新韵,和后来的中华通韵,都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最新的版本基本上就回到了隋唐前的应口法则,用普通话,也就是咱们日常交流的语言韵母,来作为押韵的标准。
现在的大时代潮流就是普通话的普及,新韵诗歌的交流是畅通无阻。但是你也可以逆大时代潮流而动,因为诗歌创作是个人选择,就好像你硬是不吃饭,也只由得你,不过饿死了就别怨恨。你硬是要说不押韵也是诗,或者一定用唐音宋调来写诗,那当然也只由得你。
怎么创作,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不认同你的诗作,却是别人的自由。
赏析要知古,创作则要从新。
我认为当代任何讲究汉字音韵的文学体裁,比如古典格律诗词对联,现代要押韵的新诗等,都要按目前通行的普通话音韵来安排平庂和押韵。任何讲究汉字音韵的文学体裁都要随着时代汉字音韵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着发展。否则便会消亡。汉字是载体,载体变化了,附着它上面的衍生物不变怎么存活?因为有些字的古音古韵现代人都不知道,几个写古体诗的人还不放弃古董音韵,现代人怎么看得懂?看懂了又有何意义,只能说你食古不化罢了。
用普通话音韵调,并不破坏古典格律诗词联的格律形式,体裁形式,这就够了。就象小说,散文,诗歌,格律诗词对联,体裁传承下来,只是汉字音韵随时代变化,并非丢弃传统体裁。
任何讲究音韵调的文学体载,都要随着汉字音韵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发展。抱住古代音韵调去写作是没有前途的。其实,古代总结音韵的书也随着汉字音韵调的变化有所变通。比如唐代有《唐韵》,宋代有《广韵》《集韵》《平水韵》,都是以汉字音韵调为基础而编辑的。现代也早编了《中华新韵》。都说明了音韵调的变化要随汉字变化而变化,随汉字发展而发展。
谢谢您的邀请!
简言而论,有清以来,诗人多采用“平水韵”作诗,填词则习惯于用《词林正韵》。到20世纪40年代《中华新韵》问世;随后到了60年代我们国家出版了《诗韵新编》等一系列新韵书。
因为上世纪1958年汉语拼音开始在全国小学实施教学推广;近而《诗韵新编》出版发行;《新华字典》进行了文字简化;以及展开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战略;随着这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地推进,“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已逐步被国家提倡的“新韵”所替代。
一是“新韵”与时代节奏合拍,与国家的教学、普通话语言、文字工具书等相配套,使用起来简便。
二是有利于所创作品的出版征用、稿件审核和读者的认同等等。
所以,近年来诗词爱好者多采用“新韵”进行诗词的创作。但是,由于国家广大,语言繁杂,国家并没有一刀切地作出硬性规定,而是对诗词界提出了“知古倡新”的原则。在国家未作出硬性规定之前,原历史流传下来的韵书,仍可沿用,“在学习和鉴赏汉诗时,要知古明今;在创作汉诗时,要容旧倡新”。这就为诗词文学指明和规划了发展方向。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创作诗词用哪个韵书、韵法?要因地、因人而宜,如果你习惯于用旧韵那就用旧韵,习惯用新韵就用新韵。怎么方便,怎么简便怎么来。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用哪个韵最有利于你更快、更好、更多地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借您这个话题给大家提两条建议:一是如初入门的诗词爱好者建议你选用韵书时,最好直接选用“新韵”,可避免好多与当今不合拍的麻烦事。二是无论是用“平水韵”,还是《词林正韵》,在创作诗词时,在同一首诗词中都不可两种韵类混用,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好了,今就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如果按照这些条条框框,那么你根本发挥不了情感,几乎所有后人对好诗的评论,根本不是诗人按照条条框框做的,而是即兴发挥中一气呵成,以至于后人的评论都是那些文人墨客拿着条条框框去条条框框,条条框框准了说他是好诗,而客观上没有标准,特别是那些评论家们,他们确实有以条条框框做标准的优秀评论,却一定做不出自己的优秀作品来,这是一种十分的无奈。
谢谢!我喜欢写古体诗,甚少写寡言无味,冗长呻吟的新诗。对对时,对平仄要求较严,甚至近苛。但写诗则随兴而为,必须压韵而尽力照顾平仄,但又不刻意追求,特别是不愿因故守陈规而影响意境和情绪。
若写格律诗,我觉得还是平水韵。虽然古板难记,但喜欢就要传承,否则就失去了格律诗的意义。
当然,若想要被大众接受,应该尽量避免生僻字和入声字的使用。
我认为当今创作古典式诗词,应当依据中华新韵定格律。为何?诗词格律的本质是使诗词音韻和谐动听。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立足于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今普通话早已是我国运用最广的法定标准语言。中华新韵就是依据普通话语音为基础同时也合理继承了古韵成果而制定的,因而最能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很多汉字语音古今差别很大,如果当今创作古典式格律诗词仍要依照平水韵或词林正韵的规范,我们还得回到古代语言环境中去(实际上已很难作到更无必要),岂不是脱离了时代的主流舍本而逐末吗?历史上韵书几经更新换代,也体现了古人与时具进的革新精神,当今的我们为何要泥古不变呢?当然,平水韵、词林正韵这些古代典籍我们不仅不能抛弃,而且要很好传承,但它们的重要作用在于作为研究工具,而不是限定今人创作格律诗词的樊笼。
不论你用什么韵,诗词内容没质量,白搭。
按标准来说,平水韵还是检测古体诗的最好手段,为了写出更加能让大家理解并接受的作品,中华通韵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古今字词平仄的变迁,中华通韵能让人更加可以接受!
应该从发展的眼光,尊循历史的格律,来完善中华新韵,使它更完整,更适合现代语言的发展,且不平淡无味象白话文。
写诗,内涵,韵脚,都要有一定的要求,但切记不能墨守成规,为赋新词强说愁。
建议用中华新韵。因为现在普通话普及,人们从小学的就是普通话,阅读也用的普通话的发音。中华新韵更适合人们的发音习惯。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平水韵是唐人的用韵习惯,词林正韵是清朝人总结的。为何会出现两个用韵体系?就是因为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人们发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韵跟后来实际发音情况不符,如果还用之前的韵,不仅韵部难以掌握,而且读着也不会有押韵的美感。(因为发音已经变了)。
中华新韵的出现也是这种情况。当然如果你喜欢用古韵,也没什么要紧的
中华新韵好!现代的语音变了,跟随时代发展应该用新韵!
我感觉各有各好处。平水韵,词林正韻分部较多而韵字相对较少,较容易找字。对于普通话读得准的,用这些老韵就方便些。而新韵分部少,字多,属宽韵,对初学和普通话音不夠准的人来说,写诗填词还是新韵好用些。
弱弱的问一句,又懂平水韵,又懂新韵的人,会用新韵写诗词吗?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是用来进行格律诗创作专用的韵表,共106个韵部。
词林正韵:主要是清代诗人戈载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的词韵,是专门用来进行词创作的韵表。
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有部分重叠,又有部分不同,所以创作的时候要严格分开,格律诗用平水韵,词牌用词林正韵,否则写出来的作品会贻笑大方的。
中华新韵:现代普通话发音的韵表,可以进行格律诗的创作,也可以进行词的创作。
初学者一般用中华新韵进行创作,用中华新韵的最好标注一下,否则会被认为不专业,因为中华新韵做了很多简化,跟古代的发音大相径庭。
有经验的作者还是建议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作品要有诗意、有新意、符合平仄。
盛夏淮滨师校培训有感
盛夏阳穿翠满天,淮师齐聚影身翩。
名家云语心波涌,不枉平生志万千。
吾欲乘风来复路,又依拙笔颂儒贤。
四方同道添浓意,一醉谁人入梦仙。